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书学习,边学边做笔记,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目光在汉字中穿梭欣赏,发现精彩篇章,闪光语言,立刻打捞上来,记在我的笔记本里。这个过程,是学习,是提高,是自我修炼。那些文学作品,有的愉悦心情,有的催人奋进,有的引领我走向真善美。

  我记录的几十本笔记,足有一百多万字,有名著中的精彩片段,有名人的经典语言等等,涵盖了文学、哲学、美学、心理学等。我经常在这些文字中穿行,同它们耳鬓厮磨,它们是我的挚友。它们在潜移默化地激励着我,净化着我,丰富着我。

  在人生旅途中,有阅读相伴,有富含人生哲理、闪耀人性光辉的经典作品日益滋润,不知不觉中,供我营养,增我气质,开我眼界,宽我胸怀。我之所以做人诚实、做事认真、待人和善、行为规范,和父亲这位老八路、老党员对我的教育分不开,和勤劳善良的母亲对我的影响分不开,和经典作品的熏陶同样分不开。

  几十年来,我一直生活在北京大杂院的人间烟火中。我写得四本作品集以及发表的500余篇散文、小说、纪实作品里,写的都是最基层的平民生活,笔下的人物有工人、农民、打工者、保安、社区工作者、扶贫干部、修鞋师傅等等。不少作品曾分别获得省市级征文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那篇采访扶贫干部的稿子《走进勿兰胡洞村》写好后,我发给被采访者核实。他在微信回复中,要求我发个通讯地址,想寄两包柠条花茶,让我品尝一下他们用柠条花制成的天然保健茶。并强调说,这是他们扶贫工作队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为群众创造财富的一个举措。我对他的心意深表感谢,但没有告诉他我的通讯地址。

  我曾写过一位《修鞋师傅》,他是1990年3月来北京的,在胡同里修鞋30余年了。30多年来,他为北京人钉过多少双鞋跟,修过多少个包、多少把伞、多少条拉链……已经无法计算了。他用自己的劳动所得,供孩子读完了大学,他用真诚热心的服务,赢得众多居民的爱戴和信任。周边居民外出游玩,家里来了倒付费的快递,他帮忙垫钱代收。居民家的液化气用完了,他帮忙去换液化气罐……自从写他的那篇文章发表后,我便不好意思再去找他修鞋,担心他不收钱。可是鞋坏了,找不到其他人,只好去找他。那天,我一直戴着口罩,修好鞋付钱时,还是被他认出来了。他把钱扔进我的自行车车筐,说不要钱。我再次把钱放到他的工具柜上,他又站起来给我,来回推让数次,最后,我把钱放下,赶紧骑上自行车离开了。

  也许有人觉得可笑,多大点儿事,至于吗?两包自制茶,一双修鞋钱,在有些人眼里实在不算什么。然而,在我这里,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篱笆,那种事绝对做不来。如果做了,我的心会不安的。

  在人生旅途中,也曾遭遇坎坷,遭遇不公、委屈、误解,我依然厚道待人。身为破产企业职工,多年来,收入一直处于最底层,面对洪水、地震、疫情等赈灾捐款,依然慷慨解囊。人退休了,学习提高不能终止,自觉为社会做事不能终止。

  热爱文学,读书学习写作,充实了我的退休生活。除了喜爱读书写作,就是喜爱舞蹈了。前者静,后者动,动静结合,既锻炼了脑子,又锻炼了身体。

  舞蹈,用优美的肢体语言,表达着藏、汉、维、蒙、朝等各族人民的心声。用文艺形式去愉悦人,陶冶人的情操,潜移默化地感动鼓舞人,是件有意义的事情。因此,一年四季,我从未间断过参加舞蹈队活动,虚心向老师学习,苦练基本功,不断学习新舞蹈,参加街道、区、市级的文艺演出,至今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年。 

  烈日炎炎的盛夏,我和舞蹈队的姐妹们,身着民族服装,在消夏晚会上为居民表演,一曲下来,汗湿衣衫。在寒冷的冬季,在公园的露天舞台上,观众们身穿羽绒服,我和舞蹈队的姐妹们,身穿飘逸的薄纱长裙,站在台侧候场,冻得瑟瑟发抖。音乐响起,我立刻全神贯注进入角色,欢快地舞之蹈之。那些歌颂党、歌颂祖国、赞美幸福生活的所有舞蹈,在每次演出时都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并多次获奖。

  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活动中,我们跳得长扇舞《向党看齐》获得北京市东城区组织的“情献百年 舞赞华诞”第九次舞蹈大赛一等奖。今年,我们跳得彩带舞《劳动托起中国梦》获得2022年北京市东城区举办的第十届广场舞大赛一等奖。我们的演出,为观众送去了欢乐和鼓舞。

  (北京市家庭建设促进会推荐)


1668325324248594.jpg

      作者简介:

      秦景棉,女,中国作协会员,北京作协会员。已出版个人作品集《苏醒》《追梦》《诱惑》《春水》。另有作品散见《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北京文学》《天津文学》《佛山文艺》《东方少年》《都市》《五台山》《参花》《散文百家》《中国社会报》《羊城晚报》《北京日报》等报刊。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