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淮河”一线为中国南北地理气候分界线。

  端立秦岭,极目东顾,群山逶迤,大河浩荡。这里,集北方雄浑壮美与南方清奇秀丽于一身;这里,山川明丽,风光旖旎,看不完的飞瀑泉流、奇峰峭壁,听不尽的鸟语松涛、泉唱溪吟……

  名山秀水出才俊。

  怀远,荆山边,淮水畔,古有圣贤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佳话传千古;后有常遇春追随太祖北伐抗元,守护家园留美名;今有商界奇人,擎天巨臂史玉柱,“中国第一商贩”、“傻子瓜子”年广久……

  盱眙和怀远,山同脉,水同源,一奶同胞。

  一年之内,两次与怀远朋友相聚,我相信这样的缘分早有定数。

  朋友相聚,无亲疏,可接触中,所留下印象的深浅的感觉确是有的。此次去怀远,接触到的朋友个个个性鲜明,深入人心。这里,我想说说其中的两位——石瞳和葛松。


  石瞳


  石瞳,乍一接触,朝气四溢,灼灼其光……给人以无限希望的感觉。只因接触时间太短,只得事后造访度娘,以期对石瞳其人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石瞳,本名周远望,1983年生,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8岁学诗,11岁读红楼,酷爱中国传统文化,敢于质疑,勇于立意,锐气十足。

  石瞳曾耗时7个月,苦思冥想,为荆山“望淮楼”写出当下最长楹联,此联上下两联共计1634字,描写了发生在怀远境内,包含大禹治水、和氏献璧、常遇春抗元等著名历史故事的人文历史,大气磅礴。

  “创作这副长联有两个目的,一是想把‘天下第一长联’的名号归于安徽名下,二是想通过此举引起世人对国学的关注。 ”石瞳静静地说。

  “我说这副楹联的长度居全国第二,绝没有谁敢称第一。”说这话时,石瞳霸气侧漏,语气豪迈,令人心生妒忌!

  虽年轻,却老成,一本21.3万字的《红楼梦续稿》摆放在人们面前,这位锐气勃发的年轻人谁都想多看几眼。

  2011年7月,抱病完稿,10月便与江苏文艺出版社签约出版,这样顺畅的结局令人欣喜、欣慰。那年,石瞳28岁。

  石瞳,实在是位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


  葛松


  葛松,能讲会说会唱,还会演……印象中,他是一位不知疲倦的能人。

  初识葛松,是八月份在盱眙举办的“银河悦读中文网盱眙联谊会”上,那次,众人面前他说他不会说普通话,于是,操一口怀远方言与人交流;他说他只有小学文化,不会讲话,但会唱……于是,边讲边唱,唱说交替,妙趣横生。这回,他依然如故,精神十足。

  究其底子,葛松,怀远县文广体新局社会文化科副科长,研究花鼓灯的专家,他生于文艺世家,自幼喜爱民间艺术,8岁开始学习京剧,长期从事怀远民间文化的研究和创作,2000年开始研究已濒临灭绝的怀远古老曲艺艺术——端公腔,并成为怀远端公腔目前的唯一传人,2007年端公腔被评定为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江西九江网友“剑叶”说,“初识葛松,感觉有些痞气,痞得让人有点‘无奈’,可一旦相处,你会发现他学识过人,待人真诚,值得交往。”

  说葛先生痞气,我倒是觉得不妨说他那是一种洒脱,一种自由自在,是一种生活的境界。我相信剑叶老师口中的痞字绝无贬义,要不她怎会和大家一样,与葛先生相处得那般亲近呢!

  “锣鼓一响,脚底板发痒。”演起花鼓灯,葛松先生能现场编词,脱口说出各种贴近生活的乡间俚语和唱词,这次怀远之行,他亲自粉墨登场。能一睹葛先生场子上的风采,实在是件幸事,想必也是葛先生真诚待客的又一个最为实在的体现吧。

  从河溜镇莲花村返回途中,葛松说,“我就在这莲花村一带,一家吃上一个月,就可过完我这一辈子。”从这自信的话语中,这位乡土艺术家与那里乡亲的深厚感情可见一斑,同时更加证明一个道理,“艺术之花的生命当植根于大众生活的泥土之中方能久艳不衰。”

  葛松,赞一个!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