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生态团队,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经过生态团队成员共同努力,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多次被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共青团省直机关和省科学院授予“青年文明号”“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光荣称号。团队成员中有10多人(次)荣获了国务院特殊津贴、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岗位能手、省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巾帼标兵、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这支团队凭借着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顽强毅力,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实际行动。在广袤的黑龙江大地上,踏踏实实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着创造性劳动。并且各项工作齐头并进,成效斐然。他们给美丽家乡、美丽中国建设注入了活力,是绽放在黑土地上一束美丽之花,文明之花。


  荟萃精英 齐心协力 追逐生态文明的梦想

  黑龙江省素以“大森林、大湿地、大草原”闻名全国,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生态资源丰富的省份。生态团队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独具特色,有较大影响,多学科联动,主要开展湿地生态、雪生态、寒温带森林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及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科研工作。团队成员以生活、工作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为荣、为乐。他们不断培育爱国爱家的情怀,坚定民族复兴的信念;锐意进取乐于探索,攻坚克难善于创新,无私奉献勇于担当,誓让天蓝地绿水清。他们爱岗敬业,默默奉献,齐心协力追逐着生态文明的梦想。

  这支团队成员学历高、素质好、科研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是一个学术思维敏锐,学术氛围浓厚,充满生机活力,团结奋进,特别能战斗的集体。该团队现有人员29人,年龄在34岁以下的有16人。并且都是科技研究人员。其中,有研究生学历的27人,高级职称的16人,中级职称的10人;中高级职称人员占团队总人数比例达到了90%。他们中有5人入选黑龙江省科学院“春苗”人才培养计划,成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535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团队承担着100余项各类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16项,包括国家科技支撑项目4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杰出青年基金、省攻关重大重点项目等省级项目30余项。

  他们凭借着“勇于创新,勤于钻研,精诚善意、执着向上”的科研精神,坚守对科学真谛的不断探索,对生态事业的执着追求的价值理念。瞄准自主创新前沿,奋发努力,锐意进取,出色地完成了各项科研工作,不断开拓前进之路。


  攻坚克难 勇挑重担 推进生态文明进程

  这支团队有较雄厚的科研基础。拥有我国首个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湿地与恢复生态学省重点实验室、省湿地与生态保育工程实验室、湿地与生态保育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及省优秀重点学科——生态学等多个科技平台,并长期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保持良好的科技合作。在国内和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并成为了CTFS的重要合作伙伴。

  团队聚集了一批专业科技人才。他们善于攻坚克难,勇挑重担,敢当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者、排头兵。他们现已有10余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18项科研成果获各级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长特别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环境科技奖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文章130余篇。

  黑瞎子岛回归后,团队奉命前去执行调查监测任务。由于黑瞎子岛人迹罕至,生态环境较为原始。加之考察期间正好赶上黑瞎子岛几十年一遇的洪水,到处都是水坑和小河叉。地图的指示作用已微乎其微,GPS也时常不灵。在与外界隔绝的深山中,联络基本靠人喊话。但大家克服了各种困难,较好地完成了对黑瞎子岛及其附属岛屿进行生态资源调查的任务,为保护该岛原始生态做出贡献,给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给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团队率先开展了全球变化条件下湿地的生态响应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湿地保护的“湿地——生态廊道”理论;建立了中国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永久性大型固定样地;编制了《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黑龙江省“十一五”生态省建设规划》《黑龙江省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等省级重大规划,并得以实施,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脚踏实地 求真务实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团队

  生态研究工作始终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和主攻方向。叫“天蓝地绿水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们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研工作,进行量化、细化,分工合作。从一点一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前进。

  他们在野外踏查,或头顶烈日,或忍受寒冷,几乎每天都是站在过膝甚至是齐腰深的水中,工作十几个小时。时常有人因中暑而晕倒,因不慎而陷入沼泽地,因蚊虫叮咬而面部肿胀。为完成全球生态变化的科研工作,他们常常冒着45度以上的高温,在“5分钟就让人全身汗水淋漓,10分钟就头晕、呼吸困难”的玻璃板OTC气室内,进行植物的光合生理指标测定、群落的调查。可以说,每次的调查监测,都是一次高温体验,都是一次对人心理和生理的考验。

  面对如此艰苦的工作环境,他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没有一个人退缩、掉队。大家互相鼓励,团结协作,齐心协力战胜困难。这就是他们的一种情怀,一种生态人孜孜以求的绚丽人生。为建设中国寒温带落叶松林永久性大型固定样地,他们穿梭于人迹罕至的兴安岭原始森林中,调查记录、鉴定定位25公顷样地内胸径大于1厘米的乔木植物14万株。团队连续坚持多年,从每年4月到10月对三江平原湿地、松嫩草原进行生态观测。每年获得约50万个科研数据,掌握了海量的第一手资料。

  他们创造了多个“首次”:首次揭示了三江平原代表植物——小叶章种群生态学规律;首次全面、系统地阐释了我国最大湿地——三江平原湿地和国际重要湿地——洪河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和湿地植被生态规律;首次建立松嫩盐碱草地异质精植技术和生态修复模式,推广面积78万亩,创造巨大经济效益;首次对五大连池200万年以来不同历史年代,火山喷发后植物演化和植被演替过程,进行了研究,为温带大陆植物进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首次建立了中国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永久性大型固定样地,实现中国完整气候带谱的大样地永久监测……有些“首次”,例如,“中国完整气候带谱的大样地永久监测”、“中国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永久性大型固定样地”等研究项目,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填补了该项目研究的空白。

  团队认真研究、科学认识“黑龙江生态圈”及其功能特征,逐步将生态合作的范围从点到面做大做强。其研究成果在降低环境污染,促进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