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觉醒年代》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其中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除了无数能人志士敢于在压迫下发出呐喊、敢于在泥泞中挣扎前行令人印象深刻,在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文明之光更令我感触良多。


  一、“虽千万人吾往矣”

  《觉醒年代》刻画了许多形象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他们都有自己坚定和笃信的信仰,对自己的信仰都有着他们自己的执着和固执。“虽千万人吾往矣”,是他们对信仰的不懈追求。而令我印象深刻的有这三个人。

  (一)“铁肩担道义”李大钊

  《觉醒年代》中的李大钊给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他就像是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李大钊回家的次数虽然不多,但每次回家给人的感觉都是非常的慈祥与温暖的,但一旦面对有关国家的问题,他就会判若两人,杀气腾腾,虽然没有陈独秀的脾气火爆,但是他对于革命的态度比陈独秀更加执着。所以我认为李大钊先生才是从头至尾一直坚定的选择社会主义的人。

  除了“南陈北李”的佳话外,最令人羡慕的其实是“憨坨”和“姐”的感情,大钊先生说他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是他的妻子,而大钊先生的妻子却说:“我多想给我的憨坨亲手写一封信,你是为劳苦大众而生,我是为你而生。”他们的婚姻虽是父母包办,但却比两情相悦更为纯粹。

  李大钊刚回国时,刚好看见一个长辛店的工人在打因为孩子生病,跪地求人施舍救命钱的老婆。他打人的原因很简单,“咱啥都没了,不能连这点骨气都没了!”宁愿死也不能跪,不放弃生命最后的一点尊严。连生存都有问题,又哪来的尊严?所以李大钊选择去当掉自己的东西帮助这个陌生人,对李大钊来说,这才是中国人应有的骨气与精神。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包括用自己的工资去帮穷人,就是要让民工们有尊严的先觉醒起来!他就像是尊严的代表,很多人在他的感染下慢慢找对了正确的觉醒方式。在《甲寅》被查封,李大钊被迫逃亡后,他看到了十几岁的小姑娘与鸡结婚,外国警察抓捕中国人等等社会现状,所以他毅然决然的拒绝了友人介绍的官职,赶京赴陈独秀的邀约。他的目光所到之处,都是他日后拼搏奋斗的动力!就算被残忍的军阀三次绞刑,狠狠折磨,也决不屈服。李大钊时年38岁,守常,却不寿昌。

  “吾愿吾爱之少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他们可以挡住天上的太阳,但是他们无法挡住民主的光芒。大钊先生的一生可以用“虽九死其犹未悔”来表达,守常先生一心为国,值得我们铭记。

  (二)“豁达不羁”陈独秀

  《觉醒年代》中的陈独秀,借用鲁迅先生的话就是“一个极具个人魅力的人”。他性格外向,真诚豁达,桀骜不驯,一身傲骨。他从最初的消极到后来回国创办《新青年》,初期时是“二十年不谈政治”,后来又开始迷信美国,直到最后抛弃所有幻想,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唤醒民众,剧中将陈独秀的心路历程描绘的淋漓尽致,抓住了陈独秀的每次心理转折。

  他在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半个多月闭门不出,蓬头垢面研究学问。但在早稻田大学被学生大骂叛国,还有学生朝他吐口水,不过他也因此结识了有志青年——李大钊。除了这些,我们还能够看到他经常被北大的守旧派恨之入骨,被很多守旧派的学生攻击、辱骂、这些学生还要去他家门口骂他,他都一笑而过,毫不畏惧人言。

  在陈独秀被捕入狱后,他仍苦中作乐,潜心研究时事,在孤独中依旧想着中国的出路。在狱中高唱《定风波》,表明了他坚决不屈服的态度和决心,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正如他自己所说,革命者就是要经历进去又出来再进去再出来这样的反复过程,在剧里陈延年出狱后他还让其时刻做好入狱的准备。剧里的陈独秀是有烟火气的,有一股调皮劲,就像他嗑完瓜子喜欢把瓜子壳放在蔡元培的面前,但是他也在中国的黑暗之际挺身而出,致力为中国寻找一个光明大道。

  (三)“正本清源”辜鸿铭

  作为“保守派”主力的辜鸿铭,一开始身处于“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固执己见,他从始至终虽对以陈独秀为首的新青年同人编辑不满,但却从未有过半点恶意中伤他人的行为,他是一位“痴狂文人”,有一种“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文人气质,他也是以奇谈怪论闻名的旷世怪杰。

  辜鸿铭在中华民族的至暗时刻,还能够对中华文化抱有高度的自信,这一点无人能及!但他又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因为时代背景的原因,又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可以说他“复古”,但绝对不能说他不爱国。在20世纪初,西方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周作人称其为“北大第一怪杰”,发作起来,六亲不认,他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写诗添堵,敢骂称帝的袁世凯是贱种,在陈独秀公开演讲时直接走人,足以可见他的任性。辜鸿铭在西洋人眼里是个渊博而睿智的哲人,在《觉醒年代》第十三集中北大教授团与英国外交官进行“外交辩论”,客观上来看确实是一次不大不小的外交胜利。在谈判时,辜鸿铭没有跟朱尔典多废话,直接一句“您身上的那种傲慢、偏见与无理,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是很少体现的”,而后辜鸿铭一口气说出了好几个英美大学解聘外籍教授的成例来反驳朱尔典,一顿操作下来,把英国外交团炸得不知东南西北。

  他同样也知恩图报,观众们称他为“蔡公的粉丝”,凡是牵扯到蔡元培的事情,他总是选择支持蔡公。在新旧两派关系最僵的时候,还是会放下成见,一致对外,我仿佛看到了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君子和而不同”,信仰不同但并不妨碍共生,允许多元而不是侵略。辜鸿铭曾说“我愿意立下军令状,我们中华的学校是教人明辨是非,激发向美向善的情感,遵守道德的地方,这是我的道场,我不能离开呀,不能够”。可见他对自己的学问有着充足的自信,但又有着自己的原则和坚持,是一位真正懂学问、爱祖国的大家。

  《觉醒年代》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尽管身处黑暗,心中却仍然存在着悲悯之心;一生追求真理,永不畏惧牺牲;永远为了人民的觉醒和社会的改造而奔走献身。这部剧让我们认识并了解了那个人才济济的时代,他们见证了苦难,他们选择觉醒,坚定地向前,在黑暗的乱世中仍心向光明,他们不仅只存在于历史,更是我们要去学习的标杆。


  二、“传承文化继发展”

  在观看《觉醒年代》的过程中,不仅被剧中革命前辈光辉事迹所震撼,也不自觉地注意到剧中的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不仅要了解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一)中华的传统文化,是以礼相待,是仁者爱人,是自立自强

  我们华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看《觉醒年代》时每当看到先生们和学生们以礼相待,见面作揖,总觉得这样的传统礼仪更能代表我们中国人的涵养。剧中即使学生和老师在文化观念上有分歧,可还是以礼相待,例如黄侃将学生郭心刚,邓中夏请出教室,他们依旧互相行鞠躬礼;尽管各自代表新旧文化,当陈独秀离开北大的时候,辜鸿铭问他“君此去,还斗否?”陈独秀对他行鞠躬礼,辜鸿铭还之以脱帽礼。中华民族的礼仪是刻入骨髓的,不论亲朋好友或是对手劲敌,始终以礼相待,这一鞠一躬是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礼貌和教养,每一次鞠躬都彰显了我们的中华礼仪。

  剧中李大钊从日本回国到《甲寅》杂志任职的途中,目睹工人葛树贵的孩子病危而无钱就医,葛妻出于无奈当街跪求路人,他就义无反顾典当衣物、预支工资给一位陌生孩子治病,这是仁者爱人的精神;他一直用自己的工资帮助贫困的工人,当知道长辛店的工人过年发不出工资后,买了很多年货送到工人家里,与工人一起过年,这里足以展现出他的“仁人精神”。延年、乔年两兄弟也一直自力更生,在校门口卖《新青年》杂志勤工俭学,有一次意外捡到老人遗失的皮包,在送还皮包时没有携恩图报,而是婉拒了失主给予的一些好处,他们不愿用这种途径得到回报,只想靠自己的努力与劳动获得报酬,这是自立自强意识的最好体现。

  (二)中华的传统文化,是兼容并蓄,是与时俱进,是矢志不移

  剧中蔡元培治下的北大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理念打造了一个争鸣的平台,北大人物一派是推崇新文化的陈独秀、李大钊和胡适,另一派是固守旧传统的辜鸿铭、刘师培和黄侃。剧中较为精彩的一段是文言文与白话文哪种更为简洁更具有使用价值的一次辩论,在蔡公兼容并蓄精神的治理与北大的平台上,他们各自有自己的主张,但是都可以恣意去表达各自的观点。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实绩,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诞生;胡适发表了《尝试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白话诗集诞生,我们的文学理论建设,也在无数次碰撞中渐渐与时俱进,建立了新的文学。

  而在新文化运动中,以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周恩来、郭心刚为代表的青年学生,成为新文化运动成果的接受者和实践者,他们矢志不移,坚定的寻找救国方法,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道路,勇敢地追寻远大的理想,为自己的信仰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形成了独特的五四精神。这些精神,我们要矢志不移地传承下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不断发展的文化之根和精神之源,我们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弘扬和发展,也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青年觉醒救苍生”

  觉醒年代中的青年人是一群敢作敢为,意志觉醒的青年人。他们是时代浪潮中最先觉醒的群体,他们不安现状,志于改变现状。无畏探索救国救民,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为中国的觉醒带来了新希望,为人民的觉醒带来了新救赎。

  (一)青年的觉醒,是视死如归的信念,是宁死不屈的精神

  在这个吃人的时代,也有人从光中走来,剧中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非常深刻。29岁的陈延年和26岁的陈乔年一路花,一路血走在前进的道路上,尽头是烟火人间。在牺牲之前,陈延年说:“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绝不下跪。”肉体已逝,脊梁仍在。百年前有无数闪耀的名字披荆斩棘想为我们带来幸福,但当他们前仆后继的牺牲时,也并不是真正的确定,这是不是能换来他们想要的结果,可他们依然选择了相信,也愿意相信。下次路过时,人间无我,但我的国家依旧繁荣昌盛,人民安康,民族兴旺,便死也无憾。可能这就是“去时少年身,归来英雄魂”的最好解释吧!彼时的少年站在成长的尽头,回首过去,一路崎岖,却早已繁花盛开。

  (二)青年的觉醒,是改变现状的决心,是无畏探索的精神

  在那孤立无援,山河血染的时代,总有一群青年挺身而出,渴望改变。剧中周恩来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鲁迅宣言“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毛泽东放言“天下者 ,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这样的认知与决心。这正是他们的觉醒,他们致力唤醒国人,给了无生机的旧中国以生还,使中国一步步走向今天,成就这繁荣盛世。

  (三)青年的觉醒,是坚定的决心,是救国救民的精神

  “遍地悲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旧中国贫瘠落后,人民痛苦不堪,只因国民的救国思想没有被开发出来。为推翻旧思想,陈独秀创立了《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提出了“新青年”的六条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发表宣传这一思想,为救国之路开启了新的闸门,并在后来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刊物。陈独秀让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从真正意义上拯救了中华民族人民的精神,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让他们拥有了对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坚定决心。

  在这么一个动荡不安,民族步伐不一致的时代,连当时的辛亥革命,都不能改变中国混乱不堪的面貌的时代。有人不明所以,有人迷茫不前,有人愚味无知,还有人妄想复辟帝制,同时也有一大群向往改交现状的青年先进分子,为中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着。他们怀揣新思想,新文化努力地向前跑,不畏眼前风雨,不惧脚下泥泞,只为让当时的中国人知道“青年正觉醒,吾辈当自强 !”

  觉醒,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定决心,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与担当,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思想,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无私奉献。他们让每一个革命新青年觉醒,让中国走向富强。


  参考文献:陈媛 《做时代的觉醒人》

  浅谈《觉醒年代》中辜鸿铭先生

  陈独秀 《敬告青年》

  电视剧 《觉醒年代》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