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马素平素昧平生,相识纯属偶然。

  去年“八一”前夕,我们连的老首长,原国防大学教授孙茂杰大校通过微信告诉,原内长山要塞军二代马素平和她在齐鲁壹点号开办“海岛寻梦”栏目的情况,让我有合适的稿件可以投稿。因我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在内长山要塞所辖的大钦岛当过兵,对海岛军旅生活的回忆颇感兴趣,随后便将自己的几篇回忆小文发给了她,没想到马素平从文中内容和句子,以及错别字进行了认真修改。她这种认真负责的编辑精神深深的感染了我,特别是当知道她就出生在我守岛戎边的那个海岛,我们在切磋文字的过程中,又有了共同的话题。从此,两人成了没有见过面的知心文友。

  马素平,心系守岛军人情怀,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集结起曾经在海岛当过兵而且热爱文学的老兵,围绕“情牵海岛,难忘美好,记录感悟,品味收获”这一主题,通过“海岛寻梦”平台,用文学的形式,追忆海岛往昔,升华海岛精神。她以一腔热血倾情奉献“海岛寻梦”栏目,为曾经驻守海岛的几十万老兵架起了一座“寻梦”的桥梁。“海岛寻梦”专栏从“讲述温暖故事,追梦美好明天”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文学的专栏,成为一个文化的品牌,成为一个志同道合、情系海岛、寻梦青春的文学战队。


  一、激起心中的文学浪花

  小时候,马素平像许许多多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孩子一样,跟着戍边的父亲,走过了长山要塞区的一个个小岛,见证了部队守卫海岛、建设海岛的伟大业绩。波澜壮阔的大海就是她童年的游乐园,《父母爱情》的作者刘静,是她幼儿园里的小伙伴,她们每天伴着军号起床,上学,赶海,拾草,做游戏,尽享快乐的童年。在一个个小岛,在一处处军营,她们那一代追寻父辈脚步,一点一滴地感受那个年代的坚守、奉献、青春和爱情,见证了守岛战士的“海岛精神”。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马素平参加了全国金融系统招干考试,成为长岛县人民银行第一批被招录的新员工之一。经过一个月的集中培训,她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小岛银行营业所。这个只有六个人的营业所,金融服务对象是岛上几千人的老百姓和一个团的干部战士,马素平克服远离父母、交通不便、吃水困难等一个又一个困难,扎根海岛,爱岗敬业,得到岛上群众和解放军指战员的交口称赞。

1678165875781457.jpg  海岛是马素平成长之地,一方小岛,承载着她的青春与回忆。寻梦,寻的是海岛的青春之梦、是她的文学之梦、是她与海岛有关羁绊之梦、是她的记录时代之梦。寻找的是海岛人的梦中家园、是有海岛情结的精神寄托、是人生百味、是烟火里的寻常人家、是千千万万与海岛结缘的游子吟。如今海岛是她魂牵梦绕的情结之地,用她自己的话说:“我自小在军人家庭长大,在父亲的言传身教和守岛部队那个大环境的长期熏陶下,心灵早已打上了红色的烙印……”

  马素平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被分配在小岛工作后,生活单调乏味,思想上曾经有过波动。是她的父亲告诫和鼓励她:“你是革命军人的后代,在英雄辈出的年代长大,要时刻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向英雄和革命先烈学习,不能辜负这个美好的时代。”长辈的话一直让她抛却思想杂念,安心工作,立志扎根海岛干出一番事业来。

  工作之余,马素平不忘心中的文学梦想,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从最早摘抄名人名言,到写日记,记录生活点滴;从记叙生活片段,到把身边的感人故事写成文字,充分展现了了海岛军民火热的生活。 从营业柜员到后期担任领导职务,马素平一直笔耕不辍,用文字记录海岛的发展和变迁,写下了反映金融职工和海岛群众生活的多篇文学作品。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洒下的是勤奋的汗水,收获的是文学的硕果。她的多篇文章获得金融系统文学组织和山东省、烟台市文化文学艺术组织的优秀作品奖,2016年她被中国金融作协吸收为会员,2019年她被中国散文学会吸收为会员,2020年她被山东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二、荡漾“海岛寻梦”的涟漪

  退休后的马素平,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文学创作。她审时度势以自己和父辈们的亲身经历为蓝本,选择《海岛寻梦》这一既微观又有气势的融媒体窗口,述军旅乡情,讲海防故事,往小处说这是区区小岛营房内外的事儿,说大了那其实是军地海防、家国情怀的大事。

1678165835862.jpg  马素平的《海岛寻梦》专栏2019年6月正式上线,2020年即荣获齐鲁壹点“十大个人号”,2021年又进入齐鲁壹点“十五个影响力团队”,2022年再次荣获齐鲁壹点“十大个人号”。这个专栏取得半年文章即上乘、一年进十佳、二年团队列前茅、三年再十佳的优异成绩,完全是靠文稿数量、创作质量、读者点击量等,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无不浸透着马素平辛勤的汗水。马素平本人也从文学爱好者,到报刊优秀作者,再到“海岛寻梦”栏目编辑,自身文学素养得到了升华,“马素平现象”引发了各方的关注。2022年夏季,“齐鲁壹点”在济南举行了第二届“青未了散文奖”颁奖典礼,“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总编辑廖鲁川同志对“海岛寻梦”专栏给予了高度评价:“经过两年的青未了散文奖的耕耘,我看到身边的作家们纷纷开设自己的壹点号,在齐鲁壹点上圈起自己的文学影响力。还有不少文学团体在壹点号上找到了价值。”新闻界的核心期刊《青年记者》杂志,在一篇论文中把壹点号“海岛寻梦”作为案例解剖。作者马素平不但写自己的文章,还给文友编辑文章,甚至帮老年文友敲字。“海岛寻梦”一夜之间成为一个品牌,一个文学现象。

  “一石激起千层浪”,马素平的“海岛寻梦”专栏周围,有一大批军旅文学爱好者聚集。他们踴跃投稿,稿件发表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题材越来越广泛,阅读量越来越高;“海岛寻梦”专栏也由小到大,成为爱好文学诸友的学习交流园地。他们中不乏有30后、40后、50后和60后的老兵,年长的已88岁,年少的也有60岁了,更有为数不多的巾帼女兵加入。他们所写的每一篇文章,都真实记录了当年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闪光的足迹,传承了驻守海岛几代军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马素平在新时代搭建起的网络新平台上,找到了文学表达视角和媒体运作相结合的模式,无疑挖掘了长岛军地自建国七十二年来的海防史,撬动了海防文化资源挖掘了双拥爱国的“金矿”。正如宋代杨万里的《小池》所写:“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海岛寻梦”在齐鲁壹点既似小荷“才露尖尖角”,又似荷花“映日别样红”。

  我作为一名军二代、驻守过海岛的老兵,尤为记得2022年“海岛寻梦”推出的“八一特辑”。那个月马素平共编辑发表文章76篇篇,其中军旅文章48篇,总阅读量393.5万人次,比1-7月的总阅读量248.5万人次还高出145万人次。8月末关注“海岛寻梦”专栏的人数由7月末的26607人增到27783人,增加了1176人。

1678165910507172.jpg  记得“八一特辑”开篇发表了老兵陆汉洲的文章《梦里长岛:第二故乡情未了》,长岛文友肖洪莉的文章《拥军故事》,一下子吸引了我们曾经驻守海岛老兵的眼球,我们在各个微信群、朋友圈竞相转发推荐,我们开始关注这个专栏。

  马素平每天编发长岛老兵的回忆文章1-2篇,为了备齐“八一特辑”的“稿件弹药”,她找到了陆汉洲、盛范修两位老兵求援,两位老兵全力支持。他们不仅自己带头写、把周边战友动员起来写回忆文章,还将手中以前出版的长岛军旅回忆书籍,选出好的文章,修改后及时发给马素平。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著名军旅作家黄国荣大校,在百忙之中,找出自己以前写长岛的三篇回忆文章,为“海岛寻梦”提供文学弹药,让“海岛寻梦”专栏的军旅文学上了档次。

  “八一特辑”里,还有军二代的抒情和回忆,淄博老兵、军二代王凤栋的文章《父辈们的长岛情结》写出了父辈们曾经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建设海岛,保卫海岛,艰苦奋斗岁月里的时光。我的文章《血染南疆的海岛战士》《钦岛早闻》既有对牺牲战友的追忆,又有站在大海边,手握冲锋枪,保卫祖国,实现儿时立志愿景的理想。月底那天老兵陆汉洲的《欢乐中南森海湾》,王国政《老兵在路上,泉城在出发》和老兵梁海鹏《亲历长岛拥军潮》的文章,展现了老兵如今的幸福生活和不忘军旅情、继续新征程的使命感,为“海岛寻梦”的“八一特辑”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齐鲁壹点号事业部主任曹竹青给马素平留下了评价:“八一主题因我们太忙了没做征文,都是你以一己之力把这个主题撑起来的。你可是齐鲁晚报编外专业资深编辑,帮我们做了太多工作,给壹点号做出了突出贡献。”专业人士的点评,可见八月份马素平“海岛寻梦”专栏编发老兵文章的份量有多重了。

  后来,《我的老班长》《记忆深处的老首长》《与部队同居小岛的难忘时光》三篇文章被评为齐鲁壹点八月份“月度优秀征文”,“海岛寻梦”专栏被壹点号授予“新锐壹点号”。这些荣耀不仅属于马素平本人,也属于我们几十万的长岛老兵!


  三、涌起老兵的赞美波涛

  马素平经营“海岛寻梦”专栏时,已是退休状况,上有九十多岁的父母需要亲自伺候,下有牙牙学语的孙辈需要关照。她只能抽出点滴时间,进入电脑写文的新媒体行当之中。她没有经费、没有奖金补贴、缺少稿酬小费,而赚来的是早起晚睡、费脑伤神。如果不是对文学的热爱,如果不是她对海岛、对军旅、战友的一片真情,这真不是一般人能坚持下来的。

  过去,长岛老兵在国防施工时,由于缺乏照相设备,留下的照片极少。她在编辑“八一特辑”时,看到有几篇文章是写战备施工挖山洞打坑道的,便搜集来两张打坑道施工的照片,配发到文章里。老兵们看到十分激动,感觉老照片烘托出回忆录的品味和当时真实生活的气息,文章更生动了。同时,她还为每位老兵的文章配发上本人当兵和现在的照片,达到了“瞻前顾后”图文并茂的效果,让老兵们“追昔抚今”特别有感触。有一次,她告诉我:“老兵陆汉洲说过:在编发战友们的文章时,已经有两个战友因脑中风留下了后遗症,给他们编发的文章,不知能否唤起他们脑海里过去的记忆?”这让她夜以继日地编辑老兵的文稿,更有了紧迫感。

  特别是2020年9月,她通过自己专栏的积累影响,组织带领孙茂杰教授等三对长岛老兵夫妇,到中央电视台《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父母爱情》访谈节目现场,参加了节目录制,将建国以来,以长山要塞为代表的几十万长岛老兵,驻守海岛、保家卫国的海上长城故事介绍给了亿万观众。

  这件“大事”,对于一个业余作者、自媒个体和退休干部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人都夸马素平这个军二代,干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让那些对海岛、对国家海防事业有着突出贡献的守岛老军人第一次走进央视,向全国人民展示了老军人们守岛建岛几十年的军旅情怀,对海岛军人几十年恪守的“海岛为家,艰苦为荣,祖国为重,奉献为本”的老海岛精神的大力弘扬。是生动的“红色遗产”,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那些天,我们老兵奔走相告,我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再次被激发。

  原国防大学教授孙茂杰大校称赞马素平:“八一特辑之所以得到了大家的踊跃参加,是这个专栏唤醒了老兵的记忆,激发了老兵的初心,延续了老兵的使命,希望这个专栏能延续下去,且越办越好。”“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牢牢地珍藏在我的心灵深处。那个年代的那种精神,那股劲头,一直激励着我的人生。”

  老兵陆汉洲给马素平的留言是:“作为一个长岛老兵,我把在长岛当兵视为一生的荣耀。忆长岛岁月,写长岛故事,抒家国情怀,扬光荣传统,是一个长岛老兵的最爱,也是一种责任。”

  去年,海岛老兵年逾八旬的侯玉德为马素平“海岛寻梦”专栏提供稿件近40篇,他是我们爱好军旅文学老兵队伍中的一位优秀代表。相信马素平的“海岛寻梦”专栏会继续发表更多的军旅文学作品,带领我们军旅文学爱好者披荆斩浪勇往直前,为军旅文学之花盛开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