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鹰一号,海鹰一号,我是泰山,请你回答!”这是电影故事片《海鹰》里面一句经典台词。

1959年为了给国庆十周年献礼,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故事片《海鹰》。影片以金门海战为主线,吸收了1955年鱼雷快艇张逸民艇长单艇独雷击沉敌舰的壮举,经过艺术加工,改编成为反映人民海军快艇部队在历次海战中的英勇事迹。

 从此,“海鹰”的故事家喻户晓,“海鹰”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为鱼雷快艇的代名词,也成为人民海军精神的象征。

在11月14日鱼雷艇部队首次海战击沉敌舰“太平号”胜利纪念日之际,作者专访了金门海战和崇武以东海战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原海军快艇6支队31大队一中队副队长、132指挥艇艇长王荣兴,与老人家一起,重温快艇部队的战斗历程,找寻那份难忘的印记,追忆海战背后那刻骨铭心的故事。

图片2_副本.png


一、只要能打胜仗,再短的距离也敢发射!

在青岛海军学校艇长学习班上,张逸民在知识的海洋里如痴如醉,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发射鱼雷只能是3链至5链之间,为什么不能是2链,甚至再近一点行吗?”

这个问题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再近就和敌舰同归于尽啦!”

张逸民是第一位挑战“鱼雷发射理论”的学员,苏联老师耸耸肩,摆摆手:“书本上就这么规定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这样的回答并没有让张逸民信服。

来到快艇部队,驾驶着崭新快艇,遨游在宽广的大海上,满足了年轻人渴望猎奇和探索的心,张逸民高兴得睡不着觉。但他一直记得自己在海军学校艇长学习班上的疑问,为了打胜仗,他决心寻找200米发射鱼雷的感觉。

机会来了!8月的一天,部队来到靶场进行鱼雷发射训练。设定好各种射击数据后,张逸民完全抛开了3链至5链发射的规定,脑子里只想着靠近了再打,距离靶船200米时,预备——放!鱼雷应声入水。

张逸民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转身对水手长大谈近距离发射鱼雷的感觉。其他艇长听说102艇张逸民艇长距靶船200米发射鱼雷,无不惊讶得合不上嘴。

大队首长一脸怒气地登上102艇:“张逸民你胆子不小啊!竟然自作主张1链多发射鱼雷,遇到敌舰你敢这么近距离发射吗?”

“报告首长!只要能打胜仗,再短的距离我也敢。”

“写检查,关禁闭!”

怒气未消的大队首长转身离开了。

张逸民认为,大战在即,能体会到近战的感觉比什么都重要,给任何处分都值得。

五个月后,真刀真枪的战斗来了!

那一天,风浪大得可怕,六七级大风吼叫着,涌浪不停地翻滚。鱼雷编队出发进入预定海域攻击敌舰,只有20余吨19米长的鱼雷艇,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就像一只玩具小船,随时都可能被掀翻。

鱼雷艇也有克服不了的弱点和短板,恶劣的天气发射鱼雷,有的被涌浪吹跑偏离航行,有的鱼雷被敌舰规避掉。

张逸民的102艇左管鱼雷射出后不知去向,右管鱼雷故障未能发射,编队遗憾地返回锚地。“煮熟的鸭子飞了”,张逸民有些沮丧,脱下被海水打湿的衣服,思考着鱼雷出现故障的原因,并督促着尽快修复鱼雷发射系统。

入夜,中队电话铃声大响,“三分队紧急集合!”“准备攻击敌舰!”

“中队长,我也要参战!”“你刚回来,衣服还没有晾干呢?不能去!”

“中队长,你不让我去,我直接找大队长!”

“逸民,102艇只有一条鱼雷,风浪太大,容易侧翻啊!”“中队长,我有办法,在训练中专门训练过驾驶一条鱼雷的感觉。”

请示大队长后,对方回复道:“为了安全,102艇不能出海作战”,张逸民的心有些凉了。他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再次请缨出战:“中队长,你再请示一次,如果不允许出海,我坚决服从命令!”

最终,大队长为张逸民三次请战感动了:“同意出海作战!告诉他注意安全。”

张逸民高兴的像个孩子,不等中队长把话说完,就飞奔出去。他靠着娴熟的驾驶技巧,用身体平衡艇体,把102艇开进战场,走向天海蒙蒙、大浪翻滚的夜幕深处……

102艇按照岸上指挥部的接敌航向艰难地航行着,艇首一会儿扎进浪窝,一会儿翘上浪尖,浪花一个接一个地扑打过来,随时会将鱼雷艇掀翻,危险一个接一个被化解。

他似冰雕般矗立在驾驶台上,海水顺着脖子流进胸口,灌进袖口里,双手冻得红肿麻木了。身旁的轮机长心疼的说:“艇长我给你捂捂手吧!”他抓住艇长的手,贴在自己的胸口,张逸民感受到了战友掌心里的温度。

忽然,在月光的照耀下,前方60链的海面好像有一个细长的黑影闪过,是幻觉,还是目标出现?

张逸民的眼睛死死地盯住月光下的黑影。黑影看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了。

“注意观察,准备战斗!”张逸民发出了口令。

“艇长,距离目标7链。”“近点,再近点”。

距敌舰越近,敌舰越难规避鱼雷。为了确保一发命中,张逸民想要靠得尽可能地近。

“艇长,距离目标3链。”“近点,再近点。”

3链就是500多米啊!已经突破了发射鱼雷的心理极限。

此时,102艇如猛虎下山般怒吼着冲向敌舰,300米!200米!敌舰再也无法躲避了,张逸民大喊一声:“预备——放!”

只见前方闪出一个巨大的金黄色火球,照得海面亮如白昼。随后传出震耳欲聋的巨响,响声把夜空都撕裂了。敌“洞庭”号炮舰被炸成两截,缓缓下沉……

图片3_副本.png

“鱼雷命中啦,鱼雷命中啦!”102艇官兵相互拥抱,喜极而泣,振臂欢呼着……

那是何等凶险的一幕!只要快艇再向前20米,恐怕就要和敌舰同归于尽,只要被敌舰击中一发炮弹,快艇绝无生还可能。

在鱼雷发射的同时,102艇迅速高速回退,可即使这样,鱼雷艇上所有玻璃制品都被强烈的冲击波震得粉碎,舱面6人瞬间失聪。

这就是海上送炸药包,这就是海上拼刺刀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只有革命军人才敢在生死线上走一回。

这晚,大海作证,张逸民上演了世界海战史上的绝唱——单艇独雷在大风浪中击沉敌舰,突破常规,在200米内发射鱼雷命中目标。而这一切,都是在不可能完成的情况下变成了现实。

哪怕武器装备处于弱势,哪怕气候条件恶劣,张逸民用智慧和无畏弥补了鱼雷快艇的短板,为中国海战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等我打了胜仗,再回来看你!

1958年8月23日下午五点半,福建前线部队开始炮击金门。第二天,前线指挥部决定扩大战果,派遣海军舰艇部队打击海上目标。

在炮兵的火力掩护下,隐蔽在附近的快艇1大队6艘鱼雷快艇迅速出击,在编队指挥员大队参谋长张逸民带领下,勇猛无畏地冲向敌舰编队,发射鱼雷,击沉敌“台生号”登陆舰,重伤“中海号”登陆舰,再次书写了海战史上的奇迹。

释放完鱼雷,鱼雷艇就失去威力,指挥员立即命令所有快艇迅速返航。当时被打蒙的敌舰和在附近担任护卫任务的军舰一起向快艇猛烈射击,火舌吞噬着因施放烟雾,掩护其他艇返航的175快艇。

175艇机舱中弹进水了。

为不让兄弟艇返回救援,以免造成更大的牺牲,艇长徐凤鸣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向编队指挥员报告:“报告参谋长,我艇左主机故障,可以自行返航。”

实际上,175艇因机舱进水就在敌舰不远处漂泊并逐渐下沉,身陷危险之中。175艇缓缓沉没后,徐凤鸣把国旗揣着怀里,他想带着这面国旗返回大陆,重新再战。

在撤出战斗的过程中,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意外。一艘敌舰突然横冲直撞过来,徐凤鸣推开身边的战友,自己却被敌舰螺旋桨击中,血染大海。

图片4_副本.png

徐凤鸣是吉林省敦化县人,妻子是当地一名优秀教师,善良贤惠。结婚前,妻子心里清楚,徐凤鸣是一名快艇艇长,在福建前线备战值班,随时都可能出海打仗牺牲在战场,但她还是毅然决然地嫁给了他。

结婚六年,夫妻俩团聚的日子不足六个月。为了支持徐凤鸣的事业,不让他分心,妻子把家里所有的事情都默默承担下来。孩子出生,徐凤鸣正在训练;父亲病重,徐凤鸣不在身边。 

1958年7月17日,大队通知徐凤鸣可以探亲。18日一大早,徐凤鸣踏上回家的路途。7月21日,中央军委发布紧急备战命令,快艇大队立即召回所有休假的官兵。“徐凤鸣立即归队”的紧急电报,几经周折于7月25日上午送到了他妻子手中。

接到电报后徐凤鸣妻子寻思着,丈夫一定还正在回家的路上,部队就有了紧急任务。

3000多公里路程,徐凤鸣在路上走了整整8天。两个小时后,徐凤鸣兴高采烈地回到家里,看见妻子满脸泪珠,徐凤鸣一脸疑惑:“家里出了什么事?”

她把电报拿给了徐凤鸣:“部队让你归队。”结婚几年来,这已经是第二次部队紧急召回了,徐凤鸣意识到福建前线形势紧张,可能会打仗。“部队有紧急任务,我必须马上回去。”

妻子试探地问:“凤鸣,你能在家里住两天吗?”“不能,一天都不能”。

徐凤鸣对妻子说:“等我打了胜仗,专门回家来看你们。”

就这样,徐凤鸣与家人匆匆吃了一顿午饭,不顾旅途疲劳,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归队的路途。

这一别,他再也没有回来。他如同冰壶秋月,来去无尘。亲爱的战友!你在哪里?他在人民的心中,他的名字留在了历史的深处,是一座与山河共存,与日月同辉的无言丰碑!他在蓝色的海洋里,他已化作一只海鹰,永远翱翔在祖国的海疆上!

 

三、一件救生衣就是一条生命啊!

1958年9月1日第二次金门海战,正赶在两次台风之间,海上有七八级风浪,气象条件恶劣,不适合小型鱼雷艇出海作战,为了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时任快艇1大队参谋长张逸民率领6艘鱼雷艇出海。在战斗中,我180号鱼雷快艇遇难沉没。

 图片5_副本.png在茫茫大海上,张逸民鼓励大家:“战友们,我们要紧紧团结在一起,上级一定会派人营救,我们一定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这一瞬间,水兵们落水后的恐慌都消失了。

尽管风浪很大,大家互相鼓励着、坚持着,向着茫茫的夜空,向着祖国的大陆奋力游去。

一位战士看见张逸民没有穿救生衣,马上脱下自己的救生衣递给他:“参谋长,我会游泳,给你穿上吧”,  其他战士也纷纷脱下自己的救生衣,“参谋长,穿我的,我牺牲了没关系,部队还需要你,快艇需要你!”。

霎那间,张逸民的泪水夺眶而出。

对于落水的人来说,一件救生衣就是一条生命啊!一件救生衣盛满了战友们最美好的感情,它比泰山还要重!

他谢绝了战友们递过来的救生衣。

处在敌占区海域,时刻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突然,敌人的炮舰由南向北朝他们驶来了。

张逸民高喊:“同志们!解开救生衣,宁死不当俘虏!”

面对绝境,大家自觉自愿地解开了身上的救生衣,准备沉入海底,为国捐躯,以死尽忠。

黑夜茫茫,敌人的探照灯在海面上潦草地扫了一遍,没有发现任何情况,炮舰在他们不远处驶过,死神与他们擦肩。

清晨,天刚蒙蒙亮,又有人听见炮艇主机的响声,声音由小到大,“这是咱们的炮艇!上级派人救咱们来了!”

在海上漂泊了五个多小时的勇士,每个人的生理机能都达到了极限,有人出现虚脱,有的处于半昏迷状态。当听到我方的炮艇声音后,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炮艇将他们救起后驶向军港。

清晨,鱼儿浮动,花木苏醒,军港码头早已站满了迎接的战友,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彭德清少将亲自到码头迎接。

他们双眼紧盯着海面,战友们的心早已经穿过了如纱的晨曦。

有人看见了炮艇上的桅杆,高喊着:“回来了!战友们回来了!”

顷刻,码头上的心和大海上的心一起跳动……

张逸民第一个走上码头与彭德清副司令紧紧地拥抱,泣不成声地说:“首长,我没有完成任务。”

“同志们一个不少地平安回到祖国大陆,就是完成了任务,就是英雄,我为你们感到骄傲啊!”

图片6_副本.png

这时,一名战士把一件呢子上衣递给张逸民,上衣口袋里装着一份遗书。

落海以后,张逸民将衣服扔进海里,没想到衣服被救助人员捞起来了,那份遗嘱也保存下来。

海战结束后,历经磨难,死里逃生的张逸民率队返回了牛轭港快艇基地,与妻子儿女再度重逢,那真是百感交集,感慨万千!

本来他不想让妻子担惊受怕,想隐瞒快艇遇难艇员落水的事情,把伤痛留给自己。

可是按照首长的嘱咐,一定要把这封信送给他的妻子魏淑霞。

“爱妻:我们很快就要开始战斗了,如果我有意外,你会见到这份遗书。我牺牲了,马革裹尸以后,你一定会很悲痛,对于我来说,就算是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归宿。男人精忠报国也就没有辜负爹娘的养育和教诲,对得起列祖列宗了,代我尽孝吧。

 ……

此生我负你太多,如有来世再报答吧!如能让儿女继承遗志,我则幸甚。遗志就是热爱毛主席,热爱祖国,永远跟党走!

张逸民,1958年8月23日于厦门前线。”

 

这份300多字的遗嘱,魏淑霞看了很久很久,每一个字像一颗颗燃烧的火苗,都那么热乎乎,她的心都快被融化了,她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扑在张逸民的怀里放声大哭。

她声音哽咽地好半天才说出一句话:“逸民啊,不管你将来是死是活,也不管你将来是荣华富贵还是一贫如洗,我都是你张家的人,家里的事情不用你操心,你就放心地去打仗吧!今后不要再写这样的遗书了,我永远爱你!”

张逸民安慰着妻子,一股暖流涌遍他的全身。


四、他们用生命和热血书写“海鹰精神”

1965年11月13日早晨,根据上级的通知,下午四点从平潭岛启航,快艇31大队返回三都港休整。第二天就是11月14日,是快艇31大队击沉敌舰“太平号”11周年的日子,每年这个日子大队都要举行纪念活动。 

下午3时左右,突然,战斗警报拉响了,快艇进入战备状态。敌情来得太突然了,作战会议室里,上级领导紧急传达作战部署。与此同时,31大队进行政治动员后,各中队每一艘艇又进行了全面动员。战士们的热血沸腾了,他们立下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铮铮誓言。

只见黑板报矗立在了码头上,“发扬海上拼刺刀精神,用生命保证完成战斗任务!”,醒目的标语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大队领导接受着一份份入党申请书,一份份决心书,请求党组织接受考验,争取火线入党。  

 一笔一墨中抒发了爱党爱国的深厚情怀,一字一句里彰显出海军战士纯洁的初心。

只见一艘艘威武的快艇驶出军港,驶向战场。它的身后留下一条条银白色的浪花,像一只只迎风展翅的海鹰在海面上翱翔!

图片7_副本.png

这就是著名的崇武以东海战,快艇31大队6艘鱼雷艇在支队副参谋长张逸民指挥下,击沉敌舰“永昌号”击伤“永泰号”,再次创造了“以小舰打大舰”的海战奇迹。

崇武以东海战结束后,台湾国民党当局在海军总结会上,官方之间互相推卸责任,说什么“共军使用了一种跟踪雷达的新式武器,导致海战失败”。

蒋介石听取汇报后沉思良久,突然声色俱厉地说:“什么新式武器?还是老一套,每一个官兵为了他们那个主义,不惜丢掉性命!你们做得到吗?”

是啊!纵观国共两党海战,是武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是实力的较量,更是意志的比拼。这正是人民军队区别于其他军队的本质所在,是鱼雷艇部队海鹰精神的体现。

至此,台湾国民党当局放弃了与大陆的海上对抗,滔滔的海峡平静下来了。

 

这就是人民海军鱼雷快艇部队历史脉搏的缩影,这就是海鹰精神的展现。

时空跨越了半个多世纪,武器装备改装换代,鱼雷艇早已淡出历史舞台,但他们立下的丰功伟绩,将名垂青史,为世人所敬仰;他们用生命和热血书写的伟大海鹰精神,将熠熠发光,照耀得很远,很远……

 

注:1、本文参考《沧海作证——张逸民回忆录》;

2、作者系北京市检察院一分院检察委员会原副局级专职委员,曾在海军某快艇大队服役;

3、除注明的以外,图片来自网络。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