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剧《蜗居》写了一篇观感发到网上,其中提到剧中一个小小的插曲:剧中人海萍不堪忍受公司里日本上司的刁难和侮辱,愤而辞掉工作,后经人介绍到一家日本人家中做家教。在新的环境下正取得成果的时候,因为教育理念不同,海萍和这家的日本主妇发生矛盾和争执,没想到这个日本女人在表述自己观点时,竟然说出“不像中国人那样懒惰”的话,海萍义正言辞地说,中国人不懒惰,是勤奋的勤勉的,他们绝不靠侵略来增加自己的财富……日本女人对这样大而深的话题无言以对。笔者隐隐地感觉到,剧作者有那么一点抗日情结,值得玩味。记得林语堂在谈论人生幸福时,把“娶一位日本太太”也算作一项条件,有点搞笑。世界上的女人都有共同点都有伟大之处,但不知道日本女人能不能和中国女人相比。中国历史上那些名垂青史的美女,与男人并驾齐驱的女英雄,无数感人至深的贤妻良母……假定日本人敢说他大和民族都有,而一种历史现象,却是中华民族过去现在永远都不会有的,那就是在侵略的行列中有一批心甘情愿的慰安妇。

  此论一出,便遭到一位在日本的华人网友的质疑,他认为日本女人是温良礼貌的,根本不可能说出那样过激的话语,所以电视剧这点是不真实的,剧作者不了解日本女人,且有“仇日”情绪。他并且对慰安妇问题也不以为然,不认为心甘情愿为日军在别国杀人放火提供支持的日本女人有什么不妥。为此产生了一场小小的论辩。此时,本人正好手中有老同学管可秾女士最近翻译的英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艾伦·麦克法兰教授所著的《日本镜中行》,真是开卷有益,启示良多,于是对日本人的了解在阅读中进一步深化。


  “震撼的”文化

  艾伦教授在书中一开始就强调他对日本的了解,就像爱丽丝走入了魔镜世界一样,处处体验到矛盾而困惑不解。以他在故乡英格兰岛国的体会而和日本岛国的对比,用范伟的话说:差异咋就那么大咧?艾伦认为“表面上似曾相识,待置身镜中,你会日益强烈地滋生一种感觉:事物的关系和人的观念——有别于你所熟知的一切。”这个使他最先感到震撼的,就是日本的文化。

  在西方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以来,人们通常采用的是二元区分概念,如艺术有别于生活,工艺有别于美术,大众品位有别于高雅文化,城市有别于农村,运动和游戏有别于仪式和宗教,肉体的物质性有别于精神的纯洁性,自然有别于文化等等。然而,在日本这些区分受到挑战。他这样描述,日本人是美与丑的合一,崇高和怪诞的合一,纯洁和堕落的合一,精神和物质的合一而成为一些莫名其妙的混合体。

  作者在书中有一段很经典的议论值得推敲:如果说经济支配着美国,法律支配着英格兰,宗教支配着印度,文化支配着中国,那么,日本的一条中心线就是美学。前半段似有普适意义,结语却略显武断。他举了例子,从精致的木坠、别针、插花、折纸、盆景、书法、寺院建筑、园林、漆器、陶罐、水墨画等来欣赏,从而认为“日本是地球上最最艺术的一个文明”。这位英格兰教授的惊叹,只能说明他是一个英格兰人。作为中国人当然很乐意承认日本有许多精美的艺术品,但是从中国的视角看去,日本的这些艺术可以表扬,却难以尊崇。中国的书法、水墨画、瓷器、寺庙建筑等等艺术源远流长,不是一般国际学者可以轻易评判的,日本有他的特色,但只是一颗树木而已。当然,从现代艺术领域中巡视,应该承认日本的动漫和电子游戏却是中国望尘莫及的项目。

  对于日本艺术品的精美表示惊叹的同时,作者却发现了日本城市脏乱,“杂乱的电线、天线之类时时扑入你的眼帘”,“街道上布满丑陋的标牌和不协调的建筑,许多居民区显然毫无规划可言”。即使还有京都和奈良那样局部美好的地方,“但是和意大利等国比起来,日本大部分地区仿佛是一团现代恐怖”。所以这就形成了作者对日本第一感觉的反差。

  经作者描绘,日本的园林很逼近自然,当你仔细观察后才会发现自己实际上被人工景观所包围。“花园的一切既是自然的,又是文化的;既是它自己,又代表着别的东西。”在西方人看来,自然就是自然,文化就是文化,难以合一。日本人倾慕自然,是这个民族本身的特点,还是受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的影响,尚值得研究。

  日本有两项运动在世界上享有盛名,一个是相扑,一个是棒球。相扑有宗教色彩,有简短的神道教仪式和神道教服装,并且赛圈之内不允许女人涉足。在西方,体育运动近于游戏,绝不和宗教以及政治沾边,所以书作者感到新奇。日本的这种情况,中国人倒是比较好理解,因为东方的的一些运动恰恰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譬如中国武术就有“天下武功出少林”之说,佛教僧侣在清心寡欲之中创立了可以推广的运动,而武当太极拳则是道家养生的一种运动方式。西方的一些体育项目如足球、拳击一类具有一定观赏性和娱乐性,却不太可能作为全民的健身运动而推广。日本相扑虽然有些宗教色彩,但它最终可能与一些西方发明的体育项目一样,在大众娱乐之后,损害的是职业运动员的健康。棒球算是日本百分之百的舶来品,可在世界上确有声威,有点类似中国的乒乓球运动。令人意外的是,日本人对场上最终结果的心理取舍与众不同:“孰料每场比赛的大英雄却是输方的投手,原来你根本不应该赢!日本人给予输家极大地同情,盖因输家能唤起失落感和美感的双重体味。”这点作者的观察和分析很到位。真是赢得艰苦不如输得悲壮,这种心态看起来有点纯情少女的味道,但如果深化到把失败的战犯也供奉起来的程度,却是这个民族的危险。从另一方面看,这种心理也是对“成王败寇”观念的一种反叛,在无关正义和道德的前提下,人们都趋向同情失败者或弱者,秦末刘项之争,中国民间更同情项羽,所以有《霸王别姬》的戏曲,其实这只是人们心态的表现,而非真正的理性。倘若项羽取胜,恐怕又是一个秦始皇当朝了。

  该书作者领略了日本的茶道,认为那是一种反仪式的仪式,也就是在仪式中没有宗教色彩,在礼仪中却无道德意蕴。在日本茶道中,仿佛走入了一个外部世界,在这里似乎可以物我两忘,甚至是以动作姿势为语言进行交流。这和中国的茶道不一样。中国也讲究茶道,但中国的茶道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交流的佐物,礼仪的先声;二是真正作古正经地去品尝茶的底蕴和韵味。《红楼梦》中关于妙玉上茶的一段描写,可谓是对中国“茶道”的品评的极致了。

  日本的男女公共混浴是文明世界的一大奇观。如果说西方把人的裸体当做美来欣赏是一种艺术的话,日本人却把裸体当做纯天然状态而不在意,这不知属于返璞归真的进步还是道德观念的蒙昧。书中有这么一段评议很有趣:

  日本人不觉得暴露身体必然与性有关,在他们眼里,天然状态不等于下流状态。为了方便无论怎么裸都是对的,不必要时无论怎么裸都是错的。真不愧为“社会的伊甸园状态”。关于裸体适当与否,日本不成文规则似乎是:你不得不看,但不得细看……将日本人视为不知廉耻的国民,是一个致命的错误。根据他们自己的标准,他们倒是格外端庄的国民。譬如,没有哪位可敬的日本妇女走路露出脚趾。这么做会被认为不知廉耻。

  西方人为此感到震撼,中国人也会为此而震撼。人们一向认为日本受中国儒教的影响,而儒教在礼制上对衣着是很有讲究的,即使在民间也有“女不露臂,男不露脐”的说法,至于“男女授受不亲”更是男女交往不可逾越的红线。公众场合出现女性裸体简直不可想象,更何论男女混浴。中国人一向认为身体受之父母是很神圣的东西,不得轻示于人,而衣装意味着身份、教养和尊严,岂可裸之?一个人随意裸露叫有伤风化,若一群人如此,就不能不视为野蛮了。至于有妇女在人前哺乳的情况,中国也不是没有,但那是在农村边远地区。由此可见,日本人的随意裸露习俗,既非东方的典型文明,又有别于西方的人体观念。随着日本对外交往的频繁,现在这种状况应该不多见了。

  日本人对裸体既然不是太在意,那么对性的态度,理所当然地让中西方人士再次震惊一把。书中这么说:日本人将性看作中立的东西,思春是自然之事,与异性或同性媾合太正常了。日本人认为,从公元8世纪开始盛行的色情艺术也是一门艺术,无异于烹饪、书法、剑术。日本人坦然学习性行为,无异于学习演奏乐器,无异于学习正确的茶道主持方法。……日本女人认为身体是自己的,爱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所以做一名性工作者并不可耻,更没有罪,日本人不会对此进行道德谴责。

  性,本来是自然的产物,中国也有“食色,性也”的说法,可是任何社会都将它赋予了特殊的涵义。中国将它并入道德的范畴,“万恶淫为首”,妓女永远处于受人歧视的下流地位。色钱交易,古已有之,现在竟还有色权交易。性正在成为一个特殊的商品,目前道德和法律始终在遏制这种现象。但是,我国大量进城的农民工和农村的留守女士没有得到性的自然属性的保证,这倒是个社会问题,因为这极容易形成社会基层性交易的土壤。西方对性的观念相对开放许多,但对妓女仍然是歧视的,从《茶花女》等西方文学名著可看到主流社会的态度。西方人把肉体和宗教联系在一起,不说日本人无法理解,恐怕西方人自己都难以自圆其说:“一方面认为肉体是神性的象征,是神的复制品,一方面认为肉体充满罪恶和诱惑。”日本人对性这么放得开,是否真的就我的身体我做主呢?其实不然。他们开创了一个奇迹,就是将性服务于政治和军事。二战期间,“派遣到中国的日本慰安妇不仅包括妓女,而且也包括良家妇女,她们是在当局敦促下奔赴前线,为军队提供‘支持’的。”多么完美的兼有精神作用的“肉弹”!战后,被胁迫的非日籍慰安妇由于这种奇耻大辱对日本政府要求赔偿,而无一名日本慰安妇提出同样的要求。这大概就是不同性道德的观念差异所在。

  艾伦教授描绘着日本的色情状况,一方面为日本人天真烂漫的性理念而惊异,一方面为日本人放肆享用性欲勃勃的身体的露骨态度而瞠目,慨叹日本人走在纯洁和堕落之间的文明,却反省“西方人的性态度,极其伪善,一边负疚,一边淫荡。”作为一位学者,他尽量力求公平而不带偏见,他的思路是西方的,他的描绘却非常客观,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绘画、诗歌、花卉方面,作者也有描述,如果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对日本的很多东西就不会太惊奇。譬如西方美术多写实,东方美术多写意,在水墨画中暗示性和象征性的内容当然是很多的,中国的山水、花鸟等描画自然的绘画作品,无不含有极深的人生体验和哲学意味。

  日本俳句确是微型诗歌,如果能读懂中国的四言八句和对联之类,或许书作者会更有感触。在有的诗歌爱好者看来,如从汉语的领域中体味,俳句有些像诗歌里发育不全的孩子,他毕竟是个孩子,终归不无可爱之处。

  日本人爱花,把花始终当欣赏的异物,而中国人爱花却把花儿人格化了,“黛玉葬花”、“梅妻鹤子”、“人面桃花”,光人和花的故事都会把人淹没。在中国南方的花市,观其规模,绝不亚于一场万人体育盛会。书作者在日本的感受或许不错,但若多一点了解日本曾窥视的伟大邻国,感悟定会不同。                             

  西方人看日本文化,有好多不可解的东西,有强烈的另类感,而从中国的视角看日本文化,就好象古时栽种了一片国色天香的牡丹,没想到开出的却是满枝细碎的樱花。当然,樱花有樱花的味道,构成了东亚的一道另类风景。

  2010-8-8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