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格言: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应当成为谨守道德规范的人士的座右铭。

这句格言出自晚清学者金缨所著的《格言联壁》一书。它告诫人们:应当经常反思自己的过错,吸取以往的教训,使自己以后不犯或少犯错误;平时和别人交谈的时候,不要谈论别人的是非,不说别人的坏话。

对于这“常思己过”,有人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很有成效。可是,这“莫论人非”对于许多人来说,却是难以抑制的,在一些场合中会不知不觉的随波逐流的插上几嘴“人非”之言。

对于“人非”之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或街头相遇,或结伴闲游,或聚会酒肆,在这许多种场合中,都会围绕一个又一个的话题各自发表议论。在这些议论当中,自然也会涉及到他人的是非长短来。这些背地里的议论,有的有感而发,有的受别人议论的启发而论证,进一步深入主题,有的为他人的议论论点提供新的证据支持,有的会以自己的论点驳斥他人的观点,有的在他人议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论点论据,有的还对本次议题进行小结,好像给人家完成了一个小小的“传记”。在这种热议的境况下,能保持沉默寡言的能有几人?即使是一个正人君子,也难免会在这种场合下参与议论,发表各自的高论。

在热议的时候,能够始终保持一语不发的,大概有这么几种情况:其一,对大家议论的对象不认识、不熟悉、不了解,没有发言权;其二,与被议者有至亲或为朋友关系,不能“同流合污”,损害同门;其三,不苟同于大家的观点,但不愿意发生争论;其四,是一个修为高深的人,故此不动声色,笑而不语。

背后议论人,是一种不大好的习惯。起码不光明磊落。议论别人的是非短长,随处可见,可以说是人的一种通病。《庄子·盗跖》中说:“吾且闻之,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这就是汉语成语“面谀背毁”一词的出处。意思是说,当面奉承人的人,背地里也会议论他,说他的坏话。有句谚语也说:“哪个人前无人说,哪个人后不说人。”在这大千世界之下,在这芸芸众生之中,在这好友相聚之时,凡是有人群的地方,不光有谈笑风生的风雅之趣,还有背后议论他人的陋习。

人们背后议论的对象,大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有的是时下的新闻人物,有的是自己的熟人,至少是和自己有过交往的人,不会参与谈论自己不认识的陌生人。有些议论,只是随口说说而已,表示一下自己愿意参与议论的态度。有的人是想借机发发牢骚,发泄不平。有的则是道听途说,似真非真,似假非假。有的是捕风捉影、以讹传讹,为大家的议论增加一点花色品种和笑料。有的背后议论却是别有用心,或出于嫉妒,或出于报复,或用于某种暗示。这里当然包括攻击、诽谤和毁誉。

为什么会有许多人背后议论他人呢?因为议论人的人,总要发泄对被议论者的不满。有人把这种现象比喻为如同腹泻患者好不容易找到厕所一样——痛快淋漓。因为他终于有机会口头伤害了他(她)们的“敌人和敌对势力”,散布了他们的致命缺点、龌龊丑事,毁坏了其名誉和形象。虽然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对于发言者来说,却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有人会说,你对他有意见,可以直接面谈嘛!他是一个霸道的领导阶层,当面直言不讳会发生什么事态、产生什么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还有人会说,他有问题,也可以借助行政纪律规定或诉诸法律呀!你听过“官官相护”和“衙门口冲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的故事吧,如果放到你身上,会自不量力的“以小犯上”吗?

虽然,背地里议论他人可以发泄、解气、畅快,但还是不议论为好,至少应当少议论,没有人把你当哑巴卖了。抛开道德不道德问题不讲,单就言传的后果来说,真是应当谨言慎行。一个人讲,十个人听,传播开来就会多种多样,千奇百怪。由于话题会被多次“转载”,其真实性就会大打折扣,再加上转载者的加工“润色”,被议论的内容就会失去本来面目。如果传播者是一个别有用心的人,甚至会添枝加叶、添油加醋,挑拨是非,就会加剧他们之间的矛盾,甚至引发场面不可收拾的恶果。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有些被议论的人也确实存在着让人看不惯、看不起的缺点、缺憾、缺德的话题,有一些不顺眼、不顺心的人和事,还有使人贻笑大方的笑柄。人们的议论并非无中生有、蓄意中伤,而是有根有据,皆为事实。有的流氓成性,危害社会;有的虐待老人,叫人痛骂;有的损阴丧德,理应受到鞭挞;有的以怨报德,令人嗤之以鼻;有的居官不廉,令人痛恨;有的生活作风腐化,令人不齿;有的偏亲向友,让属下不服;有的以权谋私,令人切齿;有的私欲膨胀,有的拉帮结伙,有的仗势欺人,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他们应当受到指责、批评、批判,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又何怪乎别人的议论呢?所以,难怪受到人们的议论和品评。

凡事都有两个方面,背后议论他人是非尽管是一种不怎么道德的行为,但是,只要是出以公心,不恶意中伤,不搬弄是非,不诽谤污蔑,适当的、中肯的、恰如其分的议论也不必受到过分在指责。此所谓“我做我的,你说你的”嘛!若想人不言,除非己莫做。人们在发表这些无可厚非的议论时,往往是先给其下个定论,然后再叙述几个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时先述说故事,然后再提炼出理论观点。这种议论方式,就跟写论文似的。就是这种有理有据的议论,特别是上升到理论高度的品评,会使其他人当场受到启发、教育,从中吸取别人的教训,不犯或少犯类似的过错,完善、提高自己。从这个角度去认识、对待“论人非”问题,才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

每个人看这个世界,都会不尽人意,难免要发一发议论。只不过应当掌握好尺度而已。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