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中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有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他们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他们是近代中国混沌世界的指路明灯。


  一、蔡元培

  《觉醒年代》这部剧中,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令我动容,以前只是印象中的人物,现在看了《觉醒年代》,蔡元培先生这个历史上的人物鲜活起来了,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的伟大。

  在1919年5月4日爆发的学生运动,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是一场保护国家主权的运动。这场运动的发生,是因为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山东的特权。会议上其他战胜国对中国代表团的合理要求不予理睬,反而将德国在山东获得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人民强烈的反抗。正是由于这场运动的爆发,中国代表团才能在巴黎和会上就山东青岛问题坚决抵制签字并且取得胜利,这场运动中学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而在这群学生中,北大的学生起到了领导的作用。

  而北大学生之所以能够起到领导作用,蔡元培先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自从他在1917年1月份接手北大,就在第一场任职演说中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抱定宗旨;二、砥砺德行;三、敬爱师长。要求学生来大学是要研究学问,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德行,培养正当兴趣,在大学组织各种体育会、书法研究会、话剧等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同时对教授们也要求培养道德修养,对于当时南北两个政府的混乱统治下,在大学里建立一套完整的道德约束,重塑新的学校风气。对于推进中国进行思想解放运动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推进中国近代进程中,蔡元培先生的办学原则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就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先生多次强调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但并不是只研究某一家某一派,他一再声明“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他也确实做到了这点,在教师的聘任上网罗各派,最典型的就是在文科教师队伍中,既有新文化运动的标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也有文学上复古的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人。政治上更是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三民主义等不同思想。不论是哪一派哪一思想都可在北大共存,这也为中国寻求新的救国思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真正推进了中国的进程。

  梁漱溟在《纪念蔡元培先生》一文中提出,蔡元培先生具有“真器局、真度量”,“因其器局大、识见远,所以对于主张不同、才品不同的种种人物,都能兼容并包,左援右引,盛极一时。”“所有陈、胡(指陈独秀和胡适)以及各位先生任何一人的工作,蔡先生皆未必能作;然他们诸位若没有蔡先生却不得聚拢在北大,更不得机会发抒。聚拢起来而且使其各得发抒,这毕竟是蔡先生独有的伟大。”

  蔡元培不拘一格,延聘名师。到任伊始,就三顾茅庐、克服困难聘请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充分体现了他倡导与支持新文化运动的信念与魄力。因此说没有蔡元培就没有现在的北大,正是因为蔡元培先生对北大进行了改革,才会让北大变成最好的大学。没有蔡元培,新文化运动也就举行不起来,虽然新文化运动的领先者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但是没有蔡元培先生他们也施行不了。


  二、李大钊

  李大钊字守常,生于1889清朝末期,李大钊先生可谓是见证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代表人之一、在《觉醒年代》中,他的同僚、学生、朋友都称他“守常先生”。

  李大钊先生留学日本,是中国新思想的代表人,新文化的奠基人,在接受了新思想之后仍没有抛弃大他六岁的妻子赵纫兰,是一个重情重义的知识分子。当然我认为他的妻子在他事业的成功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赵纫兰无条件支持李大钊的革命事业,李大钊外出求学的日子里,家里的生计就是由赵纫兰一人操持,赵纫兰为他稳固后方,去世之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一生都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探索。他出生在一个被列强欺凌,封建腐朽统治下的中国,成长在一个受封建思想愚昧根植的贫苦大众的环境中,正是见证了这种心酸,无论革命道路多么艰难,他都依然为之奋斗,毫不退缩。李大钊这个为中国革命献身的革命先辈,这个闪耀在红色历史中的革命先辈,更是我们新一代青年的榜样。他是旧中国混沌世界的一束光,他的坚定为革命的成功注入了坚强的力量。他为社会底层人士发声,倾听大众呼声,和长辛店的许多工人成为朋友。他首次认为工人和学生一样都应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他回国之初,为素未谋面的穷苦人的孩子倾其所有去看病,这是他忧民、善良的一面。他不同于社会威望高的陈独秀先生,也不同于拥有高学历名导师的胡适,他初出茅庐,为贫苦大众发声,站在最底层人的视角为中国发展谋出路。他所著的《青春》里有这样一句话“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不仅饱含着李大钊再造青春之中华的理想,也激起了无数热血青年的满腔救国豪情。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让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成实践。李大钊之前认可的理论成功的成为实践,使他备受鼓舞,他同样认为这条社会主义道路同样适用于中国的发展,这场革命将对改造当时中国社会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欢呼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欢呼世界劳工的胜利,满怀信心的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样的自信不是来自于空想,而是来自于实践。因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让李大钊更加坚定了要紧紧依靠工人阶级,要团结全族各个阶级的力量,他不仅带领青年学子在北大办读书班,积极改造青年人的思想,还深入农村,唤醒那些“认命”的农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李大钊的真实写照。

  李大钊同时好辩论,为了证实坚持自己想法的合理性,据理力争自己的想法,如《厌世心与自觉心》同陈独秀的《爱国心和自觉心》一较高下。胡适发表《少谈些主义 多谈些问题》,李大钊便发表《再论主义和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李大钊在不断的辩论中,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实践着救赎民族的正确道路。李大钊先生身上这种坚定,爱国爱民,不畏艰难坚持心中理想值得我们每一个青年学生学习。


  三、胡适

  在《觉醒年代》中我从胡适先生身上我也算真正明白了“君子和而不同”的含义。当中的胡适先生可以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虽远在大洋彼岸,一篇《文学改良刍议》让陈独秀先生激动不已,更是在国内掀起了白话文的高潮。陈独秀先生为了将其招入麾下,不惜力排众议邀请他担任北大文科教授,更是不远千里从北京赶到上海,只是为了尽快见到心心念念的人才。胡适先生也没有辜负陈独秀的厚爱,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在《觉醒年代》中,我了解到胡适是打心里不接受共产主义的,他对共产主义的反感甚至是让人感到非常惊讶的。因为胡适本身就是个不太喜欢主义的人,他提倡学术是学术,政治是政治。并且胡适先生也为中国的发展作出特别巨大贡献。

  一是先扬后抑。《觉醒年代》中对胡适的塑造,是先扬后抑的。留美归来,一身洋装配上金丝边框的眼镜,彬彬有礼的态度,是那种典型的绅士形象。但是到了后面,就一味鼓吹全面学习美国,对威尔逊过度盲目信任,过分夸大了威尔逊的形象。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还是坚持不谈政治。并且在郭心刚在课堂上提出有关山东问题时候,说什么“山东问题不是一个学生关注的,威尔逊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是内忧外患。胡适鼓吹的社会改良主义,在一个平稳的国家社会不失为一种可以信奉的社会价值观,但是,当一个国家内忧外患,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尖锐,达到不可调和的危机时,是需要革命性的颠覆改造。

  三是中小学语文教育。胡适是倡导白话文的先行者。白话文简单易懂,便于理解,是更适合普及大众的文化教育。那个时候的胡适,便联合了一大批的学者,一起促使教育部门改课本,全部改成白话文。但是之前并没有类似的运动和先例,所以这不仅让胡适担上了一件风险极大的事去开创先例,而且还需要他亲自上阵为学生编写课本。

  四是自由精神。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更加倡导的是自由精神。由此可见白话授课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将我们从之乎者也的语境中解脱出来,更是改变了一种教育方式,教育观念。而这种改变,所产生的影响,在现代已经被无限放大,自由民主的思想深入民心,培养了千千万万优秀的中国青年。

  《觉醒年代》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位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胡适先生,可是大量史书对于先生的评价褒贬不一。或许胡适先生在革命的态度上没有李大钊那么坚决,或许胡适先生在文字的讨伐上没有鲁迅那么尖锐,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在新中国的发展上胡适先生所作出的贡献。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今的我们生活安定,已经不用带着评价的眼光去判断先生们的对错,只要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过这么一位先生,他曾经用自己的文字唤醒过一代青年的觉醒。

  上述那些为救国救民谋出路的先贤,他们开拓创新、为国为民、不畏艰险、不畏强权、坚定信仰并且矢志不渝的品质是我们当代青年学习的榜样。

  看《觉醒年代》就像在看历史,年代感、画面感极强。剧情清晰勾勒出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风貌。剧中的人物刻画非常生动和形象,往往出场,便令人肃然起敬,根本分不清谁才是主角。有故事,有思想,有现实,有理想,有情怀,有教育。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人之风,为天下苍生的担当。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勇敢地追求真理,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和理想抱负,积极投身于革新运动中,着实令人敬佩不已。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奋发有为积极探索,刻苦学习,争做国家栋梁,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梁漱溟在《纪念蔡元培先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