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于视频号中不经意间翻出来的视频,主要叙述的是,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主题曲和所有"副歌“演唱者陈力,在著名音乐家王立平先生精心指导下参与经典创作的故事。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她为"红剧"的艰辛倾情的付出,为整个经典的创作成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特别是她在加盟剧组之前和之后进行"个性化"创作的过程中,受到"红剧"作曲王立平先生的"青睐"和"折磨"的情节,很是令人为陈力庆幸,对其心生"同情",更让人对王立平先生油然起敬!
按照通常的做法,一部经典性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需要有与剧情相吻合且好听动人易流传的主题歌或插曲,而且歌曲的演唱者一般为著名歌唱家或当红歌手。然而,"红剧"对歌曲演唱者的选择,却是一反常态,爆出冷门,竟然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的汽车制造厂工人歌手,登上了"大雅之堂”!这在当时的“圈内”,可谓是一个“胆大妄为”、风险度很高的选择。尽管有人反对这个决定,对此“心悬重石”,但推荐人却铁心坚持,毫不退让!
如此惊掉人下巴的决定,是"红剧"总作曲王立平先生作出的,他不仅有这个资格和权力,更有超乎寻常凡庸的慧眼与卓识!陈力声音的清新纯净,空灵悠扬,让他有"撞心“之感,并对其颇为称意;陈力在他精心指导和近乎苛刻挑剔的调教"喝斥"下的倾情努力乃至被逼哭,是他魔鬼式训练所蕴含的"无情之深情"的可喜收获;陈力扎根剧组三年,所受到的熏陶浸润和耳濡目染,以全身心融入,最终把自己变成不可或缺、无以替代的"红楼人",并相对完美地完成了10余首"红歌"的演唱,使演唱达到了许多专业歌手都难以逾越的“最佳”,令他这位对创作对事业对经典精益求精、高度负责的音乐家倍感慰藉,仿佛伟大的曹雪芹先生,在历史深处"满径蓬蒿"的"黄叶村",向他和陈力投来深情嘉许的目光……
为了在传世经典的基础上再造新经典,不仅包括王立平、陈力在内的参与"红剧"创作的所有演职人员,都竭尽心力,奉献了自己的才智,就连与"红剧"似乎不相干的剧外人,也有不可或缺的付出。就在陈力进入"红剧"剧组后的"关键时段",其爱人不幸因病离世,沉重的打击袭来,陈力悲痛万分。当她虑及四岁的女儿太小,无人照料,并为此产生"后顾之忧"的时候,是她的母亲"站出来",主动承担了照顾孩子的责任。知女莫若母,母亲关键时刻的慷慨表态、鼎力支持,给陈力吃了"定心丸",从而才有陈力的"四个不辜负",才有陈力艺术创作的成功,才有经典歌曲的唱响传世!谁能说,陈力母亲的贡献,仅仅是带了一个四岁的外孙女,而不是献出了她对传世经典的拳拳之心和殷殷之意呢!当然,为电视连续剧的创作尽心尽力的有心人和“责任者”,还有很多很多,远不止陈力母亲一个“义工”。
这里,有必要给资深音乐人王立平先生加一些“浓墨”。据陈力介绍,为创作出观众喜闻、自己满意,能给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添点彩”的套曲,他表现出了极其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因为没有成功的经验、类似的作品可以借鉴,完全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心,发自己的“声”,所以整部音乐耗时四年之久,而一首分量很重的《葬花吟》,就花去了王立平先生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创作进入“瓶颈期”时,王立平先生几乎每天都在翻经典,会曹公,踏荆棘,找灵感。还因为自己对许多质量低劣、平庸难听的电视歌曲不满意,他必须得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否则,不仅自己饶不过自己,在面对业内业外嘲讽讪笑的时候,就会羞于见人,无言以对。所以,他在“苛责”、“挖苦”歌手陈力的同时,也在毫不留情地和自己“对着干”。最终,他把陈力逼“疯”了,逼成了著名经典的“传唱人”,也把自己逼上了电视剧音乐创作的“巅峰”!
当年,久经磨难、困苦之极的曹雪芹先生,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了长篇小说《红楼梦》的大半工程,为其得以传世,付出了毕生心力。曹公筑"红楼","砖"凝血,"瓦"含泪,一"沙"一"石"不寻常,所为不仅在于浇块垒,书悲愤,更有文化传承担肩上!而今人进行经典再造,同样表现出责任、使命、精神和境界的高尚与可贵!
妙曲绕梁传,真心在里边。
曹公闻此乐,把酒奏“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