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曾听一位老画家跟学生说:基本技法掌握之后,无论大家新手,都在一个起跑线上,关键看创意。

  说的真好。

  技术和艺术是两个不同范畴。技术可以师从,也可自创,艺术则纯属作者本人某一时刻对事物的特殊感受。

  换句话说,技术是可以反复训练的,艺术则是神的赐予。

  一块蛋糕,从哪下刀吃起来可能都一样,关键要切的巧妙好看,能刺激食欲。

  譬如文章,落笔入论的视角境界首先就出卖了你的眼光格局,媚上媚俗的文章永远也当不起一个好字。其次,文品与人品是一体的,没谁能够分的开或藏得住。手法不必强调,无法就是法,有妙招也是不显山不显水,你得慢慢琢磨。一眼看出来已不是什么妙招了。

  文章高手一定是文体家,文体家必善用个性语言打造自己的独特风格,就像脸谱一样自不同于别人。如梁启超,鲁迅、陈独秀等,文体家说过的话别人再说就成了模仿。文体家的文章,不署名一眼看去就知谁写的。

  语言可犀利,但不能刻毒。犀利的文字让人清醒却未必伤人,阴森刻毒的文字目的就是伤人。

  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是说没有读过《诗经》就不懂赋比兴的修辞手法,语言没有文采。

  文章是需要文采的,文采就像女人靓丽的肌肤,光彩四射,魅力诱人。女人不靓丽谁都懒得看。

  水流的声音乍听没什么特别,仔细听,却跌宕起伏,韵味天成,没有杂质,或急或缓,都没有刻意造作,越听越觉微妙。

  阵风吹来,一树的叶子都在摇动,却各摇各的姿态,各有各的节奏,决不千篇一律,让你看的眼花缭乱,如听交响音乐。

  所以,师法自然,是一切艺术的源泉及法则。

  你可以不写诗,也可以不读诗,不懂诗。如果你索性连书都不看,那也是你的福分。你可能还是个挣钱高手,那么对你来说生活简单多了,除了吃饭,没多少可操心的事情,也是一种潇洒。

  邻家女孩在唱歌,奶声奶气,绝对原生态,她把月亮都唱出来了!


  (二)

  树木花草经历了风雨,会倍加珍惜阳光,抓紧一切时机把春华变成秋实。

  人,经历了一场灾难,能学会点什么?

  当焦灼与恐惧被辛凉的秋风逐渐吹散,人们会冷静下来,深入思考:

  譬如疫情。病毒究竟从哪来?怎么来的?到底有多大危害?还会来吗……

  从不知所措到仓促应战,从局部抗疫到全民动员,从严防死守到打歼灭战,直到从任何可能的细节堵住每一个蚁穴,每一步统筹行动都证明了愈来愈积极的思考。

  失败不一定使人进步,但思考一定使人进步。

  秋,带给生命的除了成熟,还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只能从思考中获得。

  疫情说过没过,出现了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孩子的教育首当其冲。

  大把的血汗钱急不可待的塞给了天花乱坠的“总裁工程”,“精英工程”,“大富豪工程”,“高端人才工程”,真的靠谱?

  人老了,容易怀旧,这只是看表面。其实,只有老了,才终于可以安静下来,面对自己,思考一些从未光顾的问题。譬如生与死。

  不论你从前什么职业,此时都像个深邃的哲人。

  然而,这种思考往往像天气一样阴晴不定,最终没有答案。

  因为生与死之间没有缓冲地带,更没有联系渠道,人总是非生即死。所有的想象都是在生的世界完成的,与死无关。

  生的世界只能管着生,离死的世界一秒之隔也是天涯,你够不着。所以,干脆全身心关注生的问题吧,其它的不属你管。

  可是人最大的盲从就是偏爱管不该管管不着的事,比如为孙子的学习上火,为已经不小的小两口操心,乃至为中东的战火纠结不下,结果除了呕气就是徒劳。

  人病了,手术切除病灶,疼痛是一种深刻的提醒:真正的病灶,需要病人自己从心里切除。

  如果将健康的定义稍稍调整一下,这世上哪个不是病人?

  再高明的医生也得承认,最难治的是心病。

  每个人,都是带着心病活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