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煎饼里的乡愁

  人一生,不管走到哪里,最难忘的就是乡音,乡情,还有斩不断,理还乱的乡愁。

  正月十五刚过,接徐州文联和作协的通知,说贾汪区汴塘镇煎饼申请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邀请作家一行前去文化采风。

  听到这个消息,我是五味杂陈。开心,是因为,我家乡的主食煎饼,也登上了大雅之堂,郁闷的是,这本是我的家乡祖祖辈辈,维持生活的主食,却被汴塘镇的有识之士,注册成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打出了品牌,做成了产业。

  我的故乡是位居鲁南苏北,京杭大运河畔的车夫山镇,与汴塘镇毗邻,山水相依。而且,每次我从徐州返回老家,汴塘是我的必经之路。所以,很多老家的朋友路过汴塘,总要捎上几斤煎饼,我还有些纳闷。心想,我老家车夫山的煎饼,也很正宗呀;一问才知道,原来,汴塘煎饼,已经把煎饼申请为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得小的时候,家里的主食就是煎饼;那时候还没有包产到户,没有自己的地,所以,粮食极度缺乏。一般的家庭就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而我们家,全靠母亲和姐姐,起早贪黑,渡过大运河,去李圩子的山上,挖一些别人不要的地瓜根,然后,用父亲微薄的工资,买来的粮食,二者混在一起,在家里的大石磨上,磨出糊子,再由娘亲烙出一张张的煎饼。

  后来稍好一点,就用地瓜干配点小麦。那个年代,能顿顿吃上煎饼的家庭很少,纯小麦的煎饼,那可不是一般家庭能想象的。就这样随着生活的一天天变好,家家户户都能吃上小麦煎饼了。后来,煎饼又伴随我读完全部的学业,直至今天,我的饭桌上,依然少不了充满乡愁的煎饼主食。

  煎饼,是鲁南苏北的传统主食,小时候,就听老人讲,关于煎饼的由来。据说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初,兵微将寡,常被曹兵追杀,一次被围在沂河、涑河之间,锅灶尽失,而将士饥饿困乏,又不能造饭,诸葛亮便让伙夫以水和面粉为浆,将金(铜罗)置火上,用木棍将米浆摊平,煎出香喷喷的薄饼,将士食后士气大振,杀出重围,当地人也习得此法做食,但铜罗昂贵,且易开裂,人们便以铁成罗状的煎饼烙。从此煎饼在沂蒙大地上流传至今。

  另一个关于煎饼的传说是,赤壁大战后,天下三分,孙权因刘备借荆州不还极为恼火,便派诸葛瑾去讨要,刘备和诸葛亮碍于情面,不得不答应,便修书给关羽,让诸葛瑾带着去见关羽,并嘱陪同人员,见面时送煎饼和糯米粥给关羽,以示慰劳,关羽收到后便明白了这是“兼并荆州”的意思,所以关羽才逐回诸葛瑾,将荆州正式归入西蜀的版图。为此,东吴人皆归罪于关羽,关羽也因此走麦城,并为东吴大将吕蒙所杀,所以在关羽的故乡山西运城有“煎饼成全诸葛亮,却害关羽走麦城”的说法,而身为明朝太子太保的临沂人王憬却不以为然并写诗为煎饼正名:人食煎饼皆福寿,何以但独害关公,英雄最忌骄袊气,应防吴下有阿蒙。

  当然,围绕煎饼的传说还有很多,原产地之争,大家也是争执多年,无论起源于那个地方,今天,通过汴塘镇的申遗,终于不再羞羞答答,堂堂正正地走向了世界的舞台。曾经,吃煎饼被认为是穷人的主食,而富人都是大米白面,不曾想今天,不起眼的煎饼,早已成为人们心中的营养美食。


  二、煎饼烙出新天地

  按照时间的约定,我们一行十余人,上午十点,在汴塘镇煎饼产业基地会合。从徐州到汴塘煎饼基地,我是轻车熟路;自从定居徐州,一有悠闲,每月都要回老家车夫山,而回家的必经之路,就是穿过汴塘。其实,回老家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就是想回到老家,看看老屋,走在田间巷陌转转,来到父母的坟茔前,烧一些纸钱,然后,买些家乡的煎饼回城。即便是这样,故乡还是在我的脑海里魂牵梦萦。

  冒着初春的第一场春雨,我第一个先到了汴塘镇的煎饼基地。一位干练健谈的女士,接待了我。在等待其他作家的间隙,她向我如数家珍地简单介绍了汴塘的煎饼产业基地,我本以为,这是一位精明强干的女企业家,后来,参观结束后,我才了解到,这位女士居然是汴塘镇的党委委员王影。我惊叹于一个镇政府的干部,对于产业运营企业管理和品牌打造,却如此精通,真的让我对乡镇干部有些刮目相看了。

  在我们谈话的间隙,十余位作家领导们,纷纷到齐。在王影委员的带领下,大家来到了煎饼制作的体验车间。

  几盘我熟悉的鏊子,在不停地转动,有几位前来参观的客人正在体验烙煎饼的感觉。大家纷纷走到鏊子前,一展身手,而我,只在一旁静静地观看,不觉中,思绪又飞回到不远处的故乡。

  鏊子大小差不多,不过,用的是电加热;在过去,鏊子,石磨,对窝子,可是我们农村人家里的三宝,这是判断一个人家庭是不是过日子人家的基本要求。无论严寒酷暑,母亲和几个姐姐,总是起早贪黑地开始推磨,然后,就是母亲坐在鏊子前,一边加柴火,一边烙煎饼,随着母亲手中坯子的上下翻飞,一张薄黄脆而又好吃的煎饼,就从鏊子上,下来了。在烙煎饼的间隙,母亲会放上油打几个鸡蛋,烙一张鸡蛋煎饼,或者,从菜园割几把韭菜,油盐调拌后,烙上韭菜煎饼,那美味,至今我还没遇到。我想,今天的煎饼果子或者菜煎饼,应该都是那时候传承演变下来的吧。

  随着王影委员的介绍,我们了解了汴塘煎饼,走过的前世今生。汴塘煎饼历史悠久,远近闻名。从驴拉石磨磨出面糊摊制一家人几天口粮,到使用面粉烙出煎饼拿到集市销售,再到通过标准化车间生产出煎饼礼盒,利用短视频+电商进行销售,几十年间,汴塘煎饼走出家门,走向全国。“汴塘煎饼”也由薄薄的一张煎饼,变成了一个产业链。

  经过调研和商议,汴塘镇“两委”,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本地优势农业产业资源,找准发力点。2021年成立徐州市农哈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汴塘煎饼进行公司化运作,孟省村标准化煎饼生产厂房建成。并于8月底,贾汪汴塘煎饼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汴塘煎饼展销中心和汴塘煎饼非遗体验馆相继投入使用。从“品尝”到“体验”,汴塘煎饼产业链进一步完善。目前计算,今年村集体增收能达到近20万元。”

  看着王影委员兴致勃勃的介绍,随行的文联领导和作家们,都投来了赞许的目光。有眼光,有魄力,勇于作为,为基层服务,为乡村发展赋能,汴塘镇的领导干部身上,散发着一股干劲,这是我这些年接触这么多乡镇干部,所没有见到的。

  小小的煎饼产业,不仅能给汴塘镇的百姓带来了财富,同时,通过煎饼衍生的其他产业,也在迅速发展。煎饼伴侣,咸菜,盐豆,萝卜干等,还有文旅伴随的相关旅游,采摘等文化产业,真是小小的煎饼,烙出一片新天地。


  三、煎饼烙出美丽乡村

  参观完汴塘镇孟省村的煎饼产业基地,品尝完酥脆爽口的煎饼,下一站就是去参观汴塘镇的美丽乡村影山村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从认清这个道理后,贾汪区的发展,就进入了快车道。美丽乡村的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最前列。

  走进影山村,宽阔整洁的停车场,就让人心情豁然开朗。羽毛球,乒乓球和篮球场地上,有些村民在运动锻炼。在王委员的带领下,大家一行走进了村委的办公楼。

  作家一行参观了村里的文化娱乐活动室,图书馆,书画室,少儿辅导室,村使馆等,不仅领略到影山村,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做出的各种成绩,还听取了影山村书记,对影山村未来发展的蓝图规划,村书记平淡朴实的语言,透漏出他接近四十年来,投身基层,建设美丽乡村的宏伟决心。下一步,影山村,将进一步打造出豆腐产业,为村民致富,再寻一条通往康庄的大道。

  “有女不嫁爬头山,井绳配着罐子担;有女不嫁周山头,打水累得汗直流。”这句曾流传周边的顺口溜是对旧时汴塘镇影山村的“具象速写”。过去,影山村多为丘陵山地,村内缺少整体规划,以石头房为主,户均占地面积较大,房屋老旧且空置率高,道路坑洼泥泞,配套设施差,如今,先后获得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徐州市文明村等40余项荣誉

  村书记介绍说,农村住房条件改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进民生福祉的一项重要任务,持续推进农房改善工作,努力让百姓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家边说边走进走进影山村庄,只见一幢幢别墅整齐划一,青砖黛瓦,白墙绿树,让在场的十余位作家们羡慕不已,统一规划,统一的物业管理,这样的住宅环境,即便在城里,也是一个宜居社区,何况,这是在影山这样一个小山村。一幅“家园美、环境优、百姓乐”的新时代农村画卷在这里逐步绘就。

  山水相依,美丽宜居,村外不远,就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影山了。青山秀水从来就不缺少传奇故事,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打下江山后,准备在汴塘镇建都,建筑正在进行,镇内一片繁忙。

  镇北十里有一张老汉,以打柴为生。这天,张老汉挑了担柴禾上汴塘去卖,行到离汴塘还有二里地光景,发现路边一块石板上放着一个铮亮的瓷盆。张老汉连忙放下柴担奔了过去。他把盆捧在手中翻来复去地看了几遍。小盆十分漂亮,老汉越看越喜欢。于是在大路边扒个土坑,盆口朝上,埋了起来。唯恐忘记,他还培个土堆作记号,又喜滋滋地赶集去了。

  张老汉卖了柴禾往回赶。出了汴塘北门里把路,忽见一座小山挡住去路,心想,难道我走错了路?再看看四周,不错。他赶紧去找盆,哪里有盆的影子。只见那山呼呼上长。老汉这才明白这个小盆是个聚宝盆。张老汉后悔莫及,硬朝山上爬,想去扒出盆来,怎奈山越长越高,长成了座大山。老汉累得满头大汗,也没扒到盆。他气得一跺脚,骂道:“别长了,小盆我也不要啦!”他这一骂,那山立即不长了。

  赵匡胤听说此事后,认为此山影响了他的万代基业。于是就把京都西迁七百里建到汴梁去了,影山也因此得名。

  美丽的传说,寄托了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当年的帝王将相,如果看到今天影山村的变迁和美丽的乡村建设,我想,他们也会和我们一样,不舍得离开这里的。

  春雨就这样伴着我们的旅程,下了一天,都说春雨贵如油,看来,老天也是在为美丽乡村的发展,丝毫不吝啬这久违的春雨;看到汴塘镇日新月异的发展,我的内心也升起了一个美好的心愿,我也衷心期待自己的家乡车夫山,同样能有一个崭新的未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