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要合乎常理。但是,“艺高人胆大”,有些诗人却违反常理,写出了一些“无理而妙”、“反常合道”、“突破常规”、“抄袭成名”、“人鬼情深”的佳作。

   

  一、“无理而妙”写名作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给平常的语言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这是很好的;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所打动。在诗歌中,这种方式是常见的,并且也适宜于这种方式。”《修辞学》作为“最高的艺术”(海德格尔语)的诗歌,尤其讲究用字与造句,要求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无理而妙”充当了重要角色。所谓“无理而妙”就是突破了习惯用法的约束,让新颖奇特的形式给人造成一种“悬念”,驱使人们去探究其深层含义。正是人们在觉得“无理”的探究过程中,获得了充分的审美体验,感受到语言变异的独特的审美价值。古代这种“无理”的诗词较多。如:

(1)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月落乌啼霜满天”,不合情理。霜,是附着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上的微细冰粒,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冷至零摄氏度以下凝结而成的。霜,只会落在地上,不可能挂在天空。李白写有“疑是地上霜”;温庭筠有“人迹板桥霜”;范仲淹有“羌管悠悠霜满地”;白居易也有“霜草苍苍虫切切”的诗句。那么,张继为何偏偏写“霜满天”?值得注意的是:张继犯了常识性的致命错误,这首诗为什么还却能千古流传呢?这涉及到诗词中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叫作“无理而妙”。所谓“无理”是指违背一般生活自然规律或者逻辑思维,而“妙”是说这种看似无理的描写却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苏轼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曾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对于这句“月落乌啼霜满天”诗,人们并不去考虑它是否合理,而是喜欢他所营造出来的那种“诗有别趣”的奇特意境。所以即使违背常理,依然觉得妙不可言,这就是诗词的魅力。这首七绝,以“愁”统起。前二句写“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画出了一幅意韵浓郁的江边秋夜图;后两句写“城”、“寺”、“船”、“钟声”,构成了一种空灵旷远的姑苏夜色意境,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张继用词虽然不合常理,但却“无理而妙”、颇有意蕴,为姑苏城平添了千古风情。苏州的寒山寺和枫桥之所以能名扬天下,全是因为张继的这首诗。据了解,日本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都曾将《枫桥夜泊》诗编入小学教科书。在海外,张继比李白和杜甫的知名度都高。《枫桥夜泊》不愧是千古名作。

(2)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首词,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亡国之君囚留汴梁,难免产生故国之思,凭栏远眺“无限江山”自在情理之中。然而他竟提出“独自莫凭栏”的反常主张。为何“莫凭栏”?原来,凭栏会勾起他辛酸的往事;凭栏会引起他对过去皇宫生活的回忆;凭栏会使他这个囚徒心中更加悲痛难忍。“莫凭栏”这一无奈之中的“无理”之语,恰恰道出了词人思国之切,失国之痛。

(3)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真后悔嫁给了瞿塘的商人,他天天耽误了与我的约会。早知道潮水涨落这么守信誉,还不如嫁给一个弄潮人。这首诗的无理之处在于“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为什么?“朝朝误妾期”!这是思念丈夫的妇人恨之至极、百般无奈中的奇特想法。悖离常理、异想天开,不合闺阁之道。常理,顾名思义,便是人们在通常情况下认可、依从的道理。它既有审美上的常理,又有创作的常理,还有自然、生活中的常理。“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句“无理”之语,恰恰表现了思妇由爱而生恨,由恨而生怨,怨中有念,情意绵绵,因对商贾耽误归期而蓄积的怨愤,极写了她对夫妇朝朝相守生活的渴盼。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诗人大胆探索,解构、悖离常理而为诗,却别有真趣。清人贺裳《皱水轩词鉴》云:“诗又有以无理而妙者,如李益‘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可以理求乎?然自是妙语。”此外,“到底不知离别苦,后身还去作浮萍”(晏殊《踏莎行》)、“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陆凯《赠范晔》)、“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黛娥长敛,任是东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花木兰》)、“春风不染白发须”(辛弃疾《鹧鸪天》)、“沉思细想,不如桃李,犹解嫁东风”(张先《一丛花令》)、“春风知别意,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踏莎行》)、“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李贺《南园》(其一)等等,都是人们传唱不衰的“无理”佳句。

   

1670927340660236.png       二、“反常合道”吟佳篇

       诗词语言强调含蓄、凝练,更多的是要传达言外之意、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古代许多学子,都希望金榜题名,被朝廷重用,能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可惜大多数人却铩羽而归。他们中的不少人用“反常”手法,写出了合乎情理的“奇词妙句”、优秀作品。如:

(1)唐代常建《落第长安》:“家园好在尚留秦,恥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常建与王昌龄是同榜进士,曾多次科考失败。入仕之后,依然不得志。这首诗的意思是:家园依旧,我还留在长安。世道清明,我依然仕途不得志,甚感羞耻。回乡,又担心遇到黄莺和花草的嘲笑。所以,家园虽好,还是愿在长安多留一年。诗人虽然是同榜进士,可是仕途坎坷。即使非常思念故乡和亲人,也不愿回家。作者不说怕朋友笑话,却说“恐逢故里莺花笑”。怕莺鸟和花儿恥笑,这虽然“反常”,但非常含蓄又有诗意,仿佛家乡的花儿和鸟儿都十分关心他的前途,对他寄予厚望。如今他若落魄归去,实在感到对不住故乡的一草一木。所以,也就只能“且向长安度一春”了。出语凄凉,仕途坎坷尽在不言之中。

(2)唐代豆卢复《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客里愁多不记春,闻莺始叹柳条新。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豆卢复多次应试落第,暂居长安。诗的大意是:为了赶考客居长安,都记不得在这家客栈度过了几个春天了。每次听到黄莺鸣叫,才发现柳枝又发芽了。每年落榜后,都要收拾行李回家去,真的不好意思又与客栈的店主告别。诗人科考又一次失败了,感到无脸见人。房东很关心他的前途。但是越是这样,他就越觉得无地自容。这首诗,情感真挚,出语凄凉,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落第者的坎坷遭遇,也代表了当时很多落第举子的共同心声。

(3)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人被贬谪到岭南五岭外,与家里亲人的音信都断绝了,彼此生死未卜。经历了冬天和春天,现在他从贬所逃归,离故乡越来越近了,按照常情,思家的情感应该越来越强烈。但是,诗人却感觉到越来越胆怯了,不敢问故乡方向来的人,怕问到坏消息,怕她们由于自己的牵连已遭到迫害。所以,渡过汉江后,离家乡近了,本该“情更切”,“急欲问”,急切才正常,偏偏诗人与众不同,不“切”反倒“怯”,都不敢问来人了。生怕乡人的消息再触动自己已经很紧张的心弦。自相矛盾,爱恨交错。“近乡情更怯,不敢问路人”,细腻地表现了久客复归者特殊的心理状态。

(4)杜甫《述怀》:“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安史之乱后,杜甫长期与家人失散,后来听说妻儿所居之地惨遭叛匪残杀。由于长时间不通音讯,反而害怕有不好的消息传来。“反畏消息来”,看似反常,实属合理。以上这四首描写“近乡情更怯”的作品,虽然内容“反常”,意料之外,却合乎情理;描写传神,感受真实。这些反常心理描写的作品,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1670927462848801.png  三、“突破常规”创绝唱

  诗词语言强调含蓄、凝练,讲究格律和韵律。然而诗人观照事物,有他自己的独特方式,他们往往会突破常规,用心灵的顿悟和整体的感受写出优秀的作品。如:

(1)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古人作七律诗,在平仄对仗用词用韵上都有严格的规定。但崔颢的这首诗,却全然不顾,连犯四忌:一是古诗忌词语“重复”。此诗却连用三个“黄鹤”,重复又重复;二是古诗讲究格律。此诗违规使用“空悠悠”三个平调煞尾;三是古诗讲究平仄。此诗前四句,不管平仄,直抒胸臆,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黄鹤一去不复返”(平仄仄仄仄仄仄),违反了格律;四是七律诗颔联要求对仗。“空悠悠”根本不对仗。可以说,此诗的前四句犯了七律诗的大忌。然而,三个“黄鹤”虽然重复,但是各有各的特点,没有重复感,用得很巧妙;颔联仅白云与黄鹤对仗,其他字都不相对,但是读起来却让人感到非常流畅;前四句子虽然不合格律,但诗人却超脱格律的限制,写出了优秀的作品。所以,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中评价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2)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豪士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白大笑。留待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这首诗赠别。“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李白料到是汪伦来送行了。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他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酒赶到渡头饯别。李白不辞而别,不讲客套;汪伦踏歌欢送,豪放热情。李白情之所致、有感而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十分自然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挚的情感。宋代诗论家严羽,曾提出作诗需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这首诗,却突破了我国诗歌传统主张的“语忌直”和“忌直呼姓名”两个“常规”。其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直白题旨、直呼其名;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直”中“含情”。清代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着以“不及”二字将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将两件根本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真挚深厚的友情。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汪)伦,一村人耳,何亲于(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李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

(3)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这首词,它原本是一首“悼亡”词,诗人却使之升华成了一曲名扬中外的忠魂颂。1959年3月11日,胡适在台湾读到了这首词,在日记中写道:“‘全国文人’大捧的‘蝶恋花’词,没有一句通的……我请赵元任看此词押的舞、虎、雨,如何能与‘有’韵字相押?他也说,湖南韵也无如此通韵法。”按照词的格律,《蝶恋花》,双调,要求上下阕同调,五句四仄韵,共八个韵脚,要求在同一韵部。可是毛泽东的这首词上下阕不同韵。诗人开篇称爱妻为“骄杨”。传统诗词中,都用“娇”字来形容女性美,而“骄”是指壮健的样子,用“骄”作修饰语来称发妻,让人不解。章士钊曾问:“骄杨”作何解?诗人答:“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见章士钊《杨怀中别传》)原来,“骄”在这里引申为坚强不屈。诗人妙用“骄”的“情境义”,顿时让悲哀、悲痛化作了敬重、敬仰,足见以丈夫身份的诗人对为革命而献身的发妻的怀爱之深、评赞之高。这也正是诗人妙用超常修饰语带来的令人新奇的艺术效果。至于押韵,单从“纯技术”的角度来看,胡适有一定的道理。上阕的“柳”、“九”、“有”、“酒”属上声二十五有韵,下阕的“袖”属去声二十六宥韵。上声二十五有与去声二十六宥通用,同属词韵第十二部,这是符合词律要求的。然而下阕的“舞”、“虎”、“雨”这三个韵脚字,均为上声七麌韵,属词韵第四部,明显和上阕四个韵脚字以及下阕的“袖”字不同韵。对照词谱,这首词的确“破韵”了。但是,这样的韵脚犯忌,一向重视音韵、深谙格律的毛泽东自然很清楚。所以,1958年12月,他在“作者自注”中说:“上下两韵,不可改,只得仍之。”“诗以意(主题)为主,文词(形式)次之”(北宋.刘攽《中山诗话》)。“不可改”说明:诗人是为了不因韵(形式)害意(主题)而“破格”。既然诗韵、词韵(形式)是为了表情(主题)服务的,随情用韵的诗人也就“只得仍之”了。这首《蝶恋花》虽然“破韵”,但这些韵脚除了取得声律上的悦耳和谐、前呼后应外,也使得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进一步的表达。这种“破韵”是“词”语的变异,实际上是运用了“变格”。诗人是在遵循词律的大前提下,根据表达的需要作了点灵活变通。所以从创新的角度来说,胡适的批评未免太苛刻了。从用语的角度讲,这种“破韵”就是精妙的变异语言,是一代伟人勇于反叛的文化个性在诗词创作上的表现。创作诗词,以气为主,那些大手笔、大胸襟、大格局的诗人,常常“突破常规”,不拘泥于格律韵律之类的程式,却创造出了传世之作。

(4)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据《唐诗纪事》(卷46)记载:朱庆馀应试前,对自己的作品不放心,就写了这首诗献给朝中名臣张籍。他本是个男子汉大丈夫,却打破常规,将自己写成了刚过门的“新娘”,把张籍比作“夫婿”,把舅姑比作“主考官”。实际上是用“画眉深浅入时无”的借喻在暗问张籍:“我的文章是否合适?”“画眉深浅入时无”一句,不仅写出了女子出嫁拜见公婆的羞涩忐忑心情,而且婑婉含蓄地表达了朱庆馀的期待心理。他用暗示与象征的手法,生动、细致地表达了一个应试举子临考前的不安与期待的复杂心情。男扮“新娘”,虽然不合常规,却用得极妙,结果成了传世之作。

(5)司空图《漫书五首》(之一):“长拟求闲未得闲,又劳行役出秦关。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诗人远离了家乡,乡音越来越少。但当听到黄莺的啼声与故乡黄莺的啼声相似,被无端勾起了思乡的隐痛,却又无可奈何,只好迁怒于黄莺。一个“恨”字,虽然突破了常规,但却合乎事理,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1670927392125269.png       四“抄袭集句”撰经典

    “抄袭”,是一种“反常”行为。但是,我国古代有些诗人化用、借鉴、甚至直接拿先人诗句用来创作,竟写成了一首首诗词经典。这种集合古人诗句而成的诗叫作集句诗。如:

(1)贺铸《南歌子.疏雨池塘见》:“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集句诗,是从前人诗篇中选取诗句,然后巧妙组合成新诗,还不被人诟病,这就要看作者的文字功力和文化底蕴了。既要有深厚的学识,博闻强识的能力,还要有高超的审美艺术技巧,才能把别人的诗句灵活运用,创作成新的内容和意境。请看:“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直接将杜牧《秋思》诗:“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原句拿来;“阴阴夏木啭黄鹂,”——借用了王维《积雨辋川庄作》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化用了苏轼《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词:“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化用了姚合《答友人招游》诗:“赌棋招敌手,沽酒自扶头”;“日长偏与睡相宜”——化用了苏轼《和子由送将官梁左藏仲通》诗“日长惟有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化用了韦应物《闲居寄诸弟》诗“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坐题诗。”这首集句词,化用得十分巧妙,并且丝丝入扣,意趣自然,浑然天成。把清幽静谧的夏日,恬淡自然的风光,百无聊赖的心境,表达得非常细致到位。贺铸抄用前人诗句,却重新创作成了一首经典之作。

(2)辛弃疾《忆王孙·集句》词:“登山临水送将归。悲莫悲兮生别离。不用登临怨落晖。昔人非。惟有年年秋雁飞。”此词前两句,引宋玉《九辩》、屈原《九歌·少司命》语句,点出送别之意,抒发惜别之情。“登山临水送将归”——语出宋玉《九辩》:“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悲莫悲兮生别离”——语出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生别离”,指难以再见的离别。后两句,引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苏轼《陌上花》、李峤《汾阴行》等诗句,写别后思念,感叹人事变迁,表达离别之恨。“不用登临怨落晖”——语出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昔人非”——语出苏轼《陌上花》诗:“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惟有年年秋雁飞”——语出李峤《汾阴行》诗:“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全词虽是集古人句子而成,但作者创造了新的意境,意脉相连,情景相融,含蕴深沉,转接自如,韵调相合,别有情趣。充分显示了词人驾驭古诗句的深厚功力,不愧为流传千古的名作。

(3)王安石《梅花》:“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惟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这首诗的四句诗,分别出自四位诗人的四首诗:“白玉堂前一树梅”——出自唐代蒋维翰《春女怨》:“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寻常闭,春色因何入得来”;“为谁零落为谁开”——出自唐代严恽《落花》:“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惟有春风最相惜”——出自唐代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水边杨柳麹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一年一度一归来”——出自宋代詹茂光妻《寄远》:“锦江江上探春回,销尽寒冰落尽梅。争得儿夫似春色,一年一度一归来。”集句诗的关键在于“集”,诗人要从别人诗中找到合适的诗句,这就要求博览群书,记住很多诗句,才能够组合结构,出口成章,运用自如,创造出新的意境、新的诗韵,新的趣味。比如,对于“落花”,古人是惆怅的:孟浩然“花落知多少”,李煜“落花流水春去也”,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而王安石面对梅花“落花”,却有独特的见解——春风能够一年一回来,那么,梅花每年为谁落花为谁开?我们人的一生,不也正是如此?王安石这首集句诗,虽然是用的前人的诗句,却拥有了属于他自己的新的意境、新的感慨、新的见解,给人以启发、联想和教育。这完全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这就是集句诗的魅力。

(4)中国也有用集句方式写对联的。美籍华人学者周策纵写对联:“似曾相识燕归来,残照当楼,豋临望故国;可惜明年花更好,江山如画,何处喚春愁?”“别来风月为谁留?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啼到春归无寻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片怀念故国之情,跃然纸上。1988年春节,中央电视台、中国楹联学会等联合举办“大团圆”迎春征联。第四联是集词联,出联是:“念故人千里云间笑语。”获一等奖的是四川的华光乐:“有黄鹂数声笛里关山。”获二等奖的是北京的陈清:“放明月一轮海上心情。”山西于明珂:“望两岸群峰天际征鴻。”获三等奖的是安徽的杨宣祥:“望天涯万叠客里风光。”北京的黄燕生:“写春风数声眼底山河。”淅江的陈家林:“唱金缕一曲座上琴心。”虽然六名获奖者的对句各呈千秋,但主题都是一个:盼望祖国早日统一!


微信图片_20221213182427.png

  五、“人鬼情深”著名曲

  还有一种“反常”行为——“人”竟然与“鬼”共同作诗,而且成了名曲。如:

(1)北宋司马槱,与鬼共作了一首情诗《蝶恋花·黄金缕》。据传,当年司马槱调任钱塘为官,夜宿驿站。梦中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子,穿着古代服装,手拿乐板走进驿站,对司马槱唱出了半阙词,也就是《蝶恋花·黄金缕》的上半阙。然后说了一句:“后天钱塘江上相会”,遂即飘然不见……司马槱醒后,依据女子唱的内容写了下半阙。全词是:“(梦中女子唱)妾本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司马槱续)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望断行云无觅处,梦回明月生南浦。”两天后,司马槱到了钱塘居住下来,突然发现:他住的房屋后面竟然是南北朝时钱塘名妓苏小小的墓。此时,正是梦中女子所说的“后天钱塘相会”!这首词的上阙,以女子的口吻,讲述了沦落风尘的悲惨身世和内心的凄苦;下阙以司马槱的口吻写了女子的姿态和歌声,表露了对梦中女子的离愁相思之情。这首《蝶恋花》一度被广为传诵,风靡词坛。后来,竟成了“宋金十大名曲”之一。

(2)黄庭坚与《清平乐令.江亭怨》。黄庭坚过荆州时曾登江亭,忽见亭柱上题词:“帘卷曲阑独倚,江展暮天无际。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数点雪花乱委,扑漉沙鸥惊起。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黄庭坚感慨道:这首词就好像专门是为我而作,不知是谁写的。读到“泪眼不曾晴”时,怀疑只有女鬼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当天晚上,黄庭坚梦到一位女子,她自述道:“我家在豫章吴城山,随客舟来到荆州,不慎落水而死,回不了家。一日登上江亭,有感而作此词,不曾想我的心思竟然被您读懂。”黄庭坚惊醒,叹道:“这一定是吴城小龙女!”于是,《江亭怨》词迅速走红,成了文学史上最诡异的一首宋词。也有人说,这是黄庭坚借鬼神之名写的一首词。《全宋词》、《词综》、《词谱》都收录了此词,并署名为“吴城小龙女”。《冷斋夜话》、《异闻总录》也记载了此事,充满了神秘色彩。薛砺若的《宋词通论》对《江亭怨》评价极高:“词境极冷隽幽倩,如子规啼月,哀猿夜啸,为一切词家所无之境。即两宋最大手笔,亦不能写得如此凄冷动人”。

(3)王敬伯与《宛转歌》。晋代人王敬伯,18岁就在东宫皇太子身边当卫佐官。一天,他休假还乡经过吴郡,船泊江边。晚上,登岸来到山顶敞轩,乘着月色,弹琴吟唱起了《泫露诗》:“泫露下深幕,垂月照孤琴。空兹益宵泪,谁怜此夜心。”谁知,门外竟有一女子连声喊好,说:“相公的琴弹得真好,小女子十分喜欢,愿与相公同弹一曲,如何?”说着走进来二位女子。一位小姐坐到琴边,随手弹了一曲。王敬伯称赞道:“小姐弹得真好,此曲颇似昭君曲,能弹的人极少。”小姐长叹一声,命女婢斟酒,对王敬伯说:“请饮此杯,听我为君歌一曲。”接着,自己先饮完酒,然后边弹琴边唱:“月既明,西轩琴复清,寸心斗酒争芳夜,千秋万岁同一情。歌宛转,宛转凄以哀,愿为星与汉,光影共徘徊。”唱罢一曲,情不能禁,又和泪唱起:“想且伤,参差泪成行。低红掩翠方无色,金徽玉轸为谁锵。歌宛转,宛转情复悲,愿为烟与雾,氛氲对容姿。”王敬伯听完这两曲《宛转歌》,竟如醉如痴,泣不成声。他为女郎的悲情打动,茫然不知所措。女郎渐渐站起来,从女婢手中取过锦被一条、绣香囊一个、玉珮一双,对王敬伯说:“小女深闺独处,已十有六年。今夜在此逢君,得叙衷肠,甚慰平生之志。可叹冥契非人事,只有待来生了。望君惠存小女薄礼,以为它日相见的信物。”王敬伯接过礼物,随手从古琴上拔起一对火龙琴轸,交给女郎,作为回礼。女郎走了。王敬伯回到船上。第二天,船到虎牢戍(今江苏吴县),突然来了几个官兵,说县令女儿刘妙容的葬品中丢失了锦被等物,特来搜查。王敬伯立即拿出女郎送的“礼物”。果然是县令爱女的隨葬品……这段人鬼弹琴唱诗的爱情故事,被南朝梁人吴均写的《续齐谐记》记录了下来。《太平御览》、《事类赋》等书,说此故事出自《晋书》、《世说》,说王敬伯和刘妙容的“人鬼情”故事,早在晋代已有传说……

  总之,“无理而妙”也好,“反常合道”也好,“突破常规”也好,“抄袭集成”也好,“人鬼情深”也好,这些“反常”手法的运用,都要有所创新,道是无情却有情,都是为了突出主题而服务。

 

            (二0二二年十二月十日于北京回龙观蓝天嘉园)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