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马坝镇,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小城市。平坦的公路上开着一辆辆各式各样的小汽车,公路两旁绿树成荫,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路边的行人有序顺地来来往往……我记得从前这里是菜市场,到处都是‘白色’垃圾,地上到处是泥水,而且气味很杂,令人作呕。现在呢,这里已变成了美丽的风景区。青幽幽的小草随处可见,像碧绿的地毯,又像一条条绿色的丝巾。微风一吹,小草轻轻地跳起轻盈的舞姿。”这是上海一所大学老教授钱忠旺回家探亲时的感受家乡四十五年的变化。

  当人们走近马坝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巍然屹立在大涧河上的桥,这座桥下涓涓不息的涛声,细细诉说着马坝镇小城市的发展,见证了马坝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变迁和辉煌成就。


  从农民变成工人,身份转换踏上康庄大道

  一条条笔直宽敞的道路纵横交错,一座座标准化厂房鳞次栉比,一块块绿地景色优美宜人,一个个新上项目正紧锣密鼓建设……走进江苏省马坝经济开发区,一股大开放、大发展、大繁荣的现代气息便会迎面扑来。日前,记者走进马坝经济开发区时,遇上在开发区企业上班的陈某告诉说:我们家原来是马坝镇蔡庄村路南组,过去这里一大片种植稻麦,像他家5口人年收入不足万元,现在这里成为经济开发区,现在夫妻俩在工厂里上班,工资年收入接近7万元,过上了小康生活,家里在街道上盖起了小洋房,也有了小汽车。蔡庄村50岁陈某说着说着脸上笑开了花。

  改革开放春风吹绿了大涧河两岸,由此马坝公社也经历了乡镇的历史演变,带来了前所未有发展的机遇,从公社小作坊发展到现在50多个规模企业,形成了马坝经济开发区。近10年来,马坝镇在做好项目建设的同时,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石。目前,马坝经济开发区3平方公里核心区已形成“五纵七横”框架格局。该镇以大开放促经济的大发展,按照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新光源和机械加工的产业定位和规划,选择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强的好项目,坚持走高端引领与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目前,马坝开发区区56多个企业,其中已集聚光电新能源特色产业,实现年开票销售收入2亿元,特色经济开发区雏形初步显现。马坝镇党委副书记李长春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有他的感想,认为马坝镇在做好粮食加工、物流运输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同时,充分依托马坝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并结合独特的城镇布局形态,通过产业引导、基础设施配套等,逐步打造形成东部沿宁连路两侧发展物流、建材、家居产业,西部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电器、机械加工产业,镇中心区发展商贸业的“一核两翼”的产业布局形态。

  日前,记者采访马坝经济开发区所在地的蔡庄村党总支书记张佐武,他说:蔡庄村原有马安、路南、叶庄、衡塘、河东等5个村已经成为马坝经济开发区所在地,像蔡庄村40多岁的屈先龙、李加勤夫妻俩从地地道道农民的身份,现已转换成工人,他们在开发区工厂上班月收入年收入近10万元,路北组童军在开发区附近开饭店年收入20万元以上。我们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元以上,村里每年拿出资金为偏远小组修路、架设路灯,办好民生实事。


  从小镇到小城市, 撬动投资打造发展高地

  “小的时候,家门口飘过的那条涧沟,便是心目中的大河了。即便是念小学时从课本上读到的长江、黄河,也不过是地图上一条窄窄的丝线,远比不上家乡门前大涧河的亲切。”已经在新加波从事土木工程的刘总,每一次回到家乡,都感受马坝镇小城市建设的变化。他说:今年春节期间走在马坝镇看到,宽阔整洁的街道上商铺林立、人流如织,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崭新楼房拔然挺立,每位居民脸上都挂满温馨的笑容……从眼里感受到祖国40年来的巨大变化。

  40年前,马坝集镇人口不足3000人,40年后的今天,马坝集镇人口集聚9万多人口。这个数字的变化源于该镇创新理念抓城建,提升城市价值杠杆,向环境要生产力,拓展科学发展新空间。尤其近十几年来,该镇加快镇区西移,推进小城市建设步伐,重点突出一校三城三区和三条街工程建设。还对镇区文明西路、镇北路便道进行延伸,新铺设水泥路面10000平方米,新植绿化带4300平方米,投入近100万元对镇南路、涧边路、人民路、新盱马路至马坝西段路灯进行更换;投入800万元世纪大道水泥路改沥青路。

  近年来,马坝镇投资500多万元对集镇中心地段五道口转盘改造升级,适应现代化小城市发展需要,实施了镇南路驻地升级改造工程,沿线建筑统一按照“白壁、黛瓦、马头墙”的徽派风格进行改造,与全县乡村旅游发展融为一体。同时,对全镇主要干道店面、广告牌等进行整治规范,对行道树进行统一补植,对镇西路世纪大道桥梁精心设计、重新建设。马坝镇还拆除乱搭乱建21处,移除不规范广告牌38块,开展了摊点进镇、车辆进场、垃圾进池“三进工程”,进一步优化了小城市生态环境,强化了综合服务功能,提升了马坝镇小城市形象。马坝镇还对街道相关地方铺设了完善的排水系统,并采取乡土树种和引进树种相结合,协调空间层次、树形组合、色彩搭配和季相变化的关系,做到有高有低,有疏有密,有开有合,达到了“春季鲜花盛开、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层林尽染、冬季枝条遒劲”的景观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马坝镇作为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以来,把推进重点中心镇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提升镇域综合承载力、构建美丽城镇的重要抓手,一批重点城建项目有序推进。3公里的文明西路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完成了文明东路约2000平方米的节点景观绿化、亮化改造工程;陵园路转盘改造工程全面竣工;东小街老旧街区周边民房立面提升、雨污水管网敷设等工程全面竣工;建成马坝小学西侧生态停车场;镇区日处理2500吨的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投入使用。同时该镇文广服务中心、农技推广中心、大涧滨河景观提升等一批重点工程全面启动建设,该镇21个项目总投入超2亿元。

  马坝镇建设局负责人鲁春贵告诉记者,近年来,马坝镇投入1000多万元对文明西路、陵园路道路进行提档升级并配套污水管网,并配套长约3公里的污水管网也已全面完工。投入近800万元对东小街的河道清淤、污水管网、立面改造、景观提升、绿化亮化等一系列的组团改造工程也已全面竣工,使之成为马坝镇重要景观节点、居民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对外展示马坝镇特色小城市的重要窗口。


  从民生音符起步,畅享高质量的和谐幸福

  马坝镇党委书记陈劲松日前对改革工作有了更深认识:“马坝镇通过抢抓先行先试的改革机遇,努力将改革的红利在当地最大程度的释放出来,既为其他乡镇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有益探索,更为当地由小城镇向小城市快速转变创造了先机。”40年来,作为淮安的南大门,马坝镇不但是盱眙县的行政副中心,同时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镇、江苏省首批强镇扩权试点镇和省行政体制改革试点镇、全国文明镇。肩负着众多改革项目的先行先试任务。最近记者就行政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实践前往马坝镇,寻找改革给这个镇带来的新变化缘由。

  马坝镇行政审批服务局目前已承接各类事项269项,其中审批事项139项、便民服务130项。与此同时马坝镇行政审批局还将原先分散在多个部门的相关业务人员抽调至新成立的审批局,全面优化审批环节,做到能减则减,积极推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目前,各种审批事项的审批流程较改革之前平均减化了一半以上。马坝镇综合执法局副局长齐波接受采访时对镇域改革有他的体会,他说:“改革,就是一种创新,是对既往不足的一次再调整。”被授权先行先试的马坝镇在多项行政审批改革试点上,让外来投资者和本地群众也感受到了与众不同的便捷。盐城客商欧清雷,已在马坝经商多年,前不久不小心弄丢了自己的身份证,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在马坝镇的行政审批局大厅现在已经能够异地办理,这让他喜出望外。而对于正在马坝经济开发区投资的客商吴志兵来说,他感受到的变化更加明显。2016年,吴志兵投资的吉山光电项目启动工程的二期投资,需要办理相应的一批手续,没有想到的是申报资料备齐以后,提交给了当地的行政审批局,剩余的事情再不要企业去跑腿了。这种变化与前几年吴志兵的吉山光电项目一期投资时形成了鲜明对比。

  马坝镇近年来借助改革红利,先后投入近300万元新挖31面河塘、新建改建12座桥梁;投入2300万元新铺设农村水泥路面80公里,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交通状况,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加强群众医疗卫生保障,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农村改厕率达86%。加大对农民集中居住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投入,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同时该镇以盱马路沿线生态农业示范带发展为示范引领,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稳步实施土地收储、土地流转。推进万亩“虾稻共生”产业发展,新增虾稻共生养殖56户,新增虾稻共生产业22000亩;与龙虾产业集团合作,打造旧街5000亩虾稻共生产业基地。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4850亩。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新增家庭农场18个,其中省、市示范家庭农场各1个,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已经上任28年的马坝镇黄杨村党总支书记王祖香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说,马坝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千百年来农民头顶烈日收割庄稼的情景,深深烙在人民心里。而今,夏收时节,耕牛马匹在田野上已经不见了踪影,到处都是农业机械化忙碌的身影,机器轰鸣给秋收增添了热烈的气氛,渲染着农民的丰收喜悦。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