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蒋介石作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退出了大陆的历史舞台。大陆上关于他的所有评价都是负面的,他作为一个历史罪人而存在于社会舆论和新生代的理念当中。理由很简单,他是上一届政府的当权者,而上一届政府是被推翻了的腐败政府,他是与中国共产党针锋相对的中国国民党党首,而国民党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曾是共产党的死敌。国共两党斗争了二十多年,终于在中国的土地上分出了胜负。历史是胜利者写的。所以,胜利了的共产党政权在其新政权的舆论口和教育口对蒋介石怎么痛批怎么贬斥怎么嘲讽,都是可以理解的。在建国后的二十多年中,除了在政治文献中对蒋介石口诛笔伐外,还出了一本小说,叫《金陵春梦》。此书对蒋介石进行了漫画式的描述,以致现在有的青年还以这本小说为蒋介石的形象依据,贻笑于世。  

       文革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政治理念也有所解放,于是也有人对蒋介石这个政治上的“反面教材”进行研究了。1987年一位剧作家出版了第一本介绍蒋介石的传记作品,大概是避免有人说为蒋介石树碑立传的嫌疑,所以书名为《蒋介石生平》。这本书按时间顺序记述了蒋介石的一生,比较客观地描述了蒋介石一生的基本经历,当然,其主线是政治,除了避不开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姻外,基本上没有他的私生活和思想方面的探索。书中虽然少了惯常的标语口号式的政治标签,但叙述语言很明显是站在共产党的立场上的,常可见“蒋介石反动集团”一类的字样出现于书中,在那个时候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在大陆上能看到一条关于蒋介石的生平的主要线索终究不容易,从这本书里也可看到一些历史发展的脉络,为我们重新分析历史及其人物提供一定的依据,这才是读者所需要的。笔者试图从这本近乎“历史的教科书”中,发现蒋介石的行动规律,从而给他一个接近真实的评价,或许对历史会有更客观地认识。

       在中国百年来风云翻卷的历史中,每一个历史名人都有他自己的历史地位,从时间顺序来看,第一是孙中山,第二是蒋介石,第三是毛泽东。蒋介石和毛泽东都认为自己曾经继承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所不同的是,蒋介石掌权时违背了孙中山的主张,摒弃了民主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走了一条独裁的道路,而毛泽东掌权后“超越”了孙中山,不以“三民主义”为宗旨,直接干社会主义,以苏联为榜样,搞了一个另外的“无产阶级”独裁。孙中山的后来者都没有去实现孙中山的建国理想,这对孙中山来说,应该是一个悲剧。然而,经过诸多坎坷,时代终于在进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蒋介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到底是个什么人物,他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起了一些什么作用,是否还值得一提?应该说有三件大事不可否定。一是参加辛亥革命,在孙中山最困难之际追随孙中山,支持孙中山的社会革命。1911年他组建杭州“先锋敢死队”攻击浙江巡抚衙门,获得成功。1922年6月他在广州与被困的孙中山在永丰舰并肩战斗了四十天,从此深得孙中山的信任和器重,从而为他在国民党内打下基础,为他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能的平台。二是反对军阀,统一中国。北伐战争他是北伐军的总司令,最后,不论他用什么手段,所有的地方势力都听命于他,国民党统一中国结束军阀混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三是进行抗日战争,终于在国际形势发生巨变时,坚持到了最后胜利。不论他的抗战是出于什么动机,没有他的作用,情况会完全不同,更何况他是同盟国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的最高统帅。实事求是的说,当时的中国没有一个人能起到他所起到的作用,毛泽东做不到,张学良杨虎城做不到,李宗仁冯玉祥何应钦等等更是不可能做到。没有蒋介石的转变,中国就没有统一的抗战,各个爱国的组织和个人只能够各自为战,很可能最后被日寇各个击破,不仅中国的前景难料,整个二战的结局都会出现变数。蒋介石抗战的转变,从中国及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不啻于惊天一变。 

       然而,蒋介石像中国历史上的枭雄一样,由创业到成功,由成功走向了失败,从中国最高的统治者而成为归缩在一个岛屿上的“流亡政权。”他为什么失败?撇开他与共产党对政治目标的不同追求和利益斗争,他的所作所为基本上是众所周知。 

       在政治上,实行一党专政,进而完全实行蒋氏个人独裁,没有民主。而没有民主,最终造成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反对派,都成为他的敌人。在国民党的历史上,蒋介石有两次使中国成为民主国家的机会,一次是北伐战争胜利在望时期,消灭北洋军阀形势大好,他却开始清党,对共产党举起了屠刀。那一次他取得了暂时的胜利,却留下了致命的隐患。如果在这个时候,他能够控制局面,走民主的道路,孙中山的遗愿有可能实现。另一次是抗战取得胜利的初期,国共谈判初获成功,中国如果能够成立联合政府,“三民主义”有望在中国实现。纵然国共两党有再多的分歧和矛盾,只要不是你死我活,它们是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在民主和法制的条件下,会避免国家和人民更多的内耗和灾难。这两次机会蒋介石不论是从军事政治势力,还是个人威望都在他的顶峰期间,具有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机遇,可惜他走了相反的道路,这就注定了他的最终结局,也为中国历史留下遗憾。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甚至误导了毛泽东,致使毛泽东产生“与其你独裁,不如我独裁”的认识和行为。 

       根本问题还是在于他没有真正民主的概念,不论他怎样腾挪跳跃,施展手段,掩人耳目,历史对他最后的定位,还是一位独裁者。即使是在国民党内部,他也改变不了这种恶劣的形象。

       国民党自它建党以后,即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对于走什么道路一直都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国民党的元老及政要们更多考虑的是自己或自己的集团的利益,派系众多,斗争复杂,所以蒋介石在他执政时,很多精力都用在拉拢平息各派利益的纷争上,虽然维持了他个人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真正为“党国”效忠的党员和官员毕竟有限。 

       蒋介石在1923年受孙中山派遣去苏联考察,1925年送长子蒋经国赴苏留学。但是即使那时候苏联对国民党是支持的态度,他对苏联却始终保持思想和行为上的距离。为什么?是发现苏联的布尔什维克政权有什么问题?还是根本排斥共产主义的道路?这是他思想体系上的一个谜。但是他明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并且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在国民党军队里,都曾有党代表、政治部主任一类职务,后来都变成他控制军队的手段,但毫无疑问这来自于苏联红军的军事制度,也是他当年访苏最大的收获。 

       在经济上,蒋介石没有让人民休养生息的富民强国的经济政策,把外援看成国家经济和军事发展的基础和支柱,毫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这使得他丧失了民心,与此同时也没有建立国家牢靠的经济基础。如果人民都丰衣足食,自然会维护国民党的领导,这也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军事上,他对付阎锡山、李宗仁、冯玉祥、张作霖等这些地方军阀还是有办法的,其中分化瓦解与军事围剿并重,终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但是在对付共产党军队上,特别是抗战以后,国军兵不可谓不多,将不可谓不广,武器不可谓不精,粮草不可谓不丰厚,然而,却从优势转变为劣势,最后彻底失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除了在政治上失策以外,就是蒋介石自己的军事战略战术存在各种问题,这一点他确实不如毛泽东。蒋介石与毛泽东同时下着两盘棋,一盘是政治,一盘是军事,他们都非常理解对方,都要置对方于死地,经过时局动荡,两党的斗争起伏跌宕,最后结局是蒋介石都输了。“党国”依然存在,只是中华由“民国”变为“共和国”,执政党由国民党一党专政变为共产党一党专政。刘项之争,终有一败,蒋介石扮演的是失败的角色,却没有历史上项羽那样博得人们的同情,这使他愤怒和沮丧,虽不服输,然而无可奈何。 

       在蒋介石时代的中华民国,唯一可以大书一笔的是文化和教育事业,我们不必去数落种种因为政治原因而进行的文化封锁,毫不奇怪象所有的独裁者一样,对于危害他的统治他都会不留情面的予以打击。但是我们看到的是,除去政治因素以外,像鲁迅、胡适、周培源、梁思成、陈寅恪、郭沫若、费孝通、钱钟书、华罗庚、沈从文……那样的文化宗师和名人成批量地产生,单就西南联大而言,就群星璀璨,除诺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外,甚至为中共建国后的两弹一星事业培育了像赵九章、邓稼先等这样的专家。这在中国历史上别的时代却是没有过的。蒋介石为了维护他的统治,只要危及他的政权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但重要的是他无意干涉人们的思想,所以中华文化在民国时期盛况空前。倘若他真搞什么“白专道路”之类,中国的文化之光恐怕就彻底地泯灭了。幸而,蒋介石自己的文化思想只是信奉孔孟之道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哲学,另外为了宋美龄不时将基督教装装门面,也就到此为止了。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按照他的一贯思路,始终坚持“一个中国”而反对“台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毕竟是大陆的中国人,政权的更迭不会影响他对中国整体的认识和实现他的“三民主义”的“抱负”。他在台湾也开始做一些比较实在的事情了,譬如实行土地改革,使耕者有其田;各县市实行地方自治;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钢铁工业;修建南北直达公路等等。可惜时过境迁晚了一些,当年如果在大陆就把精力放在这些地方,也不至于落得仅在一个海岛上搞改革建设。在他执政的若干年前,中国的另一位独裁者慈禧太后把中国搞得一团糟,镇压“戊戌变法”以后,在大清王朝行将毁灭时,她居然也开始实行“变法”了,但于事无补终究挽救不了其覆灭的命运。蒋介石算是比慈禧好了许多,只是从虎踞龙盘的神州大陆被自己流放在一个小小的海岛上了。 

       随着蒋介石的去世,台湾的蒋介石时代也结束了。他的儿子蒋经国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在政治经济上实施了全面改革,台湾由此成为亚洲四小龙而载入史册。 

       书外有两个流传的故事为蒋介石的名声留下了意味深长的注脚。一是在1974年1月,中越发生西沙之战,中共东海舰队要通过台湾海峡支援南海舰队。台湾海军司令向蒋介石请示如何应对时,蒋介石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不知道西沙吃紧吗?”于是,解放军的东海舰队安然通过台湾海峡,并且还得到台湾物资补给。 

       另一个故事是1975年4月5日蒋介石于台湾去世,消息传到他几十年的对头毛泽东那里,毛泽东并没有高兴,反而一脸凝重。那天,他沉默庄严地把宋代张元干的送别词《贺新郎》的演唱录音放了一天。这首词只有几分钟长,反复播放便形成一种葬礼的气氛。毛时而静静地躺着听,时而用手拍床,击节咏叹,神情悲怆。后来,下令把原词最后“举大白,听金缕”两句改为“君且去,不须顾”,重新演唱录音。这一改,使送别的意味达到高潮。毛泽东的万千思绪,不得而知。正应词中之意: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历史名人就是这样,“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关于他的名字还有一个细节,蒋介石学名:蒋志清,后取名:蒋中正,而介石是他1912年留学日本时于自创杂志《军声》中使用的笔名,后成为字。蒋介石是军人,竟和文人鲁迅等一样,以笔名而流传千古。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