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氏诲民耕种,应为农始;有巢氏教民筑居,当为村先。村之由来,历史远矣,村之沿革,史之演绎,那飞檐翘角坡屋顶,青砖黛瓦马头墙,无不诉说着悠远的传奇与辉煌;那无处不在的石雕木刻,精美绝伦;田畴阡陌,绿草如茵;古樟蓊郁,鸟语花香,犹如一部丰厚的人文史书,一幅秀美的山水画卷。


       一

       赣南于都县西郊属丘陵地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梅江自东北流向至龙舌咀与贡水汇合,再往西流入赣江。

       在县城的西北部,有一个村子,村子以仓前村命名。东邻贡江镇红峰村,南接贡江镇里泗村,西连罗坳镇大桥村,北与兴国县社富乡交界。这里属山区,林地多,地势向东南递降。境西北有全镇最高的古嶂岽,海拔848米;境内有王子龙和鸡笼山两条小溪从西北往东南流入仓前水库。

       仓前村在解放前タ属城关区于阳镇,解放初属城关区仓前乡,公社化时属西郊公社山塘大队。1968年山塘与秀段、仓前、大山大队合并,称西郊公社前进大队,1972年又划开为山塘大队。1983年10月因重名更为现名。1984 年属西郊乡分别称秀山、仓前村,1989年属贡江镇分别称秀山、仓前村,2003年属贡江镇称仓前村至今。村民大多分布在山中、岭排或岭脚下居住。1.jpg

       仓前这里的地名非常有趣,大多是由当地地貌象形、迁入的居民姓氏或流传的传说故事命名。举些例子,上王子龙在村西北面山坑岭脚下,相传兴国五龙圩北面有个莲花寨,宋代岳飞攻破此寨时,寨王王子龙逃到此地被击毙,故称该地为王子龙,村位在上方故名。坳背在上王子龙西北面山坳上。恩子石在上王子龙西北面山坑岭脚下,坑口小溪上有二只石角形成石圾,故名。大门排在上王子龙西偏北山坑岭排上,村前坑口两边各有块石壁,形成5米宽的石圾,象一副大门,故名。罗屋嶂在王子龙西偏北山排上,因罗姓开居得名,后罗氏失传,余氏迁入。白石嵊在上王子龙西偏北山腰上,该村门口白石头多,故名。塘坑孜在上王子龙西偏北山坑岭脚下,四面环山形似塘,故名。上龙尾在上王子龙西北面山坑尾岭脚下,有两个较大的田垄,该村位于垄上方,故名。山塘尾在上王子龙西偏北山坑尾上,村前有口塘,故名。湖南排在上王子龙西偏南岭排上而得名。上鸡笼山在上王子龙西偏南山坑岭脚下,因地盘小象鸡笼,居下鸡笼山上方而名。诸如地名,不枚胜举。


       二

       自1927年冬起,于都县和于北特区党组织都曾先后派出力量,深入仓前、河坪、五龙(今兴国县)等地进行革命活动,在当地发展党员,并在改造当地“三点会”、组织农民协会、组织农民举行暴动中,先后建立了多个分别隶属于都县或于北特区党组织的支部组织。

      1929年间,为了统一对该地区各党组织的领导,中共赣南特委曾直接派党员干部谢振清在古嶂建立过隶属于于都县委领导的区委,但不久则被敌人摧垮。其原所属各组织被分别划给于西、下北等区委管辖。

       1930年春后,于都红色区域不断得到扩大与巩固。此时,中共于都县委派干部马聪明重建了该区委。因其驻地迁于五龙,故称五龙区委。五龙区委先后驻五龙圩、仓前、河坪等地,并因其驻地变换而几易其名,先后有五龙、仓前、河坪等称法。其所辖范围是五龙、小岭、仓前、河坪(和坪)、上孟、大坑(大桥)、石头段、下嶂、秀塅、上罗、里泗等地。

       1932年8月至1933年6月,五龙区委改称为仓前区委。1933年6月后,该区原辖的石含、社保、半路斜、下嶂、石头段、古嶂等6个乡支部被划出,另组保林区委。2.jpg

       1932年,于北游击队从赣县三溪圩、兴国县社富等地撤离到五龙圩集中。不料,部队到达仓前尖峰岽和门峰山时,突然遇到国民党军靖卫团,尖峰岽北面是兴国县五龙圩,南面是仓前恩子石;门峰山北面是秀塅,南面是仓前上龙美组。于是,红军游击队在时任军事部长刘培胜的率领下,在这里与敌人进行了一场激烈搏杀的攻击战,靖卫团岂是红军的对手,全部败退而逃。

       1933年秋季,五龙区苏政府迁址至仓前,故改称仓前区苏维埃政府(今仓前水库位置)。仓前区委此时只辖有五龙、龙王、小岭、秀段、仓前、上孟等6个乡支部。


       

        1934年10月,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利,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部及中央直属机关和红一、三、五、八、九军团等主力部队共8.6万余人集结到于都河北岸,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途。

       当时,有二支长征出发的中央红军部队经过仓前村。一支是红五军团,另一支是红八军团。

       红五军团前身是国民党26路军改编而来。1931年12月14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由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率领国民党26路军1.7万余名官兵举行宁都起义,诞生了红五军团。在赣州战役、漳州战役、水口战役,红五军团的大刀,威风凛凛,杀敌胆寒;在乐宜战役、金资战役、反“围剿”战役,他们英勇杀敌,拼死战斗,“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第五次反“围剿”,红五军团原在兴国县北部作战。1934年10月7日接替红一军团防务,留在兴国县城以北阻击敌人。

        10月16日19时,红军总司令朱德致电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政委李卓然:红军独立第3团将于明(17日)到达兴国以南地域接替红5军团抗击周浑元纵队任务,红5军团则应于17日晚转移至社富地域;如独第3团17日不能按时到达,则红5军团的行动推一天,改于18日晚南移到社富地域;另已令红军独立第 13团从17日起由均村地域改移茶元岗地域,向兴国之敌右侧翼积极游击;红5军团应与独立第 3、独立第 13 两团取得联络,规定他们的行动部署。”同日,军委电令红军独立第三团从于都县赶赴兴国。红五军团将防务交给独立三团,随即撤出战斗,晚上,五军团转移到杰村、社富、溪源地域。红34师在埠头设防。3.jpg

       红五军团开始长征序列为:军团长董振堂,政治委员李卓然,参谋长刘伯承,政治部主任曾日三。下辖第13师、第34师 。第13师,下辖第37团、第38团、第39团;师长陈伯钧,政治委员罗化民;第34师,下辖第100团、第101团、第102团,师长陈树湘,政治委员程翠林。

       10月17日,红五军团第13师、34师先后撤出战斗后,经兴国县社富、五龙,走山路到于都县仓前村这里集结、休整。从兴国县杰村至社富有10余里,从社富至五龙圩有15里,从五龙圩至仓前有10余里。

       当天,红五军团驻扎仓前,在这里发动群众,进行休整、军训,补充粮款,接收了当地参军的新兵,还进行了广泛的拥军爱民活动。仓前百姓倾其所有,支援红军,红军严格执行军纪,帮助群众生产生活,结下了深厚感情。

       仓前坳背组位于于都、赣县、兴国三县交界之地,这里山高林密路窄,有些地方仅容一人侧身而过。10月18日傍晚,红五军团从仓前坳背,分成三路直接奔赴罗坳镇步前一带集结待命。

       第一路为主要经过地。从坳背组至恩子石组,恩子石组经过隘口至大门排组,大门排组走山路至山塘尾组,山塘尾组至塘坑孜组,塘坑孜组走山路至上龙尾组,上龙尾组走石阶路至上王子龙组,上王子龙组走石阶路至仓前区苏政府(今仓前水库)。

       第二路从坳背组至罗古嶂组,罗古嶂组至湖南排组,湖南排组至上高垅,上高垅沿途有山涧,其间还经过四条瀑布、古碉堡、红军炊事岩洞等景物,至山塘尾组,从山塘尾组走山路至下王子龙组,下王子龙组走石阶路至仓前区苏政府(今仓前水库)。

       以上这二条线路,都到达仓前区苏政府(今仓前水库),再由仓前区苏政府(今仓前水库)至里泗村雷公角组,再走石阶路至里泗村杨梅坳组,从里泗村杨梅坳走石阶路到达罗坳镇步前圩。

       第三条为红34师行军线路。从坳背组至罗古嶂组,罗古嶂组经过古嶂岽,古嶂岽如一块巨大屏障,海拔848米,这里可以一眼望见于都、赣县、兴国三县。至湖南排组,由湖南排组走山路至罗坳镇古嶂村(今大桥村),罗坳镇古嶂村(今大桥村)走山路至大桥村观音山、石口(今罗坳镇大桥村),从石口走山路到达罗坳镇步前圩。4.jpg

      10月18日晚,红五军团到达于都县步前一带集结待命。红五军团代号为“长安”,全军团原有10868人,接收了于都补充第五团兵员1300人,合计12168人。

      10月19日,红五军团集结罗坳镇步前时,中央代表陈云在这里出席了五军团十三师营长以上干部会议,与到会的干部讲了当前形势、任务和目前工作中的几个问题。10月19-20日傍晚,总后卫红五军团13师在于都县城至石尾渡口间、34师在于都县城至鲤鱼渡口间河段夜渡于都河,踏上长征之途,经新陂、罗江、小溪、马岭向仁风地域前进。

        红八军团组建时间较晚。1934年9月21日据中革军委命令由红军第二十一师和第二十三师合编而成,受中革军委直接指挥。军团长周昆,政治委员黄甦,参谋长唐濬(后张云逸),政治部主任罗荣桓。该军团编为野战军右翼后卫参加长征,代号为“济南”,全军团原有9022人,在于都补充1900人,合计10922人。

        红八军团于10月8日晚撤离兴国县古龙冈西北战场,在古龙冈集结,随后经于都县北部之平安、桥头、银坑南移。10月9日,红军总司令朱德致电红八军团军团长周昆、政委黄甦,告知:红八军团向集中地域移动。“甲、八军团于今九日晚由现地出动,并于十二日拂晓前到达杰村,澄龙、社富地域。乙、移动的秩序如下:(A)九日夜,八军团应到达古龙岗南岸之水南南路石桥地域,而后方机关则应到达黄沙、平安寨。(B)十日夜,八军团司令部随二十一师应到达桥头地域,而二十三师及后方机关则应到达银坑地域。(C)十一日夜,则全部隐蔽的到达指定集中地域。”据《野战军由十月十日至二十日行动日程表(1934年10月9日)》记载:“1934年10月12日,红八军团从晚上出动,由桥头、银坑转移到杰村、澄龙、社富地域。”5.jpg

       从10月13日—16日,红八军团在集中地整理、补充并进行军政训练。10月17日晚,红八军团从杰村、澄龙、社富地域,经过仓前、石口(今罗坳镇大桥村)、观音庙地域(今罗坳镇大桥村),并准备渡河。10月18日傍晚至19日傍晚,红八军团从于都县城的南门、罗坳的孟口渡过于都河踏上长征之途,随红三军团后跟进。


     

      1949年8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第48军144师432团在兴国受命解放于都。据《于都县军事志》载:“1949年8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144师432团团长刘桐山率部,由于都籍苏区干部严绍兴、李晓辉作向导,兵分两路,夹攻于都县城。该团三营从马安、银坑、仙下直攻县城,二营从兴国社富、五龙和于都县里泗,向县城迫进,晨后进入县城。”

       当时,人民解放军432团兵分两路,一路为主力部队从马安、银坑、仙下赶至古田集中,准备攻打县城北门;另一路从兴国县社富、五龙出发,经过仓前到达里泗,从里泗到达至孝堂(今长征村),攻打大西门。

        8月13日凌晨时分,该团由团部和2营为主组成的西路部队,在团长的亲自指挥下,一路轻装,跑步进击于都县城。当抵达县城郊区时,随军行动的县党政机关和工作团人员即奉命在离县城约二、三华里处的山岗上停进待命。当我军逼近西门城外时,留守县城的国民党保安部队一个营立即弃城逃跑。八、九点钟,城外待命的党政机关及工作团人员得令入城,在县委书记张浙、县长黄为的率领下接管了国民党政府的一切办事机关和部门,并发布了《约法三章》以及《告于都人民书》等布告。6.jpg

       当日下午5时左右,由1、3营组成的北路部队与先期到达的团部和2营在于都县城胜利会师,此后分兵四乡、恢复秩序与安顿民心,从而宣告了于都的彻底解放。


       

        说到仓前村的山水,还得说说仓前水库。

        仓前水库位于仓前村,里泗河上游,距县城10公里,是贡江镇唯一的小(一)型水库,是于都“四大水库”之一。1969年夏,由县农水服务站勘测设计,并编制设计任务书上报县委批准,同年冬由原西郊公社组织开工,经过几年的“大兵团”作战,于1977年12月建成。主要工程有土坝1座(高36.1米,坝顶长116米),坝后一级电站1座(装机12瓩,1976年停止运转),里泗站二级电1座(装机100瓩,1986年停止运转),主干渠道长8.6公里,支渠道长34.3公里(共7条)。控制流域面积13.5平方公里,总库容526.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418万立方米。7.jpg

      水库自修建以来,便发挥着它防洪抗旱的作用,灌溉范围包含:仓前村,里泗村,永红村,红峰村。仓前水库的水经过出口隧道后,通水到下东坑李子坑。水分两路,一路流向上东坑,过河岭下水渠到达红峰村,一路流向里泗村高屋组。仓前水库下方拥有三个村、二十二个村小组,有着三千九百八十亩农田灌溉。

       昔日多灿烂,今朝更辉煌。仓前,一个承载着丰厚历史与革命荣光的村庄,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烽火硝烟中,仓前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广大青壮年踊跃参加红军。北上征战几人回,仅牺牲革命烈士的名单中,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达78位之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仓前村民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全民投工投劳,奋战在仓前水库建设工地耗时八年而无怨无悔,而且有6个屋场、48户人家从生养地搬迁到外乡而心甘情愿。

      仓前,虽是赣南山区一个普通的村庄,但在这片红色故土上却永远鲜花盛开。 青山掩映,暖风轻拂,仓前人又开始了一个新长征!

     

     (鸣谢仓前村杨东成老师资料提供)                    

       稿于2022.11.20于都河畔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