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月初八,喝了腊八粥,很快就到了腊月廿十三了,腊月二十三被人们习惯的称之为过小年。实际上在老家腊月廿十三是年前大清扫,打扫卫生的时间,这一天人们习惯的吃水饺,还有糖瓜粘,送了灶王爷上天后,年,这场大戏算是正式拉开了序幕。年前离家的游子们纷纷从五湖四海归回各家中,玉带般缠绕在山间的盘山路上,来来往往的是匆匆归家的脚步,寂静了一年的村庄里顿时热闹起来了。老家的人们在二十三这一天,把居室的里里外外都清扫干净,家具洗刷擦拭干净,为的就是迎接春节的到来。

  因为各地风俗习惯的不同,我的老家风俗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说,嫁出去的女儿带着姑爷孩子,选一个廿十过后的双日子回娘家,给父母拜早年并送年礼,听听妈妈的唠叨,尝尝熟悉的饭菜味道。过后,各家的女同胞们会选一个天气晴好的双日子,把家里家外桌椅板凳,锅碗瓢盆等大小物件,全部都清理出来见见风,见见日头。只见老爷汉子们也没得闲,对着房前屋后修修补补,庭前院中清清扫扫,整理焚烧。如果你站在远处的山顶往村子里一望,会看见白日蓝天下,一阵阵的青烟随风萦绕在茫茫的冰雪间。屋顶上,院子中,五颜六色的床单被套衣服在阳光下肆意的迎风飘扬。这就是老家过春节前的重要活动“扫尘”,也是腊月二十三这个小年所特有的风俗,当然过小年,村里家家户户都要吃一顿饺子,放鞭炮来庆祝一下。

  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来到了,全国人民为欢欢喜喜过大年,人们都开始忙碌起来了。买年货,贴春联、贴门神、贴花、放鞭炮、扫尘、洗浴、祭灶、祭祖、守岁、拜年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开始了,各地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习俗都各有不同。我们老家春节和节中,还是春节后人们的生活习俗有自己的特色。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有很多古老传统风俗文化,以黑龙江为例,讲究就很多。旧时,一切辞旧迎新、祈福迎祥的庆典几乎都集中在除夕夜举行,全家都要换上新装。下面就把我的老家春节前后的场面简单的描述一下,这也是我的亲历吧。

  春节前的一些活动,在前面我简单的描述一点点,春节前除了清扫卫生还有杀年猪,购买年货和年画鞭炮等。有包干粮,推年米拉年磨等等,当然这些都是上世纪六七八十代农村春节前的准备工作。总的概括起来,就是筹备年货和清扫卫生,还有准备春节期间一切备品,祭扫故去的先辈们的活动。如今的春节没有从前那么多的麻烦了,需要啥东西去一趟超市,一切都解决问题了。还有就是,首先在室外放鞭炮和彩花,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其次,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这顿饭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可以荤素一齐上。通常必要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煎丸子、四喜丸子、鸡冻儿、鱼冻儿、猪肉冻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席间,老少互相祝愿、兄弟间推杯换盏,尽情的享受天伦之乐。饭后,孩子们将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响,所谓之“踩岁”;再将悬挂于室内、外的春灯一齐点起来,照耀着四壁的年画和春条,室内、外一片灯火辉煌。

  在家盼年的日子格外的快,一晃眼就到了年前廿十八,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年的第二幕。只见家家门前挂起红灯笼,门上贴上红对联。阡陌间走动着乡里乡亲挑来挑去,有去磨豆腐的,有去买猪肉的,有去买桔子的等等,热热闹闹的年的气氛瞬间烘托了出来。廿十九了,村道两旁的路灯彻夜长明,屋子里的灯光温暖明亮,柴火灶里的大锅迎来一年中的高光时刻,锅里翻滚着各式各样的食材。一会儿是需要焯水的鸡、鸭、肉,一会儿又是煮卤面炒米粉,一会儿是需要油炸的豆腐、酥肉、鱼块、红薯片、芋头块、豆腐皮、燕皮扁食、花生米……灶膛里火苗热烈的亲吻着锅底,它忙得油光满面,忙得锅底灰成片,它忙得尽职尽责。

  当廿十九零点一过,这个年的重头戏——祭祀开始了。对着正大门朝外的空地,摆上供桌,摆上丰富的供品,其中必有米,有绿豆,有面线,有红团,有水果,这象征这一年里有米有豆、五谷丰登。再点上三支清香,虔诚的敬谢天公爷一年的恩赐,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接着把贡银化了,最后再放串喜庆的炮竹,上达天听。三十天一亮,全家齐上场,首先要上祠堂祭拜先祖,再去各寺各庙敬谢神灵一年的保佑,再请各山各土地公回来屋前的土地龛前集中祭拜,当然这些在同一个村里也有着不同的祭拜方法,不同的山头,祭拜是不一样的。大概神仙也是要分地盘的,他们管辖的地区也是不一样的,做完这些活动就准备吃年饭了。

  在年三十的晚上,为珍惜已逝的岁月,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娱乐活动,谓之守岁。孩子们历来是随心玩耍,打扑克,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戏人、点走马灯,放“滴滴金儿”,“耗子屎”、“黄烟带炮”等等,年岁大的长辈们坐在一起斗纸牌、打麻将、家里的主妇开始剁馅子,和面准备包年夜饺子。老年的男士们开始忙里忙外的,准备烧柴取暖,并且把室内烧得特别暖和,屋里屋外的忙个不停。空闲时间里,大人们也参与娱乐之中,佐以鲜果、糖果、干果杂拌儿、温朴、炒红果、蜜饯海棠等,边吃边玩,尽情享受,直至“接神”。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震彻夜空。“遍天银花锈,阖街硝烟浓”。家家齐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馅水饺,迎接诸神下界。

  一切都礼成后,到了午夜十一点后,即宣告旧岁已去,新年来临,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庄严时刻。全家互道“新禧”,晚辈们要到堂上给长辈们叩首拜年,长辈们必给未成年的小孩儿备引进一些“压岁钱”。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放几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主一年诸事顺遂。午夜饭后大家都开始准备睡觉了,有的孩子们挺不到午夜饭就进入了梦香。这就是除夕之夜的一个过程,当然,这些风俗习惯都是我在童年和青少年时候期的过年。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腾飞,过年的习俗有很大的变化,比如年三十的晚上人们都聚集在电视机旁,观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即便是吃午夜饭的时候也都在看电视,因为这个习俗已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

  过了年三十到了正月初一,所有的家人都基本上不出门待在家里,到了初三开始去走亲戚拜年了。老家有一个风俗习惯和所有的地方一样,那就是三六九往外走,在正月初五之前把直近的亲戚和朋友拜过年后,有出远门的在初六就动身了。其实过了初六,有些在外地居住和工作的亲朋好友,也都踏上了返程之路,这个习俗全国范围内都基本相同,没有什么太多的区别。因为国家法定春节假日,一般都是在初六就开始上班工作了,所以,没有什么不同。在我们老家的农村,每当正月初三就开始扭秧歌了,那个时候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大队就组织各小队出人扭秧歌。扭秧歌首先是去各小队的军烈属家拜年,去老党员老干部家拜年,再去各个生产小队部拜年,这样的秧歌表演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才结束。

  过了春节后,接着就来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还都沉醉于春节的气氛中,年味在元宵节中还是很浓的,但是过元宵节后渐渐退去了。无论在什么年代,春节都是中国人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节日,人们对春节的重视没有可取代的。如今的一切都在改革变化中,无论是哪个节日,中国人最重要的还是春节,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到任何时期都改变不了。因为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老传统,也具有很多的民族色彩,中国人最善于继承和发展自己的民族特色,所以,中国人在春节前,春节中和春节后的忙碌,都是古老的民族风俗的传承。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