我在新闻采编的岗位上就职29个年头。要不是“内退”,就会接近40年。

  在岗从事采编工作,是工作职责。“内退”后进行采访,就成了业余奉献。无论是职责内外,难忘的采访活动非常多。而最值得回忆的有两次:一次是“初出茅庐”后的成功采访,在省级新闻媒体上发表了“处女作”;另一次是“涉险”采访,还完成了电视专题片脚本的“转型”。

  1978年3月9日下午,我接受了在公社“坐镇”的党委副书记金英瑞同志的“指令”——第二天去凤山大队采访在那里“蹲点”的县委书记刘凤岐。

  当年,我还没有成家,由于我家距离工作单位较远,平时住宿在公社值班室,很少回家。因为第二天是农历二月初二,我家又距离凤山大队比较近,这天下班以后,便徒步回到家中,准备次日去完成采访任务。从我家去凤山大队,没有直接连通的公路,需要从农田中穿行,但还是比从公社去那里要近得多。意想不到的是,当晚,降下了一场那个季节很少见的大雪。就是这场大雪,形成了这一事件中独特的、令人终生难忘的景色。

  第二天,我蹚着四五十厘米深的大雪,艰难的行走了2公里多路程,来到凤山大队。刘凤岐书记已于前日回县里去了,要想直接采访刘书记是不可能了。那一天,大队长王荣在大队部接待了我,成为我的采访对象。我说明来意之后,王荣向我介绍了刘书记最近在凤山大队“蹲点”时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几件事。虽然他不懂得新闻稿子怎么写,但是他向我介绍的事实,正是我所需要的最能体现先进人物特点、特性的新闻素材。

  这次采访,在我的引导下,王荣大队长给我讲了三个故事,其中的一个至今还印在脑海里,非常深刻。当时,凤山大队正在推广一项农业生产新技术——玉米营养盒移栽(用配好肥料的泥巴做成圆盒状,抠一个圆洞,放进玉米种子。然后摆放在苗床上,覆盖塑料膜,待玉米苗长到一定叶龄或高度时再移栽到大田里)。在这之前的几天里,凤山大队所属的几个生产队都在集中时间和劳力,制作和摆放玉米营养盒儿。那几天,刘书记每天也跟社员一样参加劳动,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由于他患有“疝气”病,长时间的蹲在苗床旁劳动,一着凉就犯病了。为了解决“犯病”后的不适,他把棉大衣铺在苗床旁,半躺半卧的“栽歪”在大衣上,带病同社员们一起坚持劳动。王荣说,刘书记带病参加劳动,体现了榜样的作用;他不摆官架子,同社员打成一片,有说有笑,社员们很受鼓舞和感动,都竖大拇指。

  我根据王荣大队长提供的新闻素材,写了一篇广播通讯《书记动手大闹备耕》,通讯的骨干内容就是由这三个小故事构成的。通过这篇通讯向听众展示了一个县委书记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同甘共苦、亲自参加劳动的扎实的工作作风。通讯写成后,寄给了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十几天后的3月26日,这篇稿件在当时设置的《农业学大寨》栏目中播出了,这是我在省广播电台播出的第一篇稿件。

  这是一次成功的采访。说它成功,是因为找对了采访对象,是采访对象陈述了通讯体裁所必须的“要素”,是三个“小中见大”的故事体现了主人公与百姓打成一片、平易近人、工作扎实的感人事迹。这一次采访,对我以后的新闻采编工作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后来,我在主编县电视台《延寿新闻》时,在修改记者的新闻稿件过程中,在指导记者进行新闻采访时,经常把这个亲身经历和感悟介绍给他们,并结合新闻理论阐述自己的观点,使大家在新闻实践中少走弯路。

  1995年,延寿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准备参加省计划生育部门组织的电视专题片评比竞赛。当时,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站的站长鞠建新同志曾经是我读中学时的科任老师。老师找我帮忙,自然欣然应允。6月29日,他们为我提供了电视片的初稿。当时,我正在思考电视专题片脚本的写作方式,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打破“总结材料+视频”和“经验材料+镜头”的框框的意识,探索一种全新的电视专题片的写作方式。于是,我准备对那个其实就是素材材料的所谓“初稿”进行大刀阔斧的“整修”,改出一个新面貌,按照新近感悟到的写作方式,设计了这部电视专题片的新的体现样式。

  7月17日,按照事先确定的主题和采访对象,我与计生委的鞠建新、张亚轩等人乘专车前往六团镇双安村采访了党支部书记王乃民。21日开始撰写脚本,经过几易其稿,25日完成了这部片子脚本的撰写工作。一个洋洋万言的素材材料,一次补充式的采访,被我浓缩成了2200字的电视片脚本《山村头雁——王乃民带领村民少生快富奔小康纪实》。由于这部电视片内容的特殊性,我在写作上更加注重了艺术性的表现手法,与其它汇报片的风格完全不同,比较认真的考虑了画面语言与文字解说的有机结合问题。由于是初次改变电视专题片创作风格,当时,心里喜滋滋的,自我感觉良好:这才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电视专题片。

  29日是星期六,我们摄制组一行5人携带两部摄像机(一部是计生委的M9000,一部是我自家的M3000)前往双安村拍摄画面。当时正值雨季,许多路段被水冲毁,好在这些路段距离双安村并不远。车不能通行的路段,人都是背着摄像机蹚着水过去的,有的地方还是冒险通过的。有一处路段,约30多米,周围一片汪洋,看不见尺余水深下的路况,凭着对向两端延伸路径的可能性的估计,我们用脚一点儿一点儿的试探着,向那一头走去。我每前行一步,都小心翼翼,决不轻易落足。在探路时,我差点把脚插进两节水泥管子的裂开处,还差点掉进旁边的深沟里……

  那天,我带去了本台的制作人员杨舰,他用我的M3000,我用计生委的M9000。M3000拍摄的画面很少,绝大部分画面是我拍摄的。完成画面拍摄任务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后期制作了。按照我们的习惯,制作的第一步是配音。当时,我们台里的两位播音员都是经验丰富而且音质很好的老播音员。但是,计生委竟然没有相中,希望我到省城找一位电台或电视台的专业播音员为这部片子配音。于是,我推荐了松花江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王光,因为他是从我们县电台调过去的,音质和播音技巧都是上乘的。8月1日,我们起了一个大早,乘坐专车前往哈市。那一天清晨,降下了少见的大雾,能见度只有三五十米。那时,还没有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弯道多,路面窄,大雾天尤其存在危险。幸好,驾车司机辛立群同志经验丰富,驾车技术老道,举止稳重,我们安全的到达了哈市,请王光为专题片配了音(借用松花江地区新闻中心电视编辑机在录像带上配音)。8月5日,又是一个休息日,我与杨舰完成了制作工作。6日又去双安村补拍了一些画面,7日对画面进行了修改。终于完成了这部新的样式的电视专题片。这部片子以县计生委的名义落款,在参加全省计划生育系统的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年底,我以此片在参加松花江地区1995年度广播电视优秀节目评奖活动中,也获得了二等奖。

  获得的背后,总会有付出。不付出,不会取得收获。收获的大小,与付出是成正比的。成绩的取得,有时甚至是冒险换来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