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调研”一词忽然时髦了起来,竟然铺天盖地而来,十分密集的、紧锣密鼓的充斥着各种新闻媒体。简直到了无处不在的地步。

  从这些媒体的报道看,一些领导几乎天天搞“调研”,有的时候甚至一天“调研”了好几个地方、好几个题目。如此密集,这样频繁,广大的受众们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疑问:是“调研”,还是“走马观花”?

  据分析,这些报道中“调研”的提法,不是新闻媒体自己私下独出心裁确定的,也不是某个新闻工作者突发奇想自己拿定的,而是遵照领导机关的统一口径进行报道的。于是,领导只要一出动,不管是调查还是检查,不管是应付差事还是随意查看,就都成了“调研”,“调研”一词便产生了铺天盖世之势。

  什么是“调研”?“调研”是调查研究的简称。

  调查研究是“调查”和“研究”两个动词并列在一起的结构短句,意思是先进行调查,然后再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阶段,不是同时进行的,而且可能还会有反复。当然,调查是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研究是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对通过调查收集到的各种信息、现象、事实等进行客观的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研究、讨论、确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具体问题的决策、措施,或者是提出巩固、提高的方式方法等。由此看来,调查是基础,它决定着研究出来的决策的正确与否、适用与否。

  调查研究是一门科学,早已被我国行政教育机构列入教学课程。是从事党务、政务工作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应当掌握的基本工作方法之一。可见,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词句和概念,而是一个体现人们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事物的科学概念,应当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毛主席历来重视调查研究,是调查研究的典范。他有一句很著名的论断,他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主席的这个论断,在他的许多著作中、讲话中,有过进一步扩展性的发挥和论述。如“做领导工作的人要依靠自己亲身的调查研究去解决问题”;再如“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还有“没有调查研究,是不能产生正确的具体政策的”,等等。

  调查研究不是心血来潮,不是一拍脑门、一拍大腿,说走就走就去办的。之所以要搞调查研究,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具有普遍性的具体的难题,需要破解,需要解决,需要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还有个别的问题也需要特事特办。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的,整个过程都要、都必须围绕实际而进行。这就要有一个立项、设计的过程。选择什么题目去调查,到哪里去调查,调查对象是谁,什么人参与调查,调查中要知晓哪些信息、情况,等等。这么样一个“兴师动众”的、涉及面广的工程,岂是“一拍脑门”或者“一拍大腿”就可以“心血来潮”的呢?

  调查研究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调查研究的初衷是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以求得解决问题的最直接、最恰当、最有效的办法和措施。要了解客观实际情况,决不能高高在上,躲在小楼里,只听一些遮遮掩掩的假话、不着边际的大话、无的放矢的空话和阿谀奉承的恭维话。要沉到底,深入到最基层的人民群众中去,了解大多数人民群众真实的境况,真实的想法,真实的诉求。把客观存在的事实和原因搞清楚,把事情的内外在联系和发展趋向弄明白,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拿出真正能解决问题、符合群众愿望的方法和办法来。不要怕听到群众“刺耳”的话,不要怕群众爆料出难堪的丑闻,更不要忌讳群众不理智的言行举止。只有掌握了真实的情况,才有发言权,才有决策权。试想,在一天之内,你东一头、西一头,奔波了好几个地方,了解好几个不同的问题,屁股还没有坐稳,就“打道回府”了,你能得到你真正需要的东西吗?难怪人家说这是“走马观花”。

  领导深入基层,了解工作落实和进展情况,是再寻常不过的了。检查就是检查,何必非要说成“调查研究”呢?充其量你只不过是走了一下“调查”的过场,还没有进行分析“研究”呢!怎么样进行研究,那也是有学问的。岂是一个简单的“调查研究”这个词儿就能概括的呢?所以,还是不要轻易的断言为“调研”。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