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年轻人不一定知道何为马灯?晚上看不见路时,打开手机手电筒就有照明,连晚上去厕所也不再开灯。

  我小时候家里租住的房东是赶大车的,家里有几套马车。晚上几匹高头大马和骡子赶进马厩里休息,马厩房梁上就挂着马灯,以便夜间喂马照亮,这就是“人无外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的道理。那时候就见过马灯了。

  那时农村手电筒属于稀缺之器,农村人夜间出门也提上马灯照亮。马灯之所以叫马灯,还因为骡马夜里需要喂食草料加餐,马有夜眼人可没有,所以夜里喂马时,点燃一具马灯照亮,久而久之,这种灯型被称为马灯。

  马灯有个薄薄的白铁皮灯架,底座是个葫芦状的油壶,里面泡着油芯,油壶上面是玻璃灯罩,旁边有个灯芯旋钮,可调节灯芯大小亮度。灯架上有提梁可悬挂照亮,也可以放在桌上当台灯,马灯烧煤油,也有烧柴油的,不过柴油烟大味大,光亮度也差,而煤油马灯则是马灯中的翘楚,夜间拎着出门既有画面感,又很浪漫。

  马灯发明其实并不远,透明玻璃广泛使用后才有马灯,它的发明者至今不清楚,据说是美国西部马仔置于马鞍侧面的,在清末民国传入中国时才广泛使用,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渐渐消失。

  林伯渠长征时用的马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一直珍藏。长征路上,那一盏盏马灯照耀着红军长征的夜路。

  在贵州北部遵义市枫香镇苟坝村的苟坝会议陈列馆内,有一尊毛泽东身披外套、提着马灯疾步行走的雕塑,还原的是苟坝会议时毛泽东夜半赶往周恩来住处共商行程的情景。

  小小马灯,在漫漫长征途中,照亮着前进的道路。一位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老人,脸庞消瘦,颧骨高隆,胡须垂胸,黑夜中提着马灯,拄着手杖,大步前行……长征途中林伯渠的形象,生动再现于黄镇《夜行军中的老英雄》这幅绘画中。

  作为“长征四老”之一的林伯渠,长征夜行中,总是一手提小马灯,一手拄着那根从瑞金带来的拐杖,或前或后地照顾着同志。黄镇说:“林伯渠的马灯,一直在长征路上闪亮。”

  红军女战士李坚贞回忆:在险隘难行的路上,林老举灯照耀着,让同志们走过去,还交代后面的同志要注意险路;每次遇到溪流沼泽,他都用那根棍子,走在前面探路,引导大家安全地通过……

  在长征会议旧址等地都能看到灰黑色的小马灯。马灯灯芯已经干枯,但是它们照亮过历史的夜空、非凡的征程,引领着人们向着远方、向着胜利前行。

  六十年代初,我来到大兴安岭的铁道兵部队,参加嫩林铁路大会战,向原始森林进军,那时住帐篷,没有电,夜晚每个帐篷里就挂着一盏灰暗的小马灯。

  当时,为了大会战赶工期,便在漆黑的夜晚搭建施工便桥,老兵们建议在每段桥梁上挂一个马灯,当马灯闪烁连成一条线,便桥也架成了。这条用马灯点亮的便桥,凝结了老兵的智慧,大批施工器材得以及时送到施工前线。

  这一盏盏马灯,成为桥梁连队传家宝。老兵退伍时,再把马灯传新人,并要求他们入伍当兵习惯挑灯夜战,做马灯传人……

  小小马灯,铭刻着铁道兵战士的一种深情;微弱的灯光,温暖着广大士兵的心田,点亮铁道兵一往无前必胜的信念。

  小马灯,在军帐里见证着大时刻。白天施工紧张,晚饭后熄灯前两小时,连队在军帐里先点名,再学习。先学毛主席著作,武装头脑,端正三观,树立“劳动为荣、艰苦为荣、当铁道兵光荣”的“三荣思想。随后是由技术员讲铁道线路施工知识、桥涵隧道架设掘进、施工机械操作安全要领。小马灯头上高悬,洒下一片清冽的光辉,陪伴我们一同学习成长。

  我在铁道兵部队是连部文书,在那大会战的日子里,经常需要写材料上报师团党委,有些材料如创建四好连队,五好战士要得急,写起来就需要赶夜车,挑灯夜战加班写,这样就需要把小马灯墩在桌案上,我在那里伏案写稿,伴着战友们香甜的鼾声,一篇稿子写完,再经过反复推敲修改,就到天亮了。

  这一夜就过去了,小马灯一直陪伴着我,这时我发现马灯罩子被烟熏的黢黑黢黑的,我的鼻孔也被油烟熏黑,清晨咳嗽一声,就带出一块粘稠的黑痰。我忙用手纸把灯罩子里外擦拭干净,它又重新焕发出晶莹剔透的容颜,那一刻,我感到小马灯就是我须臾不可离开的朋友。

  一天连队一个战士,早饭以后做值日,别人出工了,他在军帐里整理内务,整理完了按规定半个小时再到工地。可是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过去了,他始终没有出现,直到午饭也没这个人影。连长一想,情况不好,下午马上排一个排的兵力分头到大森林里去寻找他的踪影,终于在下午傍晚时分,在一棵歪脖树上看到他在树上挂着,这人怎么就自缢了?大兴安岭的艰苦,脆弱的人是难以忍受的。用今天话说是“抑郁了”。我们几个人连忙把他背下山来,连长让放在铁工棚里,那里没有人,多年废弃了。然后连长和指导员马上向上级党委逐级汇报,当晚,铁三师保卫处处长,带了一个干事连忙驱车,赶到我们连队,已经是半夜12点,按照连长的旨意,我打着小马灯给两位首长带路来到铁工棚验尸。

  处长说,让我把马灯放低一点,以便照清死者面部的轮廓,随后,他们又认真做了检查,拿卡尺测量了口形,用手压迫脖子勒痕处,拍了照片又用手检查全身,确认无外伤,是自杀。在那个年代,中苏正在交恶,我们战备弦绷得很紧,一出现情况,就会想到会不会苏修特务越境来杀人?在处理这个突发案件中,小马灯帮了我很大的忙,自己想起那夜的恐怖,我至今仍旧心有余悸。

  在很多时候,小马灯带给我们是快乐和光明。在春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新年和每一次大会战阶段性庆功,晚间乃至师团电影队来慰问,都在营部的大军帐里,点起十来个马灯也是灯火辉煌,华灯初上,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那个年代在原始大森林里没有电灯,后来有了柴油发电机,主要用于工程施工。每晚只供电两小时,其余时间还是靠马灯照明,马灯在军帐里是整夜不息的“长明灯”。夜间战士要轮流执勤站岗,夜晚要有人往汽油桶改装的取暖炉里续桦木柈子,使寒极的军帐在扬风搅雪的日子,保持军帐里一定的温度,才能休息好。

  其实小马灯一直伴随着我党和人民军队的前进步伐。在湖南“通道转兵”会议旧址的恭城书院,一盏马灯摆在桌子中间,格外显眼。那盏马灯,见证了毛泽东西进贵州的主张得到多数同志赞同,从危机中挽救三万多中央红军的场景。

  还有黎平会议纪念馆里的那盏马灯,见证了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的历史时刻,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党中央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战略方针……  

  一盏小小马灯,在一个个历史的重大时刻划破黑夜,点燃信仰与广大红军和人民群众一起迎接光明。

  在苟坝村,专设一个“红军马灯馆”,陈列着红军使用过的各式各样的马灯,向瞻仰者讲述红军的感人事迹。

  马灯,照亮长征的路!不能忘却这一盏马灯!它照亮了漫漫长夜,指引了曲折的道路,见证了中国革命伟大胜利的征途。

  笔底波澜百载梦,风雷激荡一纸书。时代在前进,听说马灯现在有充电的,与时俱进,挂在一些小资情调的地方怀旧。怀旧的前提是你有旧事可怀,今天的年轻人等你们到了我这个岁数,不知有什么旧可怀呢?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