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是诗人常走的捷经。我国古人,基本上都是按照诗词格律“模仿”作诗,他们有的“模仿范文”,有的“夺胎换骨”,有的“点铁成金”,有的“化用诗意”,不仅较快地提高了创作水平,而且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这种方法,对于年轻一代用诗词更好地为祖国和人民服务,具有积极意义。

      

        一、杜甫《绝句》、金昌绪《春怨》是模仿的范文

        宋代诗人曾季狸在《艇斋诗话》中记载:有人向韩驹请教作诗的方法。韩驹说:“你读懂了唐人金昌绪的《春怨》,就懂得诗法了。”明代人谢榛说:“杜子美(杜甫)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此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也。金昌绪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春怨》)此一篇一意也,摘一句不能成诗矣。”(《四溟诗话》卷一)曾季狸和谢榛的话,是讲作诗时谋篇布局的结构技巧。意思是:作诗,要模仿前人。要以杜甫“一句一意”(即一句一幅画一个意思)的《绝句》结构和金昌绪“一篇一意”(即四句只讲一个意思)的《春怨》结构为范文。为什么?曾季狸说:“予尝用子苍(韩驹字“子苍”)之言遍观古人作诗,规模全在此矣。”杜甫的《绝句》好理解。即:一句一事一画。看似不相连贯,而实构成一幅优美的画图。明人杨慎《升庵诗话》云:“绝句者,一句一绝,起于《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杨明辉,冬岭秀孤松’是也……杜诗‘两个黄鹂鸣翠柳’实祖之。王维诗:‘柳条拂地不忍折,松柏捎云从更长。藤花欲暗藏猱子,枯叶初齐养麝香。’宋六一翁亦有一首云:‘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皆此体也。”那么,金昌绪《春怨》有什么独特之处?这首诗是说:快打走黄莺鸟,别让它在枝上叫,叫声惊破了我的梦,害得我梦中不能到辽西。女主人为什么要“打黄莺鸟”?第二句诗作了解释:原因是“莫教枝上啼”。为什么不让黄莺啼呢?第三句回答说怕“啼时惊妾梦”。为什么怕惊醒她的梦呢?最后答复:是怕梦中“不得到辽西”。人们不禁又要问:这个女子做梦都想去辽西,她去辽西干什么?是与谁相会?诗中未写,留待读者去思考、去联想。此诗,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在篇外见功夫。谢榛说:“此一篇一意也,摘一句不能成诗矣。”是讲写作章法,即:短短四句话,只说一个意思,看似平淡如话,却深曲含蓄,味外有味,意外有意。不愧是一篇千古流传的名作。人们作诗,应该模仿这种句句疑问联属,环环层次迭出,言词婑婉含蓄,极尽曲折之妙的高超的构思艺术技巧。

1669362980899364.png

金昌绪的《春怨》,源于南朝民歌《读曲歌八十九首(其五十五).打杀长鸣鸡》:“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读曲歌》用“打鸟莫惊其梦”的写法,从侧面表达了少妇欲见亲人的愁苦之思。“一年都一晓”的夸张之词,乃是痴情至极的表露。陈代徐陵曾模仿《打杀长鸣鸡》,写了《乌栖曲》:“绣帐罗帷隐灯烛,一夜千年犹不足。唯憎无赖汝南鸡,天河未落犹争啼。”他将“一年都一晓”的渴望之音,变成了“一夜千年犹不足”的欲望之词了。唐五代曾有人写出了《敦煌词.鹊踏枝.叵耐灵鹊多瞒语》:“叵耐灵鹊多瞒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    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愿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这首词,采用人鹊对话的方法,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少妇空闺盼夫的思念之情。唐代令孤楚写了一首五绝《闺人赠远》:“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诗中写道,虽不能把丈夫盼回,却毕竟在梦中同亲人见了一面。

       唐代诗人金昌绪,集《读曲歌》、《乌栖曲》、《敦煌词.鹊踏枝.叵耐灵鹊多瞒语》、《闺人赠远》等作品之长,模仿创作了《春怨》这首连虚幻的美梦也没有做成、怨情更为悲凉的作品。使一首简单的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隐含了深刻的时代意义,表述了当时兵役制下人民承受的痛苦,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取得了艺术上的成功。因此,金昌绪的《春怨》,被古人认为是千古流传的名作,是模仿作诗的标准范文。

    

       二、崔颢《黄鹤楼》、李白《凤凰台》是模仿的杰作

       李白的《豋金陵凤凰台》(简称《凤凰台》)是模仿崔颢的《黄鹤楼》而作,而崔颢的《黄鹤楼》却是模仿沈佺期的作品写成。

       唐代诗人沈佺期写了一首《龙池篇》:“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池开天汉分黄道,龙向天门入紫微。邸第楼台多气色,君王凫雁有光辉。为报寰中百川水,来朝此地莫东归。”崔颢十分喜欢这首诗,便模仿其格调,写了一首《雁门胡人歌》:“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烽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崔颢感到比不上《龙池篇》。后来到了武昌,又写了《黄鶴楼》:“昔人已乘黄鶴去,此地空余黄鶴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鸚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己认为超过了沈佺期的《龙池篇》。

1669363005119714.png

     不久,李白登了黄鹤楼,看到了崔颢的诗,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模仿崔诗作了一首《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夾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自己认为格调不如崔诗,但他并不甘心。后来到了金陵,又作了一首《豋金陵凤凰台》(简称《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对于崔颢的《黄鹤楼》,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这首诗,虽然是模仿沈佺期《龙池篇》而作,但从内容、气势、格调、风格上看,比沈诗要好得多。即景生情、脱口而出,感慨深沉、气魄宏大,境界高古,显示了高华奇俊、潇洒清丽的作品风格。其中最为后人所推崇的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真是一首千古名作。

       李白的《凤凰台》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虽然都是模仿的名作,但是意义又有所不同。人们评价诗词的标准,首先就是看主题。这两首诗都以“使人愁”结尾。但是:(1)李诗的“愁”比崔诗的“愁”外沿更广、内涵更深:崔诗写的是“乡愁”,李诗写的是“家国之愁”;(2)李诗表达的是某种时代、社会的思绪,是一定时代的社会意识。它把历史典故、眼前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融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感情;(3)李诗深沉浩大,一气贯通。写“凤去台空”、“吴宫花草”、“晋代衣冠”、“山河壮丽”,都是为了凸显出一个包容着时代和历史内涵的“愁”来。崔颢是为一身一己的归宿而“愁”;李白是为奸臣当道、贤者得不到重用、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愁”。可见:崔颢豋楼望远之际,情绪不如李白之积极,感慨不如李白之高远,意境不如李白之深广,内涵不如李白之厚重。李白的《豋金陵凤凰台》,显示了深沉阔大、豪放飘逸的作品风格。因此,比崔颢的《黄鹤楼》更胜一筹。

1669363059129667.png

  

      三、林逋、杜甫“夺胎换骨”写出名作

      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中,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诗,被人们认为是咏梅的“千古绝调”。清代龚自珍《病梅馆记》中说:“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周也。”“曲”“欹”“疏”加上她淡淡的“香”,是梅的本质特点。林逋的这两句诗正是写出了梅的这些特点。然而,林逋的这两句诗并不是他的首创,而是他改写了五代江为的诗:“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只改了两个字,      改“竹”为“疏”,改“桂”为“暗”,“遂成千古绝调。诗字点化之妙,如丹头在手,瓦砾皆金。”(《五代诗话》卷三)林逋点石成金,成了流传千古的名诗。江为诗咏的是“竹”和“桂”两物,不如林诗单咏梅花;“疏影”见梅的形神,“暗香”显梅的品格,前者写的是人的视觉,后者是写人的感觉,加之梅立于“水清浅”之畔,浮于“月黄昏”之中,可谓曲尽梅之其趣,更使读者余味无穷……

        杜甫常常模仿和修改他人的诗,有的甚至只略改一两个字,便使作品陡然生色!南北朝的何逊曾任扬州法曹,写有《咏早梅诗》一首:“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此诗是说,花园里的花草往往显示季节的变化,最能惊醒人的是梅花。严霜满地、大雪漫天时,它与白雪斗艳,怒放奇葩。却月观和凌凤台在梅花枝的横绕中,显得格外高雅。“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这是用了两个典故。“长门”系汉代宫名。汉武帝时,皇后陈阿娇退居长门宫,不见宠信久违天颜,终日愁闷悲思,感伤不已。曾以千金为价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感动了武帝。《长门赋》哀怨感伤,情意悱恻,开了中国赋抒情感伤之先河。这里的“朝洒长门泣”即借此意。“临邛”,汉时所置县名,在蜀中。相传司马相如在临邛时,饮于卓王孙家,卓女文君当垆沽酒,相如以琴示爱,遂动文君私奔。此处二典并用,意在说明,梅意初绽,季节转换,最能引起怨女悲思,同时又暗助文人雅兴,开篇的“惊时”即含此意。如果说前面写梅是立足于梅来写,那么这里则把梅事与人世哀怨相结合,仿佛梅花盛开并不仅仅是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超越了梅花本身,使她显出一种绵绵悠长的情思,人情也就随之自然延伸。人们不禁要疑问:既然如此,梅花为何要在早春开放?“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便是回答。“上春”,即孟春正月。梅花仿佛是为了顾惜生命的短促,所以才抢在严冬中开放,仿佛梅花也有了人性。梅花为了展示自己生命的光辉,冲破严冬,则更表现出了一种崇高的气节:一片丹心向阳开。这首诗,通过咏梅,抒发了诗人何逊洁雅高古、奋发向上的情怀。南朝陆凯也有一首咏梅的《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与范晔是好朋友,陆凯从江南寄梅花一枝,连同这首诗一起赠给长安的范晔。

        杜甫与裴迪是好友,他从模仿陆凯写诗赠梅联想入题,将何逊和《咏早梅诗》相比于裴迪,写了《和裴迪豋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送给裴迪:“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意思是说:裴迪呀!你在东亭送客,偶见春日早梅,本想触动诗兴,无忧无虑地欣赏,就像当年何逊在扬州咏梅一般。谁知,面对雪景你竟遥遥相忆,想起了我,心理上哪里还有“自由”。于是,你学陆凯写了一首咏梅的诗,寄托了对我的思念之情。幸好你没有折梅赠我,否则我怎能抑制那纷乱的乡愁和无边的思绪?你虽然没折梅寄来,可我这里的江边,一树树梅花正吐蕊绽放,朝朝暮暮,催得我头发都白了。在这里,杜甫用“夺胎换骨”的方法,模仿何逊、陆凯“咏梅”,创作了这首诗。诗中先为对方设想,见梅如何伤感,如何思念友人,句句写人,语语关己。后两联,虽然直接从作者落笔,但字字句句还是怀友,是对友人的真诚倾诉。全诗四联八句,极尽低回婉转,以其动人的思想艺术成就,引起了后人的极大关注。清人黄生评价说:“此诗直而实曲,朴而实秀,其暗映早梅,婉折如意,往复尽情,笔力横绝千古。”(《杜少陵集详注》卷九)明人王世贞更赞誉此诗为“古今咏梅第一。”(同上)

1669363250939814.png

    四、黄庭坚、李世民“点铁成金”写出名诗

    白居易曾给弟弟行简写了一首《寄行简》诗。原诗八韵十六句,后四韵八句是:“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黄庭坚大笔一挥,将其改成了“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如何春来梦,合眼在乡社。”(《谪居黔南十首》之一)范寥评价说:“‘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确比‘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更有味;‘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确比‘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更为深沉。相比之下,白诗就显得浅俗了。所以有人说先生手笔有点铁成金之功。”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他写了一首《赐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意思是:在大而急的狂风中,才能认出强劲有力、有韧性的草;在动乱之世,才能识别出忠诚的大臣。徒有一时之勇的“勇夫”并不懂得真正的“义”,不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真正的“智者”必然心中怀仁德、智勇双全,这才算真正的“诚臣”。这首诗是盛赞萧瑀的。不仅对于知人善任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如何成为智勇双全的“诚臣”具有启迪作用。据宋代范晔《后汉书.王霸传》记载:“疾风知劲草”这句话,原是汉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之言。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萧瑀,原是隋朝将领,被李世民俘虏后归唐。他曾被封为宰相,但由于性情刚直,六次被委以重任,又六次被罢黜。但他对李世民忠贞不二。李世民便将他改任太子太傅。萧瑀毫无怨言,来到东宫辅导太子,十分尽职。李世民十分满意,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封萧瑀为“特进”,并将汉光武帝刘秀之言点铁成金,写入诗中。从此,“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成了流传于世的名言。

   

       五 、古今文人“化用诗意”写出名句

       化用前人诗意,是古代诗人模仿作诗的又一种方法。如:(1)宋朝滑稽才子孙山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起去考举人。孙山考了倒数第一。孙山回家后,这个同乡就问孙山,他的儿子考中了没有?孙山模仿欧阳修《踏莎行》中“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词句,答道:“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意思是说:你的儿子没有考上。孙山巧妙地化用了欧阳修的词意,回答得既委婉又风趣。从此人们便把榜上无名叫“名落孙山”;(2)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为林黛玉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葬花词》,其中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将花比人,把高傲的黛玉寄人篱下所受的逼迫,用一个时间状语加以突出、刻画,令读者掩卷难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年三百六十日”这句话,用得非常巧妙。但并不是曹雪芹首创,而是借用了唐人施肩吾的诗句。施肩吾在《春游乐》中写道:“一年三百六十日,赏心那似春中物。草迷曲坞花满园,东家少年西家出。”施诗只说了一年当中春季最宜游乐,并无深意。曹雪芹却信手拈来,点化成金,赋予了新意。施句也有所仿,即李白的《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顷三百杯。”李白的感情色彩要比施句更加强烈;(3)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诗模仿了陆游《剑南诗稿》卷十八《马上作》:“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其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写得比陆游的原句更形象、更生动、更醒目、更灵动、更有深意。从此,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4)曹操《短歌行》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句,化用了《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5)秦观《南乡子》中“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句,化自罗隐《牡丹花》“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6)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化用了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7)晏殊《浣溪沙》中“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句,化用了白居易《长安道》:“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和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8)李清照《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句,化用了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姜夔《扬州慢》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句,化用了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9)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句,直接借用了唐代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毛泽东借用它写在这首诗里,赋予了新的意义,指明了国民党的覆灭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规律。表明了革命人民团结一致,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正是行天下之“正道”!

    ……

        总之,模仿范文也好,夺胎换骨也好,点铁成金也好,化用诗意也好,其目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好地为作品的主题服务,为祖国和人民写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