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春节,仪征鼓楼有点火,一波又一波的市民登楼参观,还引来了央视的关注。平日里略显冷清的鼓楼,一时间成了市民争相打卡之地。

  鼓楼距上次开放已过去二十多年,难怪市民们如此地喜欢上鼓楼。

  大年正月初四,我也随参观的人流登上了景仰已久的鼓楼,一睹鼓楼的风采。

  仪征历经战火的洗礼,地面文物少之又少,作为省级文保单位的鼓楼能够幸存,算得上是仪征人的福分。

  仪征鼓楼位于仪征市中心,是仪征一座标志性的古建筑,也是江苏省现存三大鼓楼(南京鼓楼、仪征鼓楼、淮安镇淮楼)之一。

  文保碑记载:仪征鼓楼始建于明代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其实要早于这个时间。据仪征文史专家巫晨的考证,仪征鼓楼前身是建于北宋亁德二年(公元964年)的建安军军城南门(宁江门)。南宋时期,运河繁盛,居城南者十倍城中,城池不断向南扩张。到明朝初年建设南城墙时,原宋代州城的南门已经变成了市中心,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真州知州营世宝将其改建成鼓楼,使它变成击鼓报时的公共建筑。

  鼓楼坐北朝南,为墩台楼阁结构,正中筑券门,台基上部为歇山顶的楼阁。明弘治年间,知县徐淮在鼓楼题联曰:长江南绕形真胜,蜀岭西来地最灵。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鼓楼一度改为关王祠。现内墙北壁嵌有明嘉靖年间立《鼓楼关神碑记》和《完备李公邑人盛立碑记》2通,都与关王祠有关。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秋,江中有几尊木像,漂近仪真守备张瑾的官船,打捞起来一看,是关王及侍从的塑像,由于大码头运河北岸已有关王庙,张瑾就在小教场另建了一座关王祠,将神像供奉于此。时间久了,小教场关王祠坍塌了。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都指挥毛纬将关王等诸神改祀到鼓楼。

  自始建至清光绪年间,鼓楼曾九次大修。1949年后又经历四次维修。2000年6月至9月,仪征市政府对鼓楼进行不落架大修,恢复了其明清时期风貌。2022年11月至12月,仪征市对鼓楼进行了维修保养。1987年8月,仪征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被省政府公布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近鼓楼,城墙南北高高挂起的巨幅春联立刻吸引了我的眼球。南联为:江水河水湖水,水水润春城,风调雨顺;龙山捺山铜山,山山迎玉兔,国泰民安。北联为:江潮如鼓涌明楼,唤起一城春色;海日似金照宝塔,引来万道霞光。大红的春联,加之络绎不绝的参观人群,鼓楼沉浸在了喜庆祥和的新年气氛之中。

  拾级而上,要不了多长时间,我便登上了鼓楼。楼内从东到西分别陈列着以鼓楼印象、鼓楼春秋、真州八景为主题的图片、地图、条幅等;楼外大门左右分别摆放着名曰“报时”和“太平”两面大鼓;鼓楼之上张灯结彩,端庄典雅之中平添了几分节日的氛围。放眼望去,鼓楼景观区风光无限,好一派盛世真州的繁荣景象。向东,绿树掩映,游园连着游园,串成了风格各异的仪城河风光带;向南,鼓楼桥横卧于仪城河之上,梧桐大道向远处延伸,直抵奔腾不息的扬子江;向西,人行步道沿着城河,伴着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越过“真州”牌坊,牵手风光旖旎的镜湖;向北,老城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熙熙攘攘的人们满是喜悦,好似一幅真州版的“清明上河图”。

  我驻足于鼓楼之上,用力敲击了十二下报时鼓,寓意一年有十二个月,一天有十二个时辰,暗自提醒自己要珍惜时间,莫让年华付水流。接着又擂响了三声太平鼓,祈愿世界太平、家庭太平、自己挂念的人太平。

  我凭栏遐想,仪征的千古风流穿越而来:春秋时期楚国名臣伍子胥、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等,曾在这片土地留下足迹,浩气长存。李白、白居易、孟浩然、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米芾、郑板桥、忆明珠等文化名人,曾在这里纵情山水、赋诗作画。从仪征走出的南宋名医许叔微,清代三朝阁老、九省疆臣阮元,现代盛氏三杰盛延祺、盛成、盛延武,当代经济学家厉以宁等风云人物,小城人千秋铭记,世代为豪。

  今天的鼓楼,已不只是矗立于城中的一座古建筑,还是小城仪征的城市地标和文化地标。到鼓楼即到仪征,鼓楼成了小城仪征的地理中心;文人墨客们借着鼓楼,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千年的仪征故事。鼓楼还是多少仪征儿女乡情、乡恋、乡愁的集散地,无数仪征游子为鼓楼而魂牵梦萦。

  欣逢盛世,再登鼓楼,感慨万千。惟愿古老仪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重现“风物淮南第一州”的繁盛。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