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色千崖石,涛声万壑松。”“路盘千嶂入,人在万松间。”盘山之松如此繁盛,其祖者谁?当推盘山脚下朝阳庵的蟠龙松。

  朝阳庵坐落于蓟州官庄镇东后子峪村。传说是清康熙年间的僧人通道所建。原有前殿3间,后殿3间及配房数间,其柱为石材,别具一格。因对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开山结庐奉观士音于此。故名“朝阳庵”。至今已有约七百余年的历史了。庵内的蟠龙松因蟠曲虬生而得名,已生长近千年。古柏植于后,也在数百年以上。两树北南相视,距离为3米。蟠龙松胸围为2米,树径1.3米处分为3只主杈,为南、西、北走向,杈又分杈,此上彼下,此东彼西,蟠曲虬生,遮盖土地约半亩。其主干高处约4米,又纵横交错形成悬空二重复盖。

  蟠龙松枝杈将古柏揽入其中,古柏高达5米,其冠与蟠龙松二重冠恰似二冠相叠。而松与柏一曲一直,似一动一静,堪为奇景。即古又奇,更显示出了保护蟠龙松与古柏的重要性。它酷似放大了的巧夺天工的巨型盆景,其美、其奇、奇绝,令人妙不可言。

  乾隆皇帝曾御赐其为“盘山松宗”。乾隆皇帝在观此松后欣然作《蟠龙松歌》,诗中咏道:“何处无松?盘山之松是天下松之宗。盘山何处无松?法藏之松盘山群松之祖龙。十余年来将谓田盘大略吾遍考,孰知盘龙之名今日吾方晓。乃知理境本无穷,谁能一一研精讨。昨夜不曾梦非熊,胡然而遇渭滨老?盘之龙,之而鳞甲拏云空。传神如遇陈所翁。龙之盘,偃蹇天骄蟠空山,设色不需杨契丹。偓佺曾此食其子,香闻应遍一百里。田畴不卖卢龙塞,其时佳荫之下常徙倚。是松真龙,非龙不盘。宇宙遭劫,云翠涛寒。”足见此松之盛。在乾隆眼里,盘山的松是最美的。亦因此,盘山方有“万壑青松,十里红杏,天成画图”之说。

  蟠龙松,由于它的形状像是一条飞升盘旋、腾空而起的龙,因此,人们尊崇、敬畏的心态油然而生。它的骨架,弯转盘曲,自在延伸,骨干清奇,身姿俊秀,形成了一张天设地造的大绿伞,铺开了一个让人们乘凉、避暑、休闲的天然场地。那弯转屈曲的骨干,就像人的臂膀,迂回延伸到远处。而那松树的叶脉、枝节,则是张开了的手掌,专门给人们遮阳……

  蟠龙松,早已是树中长者,几百年来它养成了以静制动的态势。它在静观历史,它在静观社会,它在静观人世间的沧桑变幻。无论是冬天的飞雪,还是横扫的秋风,对它都无可奈何。飞雪,只会增加它的冬装,把它装裹得更加非凡、更加出众、更加雍容华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雪的洁白在为它洗尘。夏天的酷热,在对它历练,使它更加坚韧,更有灵性。春秋,它的枝叶更加茂密,生命力更加旺盛。向人世界展开它的羽翼,给人类带来了吉祥。蟠龙松因冠大杈长,为防风雪摧枝,古人用8根青石柱支撑起8根粗杈,七十年代末有关部门又立36根石灰柱搭成支架。

  如今,朝阳庵已不复存在。而庵里的蟠龙松在周边村民的精心呵护下,呈现出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为有效地保护这些古树,自2003年开始,盘山风景区率先推出了古树认养活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天津、北京、河北、山东等地许多单位和个人纷纷出资认养,涌现出了许多生动感人的场景,有力地增强了广大群众爱护古树的意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历史如河,逝去不返。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观古树,忆历史,会让你不禁发出“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之感叹!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