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征出发地于都的黄麟乡井塘村合作社食堂,有一碗招牌菜——菜干子煮辣椒。它取料为本地青菜晒成的菜干子与本地鲜辣椒。菜干子酸酸甜甜,本地辣椒又鲜又辣,配上点蒜头和子姜丝,煮成的这道菜又香又辣又酸甜,十分开胃,是一道成本低味道佳的特色素菜。每每在井塘用餐的游客点菜时,掌柜一般会推荐这道菜,因为这道菜背后有着当地苏区时期流传下来的一个小故事。

  1934年冬(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后不久),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从瑞西县小密区宽田乡的石晗村、龙泉村迁至公馆乡的井塘村。其中,毛泽覃同志住在井塘村村民谢带发大嫂的屋子里。谢带发回忆,当时的毛泽覃很年轻,身材高大,性格开朗,比较健谈,爱跟老百姓说话,爱和井塘村的贫下中农打成一片,没有一点官架子。1676771662232801.jpg

  毛泽覃特别关心红军家属。他经常安排会干农活的士兵帮助谢带发等红军家属犁田、劈柴,说红军家属应该得到照顾和帮助。他不时会将自己省下的洋火(火柴)、灯芯、红军纸币等物品送给住处的房东或邻居中的红军家属使用。1935年春节期间,谢带发家做了一些黄元米果。每次煮了米果,谢带发总要叫驻扎在她们妯娌家的红军将士吃一点,毛泽覃每次被请来时,总要送给谢带发一盒洋火或几根灯芯,要是她不接,他就说:“你不接,我就不吃你的米果咯。”谢带发只好收下。

  一九三五年元宵节前几天,中央分局和办事处机关红军全部往会昌转移。但到了元宵节那一天,毛泽覃又带着上百名红军战士从白鹅乡(当时叫赤鹅乡)返回井塘来,原因是前哨探知到前方有重兵把守,要调整转移路线。那天早晨,谢带发就接到毛泽覃派信使从白鹅乡送来的信,通知谢带发及其嫂子做好百把个红军的午饭。在那年月,一日三餐常以番薯、芋头为主,哪个家庭若还存有大米,能煮一顿番薯稀饭或芋头稀饭就算不错的伙食了。下饭的菜就更稀缺。这一次用餐时,连日来既奔波又花脑筋带兵的毛泽覃食欲不佳,其他红军战士早把碗里的饭吃得精光,而他面前的红薯稀饭却还剩大半碗。谢带发看到身形消瘦的毛泽覃难以下咽勉强吞食的样子,心疼地转身走进厨房,立马煮了一碗菜干子煮辣椒,端到毛泽覃面前。毛泽覃感激地望了望谢带发,低头就着这碗冒着香气、十分开胃的菜,很快把剩下的稀饭吃完了。毛泽覃从衣袋里取出五角红军币作为回报,执意让谢带发收下了。1676771605113212.jpg

  那天午饭后,毛泽覃带着红军战士与村民告别,朝会昌县小密乡方向转移突围。临行前,谢带发将剩下的大半碗青椒煮菜干端入一个小饭箩装好,说:“红军兄弟,这点子辣椒煮菜干你喜欢吃,带到路上下饭吧,一定要吃饱饭才能更好地干革命!”见盛情难却,毛泽覃也就收下了。

  后来,谢带发每次做菜干子煮辣椒这碗菜时,总会想起毛泽覃在井塘时的一幕幕,每当有客人来了,她一般都会做这碗菜,并对客人讲起她和毛泽覃亲如一家的事。就这样,菜干子煮辣椒成了这个小村子里流传下来的一道有故事的家常菜。



  注:本文根据苏区时期井塘村村民谢带发及其后代口述的资料整理而成。 整理:黄胜

  参考文献:《江西党史资料》第2卷,江西省党史资料委员会、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赣出字(1986)第004号。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