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9018728971.jpeg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大喜大庆之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全国蓬勃开展,中国郑州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作为中国首个老战士关爱机构,以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己任,以爱国主义宣讲团和老战士合唱团为平台,在成立才10个月的时间里,特别是国庆节前后举办并参加了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达50余场次,受到各级领导和省军区首长的高度评价及社会各界的一致赞扬。


踏上崇敬之旅 和谐之旅

2009年,红色十月的最后一天,中国郑州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爱国主义宣讲团在创办人张爱兰的带领下,应青年科学家胡伟武邀请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龙芯”课题组举行专场报告会。

十月三十一日清晨六点,创办人张爱兰许言早早起床叫醒此次一同进京的任金池,朱向英,贾福林和专程从广西南宁提前两天赶来的覃照群四位老战士,提醒他们六点三十分前统一乘车赶到郑州火车站东进站口,乘坐由郑州开往北京西的D134次7点22分出发的动车组。

这次进京参加报告会的部分成员是经过张爱兰和许言精心研究而确定的——

任金池,1931年5月生于山东金乡,1946年2月参加革命、1947年7月入党、1948年10月参军。曾任陈赓大将的机要秘书。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兰州战役,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参加过五次战役和板门店朝鲜停战谈判,荣立三等功一次,朝鲜政府颁发军功章两枚。

朱向英  女,1947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12月入伍、1949年6月入党、1953年1月入朝19兵团司令部机要处、板门店谈判机要员,1954年回国。1955年9月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北京市公安局任职八年,解放军总部某研究所支部书记(副师级)直到离休。

贾福林,1933年1月生于河南省禹县, 1948年1月参加解放军,1950年3月入党,中原九纵二十七旅八十一团,参加解放郑州和淮海战役,1949年1月部队改为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第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参加渡江、中南、大西南战役,1951年3月29日入朝,参加五次战役和上甘岭战役,曾任黄继光所在团团长。1954年5月8日回国,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全国 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

覃照群,1932年5月生于广西桂林环江县,1950年12月参军,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补充到三十八军一一四师司令部任翟仲禹师长警卫员,在朝鲜战斗840多个日夜,荣立三等功两次、朝鲜政府颁发军功章两枚。

其中现居广西南宁的覃照群老战士是在10月28日专程从广西南宁赶到郑州的,他来的主要目的是代表广西地区的老战士亲眼看一看,媒体上多次报道和关注的中国首个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经过几天在“家”里吃住和郑州、开封、洛阳等地的老战友们面对面的接触交流,让这位千里迢迢探“家”的老人感慨万千。他激动的说:“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家,一个中国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家,张爱兰是全中国老战士的女儿当之无愧”。来到郑州之家,他感到了温暖,感到了力量,感到了社会各界对抗美援朝老战士的爱戴和尊重……张爱兰这次特别邀请他进京参加报告会对他更是莫大的安慰。

7点22分随着一阵阵清脆的启鸣声,郑州开往北京的D134次和谐号动车组准时启动,缓缓驶离郑州站,沿着北京的方向前行,老战士宣讲团也由此开始了和谐之旅。一路上张爱兰悉心照料同行的四位老人,尽量让他们减少旅途劳累的感觉,同时向他们介绍此行去报告的“龙芯”团队有关情况,特别是中国“龙芯”研发人胡伟武老师的突出成就。1669186509278888.jpg

胡伟武,一个年仅41岁的年轻博士研究生,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龙芯1号”研制组组长,全国青联委员。

2002年8月10日清晨6时零8分,是一个在我国计算机领域里值得永远铭记的时刻。从那一刻起,中国人结束了只能用外国人的CPU造计算机的历史,中国计算机事业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翻开这一页的就是胡伟武,是他带领科研人员以高度的爱国情怀和创造精神,历经拼搏,研制成功我国首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微处理芯片。

从2001年3、4月份胡伟武主动请缨组建CPU设计队伍,到2002年8月第一个完全自主设计的通用CPU在200多MHz的主频下跑起来,这一惊人的速度,得益于正确的技术路线和一帮全力拼搏的年轻人。

研制开始时,胡伟武与同事们就确立了三条技术路线。一是坚持高起点,从高性能通用处理器入手,走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这是根据 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高端通用CPU的发展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二是坚持兼容性设计,他认为不兼容设计是导致我国处理器设计技术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把兼容性设计当作通用处理器的生命。三是坚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方针,设计中的每一步都经过反复验证。这也是胡伟武的作风使然。他一直要求自己、要求部下要踏实工作,“把工作做扎实了”。他把所训里的“求实、创新”发挥为“求实,求实,求实,创新”,就是针对目前国内科技界的一些浮躁现象提出来的。有了正确的技术路线和求真务实的作风,研究工作就有了主心骨。通过现代EDA工具,研制组成员迅速补充和掌握了微电子知识和技术,为龙芯的成功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生能有几回搏?”是胡伟武经常对自己和科研人员说的一句话,也是时刻激励着他忘我工作的强劲动力。对于他来说,早上7点钟上班、晚上工作到深夜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了,连续加班三天三夜也只能说是家常便饭。令人难以想像的是,有一次他们竟连续加班了六天六夜。

那是一个巨大的挑战。7月初,在最佳方案版图设计提交前,经过全组三天三夜的加班,终于完成了版图设计规则,通过了检查。这时,测试组报告,经分析,最大延迟和布线分析出来的延迟不一致。检查发现是由于对跨时钟域的约束与实际不符。重新布线已来不及,胡伟武决定手工改版图,24小时后修改完毕,降低延迟0.6ns。但是,当天下午5时,测试组发现整个处理器的一万多个触发器扫描链由于重连时的一个失误没有根据要求连出来。如果不能在交付方案之前改好,整个方案都会流产。几十个人几个月的努力白费不算,花掉的上千万纳税人的钱基本上是血本无归了。“不是100分就是0分”。胡伟武马上开了个动员会,同时跟流片厂商协调要求宽限一天的时间。由于大家都十分疲惫,胡伟武要求任何一个小的修改都必须是一个人操作,两个人在旁边盯着。在接下来的两天两夜,大家把一万多个触发器分成十几条扫描链连出来了。直到7日凌晨3点多,完成了最后交付流片的所有工作,每个人都签了字。胡伟武心里默念道:“就这样了,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了”。

这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行动。在研制的近两年时间里,胡伟武就是这样与同伴们一道,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同时间赛跑,挑战身体和毅力的极限。为了研究工作,胡伟武经常不回家,女儿要求爸爸陪她一起坐班车回家而他却一次也没能做到。在研制最紧张的时候,胡伟武的爱人甚至为了支持他而辞去了自己的工作。可以说,是在胡伟武的带领下,所有的研制人员一起用心血铸就了中国人自己的“龙芯”。

2002年春节,胡伟武和组里的人一样留下来加班。所领导在看望他们的时候明确提出了9月底以前完成流片的要求。时间紧,任务重,胡伟武没有退缩,置之死地而后生。“做不出来,提头来见”,一句豪气冲天的“军令状”让全组上下的心都紧紧地绷了起来。他们把压力变成动力,变成了一刻也不停息的行动。正是在这种压力和动力作用之下, 2002年8月,“龙芯1号”流片成功并顺利通过中科院组织的专家鉴定,标志着我国已掌握CPU核心技术,中国的信息技术从此拥有了一颗属于自己的“中国芯”,使中国人在信息领域的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的时代永远成为了历史。这一事件入选了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路甬祥同志在龙芯研制组《我们的CPU》一文批示:“青年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创造精神,实在可喜可贺,这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希望,也是我院创新工程的希望。”目前,胡伟武正带领研制组夜以继日地进行“龙芯2号”的研究,该芯片研制完成后,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可再缩短两至三年。

胡伟武已发表专著1部,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30多篇),申请专利5项。曾先后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 “中科院盈科优秀青年学者奖”以及“中央国家机关杰出青年”等奖励。

听了张爱兰的介绍,四位老战士深切的感受到这样的年轻科学家有如此远大抱负和理想,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技成就,真是难能可贵,和这样的年轻人交流对自己也是一种鼓舞。

不知不觉中,动车组已经准点运行了几个小时,途径新乡,安阳,邯郸,石家庄,再过一个保定就可以到达北京了,这其实已是今年以来张爱兰第三次来北京了,第一次是当年四月专程拜访王定烈老将军和著名作家魏巍的夫人刘秋华老人,第二次是应邀出席纪念毛泽东逝世33周年和魏巍逝世一周年座谈会,这第三次也是非常特殊的一次,和中国高科技领军人物交流爱国主义思想,传承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张爱兰和老人们充满期待,倍感欣慰。

12点30分,动车组以高效率,高速度,高准点率准时到达了北京西站,列车刚刚停稳,红色之旅的工作人员小孙和另一位同事便来到站台上并上车迎接报告团成员,提起小孙,她还是上次张爱兰参加毛泽东和魏巍纪念活动时结识的,因为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志向和对革命老前辈的敬重,才走到了一起并保持着密切联系。国庆长假期间,小孙还专程从北京赶到郑州老战士之家探望,深受鼓舞,并表示一定尽自己所能,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做出一个年轻人的努力。同时当即向张爱兰和老战士们表示,做老战士之家的志愿者,尽自己的一份职责。寒喧间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龙芯”团队工作人员受胡伟武老师的委托也专程从中关村赶到火车站前来迎接,这让报告团成员很受感动。

初冬北京的中午,天气晴朗,冬日的寒气夹杂着清冽风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相会的心情,大家相互问候着,仿佛更加深了一种理解。走出站口,在中科院工作人员引导下,报告团一行人员坐上了专来接站的贵宾车,在京城穿行了近一个小时后,进入海淀区中关村区域,最后在南三街八号停下,这里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接待处,内设物科宾馆,这里与计算机研究所“龙芯”团队工作的办公楼也只有一路之隔,在接待人员的安置下,报告团成员食宿得到了及时安排。考虑到老人们连续几个小时坐车辛苦,下午没有安排其它活动,具体到第二天的活动共有两项议程,上午参观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下午到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为“龙芯”团队作报告。


缅怀领袖丰功伟绩

上天注定要记住老战士之家这次北京之行,还没有进入冬天,一场大雪却不期而至,11月1日早晨报告团成员都起的很早,在不经意看到窗外时,竟然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物科宾馆的院子一片雪白景象。屋顶,树梢都披上洁白的雪,停车广场上的车顶也被白雪覆盖着,老人们很是激动,这难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意?飘扬的雪花不正寄托着我们对毛主席老人家的哀思吗?吃过早饭,因雪天路滑大家决定提前半个小时出发,以便准时到达毛主席纪念堂。 

北京城弥漫在雪的氛围中,飞舞的雪花提前把北京带入了冬季的风景里。车窗外,无论是林立的高楼,还是路边的绿带,覆盖了同一种颜色,因为是星期天抑或是下雪天,街道上的车辆也不像往常那样拥挤,反倒有几许空旷,除了市内公交正冒雪奋力前行外,偶尔有小轿车擦身而过,但也不像往常那样呼啸,显得异常小心,偶尔有人行走在街道上,倒显得急匆匆的样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雪让这个世界慢了半拍……我忽然觉得这落雪是那样多姿多彩,世间有哪种花能像雪花一样大气呢?又有哪一种花能像雪花一样潇洒呢?

毛主席一生就酷爱雪,而且写了著名的词《沁园春 雪》,可谓是气吞万里,雄视千古。有资料记载:1935年10月,红军完成长征,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亲自率军渡过黄河,到达华北前线对日作战。 2月5日清晨,部队来到陕西清涧县高杰村袁家沟休整。这一带已经飘了几天的鹅毛大雪,雄浑壮观的北国雪景触发了毛泽东的诗兴。2月7日,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毛泽东挥毫疾书,一口气写下了气吞山河的词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就是后来轰动的《沁园春·雪》。 从1936年2月毛泽东写成《沁园春·雪》到1945年11月14日发表,长达9年多的时间里,没有人知道毛泽东曾写了这首词,因为他从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过。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戳穿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于1945年8月28日飞抵重庆与蒋介石的国民党当局进行和平谈判。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多次会见著名爱国人士。 9月6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拜访柳亚子。应柳亚子的请求,将自己写的《七律·长征》送给他。10月4日,毛泽东写信致柳亚子,使柳亚子“感发兴起”,随之作诗一首。两日后,柳亚子又“以诗代柬”,将“感赋二首”送毛泽东。 接到柳诗的第二天,毛泽东把自己于1936年2月写的那首《沁园春·雪》重新抄录后,赠送给柳亚子。 看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后,柳亚子欣喜若狂,直呼“大作”、“大作”。他一面赞叹毛泽东的词,一面又写了同一词牌的《沁园春》和词一首,一并抄好送交《新华日报》发表。《新华日报》是中共在重庆公开发行的报纸,报社负责人提出要向延安请示。柳亚子不愿因此延误时日,建议先发己作。《新华日报》于10月11日,即毛泽东离开重庆那天刊发了柳亚子的和词。  重庆各界在报上只见到柳亚子的和词而不见毛泽东的原词,都纷纷好奇地打探。柳亚子便“不自讳其狂”,开始把原词向一些友人传发。在重庆《新民报》任副刊《西方夜谭》编辑的吴祖光,先从黄苗子处抄得毛泽东词稿,而黄苗子则是从王昆仑处抄得,抄稿中遗漏了两三个短句,但大致还能理解词意。吴祖光跑了几处,连找了几个人,把三个传抄本凑起来,终于得到了一首完整的《沁园春·雪》。 11月14日,吴祖光在《新民报》第二版副刊《西方夜谭》上发表了这首咏雪词,标题是《毛词·沁园春》,并在后面写了一段热情推崇的赞语。11月28日,《大公报》也发表了毛唱柳和的两首咏雪词。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公开刊登后,轰动山城,一时成为人们谈论的中心。重庆各种报刊纷纷发表和词与评论。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刊发的和词不下50首,评论将近20篇,这在我国词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蒋介石看到这首词后十分恼火。他问专门为他起草文件的陈布雷:“你看毛泽东的词如何?”陈布雷如实答道:“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蒋介石说:“我看他毛泽东野心勃勃,想当帝王称王称霸,想复古,想倒退。你要赶快组织一批人,写文章批判他。”12月4日,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等报刊同时登出了“围剿”毛泽东《沁园春·雪》的和词。 重庆进步文化界在周恩来直接指导下对于反动文人的攻击、辱骂迅速予以反击。郭沫若率先发表两首和词,盛赞毛泽东咏雪词“气度雍容格调高”,又揭露御用文人“鹦鹉学舌”的丑态。在延安的爱国民主人士黄齐生,晋察冀解放区的邓拓,山东解放区的“将军诗人”陈毅等人,也都各自依韵奉和,热情赞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为了把毛泽东这首词压下去,国民党又暗中在内部发出通知,要求会作诗填词的国民党党员,每人写一首或数首《沁园春》,选几首意境、气势和文字超过毛泽东的,以国民党主要领导人的名义公开发表。通知下达后,虽然征得不少词作,但都是平庸之作,没有一首能超过毛泽东的。后来,虽然又在南京、上海等地雇佣“高手”作了数首,但仍是拿不出手的“低质品”。由于国民党的这次活动是在暗中进行的,又未成功,所以一直秘而不宣,高度保密。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才由当年参加过这项活动的一位国民党要员透露出来。 

不知不觉间,汽车驶入了长安街,来到天安门广场,广场上的人流丝毫不亚于平常人流熙攘,大雪阻挡不住人们对天安门广场的崇尚和向往,特别是在毛主席纪念堂两侧已经排列了长长地队伍,大家打着伞,非常有秩序的听从工作人员的引导,缓缓前行并形成了一个“Z”字形,缓步走向毛主席纪念堂。

我们的车在广场的西门口稍停后经过有关领导协商,毛主席纪念堂管理人员特例让我们从西门地下通道并直接进入瞻仰毛主席遗容。雪中的毛主席纪念堂更显得庄严肃穆。

毛主席纪念堂位于天安门广场, 人民英雄纪念碑南面。坐落在原中华门旧址,1976年11月24日按照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决议,毛主席纪念堂举行奠基仪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华国锋主席在仪式上发表了讲话。1977年5月落成,占地57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8000平方米。主体呈正方形,外有44根福建黄色花岗石建筑的明柱,柱间装有广州石湾花饰陶板,通体青岛花岗石贴面。屋顶有两层玻璃飞檐,檐间镶葵花浮雕。基座有两层平台,台帮全部用四川大渡河旁的枣红色花岗石砌成,四周环以房山汉白玉万年青花饰栏杆。南、北门台阶中间又各有两条汉白玉垂带,上面雕刻着葵花、万年青、腊梅、青松图案。1669019066958102.jpg  

纪念堂大门正上方匾额上的“毛主席纪念堂”六个大字,是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华国锋为毛泽东纪念堂的亲笔题字。匾额的材质为汉白玉。

毛主席纪念堂 ,南北280米,东西220米,占地5.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

庭院主体建筑北门前有东、西两组泥塑,以中国革命史诗为内容。东组表现的是新民主主义时期,西组表现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体建筑南门是以继承毛主席遗志、各族人民显示出无比信心为内容的两组泥塑。四组泥塑共有62个人物(高35米),由来自全国18个省市100多名雕塑家完成。全部塑像用泥200多吨,历时5个月。南门外的30面红旗,代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

纪念堂是主体建筑,由三部分组成。 台基:高4米,边长105.5米。台基上有大方柱44根,断面1.5米,高17.5米。台基四周是用来自大渡河畔的枣红色花岗石彻起。上面汉白玉栏板上,雕刻着象征江山永存的万年青。1976年11月24日奠基典礼时所埋的基石就在此台基下。基石周围砌进了来自珠穆朗玛峰的石头和浇灌了台湾海峡的水。 进北面正门即北大厅,宽34.6米,进深19.3米,高8.5米。厅内有1米见方的大柱4根,顶上葵花灯110盏,地面铺杭州名产灰大理石。迎面有3米高的毛主席塑像,像背后为巨幅山河图,高7米,长24米。这里是举行纪念活动的地方。 由北大厅南侧的金丝楠木大门进去,即是瞻仰厅。水晶棺距地面80公分,围以万紫千红的山花,簇拥着由黑色花岗石砌成的梯型棺座,四周嵌着党徽、国徽和军徽。 瞻仰厅之南为南大厅,汉白玉石墙上镌有毛主席的《满江红》词。 三个大厅的东西两侧是休息厅和老革命家纪念室。 纪念堂的全部工程仅用了6个月,1977年5月24日主体工程完工,8月底全部竣工,9月9日正式开放。1669019102471757.jpg  

北大厅正中是毛泽东汉白玉座像,总高3.45米。背景是一幅《祖国大地》绒绣,宽23.74米,高6.6米。大厅里的4根方柱,柱体是江苏无锡奶油红大理石,柱端采用天山白色大理石作衬托。地面铺杭州灰色大理石。天花板上装110盏玻璃葵花灯。

瞻仰厅。正中间的水晶棺中,安放着毛泽东遗体。毛泽东身着灰色中山装,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水晶棺基座用泰山黑色花岗石制成,棺座四周分别镶着金饰党徽、国徽、军徽和毛泽东的生卒年份。水晶棺周围是君子兰和玻璃栏杆。大厅正面的汉白玉墙面上,镶着17个镏金隶书大字“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同志革命业绩纪念室。通过大批文物、文献、图片、书信,反映了六位领导人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缔造人民军队、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丰功伟绩。据统计,6个纪念室共陈列文物102件、图片490张、文献224件。在陈列形式上,采用了较先进的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艺。每个纪念室都增设了等离子超薄电视和电子资料触摸屏,可播放展现伟人风采的资料片,调阅反映伟人思想、风范的格言。

电影厅,在二楼电影厅,可观看纪录片《怀念》。这部20分钟的影片,采用浓缩的手法和生动的画面,展示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这一革命领袖群体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再现了他们同人民群众在一起的感人场面。

南大厅,是出口大厅。大理石墙面上,镌刻着毛泽东诗词《满江红·和郭沫若》手迹,字体全部是银胎镏金。下边摆着10盆五针松,花盆用云南特有的绿色彩花大理石制成,并利用它的天然纹理磨制成韶山、井冈山、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延安、长城等图景。纪念堂四周是以苍松翠柏为主的绿化带。树种有北京油松、青岛雪松、桧松和白皮松;还有 36株房山红果树,13株延安青松。北门和南门外的东西两侧,各有一组长15米、高3.5米的群雕。

邓小平、陈云同志革命业绩纪念室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经中央批准在毛主席纪念堂增设的。同时对1983年建成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同志革命业绩纪念室的陈列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和补充,使纪念堂成为缅怀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业绩的重要场所,成为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1669019136846779.jpg毛主席纪念堂增设纪念室工程和调整布展内容的工作是从1999年7月开始的。新增和调整后的毛主席纪念堂6个纪念室的陈列已于2001年7月1日正式开放。纪念堂陈列、收藏中国当代名家书画的艺术殿堂,收藏有二千多种书画作品 .

毛主席老人家如此安详,虽然离我们而去33年了,而他音容宛在,一身戎装的老战士们向着毛主席行了一个庄严地军礼。张爱兰和其他随行的工作人员则虔诚的三鞠躬,随后在毛主席纪念堂宣传处的同志引导下,我们上到二楼,参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生平纪念室。

在毛泽东纪念室,报告团成员面向毛主席塑像深深鞠躬,静静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毛泽东去世33年了,世事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为什么依然如此怀念毛泽东?毛泽东一生中有过失误,为什么他至今威望仍然如此崇高,我想,这首先在于毛泽东的功绩,在于他创造这种功绩的雄才伟略。功大于过,这是人民对他的基本评价。毛泽东是党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党、人民、历史,从失败、挫折,也从胜利中选择了毛泽东。正是他,引领 中国革命走出困境,完成了震撼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正是他,在黄土高原的 窑洞里,创造了一个令当时全中国热血男女向往的延安时代;也正是他,在西柏 坡的小山村里,运筹帷幄,挥师百万,取得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摧毁了蒋家王 朝。毛泽东是新中国开天辟地第一人,他的肖像挂在天安门城楼,并印在人民币 百元大钞上,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其次是毛泽东的思想、胸襟、才华和骨气。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简洁 深刻,深入人心;他的诗词大气磅礴,傲视古今;他的书法,化古出新,俊逸潇 洒;他的骨头最硬,藐视强大,对任何邪恶势力都不屈服。在一定的历史阶段, 他是中国人智慧和精神的象征。所有这些,都令亿万百姓心仪,也成为他们对毛 泽东永远怀念的理由。还有毛泽东大公无私、与人民同甘共苦的伟大品格。毛泽东吃着普通人常吃 的饭菜,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反对奢华,不谋私利,他把长子送上朝鲜战场牺牲 了,他的子女也没有因他的地位而受特别的厚遇。他始终站在人民中间,把一切 都贡献给了自己的祖国。这种人格的魅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更具有 不同凡响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功德崇如山岳,恩泽流布四海。毛泽东,一个伟人、智者和斗士,一个谁也 无法替代的人。他的生命不在了,但灵魂在。他是中华民族永远的财富,不管时 代如何发展,人民都不会忘记他。

早在6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就号召全党同志要向 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学习,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 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纵观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 生,中国人民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不仅在于他作为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带 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引导我们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而且也在于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严于律己,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 运,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中国人民。

建国初期,毛泽东和周恩来商量,筹建一个国家文史研究馆。当时,杨开慧 的朋友、柳直荀烈士的遗孀李淑一托人找到毛泽东,也想到北京去当文史馆的研 究员。李淑一大概没有想到,她给毛泽东出了一个难题。毛泽东在1954年3月2日 就这件事,专门给秘书田家英写了一封信说:“李淑一女士、长沙柳直荀同志( 烈士)的未亡人,教书为业,年长课繁,难乎为继。有人求我将她荐到文史馆为 馆员,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拟以我的稿费若干 为助,解决这个问题……”

1965年秋,甘肃省天水县花牛寨生产大队的社员们给毛泽东寄去一箱他们自 己产的苹果,让领袖与自己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不久,他们便收到中央办公厅 的一封信,还有44.82元钱。钱是毛主席亲自交代寄的。信中说:“中央早有不收 受群众礼物的规定,请你们以后不要再送,现汇去人民币44元8角2分,请查收。 ”后来,这封信被花牛寨人刻成了碑,高高地竖在村口上,以教育子孙后代铭记 这件事。对于外宾送的礼物,毛泽东也是如数让工作人员登记上交,从不留一件 。对此,身边工作人员曾劝说毛泽东:“反正这些礼品是送给您的,您吃了用了 都是应该的。”不料,毛泽东作了这样一番解答:“这个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党 有纪律。这些礼物不是送给我个人的,是送给中国人民的。中国不缺我毛泽东一 个人吃的花的。可是,我要是生活上不检点,随随便便吃了拿了,那些部长们、 省长们、市长们、县长们都可以拿了,那这个国家还怎么治理呢”?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全国闹灾荒经济困难时期,他老人家告诉身边工作人员: “我不吃猪肉和鸡了,猪肉和鸡要出口换机器。”从那儿以后,他半年多不肯吃 一口肉。青黄不接的季节,他老人家常常是一盘马齿苋,便充下饭菜,几个烤山 芋,也能顶一天……此情此景,常常令身边工作人员热泪盈眶、感动不已。 这就是中国人民衷心爱戴的伟大领袖,他始终认为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 的,不能用来谋取任何私利。在推荐人的问题上,他不仅对“荐人未果”保持平 和的心态,不摆架子,不耍权威,而且支持用人单位坚持标准原则选人用人;在 执行党的纪律上,他带头不享受任何特权,不接受任何礼物。在日常生活中,他 与群众同甘共苦,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过着普通人的生活。这一切无不昭示 着毛泽东位高不忘本、功高不自居、权重不谋私的高风亮节,从而赢得了中国人 民发自肺腑的无限爱戴和崇敬,带来了清新优良的党风和社会风气。

现在有些人对毛泽东一生都在追求,在奋斗,在奉献,而自己没有得到丝毫 的享受,不免感到遗憾和不可理解。我想,这种认识还是没有读懂毛泽东,没有 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毛泽东的一生都在追求理想,而这种理想决不是个人的升官 发财和贪图享受,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此 ,他作出了巨大牺牲,六位亲人壮烈捐躯,承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巨大痛苦。在 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没有把吃好穿好、过舒适的日子当作幸福,而是以奋斗为乐, 以奉献为荣,心里始终装的是国家兴亡,人民利益。对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 毛泽东同志正是他自己所倡导的“五种人”的楷模。

随后我们又来到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纪念室,深切缅怀丰功伟绩。在电影厅,大家共同观看了反应领袖生平的纪录片《怀念》,这部20分钟的纪录片全面展示了共和国领袖们的风采,令人难忘,引人深思,更深感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特别是几位出生入死的老战士,无不感慨万千。在纪念室,报告团成员和毛主席纪念堂宣传处的工作人员一起合影留念,背景是毛泽东主席的著名诗词《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据资料考证: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阔别三十多年,内心充满感慨和喜悦……

 

爱芯之旅 作报告对话年轻科学家

下午两点整,张爱兰和报告团成员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准时来到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办公楼,在办公室主任的引领下,来到四楼会议室旁边的会客室,隔着门窗可以看到一些年轻的科技工作者都满怀期待的匆匆走进会议室,就在报告团成员刚刚落座,一个40岁左右的年轻人非常谦和的和大家打着招呼。这位穿着一身灰白色中山装年轻人就是胡伟武,“龙芯”研发人,被外界成为龙芯之父的领军人物。他非常虔诚的和每位老战士见面握手问候,看上去性格非常随和,举手投足中带着知识分子那种谦恭的学习态度,一番交流之后,报告会正式开始,在胡伟武的带领下,张爱兰和老战士们依次步入报告会场,顿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胡伟武亲自主持报告会,并对报告团全体成员做了一一介绍。而听取报告的正式胡伟武带领的100多人的研发团队成员,他们个个年轻有为充满朝气。 

创办人张爱兰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创办情况并声情并茂的向大家汇报了老战士之家成立以来,全国各地老战士、爱心人士和上至军区、省市,下至街道领导对老战士之家建设的发展与关怀。

 2009年1月14日,对于郑州市中牟县一名普通的女工张爱兰来说,是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择终于取得结果的时刻,也是她终生难忘的日子。她自掏房租、精心构筑的中国首个抗美援朝老战士关爱机构……“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终于建成了。河南省军区的首长和得到消息的二十多名抗美援朝老战士欢聚在老战士之家并共同为“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揭牌。《郑州日报》《大河报》《河南商报》《东方今报》《郑州晚报》、新华网、大河网、商都网、中原网等省内多家媒体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张爱兰因此被媒体称颂为“中原孝女”。 2009年3月8日,张爱兰被中牟县妇联荣幸的授予县级“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并荣登郑州文明网6月份文明好市民榜首。10月26日张爱兰被知名媒体《大河报》评为“绿城二十四孝星”,10月27日被群众推荐为“2009感动中原”候选人。

空军原副司令员王定烈将军亲笔题词:“传承革命事业”、“弘扬抗美援朝伟大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著名作家、《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魏巍的夫人刘秋华老人鼓励她“继承革命光荣传统,做新时期最可爱的人”。1669019242963223.jpg在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成立近一年的时间里,已投入资金10多万元,接待老战士2000人次、老战士子女及家属3300余人次、爱心人士1000余人次,同时每天还要接受电话、手机热线咨询100余次;接受老战士捐赠战争纪念物500余件,书籍1000余册。注册老战士达2600人。

张爱兰或自己或带领老战士到全省各地救助、慰问贫困和生病卧床住院的老战士360人次。与此同时张爱兰还积极组织老战士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50余场次,直接受教育人数达100000人次。每天接待来自驻地学校的大、中专院校和高、初、小学校师生前来参观学习。几十平方的老战士之家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浓缩了抗美援朝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记录了惨烈的战争场景,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一起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篇章。

 1669019284305181.jpg7月23、24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对老战士之家积极参与开展“双百”评选活动情况进行了采访,省委宣传部领导张爱兰的举动给予高度评价;7月27日是抗美援朝胜利56周年纪念日,她邀请北京和河南各地的60多名老战士代表齐聚老战士之家,共叙战友情,共话爱国主义教育大计,并正式宣布成立了爱国主义宣讲团和老战士合唱团;9月9日,张爱兰带领40名老战士应邀参加了河南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老干部局主办的“欢乐中原——全省离退休老干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爱国歌曲大家唱合唱比赛活动”,再次在省会引起强烈反响,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叶冬松、省老干部局局长王晓薇观看了比赛给予好评,赛后王晓薇亲切回见了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创办人并与合唱团全体成员合影留念。9月17日参赛结果揭晓,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老干部局授予中国郑州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特别荣誉奖”。9月10日应河南省委邀请,张爱兰带领20名抗美援朝老战士参加了在河南省电视台8号演播厅举行的“祖国礼赞——河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受到省委书记徐光春、省长郭庚茂、省委副书记陈全国、省政协主席王全书等省四大班子领导的热烈欢迎。抗美援朝志愿军副总司令邓华之女邓英等五位老将军后代参加了文艺晚会,亲切会见了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创办人张爱兰,对张爱兰的义举给予高度评价,他们相互勉励要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做出更大贡献。本台晚会不仅在河南电视台各个频道播出,而且9月21日晚在中央三套进行了展播。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在全国展示了风采。

应全国抗美援朝老战士和社会各界的要求,为了铭记历史,也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国郑州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经过前期广泛征集文稿和历史图片资料的基础上,决定2010年初限量发行“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60周年大型纪念特辑(一套)即‘四个一工程’”其中包括: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60周年回忆录特辑”一册;“中国郑州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创办一周年特别纪念画册”一册;“中国郑州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创办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纪实光盘”一张;“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60周年纪念章”一枚。

她还有一个更远大的心愿,如果有可能她会尽全力满足老战友的需求,争取到2010年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时,带领身体健康的抗美援朝老战士们重走抗美援朝之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为牺牲在朝鲜战场上、深埋在异国他乡的烈士们扫墓,给他们带去祖国人民和老战友的问候。她要把对抗美援朝老战士的儿女之爱洒向全国、让后代之爱跨越国界、超越时空。

任金池曾先后任彭德怀和陈赓大将的秘书,在报告会上特别生动的介绍了板门店谈判过程中,中朝和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代表之间进行的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谈判,揭露了以美军为代表的联合国军在谈判席上狡猾奸诈的欺骗行径,启发年轻的中国科技工作者只有发奋图强,以自身力量才能成就强国之梦。

黄继光所在团原任参谋长、副团长覃福林可以说是健步走上报告席,声音铿锵有力,他向大家介绍了当年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战况,特别是战役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战斗细节,令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感动,介绍到动情之处,覃福林老人声音几乎有些哽咽……

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为粉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韩国)军“金化攻势”,于1952年10月14日~11月25日,在上甘岭地区依托坑道工事,所进行的坚守防御作战。1952年秋,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全线性战术反击作战中节节胜利,“联合国军”处境愈加被动。在停战谈判中,美方坚持所谓“自愿遣返”原则,企图强行扣留中朝军队被俘人员,并于10月8日单方面宣布无限期休会。时值美国总统选举和联合国第七届大会召开前夕,“联合国军”为适应政治斗争需要,谋求在停战谈判中的有利地位,并伺机夺取志愿军中部战线要点五圣山以改善防御态势,摆脱战场上的被动局面,于10月14日发动“金化攻势”,向上甘岭地区的597.8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实施进攻。

“金化攻势”由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J.A.范佛里特亲自谋划和指挥。进攻前,“联合国军”以为只需投入2个营的兵力,即可占领该两高地。进攻发起后遭到志愿军顽强抗击,遂陆续投入兵力,参战部队先后有美军第7师(配属美军空降第187团、埃塞俄比亚营、哥伦比亚营)、南朝鲜军第2师配属第37团)和第9师,共计步兵11个团又2个营,另18个炮兵营(计10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300余门)和170余辆坦克,出动飞机3000余架次,总兵力达6万余人。志愿军在上甘岭地区先后担负防御任务的部队为第3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副政治委员杜义德指挥的第15、第12军。战前,第15军做了防敌进攻的准备,以第45师第135团2个加强连防守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并在该两阵地构筑10米长以上坑道48条,全长760多米。在战役过程中,志愿军又陆续投入大量兵力,计有第15军第45、第29师,第12军第31师和第34师1个团,炮兵9个团各1部另4个营,有山炮、野炮、榴弹炮114门,火箭炮24门,高射炮47门,总兵力达4万余人。整个作战由第15军军长秦基伟、政治委员谷景生指挥。 

短短两个小时的报告会,使会议室内不仅座无虚席而且听者虔诚认真,激动之处多次爆发出热烈掌声,由此也表明了年轻科技工作者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认知与渴求,张爱兰和朱向英还代表中国郑州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向“龙芯”团队赠送了老战士亲手绘画的字画,鼓励年轻的科学家,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报告会结束后,胡伟武又带领报告团成员乘电梯来到八楼,“龙芯”课题组会议室。来到会议室,一眼便看到迎面墙上用塑胶板作底的红字标语“用毛泽东思想武装龙芯课题组”。而标语下方一尊毛主席半身雕像居于正中,雕像左边是一面鲜红的国旗,右边则是同样鲜红的党旗,整个会议室布置简洁而素雅,椭圆形办公桌的四周有序的放置着黑色的皮椅,胡伟武热情的情报告团成员落座并用投影向我们介绍了龙芯研发情况。

胡伟武介绍我们团队最核心的人员都是自己培养的,目前核心的芯片研发团队在80-100人,动态的,而且还有一些做外围和产业的、做应用支持的人员。 从验证芯片,到流片成功,一年半。龙芯一号解决的是0到1的问题,从无到有,我们有了CPU,真正的通用CPU,也就是通用计算机上能用的CPU。 龙芯真的达到了相关水平,肯定是到了的,肯定到了奔3、奔4的水平的,这在我们的新闻稿里都是说过的,起码是到了中低档奔4的性能,而且我们在功耗上还有很大优势。

 龙芯的应用面非常广,包括各种工业控制领域,嵌入式领域,比如查询终端、银行终端,大约很多人关心的是龙芯PC支持不支持Windows的问题,其实这个事情应该反过来说,微软那个Windows它愿不愿意支持我?它不来支持我啊。最早的时候,微软也是支持MIPS的,也支持Alpha的,什么都支持,后来它排他性地只支持X86了,软件要往硬件上移植是很容易的。

1669019375374806.jpg

胡伟武说,我是毛泽东的粉丝,非常崇拜毛泽东,你看我的毛泽东像章(胡伟武指着中山装上别着的像章说),是吧, 以前我在网络上写过一篇文章,讲毛泽东思想,我说的是,如果龙芯课题组不坚持这一点,我们就不可能立住足,只有坚持这条道路我们才会赢,炒作的事情我们是不干的。

 学习毛泽东思想,主要学三个方面:第一,学他的精神。你看毛泽东,他一辈子碰到了无数的困难,但他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过,他克服了所有的困难。他碰到过无数的敌人,从来没有被敌人所吓倒,而是他吓倒了所有的敌人。就这一点,不单是他的那些同志们所承认,他的对手也是承认的,这需要一种精神,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上百年来受屈辱,八国联军打到北京的时候,才188811人,竟然把圆明园给烧了,为什么却是那些不识字的农民被共产党组织起来、被毛泽东组织起来,就能把美帝打败呢?这需要一种精神。多年前,从美国西点军校传出来一句话,我们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就怕中国军队毛泽东化。毛泽东化就是革命化,那叫战无不胜,这个精神也不是毛泽东的发明,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尤其是汉唐以来自强不息的精神,只是后来,好像一块金子,表面上粘了一层土,不发光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把它擦开,擦亮了,让它重新发光。我们龙芯有多少困难?酸甜苦辣都有,没有这个精神是克服不了的。经常有人问我,说你才有多少多少人,人家国外研发经费有多少多少,人家研发团队有多好多好,你怎么能干得过呢? 我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决定一个事情成败的,不在于它现在是否已经强大了。如果按照它的理论,共产党早就被国民党剿掉了,一次围剿就灭了。是不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是不是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这一点很重要,中国人民不可能在西方国家获得暴利的情况下完成中国信息化的,这是由我们的国情决定的。我们要找到人民大众拥护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

第二点,学方法。毛泽东一辈子做事情从来都是抓主要矛盾。最善于从实践中学习。他是军事天才,他没读过几本军事著作,他是在实践中学习,我们也需要,他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全国性的原始积累。你和印度比一比就知道了,建国初期,中国的钢材拥有量不足以让全国的妇女一人戴上一个发卡。

最重要的是要学毛泽东的立场。他永远都站在工人农民的一边,人民群众的一边,所以我经常说,龙芯的根本出路就是信息化为人民服务,真正让中国50%-60%的人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而不是为了谋取利益,这是我们取胜的根本,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不学这个东西是不行的。我们的团队极其稳定,最优秀的学生都留下来为龙芯服务了,这在中国的科研队伍中是极其罕见的。外企几倍的待遇,我们的核心成员没有说要走的。

胡伟武说毛主席早就说过了,我们还要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你看我们国家,为什么是个大国?为什么人家承认我们是大国?有人说中华民族从来不缺汉奸,还有一句话说,中华民族从来不缺脊梁。你看上世纪初的时候,孙中山是脊梁,四五十年代的时候,毛泽东是脊梁,五十年代的时候,志愿军战士是脊梁,六七十年代,两弹一星的人是脊梁。而现在改革开放需要一批新的脊梁,科研人员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累点是没关系的,本来就得艰苦奋斗,人家比你先进那么多,你也跟他一样八小时上班,你又不比他聪明多少,条件你不如人家,凭什么你就比人家强啊,凭什么你就能赶上去啊?还是说要靠毛泽东的精神。

我以前在文章中也写过,2001年-2005年,五个春节,五个“十一”,五个“五一”,我们只歇了两个春节,就是这样过来的嘛。 胡伟武说我的导师夏培肃院士和李老师(李国杰——记者注)都是我的榜样。真的是这样。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跟国家、跟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他的前途才是最辉煌的,他的利益才是最大化的。我刚毕业的时候,我的同学都在外企、在国外,都拿到很多钱,当时我的导师就老是教育我,要为国家做事情,现在反过来他们非常羡慕我,羡慕我有这样的条件,能够为国家做贡献。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我是很幸运的,碰到了很好的老师,碰到了很好的领导,并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在某种程度上联系在了一起,对一个科研人员来说,对一个知识分子来说,这是他的最大出路。

听完胡伟武的介绍,老人们倍感振奋,不仅在于他研究的科学成果,还在于他对毛泽东思想的深刻理解和运用,是个又红又专的年轻科学家。

胡伟武还将报告团成员领到他的科技成果展览室,参观他们研发的“龙芯”电脑产品,让老人们倍感欣慰。

晚餐显得异常丰盛,胡伟武亲自为老人们点了可口的饭菜和小吃,还特意拿来两瓶上好的红酒招待报告团成员,并表示如果老战士之家在今后的发展中遇到了困难,他会从他们员工工资中拿出1%的爱心基金部分予以支持,这是“龙芯”团队回报社会的爱心创举,每一个来“龙芯”创业的年轻员工都会很自觉自愿的奉献这份爱心。张爱兰和老战士们对此表示感谢。

第二天,即11月2日上午,按照预定,将于中午11点30分乘动车组返回郑州,一大早,陈士榘将军的后代陈华得知张爱兰带领老战士来京作报告后,亲自驾车来到物科宾馆会见报告团成员。和陈华认识并结下友情是2009年9月,河南省庆祝建国60周年晚会上,当时河南省省委、河南电视台邀请了陈华、邓华之女邓英、贺炳炎之女贺北生、陈再道之女陈江平、王宗怀之子王亚忠等将军后代合唱团部分成员前来演出。张爱兰作为中国首个抗美援朝之家创办人也是被邀请之列。从此便认识并保持联系,交流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在依依不舍中大家相互关照,互留信息希望增进交流,加深友谊,将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光大。

转眼快到了乘车时间,在“龙芯”团队主任的关照下为报告团成员准备了每人一套健康餐,充分体现了对老人们的关爱之情。随着动车组悄无声息的缓缓启动,中国郑州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宣讲团圆满结束了这次进京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她的意义远不在于进行了多少个议程,而是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对毛主席的深切缅怀、对革命领袖的崇高敬仰,对年轻科学家的殷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