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了年介涛为烈士寻亲的事迹。               

  “蚌埠榜样”2019年度新闻人物给年介涛的颁奖辞:“无论是偏僻的乡村,还是热闹的都市,你匆忙的脚步,雕刻成火炬的形状,照亮烈士“回家”的方向。孤身只影,七年光阴,万里行程,相信铁杵终能磨成针。善行无疆,奔波不止,用忠心慰藉忠魂。古稀之年的病痛之躯,始终保持着迎风奔跑的姿势。”

      年介涛,男,汉族,1949年10月生,中国共产党员,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陈集镇财政所退休干部。

       年介涛生于怀远县陈集乡大桥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刚解放的共和国一穷二白,年介涛生活在那个年代,家庭很贫困,他从小饱尝了穷苦的滋味,家里生活艰难,他读书很用功,闻鸡起舞,“男儿欲随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

1963年,年介涛考取湖沟初级中学,他家距离学校40多华里,上下学都是步行,每两周回家一次,临走时,要带两个星期的芋头面窝窝头、菜团、山芋干等,那年寒假,同学们都离校了,他在学校等候从宿城一中回家的哥哥,迟一天离校。

当天夜里,气温骤降,暴风雪铺天盖地,哥哥到学校时带着他,冒着狂风暴雪往家赶,暴雪打在脸上,开始还觉得疼,后来连冻带饿,脸冻麻木了。他和哥哥在茫茫的暴雪里艰难地往家赶,又冷又饿又累,傍晚时,大约距家还有三、四里路,白茫茫的大雪,沟路被覆盖,连村庄也看不清,不知哪里是路,哪里是沟,他和哥哥深一脚,浅一脚,走着走着,突然掉进齐腰深的水沟里,衣服全部湿透,浑身颤抖,哥哥拉着他,一步一步无比艰难,不知什么时候到的家,夜里醒来,脑子里一片恍惚,想下床小便,腿脚怎么也不听使唤,一下摔到了地上。

求学时,他品德优良,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当了学生干部,经常组织团员和同学积极分子开展学习雷锋、学习王杰、学习焦裕禄等活动,他参与的学校宣传开展得有声有色,受到班主任和校领导的多次表扬。1966年初,随校参观团赴江苏省徐州市淮海战役纪念馆参观,缅怀英烈,从那时起就无比崇敬并产生了无比深厚的感情,决心好好学习,向为国牺牲的英雄学习,报效祖国。

1963年,在学校读书时,他经常省下一个窝头,送给饿肚子的同学;冬天让一个没被子的同学王元桂和他共盖一床破薄被,一直到他们分别。

他一直担任班长、团支部书记,校团委委员。1966年初中毕业,适逢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8年离校。当年10月在大队任民办教师。1971年,因工作出色陈集公社将他抽到办公室,兼任公社社队企业办公室会计,当年被评为怀远县“财务工作先进个人”。1980年到鲍集区君王乡当文书、团委书记,乡团委当年被评为“全县先进集体”。

年介涛思想积极进步,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4年招聘为乡财政干部,1985年任君王乡党委副书记,财政所所长,期间,财政所被评为怀远县“财政系统先进集体”,他被评为怀远县“优秀党务工作者”。

上世纪90年代起,专职农业税收征管。被评为“全省农业税收征管工作先进个人”受到蚌埠市委、市政府嘉奖。

几十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拼搏进取,忠诚党的财政事业,2010年光荣退休。

2010年退休后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以共产党员的信仰担当,退而不休,甘于奉献,善行无疆。

他积极主动参加陈集镇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历时四个多月,查清散葬在陈集镇83位无名烈士墓情况。2013年6月,陈集镇83座烈士墓迁移至怀远县胡刘烈士陵园。在迁移过程中发现写有烈士名字的砖块或印章,18名烈士复原了姓名。从那时起,年介涛便开启了为烈士寻亲的漫漫征程,经过近8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为27位烈士找到籍贯和亲人,从不要政府补贴,拒收烈士亲属的酬金,至今仍在为烈士寻找亲人。

近十年里,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高血压及脑梗等疾病的年介涛怀着一腔热血,满腔热情,无限执著,无怨无悔义务为烈士寻亲,足迹遍及皖、苏、鲁、冀、浙5省16市县,行程近万公里,仅在参战部队兵源集中的环渤海地区,就查询了近70个市县(区)的10多万烈士姓名,查寻,搜集,记录,整理寻亲资料一尺多厚,约80多万字。

2018年1月年介涛被评为怀远县“助人为乐”道德模范,2018年3月荣获“助人为乐安徽好人”称号,2019年10月被评为“助人为乐中国好人”,同年11月荣获蚌埠市“幸福家庭”,评为“蚌埠市新乡贤”,评为2019年度蚌埠市新闻人物,2021年6月当选为蚌埠市诚实守信道德模范,荣获安徽省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称号。

“中国好人”年介涛为什么要为那些非亲非故的烈士寻亲?

他说:革命烈士为了共和国的诞生,为了祖国和人民,为了打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埋葬蒋家王朝,当年血气方刚、风华正茂的战士们在阻击战中英勇顽强、浴血奋战,拼死抵抗,牺牲在战场上。我要把这些故事里的人找到,要记录下他们的光辉事迹,让他们的事迹感动所有人。

       退休后,年介涛应陈集乡政府的邀请参加革命遗址普查工作,怀着对党的忠诚,对烈士的崇敬,对人民的热爱,全身心投入普查工作,在乡内走村入户,寻访100多人次,查清境内散葬的7处83位烈士相关资料,及烈士墓地管理情况,作了翔实记录,拍照、列表统计。他无比负责,非常敬业,引起了乡党委、乡政府的高度重视。2013年6月乡里将那些烈士墓集中安葬,建立了胡刘烈士陵园(原名淮海战役蚌西阻击战烈士陵园)。

       迁移中,年介涛全程参与,他是个有心人,墓里的遗骸等物,他一件都不放过,翔实记录,仔细辨认。遗骸旁散落着一些青砖,有的散落,有的上下两块合在一起,仔细一看,上面用刀刻有烈士的名字以及籍贯。

       迁移时,陈树胜烈士的亲人赶到现场认亲,那一幕对年介涛触动很大,很受感动,因此,年介涛暗下决心,萌生了一个念头,要帮助为国捐躯的烈士找到亲人,了却亲人心愿……

       淮海战役蚌西北阻击战近70年了,烈士当年都是血气方刚的壮小伙,拼杀战场,没有什么信息可资查询,为了能圆烈士家属心愿,为烈士寻找“回家”的路,找到亲人。

        为烈士寻亲说着容易,做起来难,从何入手呢?年介涛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七种方法:

一、查阅有关党史,军史资料,获取蚌西北阻击战的参战部队及兵源地,安葬在陈集的烈士主要是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的,兵源主要是山东省的西北部和河北省的东、南部的环渤海地区,这样缩小范围。

二、向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查找有关烈士的信息。

三、向山东省、河北省的环渤海地区的县(区)市民政部门电话询问有关烈士的信息。

四、征得县市有关部门的配合。

五、委托自己的亲戚朋友和烈士亲属协助调查。

六、向新闻媒体求助。

七、在中华英烈网上查找烈士信息。

《沧州日报》报道年介涛事迹


2019年4月25日,《沧州日报》张徽贞,周洋以题为《寻亲记——沧州日报开展“帮烈士寻找亲人”公益活动走笔》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7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无数先烈为了祖国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南征北战,舍身许国,他们之中,有的至今埋骨他乡。帮助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烈士找到归宿,是烈士后人的心愿,更是社会的期盼。

今年清明节期间,《沧州日报》以安徽七旬老人年介涛给沧州籍烈士寻亲为契机,发起“帮烈士寻找亲人’公益行动”,一边作为公益志愿者与社会爱心人士一起帮助烈士寻找亲人,一边在重要版面连续报道,用笔和镜头记录下这一寻亲过程。15天不间断地找寻,成功为牺牲在淮海战役蚌西北阻击战中的郭立东、王万洪、杨树林、张瑞海、孙连如5位沧州籍烈士找到了家乡和亲人。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宣传思想战线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工作的重要活动。

党报的影响力,高效率和责任担当,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沧州日报》分别以《6年为烈士寻找亲人,安徽七旬老人感动社会》,连续报道引起反响,各界力量参与寻亲,《年介涛一行赴沧,五位沧州籍烈士身份确认》,《孙金连烈士的亲属找到了》等为题报道年介涛等为烈士寻亲的感人事迹。

党报极具影响力,帮四名烈士寻亲引起很多读者和网友的关注,知情者纷纷提供信息。

《沧州日报》编辑部,为烈士寻亲,第一时间推出“帮烈士寻找亲人”公益活动,并成立行动小组,编辑部主要领导挂帅,选派精干力量参加行动。

其中一位《沧州日报》热心读者王吉仓律师,他利用清明回家祭祖积极寻访,还提出建议让记者查阅有关县志与烈士英名录进行信息比对,节省时间,缩小范围,他还用私家车和记者一起寻访,还让妻子开车帮忙。利用两天时间查阅了盐山、海兴、黄骅、吴桥等地县志。

他们夫妻二人和记者一同按线索查找相关村庄,并走进村庄,走街入户,问路、寻访知情人,历尽辛苦,那地方气温变化大,海风很大,行动小组不畏困难。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尽快帮助烈士找到亲人!

行动小组建起了“帮烈士寻信微信群”,年介涛老人和相关爱心人士、烈士亲属都加进来,行动小组将所有信息上传,加大了寻亲力度,又相继寻到了张瑞海、王万洪、孙连如和孙金连。

2018年1月,胡刘烈士陵园被蚌埠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传承红色基因,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年介涛从2013年到2022年近十年先后为18位烈士找到家乡和亲人。圆了烈士亲人的梦,了却了他们的几十年寻不到亲人的心愿,做一件功德无量的公益,义务的善举令人感佩!


杨学伦看望年介涛


2021年4月28日,省军区副政委杨学伦率“皖美追寻”工作组看望了为淮海战役烈士寻亲的“中国好人”年介涛。工作组一行来到年介涛家,与老人亲切交谈,向老人表示敬意,并阅读了年介涛为烈士寻亲记录的一些资料和手稿。年介涛老人还向杨学伦政委讲述了其间发生的故事,在八年的时间里,年介涛为多名烈士找到了亲人,终使烈士魂归故里。

杨学伦表示:年介涛老人虽然与烈士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是凭着植根于中华民族血液中的家国情怀,他为烈士找到故乡,找到家人,得以叶落归根。拥军爱民是我党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需要更多“年介涛”式的好人,谱写军民鱼水情深的新时代乐章。

2020年9月30日,新华社记者刘军喜,张瑞,“在新华视界:一座墓园,一人“守护”一人“找寻”。多年来安徽省怀远县陈集镇人胡兆伦、年介涛以各自的方式守护着胡刘烈士陵园里的80多位烈士”。

新华社:“两位老人因同一座烈士陵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等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年介涛义务为烈士寻亲的事迹。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年介涛助人为乐,甘于奉献,为烈士寻亲,缅怀先烈,崇尚英雄,善行无疆!

 

        以下摘选了一些他记录的英烈的故事。


淮海战役蚌西北阻击战


那是1948年12月4日——12月15日淮海战役蚌西北阻击战。

1948年11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碾庄全歼了黄伯韬兵团,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

两天后,黄维兵团钻进解放军在双堆集地区预设的口袋阵,在中原野战军铜墙铁壁式的合围下“突围无望”。面临覆亡的独夫民贼蒋介石命令黄维兵团固守待援,又命已被解放军包围的杜聿明兵团向濉溪前进,同时命令蚌埠驻军李延年、刘汝明合力北进,妄图会和三大集团主力,撤至南线布防,实施其臭名昭著的“守江必守淮”的方针,妄图挽救蒋家王朝覆灭的命运。

中央军委运筹帷幄,决定集中兵力先歼灭黄维,围住杜聿明,阻击李延年。

刘伯承风趣地形容这个方针是“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杜聿明被围后,能不能一举“吃”掉黄维,关键在于能否“看”住李延年了。

12月2日,李延年部3个军的7个师从蚌埠出发,再次北援黄维兵团。其一部渡过淝河后,于4日开始向怀远境内的鲍集发起进攻,受命华野六纵的坚决阻击。淮海战役总前委又令豫皖苏军区参加阻击。司令员张国华立即指示王建青、黄作军率领由第2军分区1团、第3军分区36团和第5军分区71团三个团组编成的豫皖苏军区支队,接替华野六纵18师在鲍集—高皇集地段的防御阻击任务。这一地段是李延年驰援黄维的必经之路,阻击任务非常艰巨。9日拂晓,支队赶到鲍集西北薛场一带,为期七天七夜的惊心动魄的鲍集阻击战拉开了序幕。

12月10日上午8时国民党三十五军、五十四军、九十九军计七个师兵力倾巢出动,向支队防御正面发动全线进攻。在豫皖苏军区支队三个团的鲍集—高皇防御阵地上,9架敌机不停地轰炸扫射,敌炮群也向阵地猛烈轰击。

旋即,敌人三个团的兵力在数十辆坦克的掩护下,潮水般地朝支队前沿阵地涌来。

国民党五十四军291师一个团的兵力在六辆坦克的前导下,向一团前沿阵地小沟沿、王庄、后崔庄进攻,经过3个多小时激战,敌军丢下140多具尸体退了下去,下午2时,敌人又以两个团,20辆坦克向一团阵地进攻,这次敌人采取主攻阵地两翼的接合部,以两个营进攻右翼,一个团的兵力进攻左翼,只以一个营兵力进攻主阵地。进攻左翼的敌人在十数量坦克的引导下,猛攻一团一营阵地前的邱庄,激战多时,友邻部队的前沿阵地乔庄失守,敌人一个营的兵力顺着交通沟向前邱庄阵地猛烈进攻,不久阵地被敌攻破,一营被迫退守张庄和小集,下午4时一营组织一连、二连向邱庄反击,将阵地夺回,敌连续进攻,一营指战员与敌激烈拼杀,弹药打光,部队伤亡大半,营长姚希光,一连指导员壮烈牺牲,不得已放弃大邱庄。

……

12月13日下午1时四路反击部队一起向龙王庙、古堆眼阵地进攻。敌人被反击的浩大声势吓倒了,生怕被吃了“饺子”,丢盔弃甲向东南逃窜,当晚7时许,双堆集传来黄维兵团被歼灭的消息。9时,解放军前线指挥部下达命令:阻击任务完成,从16日起,要把李延年放进来打,立刻包围并歼其一部。

16日上午,敌机全部出击,投掷汽油弹和子母弹。阻击部队边打边退,诱敌深入。但狡猾的李延年生怕遭到和黄维同样的下场,只向前推进两公里,便掉头南逃。

七天七夜的鲍集阻击战结束了,豫皖苏军区支队没有辜负淮海战役总前委的厚望,以3个团5000人的兵力,挡住了李延年两个半师4万余人的疯狂进攻。在七昼夜的阻击战中,敌人倾其全力企图打开鲍集防区缺口,但在解放军英勇顽强的阻击下,只向南推进了不到三公里,眼睁睁地看着黄维兵团被全歼。

这次鲍集阻击战胜利,共毙伤敌3000余人,解放军伤亡1300余人……陈毅同志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小车推出来的!胜利归功于人民。

鲍集阻击战是淮海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战役第二阶段,中原野战军围歼黄维兵团、第三阶段华野全歼杜聿明集团,破解国民党军所谓“一点两线”(指徐州、津浦和陇海铁路)设防,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淮海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顽强,以少胜多,冲锋陷阵,浴血奋战,阻击了蚌埠驻军李延年、刘汝民兵团,增援黄维,结果李刘兵团大败,没得支援黄维,黄维兵团被全歼。

1948年冬,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某部一个连队奉命阻击一支由蚌埠增援黄维兵团的国民党辎重部队,战斗从凌晨打到下午,全连以壮烈牺牲为代价,把敌人牢牢牵制在新马桥津浦铁路沿线。由于陈集乡几个村子离战场较近,战斗结束后,烈士遗体陆续被运到永佛掩埋。


烈士为国捐躯


那场战斗打得十分惨烈,胡兆伦当年只有16岁,激烈的战斗场面至今刻在他的脑子里,70多年过去了,每当提起,他仍控制不住感情,说话声音颤抖,他手指着战场方向。说:“国民党武器好,有飞机大炮,他们用机枪扫射,地上沟里河里都被解放军的血染红了!”他指着远处一大片绿油油麦田说。战士们牺牲的时候都非常年轻,打扫战场时,有的头部被打中,有的肚子被炸,有的身体硬了,手里还抱着枪,胳膊、腿都弯不过来,有的手里还攥着手榴弹……说到这里,老人背过脸去,眼泪不住地流,他撩起衣角擦眼泪。

后来,烈士的遗体被运到永佛村安葬,当时主战场战斗已结束了,远处零星的枪炮声仍然不时响起,隆重安葬是不可能的,村民置备了三十四口棺材,在村里选了最高的一片开阔地掩埋了烈士的遗体。胡兆伦当时16岁,他是民兵,参与了掩埋。

直到今天,那次掩埋烈士遗体一直是胡兆伦平生的遗憾。采访中,他伸出两个指头向记者比划着墓碑的形状,“两指宽的木板,上面用毛笔写上烈士的姓名和籍贯,几场雨一下,就淋没了,后来日晒风吹雨打,木板烂了,啥也没留下”。


陈集乡为烈士“搬家”


2013年初,陈集乡政府给烈士“搬家”,将散落在陈集乡的83座烈士墓,全部迁到永佛村。有的烈士墓虽然没有墓碑,启开后有的遗骸的颅骨下枕着刻有烈士姓名身份籍贯的青砖派上了用场。而胡兆伦守护多年的34座烈士墓,由于当时匆忙掩埋,很多找不到烈士信息,仅是从一座墓里找到一枚私章。“上战场前,每位战士都写自己的名字、家乡的白布条。木板上的字看不见后,我就想着,有一天,还能指望布条确定身份。可时间久了,布条烂了。”提及此事,胡兆伦十分自责:“死的时候有名有姓,现在却是无名烈士,是我们后来没看好”。

几十年风风雨雨,当年掩埋烈士的村民陆续离世,胡兆伦一人义务承担起了34座烈士墓的守护工作。他把烈士当成自己的父辈。胡兆伦的父亲胡有彩是一名地下党员,1944年被叛徒出卖,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杀害,至今尸骨何处,不得而知,他祭拜烈士,表现了对烈士的无比崇敬!他父亲也是烈士,他为烈士守墓,至今近70年,义务守墓,深情守护告慰英魂。他把烈士当成父亲,烈士墓能完好保存至今,胡兆伦功劳最大。《蚌埠日报》《安徽日报》先后报道了他的事迹,感动了社会。他被评为“中国好人”。

在206国道833公里处两侧,矗立两块高大醒目的指示牌,上书“淮海战役蚌西北阻击战烈士陵园西5公里”。这里就是蚌埠市爱国教育基地——怀远县陈集乡胡刘烈士陵园。园内安葬的多为淮海战役阻击战牺牲的烈士,故又称为淮海战役蚌西阻击战烈士陵园。

怀远县陈集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宿怀县抗日根据地和宿怀解放区的核心区域,更是淮海战役蚌西北阻击战的主要战场之一。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浴血奋战,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和生命。其间,陈集乡就有26位烈士为国捐躯。在淮海战役中,更有许多外籍的革命烈士长眠于陈集乡这块土地上。

2010年后,陈集乡党委根据全县统一部署,组织人员对本乡革命遗址进行普查。普查中发现,安葬在本乡的革命烈士墓群7处,有83位无名烈士。有7个无名烈士墓地,没有墓碑,没有明显标志,坟上杂草丛生。引起乡主要领导的极大关注,时任党委书记的邵会廷听取普查人汇报时感慨地说:烈士为国捐躯,身后却没有一片安息之地,作为后人,我们有愧,继承先烈遗志,弘扬先烈精神,作为一方领导,我们有责。随后,乡党政联席会专题研究烈士墓群保护和建设烈士陵园相关事宜,就陵园选址、设计、筹款等进行认真细致地研究,并形成会议纪要。一场保护烈士纪念设施的善举工程在陈集乡拉开了序幕。

2013年6月,散葬在全乡多地的83位无名烈士的遗骨被移出,安葬在陵园的墓葬区。年介涛做了大量工作。10月胡刘烈士陵园落成。



发掘所见


1948年底,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某部的一个连,奉命阻击国民党一支辎重部队,战士英勇顽强,拼命阻击,全连官兵几乎全部壮烈牺牲,把敌人牢牢地牵制在固镇县新马桥津浦沿线,由于陈集乡几个村子距战场较近,战斗结束,英雄的遗体陆续被运到现在的永佛村掩埋。

2013年6月8日,陈集乡陈集村庙前组村民,在发掘几名无名烈士坟墓时,惊奇地发现,土墓中,烈士的遗骸旁散落着一些青砖,上面刻着烈士的姓名和籍贯。

找到7位烈士“名字”,他们是苗学孔、苏书祥、杨书林、张良信、李德成、郭立东、王万洪,并发现了以上每个烈士的遗物:

苗学孔一枝派克笔,里面还有红墨水,2枚领扣,2个别针。

苏书祥一块怀表、一颗上衣纽扣、牛皮带金属头。

杨书林的一个小铁盒,数枚扣子。

张良信颅骨中留有两块弹片,一块砖上写着“宁津保店”四个字。

李德成随身有一颗没有用过的步枪子弹,六枚纽扣,鞋子。

郭立东胸部有4块弹片、12枚纽扣、一个口哨。

王万洪6枚纽扣,一个皮带头。

发掘者透过时空隧道,猜测,当时战事紧急,他们被仓促掩埋,活着的战友把他们的名字刻在砖上埋入地下,为以后有可能重新安葬,或者是期待后人发现,让烈士魂归故里……

陈集乡在保护性迁移83位无名烈士墓时,意外发现了18位烈士有了姓名,猜测其中张良信烈士籍贯可能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保店镇。


张良信、苏书祥魂归故里


想方设法为烈士寻找家乡、寻找亲人成了陈集乡领导和蚌埠市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时任党委书记的丁秀好接受蚌埠电视台记者吴洽兵,徐昕采访时表示,希望借助媒体寻找烈士的家乡和亲人。

6月20日,吴洽兵打电话到江苏省徐州市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请查找18位烈士信息,当天下午,回电话说:张良信和苏书祥是山东省宁津县人,他们说年代久远,地方民政提供的信息也不一定确实,往往差错很多。

同一天吴洽兵电话又打到山东省宁津县民政局,对方从《宁津县烈士英名册》查到张良信、苏书祥烈士的信息。

张良信家是相衙镇张望南村。1947年入伍,1948年12月在淮海战役中牺牲。

苏书祥杜集镇大苏村人,1940年入伍,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牺牲,生前任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297团一连连长。

随后宁津县民政局又联系到张良信、苏书祥二烈士家乡所在的镇、村领导,又联系到二烈士的家人。张良信有个侄女张秀凤,现住宁津县城。苏书祥侄儿叫苏志林。吴洽兵随又联系了二烈士的亲人。

6月21日下午,电话告诉陈集乡宣传部长吴英,二烈士家乡找到了,为烈士寻亲可以启程了。

6月22日,一大早,乡政府附近的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早早聚集在乡政府院内。他们是来为二烈士送行的。

张良信、苏书祥二烈士的遗物被安放在鲜红的木盒里,上面覆盖国旗,气氛庄严肃穆,送别的干群向烈士三鞠躬,表达深深地敬意!祝烈士一路走好!让他们的英名永远留在陈集人民的心中。

随着主持人一声号令:“请护送人员陪同烈士上车、出发!”义务为烈士守墓60多年的八旬老人胡兆伦和为烈士墓普查迁移工作奔波劳碌两个多月的退休干部年介涛捧起烈士遗物盒,在宣传部长吴英的引领下,缓步走向待发的汽车。

面对摄像机,胡兆伦老人依依不舍地说:“我陪烈士几十年了,他们要回家了,我真舍不得。他们能回家了,能和亲人团聚了,我也为他们高兴。”

他们一行护送烈士回乡的是陈集乡党委委员、宣传部长吴英,退休干部年介涛,蚌埠融媒体记者吴洽兵、徐昕、工作人员孙祖文。

年介涛坐在车的后排,他旁边是两位烈士的遗物盒。窗外名山大川,风光旖旎,人们无心欣赏,吴英心情沉重地说:工作30多年了,外出开会学习不知有多少次,唯有这次送烈士回家,一生不能忘怀。

车到了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得知苏书祥在济南战役中负伤后,不顾领导和战友的善意劝告,带伤南下,奔赴淮海战役参加阻击战,牺牲在战场上。

车驶入德州地界,年介涛心情激动,难以平静,他眼睛闭上,脑海里想象着当年两位年轻英武的战士,就坐在自己身旁,他们二位烈士是否会探头往外观看,故乡,你还是当年的模样吗?亲人啊,你们在哪里……

此时,记者的话打断了年介涛的思绪。

记者让年介涛面对镜头说几句话,他十分感慨地说:“我能代表陈集乡人民陪伴两位烈士回家,寻找亲人,感到十分荣幸,张良信烈士、苏书祥烈士我们陪你走过了3个省,历时8个小时,行程700多公里,来到宁津大地。二位烈士,你们故乡的土地就在我们脚下,你们二位的亲人马上就要出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共同迎接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年介涛泪流满面,哽咽着。

下午4时30分,车到宁津县城,一位30多岁的女子站在路边,向寻亲人员举起右手,轻轻示意,这位女子就是烈士张良信的侄女张秀凤。

下车前,霞光满天。下车后突然间,乌云翻滚,顷刻间下起了雨,越下越大,那是苍天为之落泪?是烈士魂归故里,见到亲人的泪?还是故乡亲人的泪?

张秀凤泪流不止,泣不成声地向他们道谢!忙请他们进屋。宣传部长吴英说:“回家,让张良信回家!”

车子左拐右转,在一个小村庄边停下,张良信烈士到家了!60多年啦!今天终于魂归故里!

年介涛把盖在张良信遗物盒上的国旗整理好,无比庄严地捧在胸前走下车,吴英撑起雨伞,为烈士遮风挡雨,走过100多米远的泥水路,到得一个红砖砌成的农家院落。

远在门外,张秀凤就边跑边喊:“娘!回来啦!俺大伯回来啦!”

院内三间砖砌平房,坐北朝南,东头卧室里走出一位40多岁的女同志搀扶着一位80多岁的老妇人,走到正堂,母女中年老的是张良信的弟媳刘俊芳,年轻的是他的侄女张兰芬。

老人颤颤巍巍,上前抓着吴英和年介涛的手,老泪纵横,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回来了,回来了!真的回来了……我怎么感谢你们呢!我给你们磕个头吧!”说话间,老人屈膝跪下,年介涛和吴英连忙扶起老人。

牺牲60多年了,张良信回家了,消息不胫而走,烈士的侄儿、侄媳们冒着风雨来了,邻居来了,村支书张书阁也来了。

年介涛向烈士家属展示了介绍信,分发了烈士的有关信息资料。张秀凤向大家展示了镇政府出具的张良信的简历。两相对比,完全吻合。

吴英向烈士亲属详细介绍了迁移烈士墓葬发现烈士姓名的情况,并希望和烈士亲属协商落实烈士遗骨安葬相关事宜。

而后,张秀凤母亲讲述了张良信的往事。

张良信早年丧父,母亲带着他和弟弟张良强艰难度日,1947年,解放军渤海纵队某部来到张良信家乡,很多青年踊跃参军。年仅17岁的张良信对母亲说:“娘,俺要去当兵。”

娘说什么不同意,说:“你刚刚应事,就去当兵,撇下俺和你弟弟,孤儿寡母怎么生活,再说了,当兵打仗,不知哪一天会丢掉命。”

张良信说:“解放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蒋介石的天下干不长了。等打了胜仗我就回来。那时,就有好日子过了。娘,你和弟弟就多难为两年,我回来好好孝敬你,再给你买个大皮袄。”

娘听儿子说得有理,经不住儿子的软磨硬缠,只得答应,并叮嘱儿子:“七儿(张良信的乳名),你硬要走,娘也不拦你,只是要学机灵点,好走好回,娘盼你早点回家。”

张良信与慈母一别,就再也没回过家。

1949年上半年,上级送来了光荣证,说张良信在淮海战役中牺牲了,疾病缠身的母亲说啥也不信。她握着二儿子张良强的手叮嘱:“库儿(张良强乳名),你哥没有死,兴许上南方打仗去了,你记住,一定要找到他!”

张良信母亲由于日夜思念儿子,想儿子想成了病,后老人家一病不起,临终前拉着张良强的手泣不成声地交待再三:“你哥真的没死,活着要找到人,死了要找到坟。”母子俩抱头痛哭,张良强向母亲发誓,一定听娘的话,说着眼泪吧哒吧哒地掉在娘那破旧的衣服上。

娘带着思儿的遗憾不久就去世了。

为了实现娘的遗愿,和对娘的承诺,张良强多方打听哥哥的信息,几十年杳无音讯,那一直是张良强的心病,是他的心痛。张秀凤说:“去年农历正月初六,父亲带着终身遗憾病故了,之前他交待女儿和亲邻,俺死后葬左首,右首是俺哥的坟地,要留着,兴许哪一天能找到他的下落,也好让他和爹娘团聚。”

这一天,终于等来了,了却了母子二人的遗愿。写有张良信烈士姓名的遗物盒摆在正厅的方桌上,弟弟张良强的遗像摆在张良信的下首,兄弟俩以这种方式“团聚”了。

随之,年介涛打开遗物盒,向烈士亲属展示张良信的遗物:青砖三块,一块用黑墨书写着张良信的名字,一块用刀刻划出张良信的名字,另一块写着“宁津宝店”四个字。从头骨内取出两块弹片,牛皮带环1个,纽扣8枚。

张秀凤捧起刻有张良信名字的青砖,贴在脸上,亲了又亲,那亲情,那是血脉之亲!让在场人无不为之泪下。

应张秀凤要求,寻亲人把一块用黑墨写有张良信名字的青砖带回陈集,留着放在烈士陵园,其它遗物悉数交给了张秀凤。

张秀凤的老母家庭很贫困。张秀凤姊妹五人全都出嫁,老人视力不好,体弱多病,风烛残年,生活不能自理,好在四女儿张兰芬嫁在本村,照顾老母亲。村支书张书阁说,给老人办了低保。

2013年6月23日早上7时许,寻亲一行驱车前往烈士苏书祥家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杜集镇大苏村,行程二十多公里,车子进村,道路狭窄,岔道多。村支书苏文静为寻亲人引路:向左、向右。向前……

烈士苏书祥的三个侄儿苏志林、苏志民、苏志栋及亲属先后与寻亲一行相见。特别是三个侄儿都为牺牲60多年的大伯的魂归故里感到无比欣慰。

落座后,苏书祥的一个侄媳捧出一枚珍藏60多年的淮海战役纪念章,章的背面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野战军颁发,1949年1月1日”。

苏志林说:随纪念章一起颁发的还有一个红本子,上面记载烈士牺牲的时间、地点。当时家里都不识字,将红本子交给了常住娘家的苏书祥妻子史氏,她见到本子无比悲痛地说:“苦等丈夫十来年,人未见到,等来的却是一场空。”她伤心欲绝:“没有人了,还要本子干啥!”说着,把那个红本子扔进火盆,化为灰烬,翌年,远嫁他乡。

苏书祥的两个兄弟为寻找哥哥,费尽了周折,一直未有音信。

在村支书的引领下,寻亲一行到得苏书祥大侄儿苏志林的家,也就是苏书祥的家,苏志林刚为儿子完婚,房屋家具等全是新的,室内窗明几净,正厅摆放一张方桌,上面两盆鲜花,苏志林捧出《苏氏家谱》,里面记载着苏书祥及族人姓名。父亲苏景文,母亲桑氏,苏书祥兄弟3人,其为长,大弟书德,小弟书元,都已病故多年。苏书祥有两个妹妹,一个叫苏书奎,年已8旬,家住德州市里,前天从电话里听说大哥的情况,哭了整整半宿。

苏书祥有6个侄儿、8个侄女。只有苏书祥婚后不久即入伍十余年很少回家,没有子女。

打开苏书祥的遗物盒,内有一块青砖,砖有黑墨写有苏书祥的名字、一块怀表已锈蚀,皮带头一个、纽扣14枚,透过怀表可以想见连长当时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他目视怀表,发出冲锋的号令。

他的一个侄儿,拿出了一枚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1949年1月为苏书祥烈士颁发的淮海战役纪念章。

至于苏书祥的遗骸安葬何处,侄儿们说,待家人聚齐,商讨后定,如果安葬在陈集烈士陵园与他的生前战友团聚,也是很好的。

在他侄儿苏志林院内,吴英、年介涛、记者及苏书祥的遗属,为了纪念寻亲成功,合影留念。

2013年6月25日至7月1日,蚌埠电视台以《一定要找到你》为题6集连续播出吹响集结号,为烈士寻亲特别报道,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

为了他与战友在一起,苏书祥烈士的遗骸安葬在陈集乡胡刘烈士陵园。

2014年4月2日《淮河晨刊》报道了苏书祥15位亲属到陈集乡凭吊烈士,告慰在天之灵。


陈树胜烈士夫妻“相见”


烈士陈树胜于1944年在陈集乡围歼国民党某部队战斗中牺牲。相隔71年,夫妻终“相见”。

2014年4月1日,记者在胡刘烈士陵园,见到95岁手拄拐杖的杨廷凤老人,她身穿大红上衣,白发满头,步履迟缓,站在丈夫陈树胜烈士的墓前,呆呆凝视,口中喃喃地说:“我们结婚4年,婚后第三年他去参军,我整整等了他71年,现在终于等到了”说着老泪纵横,接着泣不成声地说:我和他是同龄人,如果他还活着,跟我一样大。

回想丈夫生前,杨廷凤有怨气,更多的却是思念。她清楚地记得丈夫参军的日期,清楚地记得她去赶庙会,回到家才知道丈夫跟着同村人一起参军去了,没有见面更没有道别。丈夫参军后曾回家两次,之后牺牲。

“打仗的时候,就天天盼望他能平安回来,死了以后,就想知道他埋在什么地方。”

几十年前,杨廷凤一个人到陈集乡找过一次,希望能找到丈夫埋在什么地方,可惜未找到。“这一天,真是盼苦了!”72岁的陈同英告诉记者,自从父亲在陈集乡木城围歼国民党军韩金山牺牲后,母亲曾独自一人从灵璧县赶到怀远寻找父亲,无功而返,此后,陈集、木城、瓦四这三个地名便在母亲嘴里念叨了几十年。

杨廷凤的外孙赵跃说:他也曾按照外婆的回忆,到陈集乡找过三次,都没有找到,非常失望。去年年介涛帮助找到后,今年才决定告诉外婆。“几天前我们就准备来陈集祭拜外公了,今天一早才敢告诉她老人家,怕她听了太激动,睡不着觉。”

外婆听说要到陈集上坟,她高兴地像个小孩子似的,忙着换衣服,说“要穿得漂漂亮亮地去见外公。”

赵跃无限伤感地说:“这是第一次,也可能是老人家最后一次看外公了。”说罢他感慨良久。

1944年秋,新四军第四师在萧县、永城一带取得胜利后,挥师南下,开辟宿怀县,当时国民党韩金山一部是一大障碍,务必歼灭。当年10月,陈树胜任新四军四师三十五团机枪连班长,在怀远县境内,参加了围歼韩金山部的木城战斗,担任机枪手,在战斗中壮烈牺牲,遗体被乡亲们就地安葬在陈集乡瓦四村朱庄北湖。

陈树胜牺牲,远在灵璧家里的妻子杨廷凤并不知道,陈老太的女儿72岁的陈同英告诉记者,父亲牺牲时她才11个月,后来母亲告诉她,噩耗是一同参军打仗的同族的叔叔告知的。母亲知道后,上世纪50年代初,她变卖了家里仅有的值钱东西,带着些许钱带着女儿一路乞讨艰难找到怀远县陈集境内,同族叔只说是第三座墓,究竟从东数还是从西数,搞不清楚。人们只知道有位姓陈的葬在瓦四,但哪个墓是陈树胜烈士的,谁也不知道。


为孙振和寻到亲人


“孙振和烈士正是我伯父!年老师,太感谢您了,帮助我一家找到伯父!”2017年4月28日《淮河晨刊》登出了一则消息,上面的电话内容是本月初,远在山东省威海市的孙立高,打给怀远县退休干部年介涛的。

几年时间,年介涛一直为烈士寻亲,烈士孙振和是他始终放在心上的。他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提供的资料中,找到孙振和,山东省菎嵛县白禄区四甲庄人。

1946年入伍,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291团1营一连副政治指导员,1948年12月在陈庄牺牲,安葬在怀远小陈庄第一行第二个。这和陈集乡发现的孙振和的牺牲地、安葬地及墓排列次序完全吻合。

年介涛说:“山东菎嵛县在哪?我始终未找到。”他在山东省宁津县为张良信寻亲时,就向烈士家属打听菎嵛县在哪?无消息。他又多方打听,也无消息,他锲而不舍,又向他在山东省济南工作的一家亲戚打听,得到山东省有菎嵛山,并无菎嵛县。年介涛查看山东省地图,查找山东省文献资料,始终未找到菎嵛县。

他又上网查找,查到了《山东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历史沿革》文中载:山东菎嵛县,1945年设立,1956年3月撤销,西北部划入牟平县,东部划为文登县。他据此判定,孙振和的家乡应该在烟台市牟平区或者是威海市的文登区。

他非常高兴,打电话把信息告诉怀远县委党史办公室主任邵云,请求他给予帮助,邵主任非常热情,积极帮忙。他立即与牟平、文登联系。

文登区民政郭海波回电话:查到了文登县的烈士名录,有孙振和,他的家乡初村镇已于10年前划入威海市高新区了。

4月1日,威海市高新区民政局的冯科长回电话,他和初村镇民政办联系。4月2日,孙振和烈士的侄儿孙立高就打通了怀远县委党史办公室邵主任的电话:“邵主任吗?您好!我是山东省威海市高新区初村镇四甲村的孙立高,你们说的孙振和烈士是我伯父,快70年了,我们一直在找,今天终于知道伯父的安葬之地,谢谢你们那里的领导,谢谢你们这些热心人。没有错,听老人讲,六七十年前,我们这里就叫菎嵛县。这里没有白禄区,离我家七八里的地方倒有个白鹿屯的村子,在那里曾经设过白鹿乡。我们这个村子叫四甲村,周围百十里地就这一个四甲村,和你们说的四甲村正对号,我们村叫孙振和的就我伯父一人,没重名的,听到这一消息,我那85岁的父亲哭了,后来又笑了。”

找到了孙振和的家乡和亲人,邵主任第一时间电话告诉了年介涛。

后来孙立高介绍:孙振和21岁参军,23岁牺牲,未婚。他的父亲孙洪祥,1960年病故,时年68岁,母亲于福芝1959年病故,卒年58岁。“二老临终前,最想念的就是我大伯,他们生前也曾无数次打听大伯的安葬地,始终未找到,今天终于找到了。”孙立高说,孙振和一个姐姐,一个弟弟,三个妹妹。如今,孙振和有侄辈18人,玄孙辈的近70人。“父亲和姑姑都想去蚌埠祭拜同胞哥哥,怎奈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怕不能成行。我们兄弟姐妹约定,今年5月去祭拜大伯,我们要当面感谢年老师和当地领导!”孙立高说。

2017年5月7日《淮河晨刊》报道,孙振和烈士的亲属分别从山东、北京赶到怀远淮海战役蚌西北阻击战烈士陵园,祭拜孙振和。

他的侄子,侄儿媳夫妇俩在孙振和烈士墓前献上水果和鲜花,孙立高肃立在墓前泣不成声地诉说:“大伯,我们一家人都生活得很好。蚌埠人民很友善很热心,您的牺牲有意义,请您安息吧!”而后,他们俩又和孙振和外甥张京保在墓前长跪不起,哽咽说不出话来。

“在蚌埠这两天,母亲给我打了5次电话,每次都哭的说不出话来。”张京保说。

他的母亲孙振英是孙振和最小的妹妹。“母亲小的时候,因为家里穷,外公外婆多次要把她送人,大舅孙振和每次都不同意,他说穷死,也不能把小妹送人。大舅入伍时母亲很小,她还记得。几十年一直念念不忘她的哥哥。”

“得知大舅牺牲的消息后多次想找他的葬身之所,由于他们文化程度低,又兼当时条件差,寻找未成。外公外婆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后来家里条件好了,家里几个长辈又开始打听、寻找依然无果,非常遗憾,大舅身葬何处?一直成为他们兄妹的心结。”“前段时间,得到信息,可能在徐州,我们准备去找寻,巧的是,大舅葬在蚌埠怀远县陈集乡,听到后,母亲惊呆了,哭了好几次,因年事高,身体弱不能成行。我这次来陈集,她对我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给他多烧纸钱,终于了却了几十年的心愿。”张京保哭诉着。

孙立高说:“解放前,家里非常贫穷,为了活命,大伯16岁就给地主打长工,地主欺压他,不是打就是骂,经常克扣工钱。为了维护最基本权益,附近几个村的长工就联合起来,成立了“长工工会”,大伯为人正直,刚烈豪爽,能说会道,大伙推他为会长,他帮大家出气,为长工讨要了被克扣的工钱,地主理亏,也怕他三分,此后,长工的待遇也得到了小小的提高。解放战争期间,大伯同村里七八个同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孙立高告诉记者,听说他当兵那天,骑着高头大马,胸戴大红花,在敲锣打鼓,鞭炮齐鸣中,走在队伍最前面,他的威武雄壮成了家人永远的记忆。

孙振和未参军前,21岁时经人介绍,结识了附近一位衣姓女孩,他们情投意合,为了翻身得解放,他舍弃了儿女情,毅然参军。“当兵后,大伯给女孩捎话“等我打了胜仗,就回家娶你!”而后,就再也没见到大伯,女孩因思念大伯,郁郁寡欢,以致患病,不久离世,两家商定,把衣姑娘葬在我家祖坟里,以便以后与大伯合葬。这次来陈集,我也想找些大伯的遗物,带回去埋在那位姑娘的旁边。”

大伯牺牲后,奶奶经常捧着乡里发的烈士证,只要捧起烈士证,奶奶就不停哭泣。爷爷奶奶无比遗憾地离开了人世,到死也不知儿子葬在哪里。

年介涛5年时间为4名烈士找到归宿,找到亲人,他的感人事迹被《蚌埠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年介涛被评为“安徽好人”。


为孟繁林、李德成、吴忠歧寻亲


他为烈士寻亲,向烈士家乡的市、县民政部门电话询问,征得山东、河北等地新闻媒体的帮助,并发过寻亲求助信,还曾委托一些亲友帮助打听,都没有消息,后来,他发现有一个中华英烈网,那里有烈士英名录,于是他把环渤海地区的县市列出来,一个市县,一个市县地查烈士名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硬是从五十多个市县的十多万烈士名字中找到孟繁林,李德成烈士的家乡所在市县,紧接着又与当地民政局、乡政府和村委会联系,终于联系上了烈士亲属。

孟繁林烈士,河北省黄骅市黄骅镇方庄村人,1929年生,牺牲前为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十一师十七团七连战士,1948年12月,在淮海战役中牺牲,牺牲地安徽省怀远县。

孟繁林有弟弟孟繁文,84岁,妹妹孟繁云,70岁,身体康健,还有孟祥田侄辈十数人。听家人孟繁文说:“解放战争以前,父亲孟清潭时任村农会负责人,为了动员参军参战,他率先把未满18岁的大儿子孟繁林送入部队,在父亲和大哥的带动下,全村就有十几个青年参了军,受到区政府表扬。”

李德成烈士,河北省吴桥县铁城镇彭家寺村人,1924年生,1946年入伍,牺牲前在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七师任排长,1948年12月在淮海战役中牺牲,他有李金树等5个侄子。

李金树说李德成参军后,曾回乡探一次亲,家里人为他娶妻冷氏,婚后几天,他就回部队,冷氏生有一女,得知李德成牺牲的消息,冷氏曾与李德成小弟李德龙一同,曾来到当年淮海战场寻人,没有找到。

两位烈士亲人对年介涛为烈士寻亲义举非常感谢!把年介涛称为亲人。

2019年4月3日新华网,新华社记者刘军喜,以年介涛:《将烈士寻亲进行到底》为题报道了他为烈士寻亲的事迹。2018年5月为河北省沧州的孟繁林烈士找到亲人,2018年5月为河北省沧州的李德成烈士找到亲人,2019年2月为河北省沧州的吴忠歧烈士找到亲人……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