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瑞琴教授的《天堂里的奶奶,我想您》一文发表后,为什么能强烈地吸引读者?原因是:巍巍中华无名英雄的家国情怀,作者精巧高超的创作技法,作品深远而重大的政治意义。


  一、巍巍中华无名英雄的家国情怀

  莎士比亚说:“女人啊,你的名字叫弱者”;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中国古人的笔下,女人的双眸是秋水、秋波,“一双瞳人剪秋水”,“水是眼波横”。古人的作品一写到美女,无不“冰肌雪肤”;甚至女人的服饰也用水作比拟,说女人“江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由外貌而及内心,从卓文君到杜十娘,都是“柔情似水,烈骨如霜”;苏东坡笔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朱自清游仙岩梅雨潭,惊叹于“春潭千丈绿”,送的雅号也叫——女儿绿!

  然而,那瑞琴教授笔下的妈妈、外婆和奶奶,她们却是中华大地上铁骨铮铮的铿锵玫瑰!她们以不平凡的人生证明:她们是新中国解放和建设的生力军,是名震中外的“半边天”!

  外婆,用自己的无私奉献,为后人留下了《外婆的无字碑》;妈妈,踏着外婆的足迹,把英年献给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奶奶,更是一个光彩照人的中华女儿的代表:“我们家奶奶是一家之主,大事小情,都是她一槌定音。”“朝鲜战争爆发,奶奶说,儿子开车技术过硬,政府选他当队长,怎能不去呢?家里有我,我会把儿媳妇照顾好的!老大去前线,是咱家的光荣!”

  人生是一部不朽的书卷,那滚滚而来的黑色文字,那发出雷一般响声的红色标点,都是人们用自己的行动之笔书写的。你听!“毛主席号召保家卫国,不能不去!家里有我!”“国家兴亡,咱匹夫有责!”知书达礼的奶奶,文化不高,内向深沉,平静的外表下蕴藏着一颗灼热的爱国之心。她说话算数、掷地有声!抗美援朝,我的儿子不去,谁去!这就是中国乡村一位普通妇女不平凡的思想境界!

  “奶奶组织了‘小脚老太太宣传队’,大雪天在村里做征兵宣传,很多年轻人争先恐后报名参军……”“为了支援前线,奶奶带头发动村里的妇女,做棉鞋,棉手套,棉袜子……”“奶奶养了一头足足四百斤的大肥猪。猪杀了,送给了朝鲜前线的志愿军叔叔……”“奶奶是村里公认的拥军模范,胸前还戴着大红花……”这就是是奶奶人品的折射,这就是奶奶的家国情怀!一位伟人曾说过:“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靠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用独轮小车推出来的……”也许,在这滚滚支前的农民队伍中,就有奶奶、妈妈和姥姥迈着小脚拉车向前的身影!

  “有一年,来了个年轻的军官,给奶奶磕头,原来是当年的那个小猪倌,病倒在路上,被奶奶背回来精心护理,直至康复。后来,他入朝参战,成了功臣。”“跛腿李奶奶是个五保户,无儿无女。奶奶把她接来我家一起生活。她在我家平静地走完了一生!”“几十年过去了,奶奶勤俭持家有方,村里村外人有口皆碑,奶奶助人为乐传遍乡邻。农闲时,奶奶把妇女们组织起来搞手编。她们手编出的席子、草帽、茓子,卖到市场上,贴补家用。奶奶一生乐善好施,街坊邻居的事,无论大事小情有求必应。那时农村缺医少药。奶奶就让爸爸和大伯买来一些常用药,谁家孩子大人感冒发烧,都来奶奶这里讨药,奶奶简直成了半个医生……”

  奶奶、妈妈、姥姥她们,虽然没有直接拿枪参加战斗,但是,她们也是《革命家庭》中的“母亲”!也是《苦菜花》中“德钢的妈”!也是《泝蒙颂》中的“红嫂”!也是新中国的《红色娘子军》!也是祖国的《英雄儿女》《李双双》《龙江颂》中的“江水英”!她们时刻高唱着“向前进!向前进!革命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向前进……”的歌曲,在解放和建设祖国的后勤战线上,作出了那个时代“半边天”的特殊贡献!她们同样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她们是巍巍中华的无名英雄。“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也是她们的光辉写照!


  二、作者采用了精巧高超的创作技法

  这篇作品高超的创作技法,也是强烈地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人的写作速度,在于作者的文思。汉唐之间,张衡写《二京赋》,“十年乃成”;左思写《三都赋》,花了十二年;而曹植七步可以成诗;王勃不到一个时辰,就写好了《滕王阁序》。可见文思的敏捷、迟缓各人不同。那瑞琴不仅文思敏捷,而且学识渊博,精于章法,讲究技巧。在《天堂里的奶奶,我想您》一文中,她以纵式结构(以时间为序),使用了高超的写作技巧:

  (1)采用了“藏”与“露”的手法。“藏”与“露”,是文学艺术表现上的一对值得重视的矛盾。我国古典诗词理论比较重视“藏”,要求作品“两重意以上”(唐.皎然《诗式》)要有“韵外之致”(司空图《与李先生论诗书》)。但是,藏之过甚,则失于柔媚,不适于表达奔逸豪放之情。苏轼在处理这对矛盾时有独到之处:他以言情为本,时而委婉深藏,深藏中或有画龙点睛之笔;时而豪放直露,直露中又隐含沉郁顿挫之情。那瑞琴教授深谙此术。她的笔下明露的是写奶奶,实际暗藏了四层意思:一是暗藏了“我”;二是暗藏了“妈妈和姥姥”;三是暗藏了“中华的女儿”:四是暗藏了“重大主题”(第三部分解释)。

  (2)运用了“托”与“衬”的手法。“我”,在整篇作品中仅一笔带过,甚至连姓名、面目特征全无交代。作者的作墨之处,全在奶奶的心灵、奶奶的一系列感人事迹。而“我”,只捎带点思想感情。这种手法在绘画中,也常为高手所用,叫做“轻状物而重写意”。意在何处?很明显:与“奶奶”的意在“拥军爱民的家国情怀”,与“我”是在巧描轻云,意在烘托明月;白描绿叶,全为映衬红花。这“托”“衬”二字,至关重要,云太浓则遮月,叶太繁则欺花。那瑞琴正是遵循了这一艺术规律进行创作的。在展现奶奶和我人物形象及活动时,始终全局在胸、重轻结合、方寸不乱。就整个作品来说,主要表现奶奶的“家国情怀”,而写“我”“传承红色家史”,仅是为了给奶奶的光辉形象做铺垫。基于这一创作构思,作者在处理“奶奶”和“我”这一对人物关系时,力避平均用墨,而是让“我”处处居于陪衬的地位。即使在用于“我”的笔墨中,也是貌似着笔于“我”,实则着眼于“奶奶”,笔在此而意在彼,使每一次用于“我”的笔墨都象一面三棱镜一样,巧妙地折射出了太阳(主人公奶奶)的七色之光。

  (3)巧用了数字表达艺术。古希腊哲学家、艺术家柏拉图曾在自己的大门上挂了一块牌子,上书:“不懂数学者止步!”普罗修斯则指出:“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波里克利特则干脆把数学视为“艺术”。的确,数学是美的,数是艺术的。不过只有具备了一定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的人,才能发现、欣赏和利用这种艺术,这种美!在一次宴会上,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巴尔肯博士,提议每人使用数字或标点符号,写一篇最简短的“自传”,行文要短到甚至死后可刻在墓碑上的墓志铭。结果,有个青年交给巴尔肯一篇只用了三个标点符号写成的“自传”:“—!。”巴尔肯问他是什么意思?这个青年回答:“一阵横冲直撞,落了个伤心自叹,到头来只好完蛋。”巴尔肯略一沉思,提笔也写了三个标点符号:“、……?”他对这个青年说:“青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小站,道路漫长,希望无边。岂不闻‘浪子回头金不换?’”

  那瑞琴教授很会运用数字艺术。请看,她在文中写道:奶奶是宣传队长,那首《志愿军战歌》,她们唱得铿锵有力。这些老奶奶不仅会唱歌词,还能用阿拉伯数字唱曲子,有板有眼。原来,她们不会发‘哆来咪发索拉西哆’的音,她们就按阿拉伯数字的发音唱:

  雄 纠 纠,气 昂 昂, 跨 过 鸭 绿 江,

  1 1 1,5 6 5, 3 2 1 6 2,

  保 和 平,为 祖 国, 就 是 保 家 乡……

  3 3 3,5 5 5, 6 5 1 3 2……

  唱得那个认真劲,人们更是捧腹大笑,眼里含着泪花。

  唱的人笑了,听的人乐了,读的人眼里也含着泪花。这个小插曲并非是巧合,而是作者创作构思时精心安排的。因为她知道:评价一部作品,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性——主题正确与否,能否教育人;二是知识性——有无新鲜内容和新的知识;三是趣味性——有没有奇闻乐趣(正能量的内容)。作者写老太太们不会发“哆来咪发索拉西哆”的音,她们就按阿拉伯数字的发音唱《志愿军战歌》,这是奇闻,不但有趣,而且发人深思。另外,这篇文中巧用小插曲,既合情又合理,不仅使文章奇曲生趣,而且更好地突出了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独具匠心表现了作品的重大主题

  主题,是一部作品的灵魂。那么,这部作品的主题是什么?“奶奶90岁那年,驾鹤西去。出殡那天,村里的老老少少,列成长队送别,微风细雨,天地恸哀,风声、雨声、哭声交织在一起,那个场面,我至今回忆起来都历历在目。到坟地时看见一辆吉普车,车头有一个大花圈和一幅在风雨中飘动的挽帐。我清楚地记得,上面写的是:‘家国情怀老妈妈,知书达礼老那家!’”

  看上去,作者写的主题是“奶奶的家国情怀”。

  其实,记实作品,是一种抒写心灵的文学艺术。高明的作者常常会用“无迹”手法,暗含神韵。美,未必在于完全的坦露之中,那种朦胧的、隐约的、含蓄的意境,更具有耐人寻味的魅力。

  评论一部作品,必须置于客观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去分析。

  当前,党的“二十大”和全国“两代会”刚刚开过,美欧日韩澳对中国已形成包围圈,台海战事一触即发。在这样一个十分敏感的时刻,那瑞琴教授发表《天堂里的奶奶,我想您》一文,有着极其深远的政治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这部作品,特别难能可贵的是:通过奶奶的平时生活,热情歌颂了“奶奶”、“妈妈”、“姥姥”、“我”等一家三代女人,紧跟共产党干革命,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的革命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这部作品的重大主题是:莫忘居安思危!要用奶奶那代人的家国情怀,教育后人,继承光荣传统,书写新的辉煌,为中华民族的强盛,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统一,争做新时代的无名英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