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戈壁大漠深处,风沙日夜雕刻着敦煌莫高窟的容颜,如今的这方土地,在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下,正重新焕发出蓬勃的青春。而守护着这里的女儿,现在已经是一位老人了,她将青春无怨无悔的交给了这里,一坚守就是半个多世纪,她就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 

  闲暇时间总是喜欢阅读,那日无意中读到《对话樊锦诗:赴一场半个世纪的文化苦旅》,拜读这些诗意满满又充斥着正能量的文字,好美!樊锦诗,这个温婉又诗意的名字,让我有了更多更想了解她的欲望。

  常常去盱眙书房转悠,那日很巧在书架上遇见《我心归处是敦煌》一书,书的封面上是樊先生的照片,正是那次文中介绍的那样:白底寸衫,红色毛衣,花白头发,银框眼睛,瘦小的身躯……的确,就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得体,那么的让人喜欢。

  该书是樊锦诗的自传,它讲述了樊锦诗不平凡的人生: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师从宿白、苏秉琦等考古名家的青春求学往事,与终身伴侣、武汉大学考古系创始人彭金章先生 相濡以沫的爱情诗篇,五十多年坚守大漠、守护敦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高精科技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动人故事,展现她的事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解读敦煌艺术崇高之美。 

  拜读该书,让我真正的走近樊景诗,了解樊锦诗,懂得樊锦诗。樊锦诗和她的姐姐是双胞胎,六个半月出生,奇迹般地活下来;她得过小儿麻痹症,几乎瘫痪,幸好没有落下后遗症;她遭受过青霉素过敏,死而复生;她经历过父亲的非正常死亡,经受过含冤受辱的日子;她也忍受过夫妻两地分居19年的艰难岁月……樊锦诗用那两条瘦弱的腿,从上海走到北京,从北京走到西北去,到了万里之遥的敦煌,走过荒漠和戈壁,走过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坎坷和崎岖,这一走就是五十多年。

  樊锦诗是一位善于观察、善于学习、善于自我约束的那种人。她正像总书记要求的那样,立足本职,胸怀全局,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

  也许她在她父亲那里学会了谦虚和果敢,继承了父亲温柔敦厚的文人气质,以及在决定了任何事情之后永不更改的决心;在母亲那里学到了安静、慈悲以及简朴的生活方式;在他的老师苏秉琦和宿白等先生那里,她懂得了个体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自己在社会和整个的人生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摒除任何矜骄之心;她也在敦煌的那前辈那里学会了意志的坚定,懂得了在任何时候都要学会坚持和隐忍,懂得了信赖自己的真心,懂得了要有大的作为,必定要经历大的磨难,以艰苦求卓绝。

  而所有这些在她身上所体现的美德,都是她生命中所敬慕的那些人以人格的方式传导给她的,每一位接触樊锦诗的人都可以在她柔弱的躯体里感受到一种至刚的力量,感受到一种坚定、谦逊、温和的精神气质。樊锦诗就是那种达到大道似水、至柔至刚、刚柔并济的人。

  她在人格方面自有一种甜美、宁静、淡然和尊严。正是这样一种和谐呈现,让我们看到了她与她所从事和坚守的事业融为一体。她所在的地方就是敦煌,就是莫高窟,就是考古保护事业;而敦煌的所在就是她的所在,她的名字就代表着敦煌。她选择敦煌和莫高窟作为自己心灵的归宿。敦煌和莫高窟选择了樊锦诗向世人言说她的沧桑、寂寞、瑰丽和永恒。

  绵延千年的莫高窟,地处戈壁沙漠腹地。20世纪40年代,历经沧桑的莫高窟已呈现着一派荒凉破败的景象,风沙的侵害、水的入渗、地质灾害、还有一种灾难就是人为导致的破坏,莫高窟的保护面临着很大风险。

  樊锦诗说莫高窟就和她的身体一样,到处都有毛病。但她说,我们不能就这样任其消亡,而是要想办法做一些抢救和补救,尽可能延缓它的衰老,延长它的寿命。

  樊锦诗,一个女人,她是女儿、是母亲、是妻子,她受着挣扎,忍着孤独,熬着苦难,她却与敦煌产生无法割舍情感。她没有轰轰烈烈的高远事业,也没有波澜壮阔的璀璨人生,她只过着质朴平淡的生活,然而,她却不断的向世界介绍她心爱的莫高窟,介绍他所从事的莫高窟保护事业,仿佛她人生的全部意义都是敦煌莫高窟,她对莫高窟这一人类绝有绝无仅有的宝库的现在和未来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樊锦诗一位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一位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她用大半辈子的光阴,守护着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个洞窟。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她却说,我其实也想过离开。然而,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她都选择了坚守。

  古罗马哲人塞涅卡说:正是心智让我们变得富有,在最蛮荒的旷野中,心智与我们一起流放,在找到维系身体所需要的一切后,它饱尝着对自己精神产品的享受。”

  樊锦诗就是这样,她凭着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窟精神,在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和弘扬传承敦煌文化艺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她虽年届80却依然如少女一样纯真的笑容,这也许是伟大的艺术和神圣的使命所赋予她的那种安宁和静谧的心灵所造就的吧!

  一次拜读就是一次学习,更是一次灵魂的净化。阅读此书,我对樊锦诗这位老人更加崇拜和敬仰,对敦煌莫高窟也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国家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像樊锦诗一样默默无闻的坚守、奉献,才有了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灿烂夺目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才有了近现代我们伟大国家的繁荣昌盛、美丽富强。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