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放下】


  佛家说,舍,就是得,不舍,哪有得;放下,就得自在,放下功名利禄,放下恩怨情仇,放下一切要放下的东西。

  几年前看过一幅漫画,一只瘦狐狸从一个篱笆上的小洞钻进了葡萄园。它大吃了三天,吃光了葡萄园里的葡萄,身体突然变得臃肿,它想从原路返回,哪知道自己肥胖的身躯,已经无法从那个来时的洞子里钻出去。聪明的狐狸饿了三天,它脱去了肥胖,重新变成了原来那只瘦瘦的狐狸,才从小洞突围而出。

  我从这幅漫画中悟出一个道理,要舍得放下那些贪欲和浮华的诱惑,要舍得放下人生中本来不属于自己的枝枝蔓蔓。我们原本是那只瘦瘦的狐狸,怎奈抵挡不住诱惑,一次一次的侥幸,让自己虚胖,如果不懂得放下那些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狐狸就有可能变成熊猫。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在小说《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中,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位地主终生都在处心积虑地跑马圈地,临终前,他让人搀扶着巡视所有的领地。当走到自己小小的墓穴前,他才恍然大悟,自己需要多少土地。攀登雪山的运动员,都熟悉这样一个道理:在攀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扔掉自己在登山前认真准备的装备,直到扔无可扔,在险要处,教练还会告诉运动员,连呼吸都要控制,稍微粗重的呼吸都可能引发一场雪崩。

  能舍,方有得。相传有一个人向三位修行人请教如何得道。第一位修行人说:“在果园里,我看到葡萄在早上生长得很茂盛,到了中午,许多人来摘取,留下一片破败狼藉的景象,我因此而得道。”第二位修行人说:“我坐在池边,看到莲花在清晨时分开得美丽;到了中午,有一大堆人,跳进莲花池里洗澡,不一会的功夫,莲花全部被践踏成泥,我因此而得道。”第三位修行人说:“我在水边静坐,看到晨间溪里鱼儿悠闲地游来游去;到了中午,有人拿了网、带了诱饵,这些鱼儿全都成了他的网中物,我因此而得道。”这个人听完三位修行人的话后,在回家的时候,路过海边,看见沙滩上堆了许多沙堡,也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他这时才想通,世上的许多事物,不论费多大的心机,花多大的力气,即使能够拥有,也只是暂时的。

  懂得生命和世事的无常,便会舍得;能够舍得;才不会被物欲所驱使,才能够看得清楚生命的本质,抛得开功名利禄,找到生命快乐的源泉。

  放下,是美好生活的必须。放下心中的仇恨,放下人与人之间的彼此摩擦,放下对功名利禄的刻意追求,给生命留一片绿荫,给心灵种一棵忘忧草。

  柏拉图说过,人生重要的不是他所处的位置,而在于他所朝的方向。懂得放下,就是朝着幸福喜悦的方向迈开了第一步。

  冤冤相报何时了。当一个人的心被仇恨充满,那么,快乐已离他远去。不要说,仇恨会像气球一样,越吹越大,挡住了人生的成功之路;就是大仇得报,也必定是两败俱伤,心身疲惫。然而,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当我们抓起泥巴,扔向对方时,首先弄脏的是自己的手。

  要放下那些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假如没有黑夜,我们便看不到闪亮的星辰。即使是生活中那些让我们难以承受的痛苦与磨难,也不会是完全没有价值的。它使我们的意志更加坚定,思想、人格更加成熟,能以更坦然的心态,平静、乐观地面对一切。

  俗话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在生活中,一定要让自己豁达些,因为豁达才不至于钻牛角尖,也才能快乐进取。开朗些,因为开朗才能把自己的快乐带给别人,让生活的气氛更加愉悦。

  要放得下心里的一些琐碎事情的烦扰,才能常常保持心灵快乐。不必把人与人之间的琐事当成是非,不必把别人无心说出伤到自己的一句话,堆积在心里成了毒瘤。

  人生的所谓得与失,在很多时候并没有什么实际上的意义,而是被带入其中的无法挽救的或恶劣或悲伤、或仇恨的心情,这可以使人们失掉对整个生活的感受和看法。这种因心情引起的得与失,比起物质上的得与失更致命。

  人生在世,我们常常付不起的,正是生活中某类事件对我们心态所形成的那种漫长主宰,改变甚至毁灭了许多人的生活。佛家与道家,一再劝告人们不要去计较,要把一切想开放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扭转人们在某事某物到来时,牵制人们的那个心态。因为,这才是最昂贵、最付不起的。

  一个人的快乐,不在于他得到多少,而在于他计较得少。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种有余;舍弃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宽广的拥有。

  能舍,能放,得益于一种能知足的智慧。作家史铁生说过这样一段话:生病的时候,怀念那些不生病的日子;病重了时,又怀念那病轻的时光。人总是这样,很多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漂亮了还想更漂亮,钱多了还想钱更多些。我们都没有了自己的底线,得到了还想得到的更多;失去时,却从来没有想过,还有比失去更糟糕的事情。心中的沟壑不断地被各种欲望填满,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于停不下脚步,看一下周围的风景。

  舍得是春风、放下是秋雨。有了春风秋雨的浇灌,我们的心灵就能长出参天大树,就能够不被外在的一切所迷惑,迷乱、迷失,就能坚守生命中最可宝贵的尊严、操守、信仰,就能拥有宁静闲适而又幸福的人生。


  【善良】


  善良,字典里的解释是: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和善,心地好。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法国作家雨果说得好:善良。“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与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讲究独善其身、善心长驻。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对众人而言,惟一的权力是法律,对个人而言,惟一的权力是善良。

  弗来明是一个穷苦的苏格兰农夫,有一天,他在田地里工作时,听到了附近泥沼里有人发出求救的哭声,于是,他放下手中的活,来到泥沼边,发现一个小男孩儿掉进了粪坑里,他把这个小男孩儿从死亡边缘救了出来。隔一天,一辆崭新的马车停在农夫家门口,车上下来一位绅士,自我介绍说是被救小男孩儿的父亲。绅士说:“我要报答你,你拯救了我家小孩的生命。”

  农夫说:“我不能因救你的小孩而接受报酬。”就在这时,农夫的儿子从茅屋的门里走出来,绅士问:“那是你的儿子吧?农夫很骄傲地回答:“是。”绅士说:“我们来个协议,让我带走他,并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这个小孩像他父亲,他将来会成为一位令你骄傲的人。”

  后来,农夫的小孩从圣马利亚医学院毕业,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也就是盘尼西林的发明者。他在1944年受封爵位并且得到诺贝尔奖。数年后,绅士的儿子染上了肺炎,是盘尼西林救了他。那位绅士就是上议员丘吉尔,他的儿子就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丘吉尔爵士。

  有谁能想到,凭借农夫的一点点善良,竟然给世界带来如此重大的改变,善莫大焉。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称善良为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聋子“听到”。心存善良之人,他们的心滚烫,情火热,可以驱赶寒冷,横扫阴霾。善意产生善行,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智慧得到开启,情操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胸怀更加宽广。

  我读到过一则这样的小故事。是说一场暴风雨过后,成千上万条鱼被卷到一个海滩上,一个小男孩儿每捡一条就把它送进大海里,他不厌其烦地捡着。一位正好路过的老人对小孩说:“别捡了,你一天也捡不了几条。”小男孩儿一边捡一边说:“起码我捡到的鱼,它们获得了新的生命。”一时间,老人为之语塞。

  莫以善小而不为。播种善良,才能收获希望。善良,从一个淡淡的微笑开始,从为老人折一支杨柳,扶盲人过马路开始,从给风雨中的路人递上一把伞,给折翅的小鸟包扎伤口开始,从宽容别人,反省自己开始。将自己的胸襟打开,面对每一棵清晨的小草,面对你遇到的每一个人微笑。脸上有了微笑,心里有了善良,你的生活里就会充满阳光。

  不论你的生活是如何的状态,你要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去面对它,不要躲避它,更不要咒骂它。如果没有善良的心,你富有的时候,看似最贫穷。爱找缺点的人就是到天堂里也能找到缺点。怀着一颗善良的心,热爱你的生活吧!尽管它贫穷。甚至于在一个福利院里,你也有高兴、愉快、光荣的时候。太阳反射在福利院的墙上,像反射在富人家的窗玻璃上一样的明亮。拥有善良的心,无论在哪里,都能找到快乐、找到朋友,都能安贫乐道,心满意足地生活。

  善良的人懂得感恩,有一颗感恩的心。他们对生活中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心存感激。他们感谢父母的辛勤抚育,感谢同伴的热情帮助,感谢兄弟姐妹的互相理解……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是一种善良的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果我们总是对富有者、幸运者心怀妒嫉或是敌意,囿于这种不如意中,终日怨声载道惴惴不安,那我们的生活就会索然无味。相反,怀着一颗善良的感恩的心,善于发现美好的事物,善于发现平常之中的美丽,那我们就会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面对生活中的甜酸苦辣,让平淡的生活有滋有味。

  善良,是一种细腻的情感,是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你生活在人群之间,同你一起生活劳动的人都有自己的忧虑、牵挂、思想和感受,善良就是要学会尊重每一个和你一起工作劳动的人,要及时地给周围的人以帮助、理解,以你的善良给予周围人的友谊。同时,你也将迅速地获得他人的友谊。

  善良的人,宁静而从容。善良,是生命中的黄金。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颗太阳,它能温暖自己的心田,也能以充满爱意的心灵,不断地给人世间带来幸福平安。


  【在心里种花】


  人生如四季。在生命的季节里,不要忘记了在心里种花。

  佛陀说:守戒律的人,不一定要开花才有芳香。有禅定的心,就不必在因缘里寻找芬芳,他的内心永远保持着喜悦的芳香。智慧开花的人,他的芬芳会弥漫整个世界。一个内心具有戒、定、慧品格的人,即使在逆境里也能闻到花的芳香啊!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承受痛苦的一生,有了痛苦,才能体会到甜蜜。著名翻译家杨绛先生说,人的一生就像是一个大人拿着一块糖,在引逗孩子。为了那一点点的甜蜜,他需要奔跑一生去追逐。

  积四十五年的人生经验,我了解到,人的一生是一个甜酸苦辣交织的过程,想一劳永逸的事是没有的,也没有解除痛苦的灵丹妙药。民间有名种草药,宫廷里有上等的人参、燕窝,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不同,所经历的故事不同,由此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人世间。

  在我的家乡安源煤矿,下井挖煤是每个工人的本份。解放前的工人,靠着一块三尺长的白布,下井围在腰上当遮羞布,下井扎在头上做安全帽用,升井后再当洗澡毛巾用。黑洞洞的井下,工人们经常要匍匐在地下拖煤,有时要用整个身体的力量去挖掘,时不时还有像王三胡子一样的工头举着鞭子督促着,威胁着。那样的一生,工人们忍辱负重地过下去,支撑着他们的是他们心里的热望:劳累了一天,挣到了钱,妻子温柔地端来茶水,母亲投过来一个赞许的眼神,年幼的儿女,一声一声地叫着爸爸……这种种的享受,就是煤矿工人们种在心里的花香。

  人生只是一个过程,不管你是坐奔驰宝马万人景仰,也不管你是乘火车轮船,还是推着吱吱呀呀的独轮车,或是衣衫破烂,受尽苦寒地走在崎岖的山路,都是会到达终点站的。这其中的过程最重要,悟透了人生的人,便会用一种从容的心态,忍耐当下的过程,便会用一种“今生难得”,“今天难得”的心态,去把握当下,过好每一天。只有心态从容了才能悉心品味到路上的风景,这从容的心态,便是心灵的花朵,对沿途风景的珍惜,对遇到的每个人的包容、理解、关爱,便是滋润花朵的雨水。

  这人生的过程中浸透着人生的态度。把“达到”作为目的的人,不会有“达到”之后如何如何的心理准备。一旦到达目的地后,眼前的境界不像他期待的那样,他们就会失落,甚至会堕落,被人生如梦的灰色情绪所笼罩。相反,把“过程”当作目的地的人,正如叶圣陶所说的那样,他们抱着“反正一个到”主义,知道过程也是生命的时光,最是不能被浪费的,便善待过程,把过程里的每一个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有板有眼。就是到了终点,周边的风景不尽如人意,也能从容地面对。因为,毕竟都拥有过,毕竟都经历过,经历过了繁华,方能有淡泊宁静之心。心安、心静是缓解一切烦恼的良药。经历过种种过程的中年人、老年人,大都有从容不迫的心态和面相,是因为看破和领悟到了“人生即过程”这一道理。

  父亲是一个煤矿工人。他在五十五岁那年退休了。从十几岁到五十几岁的四十年间,他都是在不知疲倦地干着他认为是他最拿手的,也是最舍得花力气的采煤大工、矿山救护工作。退休那年,父亲手头没有事做,几乎是失魂落魄一样,一头硬刷刷的头发,仿佛一夜之间就白了一大半。

  过了许久,父亲常常一个人站在安源煤矿的总平巷,看着他熟悉的矿井和工友们,他常常会到他熟悉的井下,看看那采煤的火热场面,听听那熟悉而亲切的风镐轰鸣声。过了很多年,父亲才从带孙子孙女们的快乐烦琐中,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

  从父亲的经历中我知道:人生的意义不在于马到成功,也不在于享受了多少的清闲,而在于不断地求索、奋斗。工作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依靠,更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精神寄托。

  在心里种花。在人生的过程中,最难得的是有一个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对自我价值的正确了解。96岁高龄的文人文怀沙说:人生本来就是住旅馆,不要以为哪一幢房子是你的。文怀沙年轻时候曾写下了“平生只有双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的诗句。对于文怀沙来说,美的文章、美的人,都是他生命的动力。文怀沙几乎每天都要练习一阵书法,他最喜欢写的三个字是正、清、和。他说,老子尚正,孔子尚清,释迦尚和,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他延年益寿的法宝。

  引经据典,高谈阔论,是国学大师文怀沙的讲话风格。高龄的文怀沙说:“烦躁、愤怒和忧伤都是伤人的暗器。人生早晚都要死掉,为何不能把自己的生命过得更正一点,更清一点,更和一点呢?这正、清、和三个字里,正是文怀沙先生心灵花朵的暗香浮动啊!

  是啊,在漫漫的人生的园地里种上一片鲜花吧!种上宽容的花朵,种上理解的花朵,再种上热爱文学、音乐、科学艺术、热爱真理的花朵,再浇灌些信心、耐心的雨水,让心灵成为一个大花园。那么,人生的春夏秋冬四季,哪一天不是最美的花季呢?

  在心里种花,再拥有着一颗珍惜、怜悯,欣赏的心,即使到了寸草不生的沙漠地带,你的心里也会有清泉涌动,你的心里也会有春风轻轻吹拂。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