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木兰马旭文博艺术中心展厅,第一眼便见到了马旭夫妇英姿威武的雕像。

“战争年代,她是英勇无畏的解放军战士,在辽沈战役和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浴血奋战,保家卫国。

和平建设时期,她是一名空降兵军医,不仅以高超的医术为战士们保驾护航,更成为中国女空降兵的传奇。

离休之后,她潜心科研,用一项项发明专利和学术研究,继续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被称为‘ 军中居里’。

70多年来,她始终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即便是离休后的耄耋之年仍然情系家乡、播散大爱,把毕生积蓄1000万元,全部捐献给家乡木兰的教育、扶贫事业。‘’

讲解员介绍老兵马旭,让我肃然起敬。尤其是马旭夫妇退休后应倾心祖国和家乡建设事业,更让我感动。


为科技强军默默做奉献

1983年,马旭和老伴以大校军衔离休,一辈子勤奋的夫妻,离休后也没有闲下来。亲身经历过跳伞,马旭清楚伞兵最致命的弱点,是落地不稳,脚踝易受伤, 严重会造成战斗减员。为避免这个问题,她和丈夫查阅大量资料,深入连队调查研究,研究设计各种护踝器材,结合跳伞实践经验,最终研制出“充气护踝”,填补了我国空降兵这方面的空白。他俩研制的充气护踝让空降兵着陆就像踩在气垫上,减少反冲力,减少扭伤情况,1989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马旭和丈夫又经过多次高原跳训练和水上跳伞训练,又发明研制出“单兵高原供氧背心”,《解放军报》对此作了专门报道,1996年再次获得国家专利。几十年间,马旭和老伴儿在军内外报刊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撰写的《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填补了我国相关领域空白。

1679216208341715.jpg

 

干了一件“拿得出手的事儿”

如果不是父老乡亲,我早就饿死了。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立志攒钱回报家乡,就像交到母亲手里一样,马旭说。马旭的心愿得到丈夫的支持。

她放弃了部队安排的住房, 搬到了一个偏僻不起眼的小院,住着两间简陋平房。两位老人在院子里开了一块地, 栽树种菜。

食物靠自己搬运,桌子是捡来的,书架是部队淘汰的机械架,卧室里的床是几块简易木板床头和几块木板搭建起来的。柜上、桌上、墙上沾满了两位老人学习记条。他们搞科研的房间,最显眼的就是一排医药柜,当年花五六百元订制的,是唯一奢侈品。她家的厨房很简陋,就是用几块石绵瓦搭建起来的,厨具很简单。家里的电视、冰箱、沙发、办公桌,一切都是老的,看上去比她还老。两人合用一台老人手机,一辆自行车骑了几十年。 

1679217070257287.jpg

吃的都是最简单的饭菜, 穿的一直是部队发的迷彩军服,很少买新衣。马旭说,自己最贵的一双鞋是花15块钱买的,破了皮开了线,用胶水粘好接着穿。从1元钱攒起,存款、理财、科研奖金、利息,从不轻易动用。

2019年4月8日, 马旭把毕生攒成的1000万元捐给了家乡木兰。她激动地说,我终于为家乡做了一件拿得出手的事儿。回乡路上,她只唱了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679216682122829.jpg

踏进家乡,马旭穿的还是那件朴素却庄重的旧迷彩军装。她说,能给家乡的巨变尽一份心,出一点力,  这比衣锦还乡要荣耀百倍。

“因为少年是我们祖国的花朵,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是我们祖国的希望。把他们教育好了,他们今后会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越来越富强,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强大。”马旭表示,希望把自己捐款投放到教育事业上。

考虑当地中小学生课外活动场所有限,按老兵马旭的愿望,木兰县用这笔捐款建成一座马旭文博艺术中心 。中小学生在这里免费学书法、学绘画、学舞蹈、学声乐等,青少年专业和整体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2018年感动中国颁奖辞点评恰到好处:“少小离家,乡音无改 。曾经勇冠巾帼, 如今再让世人惊叹。 以点滴积蓄汇成大河, 灌溉一世的乡愁 。你毕生节俭 ,只为一次奢侈。 耐得清贫 ,守得心灵的高贵 ”她是马旭,一个毫无畏惧的巾帼英雄,一个甘于奉献的志愿者。

建设强大的中国,建设美丽的乡村,需要更多的马旭。我们要学马旭、做马旭,以实际行动回报党的培养,更积极主动为强国富民做奉献。愿新时代木兰花竞相绽放!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