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杜长明老哥,源于文字。后来,了解到杜老哥老家是孙楼街道办袁楼村,与我老家宋楼镇于堤口村只隔着一个陈楼村;而且他与陈楼村的陈恩祥大哥是表兄弟,而我与恩祥大哥是好友。

        杜长明老哥。

       地缘亲切,都有相同的码字爱好,相互加了微信,与杜老哥更亲切了。

老哥出了一本书——《从故乡出发》,属于散文集,赠与我一本。一读,不觉心神俱醉;直到一口气读完,亲切、熨帖、钦佩、景仰之感挥之不去,长久萦绕在心间。

读书,写作,游历、聚会,都是生活。

这本散文集,分为四辑,收录了老哥近70(67篇)篇文章,依次为:1、《故乡》12篇,2、《岁月》17篇,3、《旅迹》21篇,4、《风景》17篇。

翻开墨香四溢的书页,首篇《副驾驶上的父亲》,就吸引了我。我们都是农家子弟,出生在农村,成长于乡下,过过苦日子;父母都在乡间劳碌过,淳朴寡言、节俭善良,支撑着清贫的居家。老哥写道:近6年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往来于徐州和沭阳间。每当我驾车驶上连霍高速,就感觉到副驾驶上坐着我的父亲,不由自主地在心里和他对话。其实,父亲已经去世10年了,我之所以会在这段路上想起他,是因为他生前最后一次愉快的时光就发生在这段路程上,深深地嵌刻在我的记忆里。朴实的文字,娓娓道来,字里行间,真情漫溢,犹如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不觉热泪盈眶。

栽下一棵树,营造一方绿阴。

老哥在此篇以倒叙的形式展开情节:父亲生于1931年,家贫。9岁开始做生意养家糊口,挎着箢子卖洋火、洋油,13岁就挑着担子或推着车子做些换豆油的营生,20岁上到县城拜师学染布的手艺,两年后学成回家开了染坊。他没有上学的机会,知道不识字的难处,让我们兄妹7个都上了学。父亲患有气管炎、肺气肿,还有过一次轻度脑梗,恢复得不错;右股骨头坏死,换了髋关节,基本不影响行走;距离去世的3年,不曾想患上了抑郁症……在去日照观光的旅途上,父亲坐在副驾驶上,居然唱起了红歌,一车上其乐融融……不曾想,此去后,与父亲竟成永诀,哀思体现在写给父亲的挽幛上:父恩未报,堂前悲倾子七个;音容犹存,灯下哀顾泪千行。亲情、乡愁,是人生永恒的话题,生命不息,老家、亲人就永远藏在心间,就像歌曲《北国之春》中画面感:家兄酷似老父亲,一对沉默寡言人;可曾闲来愁苦酒,偶尔相对饮几盅。故乡啊,故乡,何时能回你怀中!老哥的文章感人至深,就像《北国之春》那样一直传唱不止,就是因为其中饱含人间真情,人间小处的大爱。正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第二篇《俺娘的台湾之旅》,亦亲情依依,分外感人。马一浮这样写道: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沧海桑田之间,人生苦短,但只要珍惜,就会拥有永恒的瞬间,亲情不断,岁月不老

第三篇《我的老家是袁楼》,内容一波三折,禁不住令人感慨唏嘘。1979年,是老哥命运多舛的一年。墙体倒塌,砸住了老哥和他的祖母。祖母因此去世,老哥尚无大碍。幸运的是,老哥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老哥在这篇文末写道:村里的土路坑坑洼洼,要修成水泥路。大家集资的钱不够,大哥打电话给我,我爽快地说:“大哥放心,差多少钱我兜底了!”生命和亲情是再多的金钱不能买到的,我的老家袁楼给了我两次生命。如今的路平坦、宽阔、干净,还安装了路灯,我的老家袁楼真的很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华夏儿女,不忘家乡,不忘根本,这是我们祖国数千年文脉不断、民族不灭的基础所在!

第二辑《岁月》中,首篇《撞出的一段亲情》,最为动人心弦,令人掩卷沉思。老哥写道:22年前,我骑车把一位老人撞成骨折,由此我们却成了亲戚。现今,老人虽然不在了,我和他们的子女相处得依然如兄妹。从“彭宇案”到屡见不鲜的碰瓷现象,许多人认为世风日下,不可理喻。其实,这些只是社会的微不足道的一角,并不能说明什么。老哥的以身作则、笔下乾坤,才是社会的脊梁、大众的普世目标。人生,不过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但向善、亲情、友爱、大度、大义,从来不缺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能说明人生见识的狭隘和功利。

前两辑《故乡》和《岁月》,足见老哥的温厚、馨香的胸怀根源,寻根的笔触曲径通幽,展现了淮海大地最本真、朴实的部分。深厚的黄土地,温良勤俭的老家人,自然养育出敦厚、本真的家乡子弟

第三辑《旅迹》、第四辑《风景》尽显老哥的胸中甲兵和气如长虹的历史文化情怀

徐州为历史文化名城,大处的文化历史景观和传奇,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而《城北古驿寻迹》《城西有座山》《“白毛女洞”探奇》,展现了徐州的另一面历史人文画卷,更令人眼前一亮,别有洞天。作者写道:于克南先生指着山南的村庄说,东边的叫范庄,西边的是陈楼和黄楼,两个庄子连在一起,也叫陈黄楼,歌剧《白毛女》的黄世仁就是黄楼人,白毛女并不存在。作者贺敬之的老家贺窑就在寨山的北侧,属于枣庄市台儿庄区,贺窑与黄楼在寨山的一北一南,相距10里,他有亲戚在黄楼,他小时候曾在黄楼上过小学,知道有个地主叫黄世仁,后来就成了他创作《白毛女》的原型。神坛上下,风景各异,走下神坛,更接地气。

《三千里寻亲到武夷》,读后更令人回肠荡气:商王向767岁的彭祖询问长寿之道,彭祖拒不传授,就逃到东南一隅的碧水丹山间。那时这一带洪水泛滥成灾,彭祖就带着百姓开山治水,并生下两个儿子彭武和彭夷。彭祖活到880岁的时候,被玉帝招到天庭成仙去了,他的两个儿子,继续开山治水,把山山水水装点成人间仙境,百姓过上了安宁幸福的日子。彭武、彭夷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对带领大家开山有功的兄弟,就用他们的名字给这片山脉命名为武夷山,而把彭祖尊为武夷君。

只看下列题目,就能激起我们的阅读下去的兴趣:《左手大西洋,右手撒哈拉》《地心归来不看谷》《到神农架找“野人”去》《泸沽湖只相信爱情》……

       一口气读完杜老哥的这本散文集,回归到现实世界,但我的灵魂还留恋在书页中的文字里,乐不思蜀。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