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8日 青海花土沟——新疆若羌——且末

  虽然昨晚没睡好,还是早早的被雄鸡叫醒了,路灯还是明晃晃的,天还没亮,为不影响老马休息,躺在床上熬到6点才起床,趁着其他人还在梦中,赶紧去公共卫生间,洗漱完毕后然后回房间挑灯补写昨天的日记。7点天亮了,大家起床洗漱,退了房我还没写完,只得让他们先去吃早点,十几分钟后我赶到约好的早点铺,没想到这里居然还有豆浆油条,看着就有食欲,我这个平时不吃早点的,也狼吞虎咽的吃了两根油条,喝了一大碗豆浆,感觉不错。

  从早店铺老板那里得知,花土沟1985年正式建镇,青海省石油管理局西部指挥部及下属各个处、场都设在花土沟镇,这里还是芒崖行政委的驻地,早点铺的墙上还贴着芒崖行政委落款的治安告示,问起行政委是怎么回事,老板也说不清楚 ,但有一点我们是清楚的,那就是这里石油天然气的储量、产量一定可观,否则花土沟不会这样兴旺发达。

  几经打听,终于在花土沟的西边315国道的出口处找到一个加油站,心里的一块石头顿时落了地。花土沟在315国道的北侧,东南距315国道约10公里,西南距215国道约5公里。而老芒崖则在花土沟以东约七八十公里远的315过道上,近来可能是由于养路、设卡等行政管理的需要,在花土沟以西约50公里也就是与新疆交界附近又建立了一个工作站,可能是出于人烟稀少和称呼习惯吧,这个地方也叫芒崖(也称新芒崖),花土沟地处两个芒崖之间。由于油气矿业的飞速发展,刺激了旅馆、餐饮、娱乐 修理、房地产和其他服务业的兴旺发展,可以看出这里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移民城市。花土沟至今仍在建设中,出城的路上看到与城区相连的的大片土地正在规划和平整中,售楼广告也随处可见。花土沟的地理位置也极为重要 它正好地处青海最西边的德令哈和新疆最东南的若羌1100百多公里的中间位置,分别距两个城市各500多公里,这即是满满一箱油的路程,也是大小汽车一天的行程。同时花土沟地处于青海和新疆的交界处,是南疆通往内地最近的通道。由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估计在不久的将来,定能成为青海西北的一个重镇。

花土沟附近的一段土路.jpg

  出了花土沟镇后,315国道往西全都是土路,土道旁边部分路段虽有新建的公路,但因所有的桥涵都没完工,还只是一个供观赏的公路,土路都是过路的车碾压出来的,所以往往有数条并行,范围很宽,坑洼不平,所有的车都是根据自己的车况选择其中一条而行,我想起了那句老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路了。这句话用在这里再恰当不过了。我们顶着前车扬起的沙尘跋涉而行,由于行进速度慢,沙尘漫天,更显得路上的车又多又拥挤,车辆走到高处时,才发现前后各是一条沙尘漫卷,蜿蜒数公里的土龙,沙尘中隐约可见一辆辆大车鱼贯艰难而行,场面蔚为壮观,就像是战争大片战略转移的某个镜头,我们身在其中像是在见证一段历史:戈壁如海,旌旗猎猎,黄沙漫卷,战车隆隆,身处悲壮的漫漫征程。

  随着地势不断地抬高汽车开始上坡,更大的风也不期而至,猛烈的南风与东西走向的公路相交 ,所有的车辆就像在轨道上的彗星,横拖着甩到北边的一条长长的沙尘彗尾,每当对面的卡车与我们会车时,我们都会冲进沙尘的彗尾,能见度几乎为零,开始还不由自主地踩下刹车等待“彗星”过去,后来慢慢就习惯了在慧尾的沙尘里“盲驶”,好在我们还事先看好路面,加上路宽速度慢,倒也没出现什么危险的状况。

  大约走了50公里终于上了柏油路,这里就是新芒崖,地图上看是那种最小的表示自然村的小单圈。车子密封虽然不错,但没有不透风的墙,经过刚才50公里长的那段土路,我们一个个早就面目全非狼狈不堪了,车内所有的东西都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黄土,就连呼吸的空气都有一股黄土的味道,好在这段土路终于过去了,车沿着公路继续上坡,远处的巍峨的山峰清晰可见,这就是阿尔金山,神秘而陌生的阿尔金山,我们来了。

回望阿尔金山下的罗布泊国家级野骆驼自然保护区.jpg

  阿尔金山脉,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东南,主要位于若羌、且末两县境内,是昆仑山脉中段北部的一段分支,西起车尔臣河上游的河谷,向东北延伸,在当金山口与祁连山衔接,总面积约6.2万平方公里,最高峰为尤苏巴勒塔格峰,海拔6161米,阿尔金山也是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分水岭和界山。

  阿尔金山的南北分别是昆仑山和祁连山,东西分别是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地形封闭,空气稀薄,交通不便,对一般旅行者是一个陌生而神奇的地方,除了有雪山、戈壁、沙漠,还有草原、湿地、河流和湖泊。1983年在我们即将通过的315国道的南面,也就是阿尔金山南侧新疆境内成立了国家级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它在新疆的东南角,位于东经87度10分—91度18分,北纬36度00分—37度49分,面积450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是当时亚洲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这里有许多珍稀的保护动物,如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藏原羚、雪豹、黑颈鹤、藏雪鸡等野生动物359种,其中不乏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据本世纪初的统计,这里有藏羚羊3.7万只,藏野驴3.9万头,野牦牛0.58万头……。

  由于气候恶劣,人迹罕见,极度干旱,这里成为地球上少有的地理空白之一,100多年以来受到不少中外学者和探险家的瞩目,1906年8月斯文·赫定从连赖库尔间路过这里走进西藏,出发时有21匹马和29头驴,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和8个向导和仆人穿越了这片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无人区,与缺氧、伤病、干旱和风雪进行了殊死的搏斗,当10月到达藏北波仓藏布时,只剩下3匹马和一头驴,斯文·赫定在他的《亚洲腹地旅行记》中写到,“每当我看到马的眼睛流出眼泪的时候,我就知道它不行了”。可见这里自然环境的严酷。

阿尔金山脚下.jpg

  进入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要到库尔勒阿尔金山管理处申请批件,获得批准后要按规定缴纳管理费,管理处还要派专门向导随行。每年的7月10日到8月30日是阿尔金山最美的季节,但能见到的动物却很少。12月、1月的寒冬才可观测到大量的野生动物,但那时的环境最为恶劣,平均气温在零下30度,而且含氧量极低。进入阿尔金山的人远比进入可可西里的人要少的多,这里的生态更原始,是冒险家,探险家的乐园,但由于条件艰苦气候恶劣,需要有大批的物资保障和医护设备,像我们这样的装备只能望山兴叹。

  阿尔金山还有着世界上最高的沙漠——库木库勒沙漠,有着高原内陆的不冻湖——阿琪克库勒湖,有面积达536平方公里的死亡之海阿牙克库木湖,有着高原桂林山水之称的新青峰,有着冰川密布的木孜塔格冰峰,此外还有千泪泉、阴阳湖、魔鬼谷这样的旅游景点。

  魔鬼谷是一条河水充盈,湖泊密布,景色美丽的山谷,但人畜不小心误入便很难生还。经多方考察才知道,魔鬼谷是罕见的雷击区,谷底有火山喷发之后形成的大型强磁性玄武岩及石英闪长岩体,山顶则是巨大的西风带强风漩涡,强风裹挟着冰封雪山上的冰晶水气,游离中又遭到昆仑山山脊的阻拦,会形成大雷雨云团,在磁场作用下携带了大量电荷,人畜一旦进入便成为了雷电的“猎物”,在这里,遇难者的遗体常出现在不相干的地方,这是因为,这里是我国最大的冻土层分布区,接近地表的冻土表面覆盖着水草烂泥,地下却是暗河、潜流,各种物体随暗河、潜流漂移,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送出水面,犹如鬼怪之所为。 这里除了含磁的岩石外还散布着大片云母岩,我们如果去那里一定要选择这种无磁性的云母岩行走,即使发生雷电也绝无危险。可惜由于时间及安全的原因,我虽然做了这些功课却仍无用武之地,只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提醒有机会去魔鬼谷探险的朋友,而我们这次只能做个阿尔金山的过客。

1510066516505064.png

  山势越来越高,车也越来越少,突然见到一个醒目的路标:“青海欢迎您再来”,还没缓过神来呢,前面一条“新疆欢迎您”的横幅让我们为之一振,长时间的颠簸和窗外单调的颜色,让我们变得木讷甚至有些痴呆,但当看到新疆这两个字却使我们倍感亲切,经历了3000多公里的艰难跋涉终于到新疆了,心中顿时泛起一股莫名的激动。进入新疆地界后路况瞬间好了许多,我们紧跟着一辆江苏牌照的小车离开大货车的队伍,进了新疆省界检查站,江苏的车过去了,我们却被全副武装的警务人员拦了下来,这里是依吞布拉克小镇,我们右侧不远就是海拔4642米的阿卡托山,我们停车的地方是阿尔金山的一个垭口也是南疆的东南大门,在这里我们经历了最严格的检查,除了检验身份证、驾驶证、行车执照还检查了后备箱,询问进新疆的目的,尽管检查的很严格,警官服务态度还算好,我们当然也积极配合,最后的程序就是给我们开路单,开路单的维族警官在路单上写的是维族文字,我们一个字都看不懂,有意思的是我们写汉字是从左到右,而维族文字正好相反是从右往左写,看上去即新鲜又别扭,我们拿过填完单子刚要走,这个维族警官突然问我们看没看电视,我们说好几天都没看了,警官打开自己的手机翻出一条新闻递给我们看,我和老马都有点眼花,没有带花镜,只能对手机上的蝇头小字看个大意,说的是发生在喀什的暴力事件,一个防暴警察被打死多人受伤的通讯,喀什是我们大后天的目的地,对喀什的情况我们多少有些了解,谢过警察我们继续上路,路面宽阔平坦,路标规矩整洁,风沙也小许多,总之,初次见面的新疆给了我们不少好印象。

库姆塔格沙漠西部边缘.jpg

  不久公路开始下坡,路面标识清晰到位“14公里连续下坡”, 路旁渐渐有了绿色,有些地方甚至流水潺潺,小树成林,上午的阳光洒在山沟里呈现出一片暖色,生机盎然。不久又是一个“19公里连续下坡”,山沟里不仅有了更多的树木,还有了小群的牛羊,遗憾的是我们没见到任何野生动物,这可能是在公路上来往车辆干扰的原因,动物们都知道它们不是国人的对手,对我们只能敬而远之,哪怕是远离闹市偏僻角落里的动物们也清楚这个生存法则,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当今社会的缺憾。

  库姆塔格沙漠在315国道的北面,古称莫贺延磧,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羽毛状沙丘而被称为最美丽的沙漠,遗憾的是只有在天空才能看到,我们在地面只能凭想象了,库姆塔格沙漠好像是一把黄色的羽毛扇,轻轻地覆盖在阿尔金山北部倾斜的高原上。这片沙漠还是唐玄奘西天取经路过的地方,《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了玄奘公元628年西行入莫贺延磧时的情景:“从此已去,即莫贺延磧,长800余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是时孤影唯一,心但念观音菩萨及《般若心经》……。时行百余里,失道,觅野马泉不得。下水欲饮,袋重,失手覆之,千里之资,一朝斯罄,又失路盘回,不知所趣……”。看来唐僧路过此地运气不佳,但愿我们的运气能好于唐玄奘。  

1510066622130330.jpg

  后边的盘山路渐渐远去,眼前是一片沙漠隔壁,我们正处在若羌以东,库姆塔格沙漠西南部,库姆塔格沙漠在阿尔金山东段的北部,东部有古丝绸之路南线的两个汉代著名关口——玉门关和阳关,它的西边就是罗布泊,罗布泊的西面就是库鲁克塔格沙漠,罗布泊的干涸使得库姆塔格和库鲁克塔格两个沙漠得以“会师”,同时也让从敦煌到若羌之间的这段古丝绸之路变成了无人区。上个世纪60年代罗布泊彻底干涸 ,41年前美国向世界公布了干涸了的罗布泊的卫星照片,它逐渐干涸的等高线好像是一只寂寞的“大耳朵”,无数条蜿蜒沉积的纹理勾画出罗布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的苦苦挣扎,那只的“大耳朵”照片宣布着罗布泊生命的结束。我当时在首钢的一个工厂做团的工作,是从隔壁宣传部的报纸上看到了这张展示着一个生态体系终结的照片,沙漠地区一个湿地或水系的消失,意味着数百万年甚至更长时间进化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彻底终结,不仅如此,它还会对周边以及整个地区的生态、气候、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塔里木河下游从大西海子到台特马湖基本断流,留下300多公里的干枯河道,下游的胡杨林大片枯死,直接威胁到沟通塔里木盆地南北的绿色走廊和第二条出疆通道——218国道,在我看来这只“大耳朵”更像一个大问号,在拷问我们每一个人如何对待环境,如何面对我们的后代,如何掌控我们的未来。

  315国道在一个叫巴士库尔干的小村落转而向西,南侧依然是大片的戈壁,远处是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北侧的沙漠戈壁中有方圆达100多平方公里的罗布泊盐沼滩,盐沼滩的东侧是库姆塔格沙漠,西面就是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由于这里的地势较低,一些耐旱的沙漠植物,如段穗、怪柳、骆驼刺、花花柴等沙漠植物顽强地生长在路边的戈壁中。一个有着依稀可见车辙的小沙石路口简易的路标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罗布泊——302公里,302公里在我们平时看来是个不小的距离,但对这几天的行程来说也就是一脚油的事,我突然感到那个神秘的地方居然离我们近在咫尺,心里泛起一阵阵的躁动。

  古代文献称罗布泊为泑泽,盐泽,蒲昌海,牢兰海,流入罗布泊的主要河流有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早在3800年前罗布泊地区已经有了高度的人类文明,在两汉魏晋时期,楼兰、鄯善古国和来自中原的文化,将这种文明推向巅峰,但在唐以后的1000多年里逐渐默默无闻,当楼兰后裔重新被世人瞩目时,却发现他们过着原始人一般的生活,没有文字,没有精美的器具,更没有城池,人们以红柳做针,身披兽皮,渔猎为生。多数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塔里木河、孔雀河水系改道,直接导致了罗布泊北岸,西岸一系列古人类聚居点的废弃,尤其是楼兰古城,从此城败人去湮灭于荒野之中,直到1900年初由瑞典探险家、地理学者斯文·赫定在一次对罗布泊定位勘测中,由于要找回丢失的一把挖井铁锹,其向导奥尔得克又在风暴中迷了路,才误打误撞发现了一处有着许多华美木雕板的遗址,归队后,斯文·赫定又让他回去取了一块,后来因为食物、冰块匮乏的原因结速了这次考察。1901年3月5日斯文·赫定再一次来到这个有着运河遗迹的古城,发现一个高达9米的巨大土堆,就是史书记载的楼兰古城印度风格的佛塔,在后来陆续的考察和挖掘中,古城还发现了大量的汉魏古钱、丝绸、陶器、漆器、铁器、史料文书,以及不少的波斯、希腊、罗马的艺术品,其中一个带有木雕的小佛像的建筑装饰品,被认定是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佛像艺术品,证明这里就是古丝绸古道的关键城市——楼兰古城。但根据最新的研究发现,此楼兰未必就是张骞看到过的那个楼兰,目前从出土证实,这座古城不会早于东汉,所以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楼兰古城对我们仍旧是个迷。

阿尔金山下的库姆塔格沙漠.jpg

  解放以后,我国的科学家也多次进入罗布泊腹地进行科学考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2年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罗布泊镇诞生了,罗布泊蕴藏着丰富的矿业资源,现在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钾盐厂,更多的资源还有待于陆续开发。在罗布泊的探险、勘测和建设中人类也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我们在罗布泊的岔道口没有停车,只是目送着那条岔道在我们身后渐渐逝去,不久又经过一架编号为《罗布泊1号》的桥梁,阿尔金山冰山融雪从桥下流向北边的大漠, 以后陆续又有了罗布泊2号、3号、4号、5号桥,但宽阔的河道只有几湾细水,河水几乎断流。水就是生命的源泉,是大漠的血液,33年前的6月科学家彭加木给科考队员留下一张纸条“我去东方找水”,结果一去未归,至今彭加木的遗体也未找到,人们在他最后离开的地方立了一块小小的墓碑,墓碑下面的沙地里有一个透明的小盒子,里面装着彭加木和家人的照片、信件以及这些年来路人的留言。17年前同样是罗布泊,在余纯顺死亡的帐篷旁,人们发现他用一把小藏刀挖出一个约半米的抗,说明他死前曾竭尽全力在找水,然而极度干涸的罗布泊无情的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一般沙漠地区无地标参照物,沙丘罗列成巨大的迷魂阵方向难以辨认,某些地方磁场异常还会造成罗盘失灵, 通讯受到干扰。水源极其匮乏的沙漠,经常数百公里不见一滴水,由于该地区风势猛烈蒸发量极大,人们在这里若不能及时补充水,很快就会造成严重的脱水,老马曾多次来新疆旅行, 结识了一个搞旅游大号叫新疆老杨的朋友, 老扬专做自驾游,可以提供车辆、导游和民族语言的翻译,他做这行不在挣钱而仅在于对旅游的爱好,近来每年夏天组织一个团去罗布泊。我问问老马是否想报团参加,老马像是自言自语,望着北边的大漠久久才吐出一句话:“罗布泊每年失踪人员的名单都在加长”,车上的人顿时无语。    

宇纯顺墓碑.jpg

  远远看到一个加油站——米兰加油站,近看这还是个久违了的十字路口,路边有几个餐馆和修车的铺子,我们知道这就是地图标注的36团场,36团隶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司令员王震)步兵第二军第六师。由于新疆距内地路途遥远且民族众多,新疆的戍边屯垦事业源远流长,从西汉屯田戍边开始,经历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代2000余年相袭至今。1949年国民党新疆警卫司令部和新疆省政府分别通电和平起义,而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第二十二兵团陆续开进新疆,中央借鉴历代戍边屯田经验,为西陲边疆的长治久安,中央军委于当年12月25日发布《军队参加生产建设的工作指示》,1953年又进一步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将驻疆部队分别整编为国防军和生产军。

  现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14个师,174个农牧团场,兵团人口占新疆的七分之一,粮食生产和税金占五分之一,超过二分之一的棉花,三分之一的棉纱、棉布、食糖由生产建设兵团生产,形成了一个以轻工、纺织为主,钢铁、煤炭、建材、化工、电力机械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一只建设新疆、保卫新疆、扎根新疆、民族融合的重要力量。面对这个被大漠包围,气候恶劣,远离大城市偏僻的36团场,我们心里只有对驻守这里的官兵,官兵家属及职工表示深深的敬意。   回望阿尔金山下的罗布泊国家级野骆驼自然保护区.jpg  十字相交向北的公路是名不见经卷的214省道,60公里外与横贯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218国道衔接,向南的无名公路顺着米兰河不多远就消失在阿尔金山的山脚下。36团场(只是地名,团部及主要机构不在路边)的大街上人稀车少,闲逛的也就我们4个人,此时是11点20分,离若羌还有52公里,还是先吃饭吧,加完油进了加油站对面的一家饭馆,铺面餐厅面积不小,桌子却不多,显得冷冷清清,三十岁左右的老板娘忙过来打招呼,一口标准的四川话,一个四五岁的男孩儿在自己玩耍,趿拉着一双很新,大出自己脚一倍的高跟鞋,在餐厅里来回磕磕绊绊地走着,两个年轻男女像是家人在餐厅的几个旁门进进出出,要不是这几张餐桌,我们一定以为是误入民宅了。要了三个菜一个汤,等候时和老板娘闲聊,老板一家是四川南充人,带着孩子、妹妹和一个小伙计来这里开饭馆,四川本是个物产丰富气候温和的富庶之地,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从天府之国跑到这里开饭馆,老板娘解释说这里比家里好做生意……。都到中午了,街上还是出奇的安静, 不见一个过往的人影,我们仍是这饭馆甚至是这条街的唯一食客。

  饭菜上来了,味道一般,吃饭时和老板娘的家人聊起米兰遗址,都摇头说不知道,还是老板见多识广,接着话茬从旁边的房间走了出来,说米兰遗址就在我们来的路上,往北要走几十公里的土路,他的一个朋友去年走过,车到半路就陷到沙子里去了,直到第二天才被人营救出来。从我们的地图上看,米兰遗址标注在36团以西边约10公里公路北面的沙漠里,距315国道不到10公里,按老板的说法米兰遗址却在36团的东北,我们已经错过了去米兰遗址的那个路口,根据我判断还是该相信饭馆老板的说法。

36团场附近沙地.jpg

  临行前我对米兰遗址做过一些了解,据史书记载,若羌县东北70公里(另有一说40公里),有一座东西长70米,南北宽56米,一个不规则的方形的唐古戍堡遗址,城墙下层是加红柳条建筑而成,上层是土坯、红柳条、草泥混筑,米兰古城附近还有14处以佛塔为中心的佛寺遗址,均为土坯建筑。1965年在米兰古城不远的地方,发现最远可追溯到西汉时期的灌溉系统,范围在30平方公里左右,它的存在时间与米兰古城存在时间完全一致,有人推测米兰河的改道导致灌溉系统的废弃,最终导致米兰古城被废弃。古遗址保护范围44.49平方公里,2001年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的古丝绸之路,从西安到敦煌分出三条路线,北线经哈密、伊宁、阿拉木图直到里海北岸、黑海敖德萨,最后到达威尼斯。中线出玉门关经库车、阿克苏马雷、德黑兰、巴格达、大马士革、开罗,最后到地中海最大的港口亚历山大。南线出敦煌西南的阳关,走阳关大道经米兰或楼兰到若羌、于田、叶城、塔什库尔干、伊斯兰堡到卡拉奇。当年古丝绸之路的所有线路都有若干岔道,新疆的西部的三条线路还可以相互穿插,而新疆东部的米兰却是当时古丝绸之路南线的必经之路,如今只给我们留下一个空寂的遗址,一个近代被西方国家多次掠夺过的废墟。    

66946f55a777d351d410966fcb3fbf8242548.png


  我曾在多年前就看过一段史料,那是一段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历史,臭名昭著英籍匈牙利裔的斯坦因,1862年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家庭,此人从1900年到1930年四次到新疆“探险”,曾多次在丹丹乌里克、尼雅遗址、米兰遗址、楼兰遗址、敦煌莫高窟等进行过掠夺和破坏性的发掘。在莫高窟仅用少量的金钱和一点点计谋,从王圆箓道士那里就骗取了各类珍贵的文物13000余件,也正是由于敦煌文物的大部分被运往英国,1912年斯坦因在英国获得爵士的称号。更不可思议的是1906年斯坦因在发掘了米兰遗址和米兰大寺时,发现了一个高达一米巨大的石质佛头,因一时无法带走,被斯坦因埋在地下待日后再取,后来日本的探险家橘瑞超买通当地百姓,将其挖出带回日本,因佛头归属问题,日英两国争执不下,闹上国际法庭,国际法庭面对列强不好定夺,最后做出将佛头销毁的裁定……。这个国际法庭的裁定丝毫没考虑到中国的利益,那是一段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一段每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的历史。

  古丝绸之路是从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十四世纪持续1500年,是横跨欧亚大陆奢侈品运输的交通干线,那时的运输工具大多靠骡马驮运,最现代化的也就是蓄力单轴双木轮大车,而现在面对去米兰古城遗址的几十公里的沙漠土路,竟让我们有着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人犹豫不决,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放弃 ,一是两位女生对那些残垣断壁实在提不起兴趣,二是路况不熟悉,万一车在沙漠中陷住或接连爆胎,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后悔都晚了,白天会因脱水而虚脱,夜里大漠的气温骤降,即使是在夏季也会异常寒冷。还是前往若羌,这是走了1000多公里才即将见到的第一个县城。

  若羌是中国县域面积最大的一个县,总面积达199222平方公里,(相当于2个浙江省的面积)与3个省接壤,(甘肃、青海、西藏)北边是两个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南面是两座大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全县85%为沙漠、戈壁和高山,以阿尔金山和昆仑山冰山融雪汇成的3条河流,瓦石峡河、若羌河、米兰河成就了若羌县的3块绿洲,瓦石峡,若羌镇,米兰。这些绿洲加上车尔臣河和塔里木河下游的河漫滩,是若羌县最主要的农牧业发展基地。

  路不是很新但笔直平坦,路况还不错,这是戈壁公路的普遍现象,首先是车辆不多道路的负荷小,不像内地所有的道路、桥梁都是超负荷运行,其次是气候干燥,一般不会发生水冲、雨泡、泥石流,冬天也就不会翻浆,再有就是这里的地基牢固,都是就地取材的戈壁沙石料。 路虽好我们也不敢大意,基本上都是是按照限速或比限速略高一点的速度驾驶,除了为了自身安全,也怕因处罚和扣分影响行程。

一望无际的戈壁公路.jpg

  不到一个小时就到若羌了,城里限速40公里,一条东西走向干干净净的街道,街面上很平静,没见到街边热闹的市场,更没有各种促销的宣传与广告,街上三三两两的人们不慌不忙的干着自己的事情,到处都是低节奏,显得懒洋洋的,汽车修理、汽车配件、饭馆旅馆等占据了临街建筑的一半以上,本想停下来歇歇脚,结果犹豫之间车已经出了县城。车刚加完油,大家又都是酒足饭饱,任重道远,还是继续赶路吧。

  且末距若羌约300公里,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南,从地图上看且末和若羌一样,都新疆最干旱、最荒凉、最偏僻的地区之一,一般内地很少有出差到这里的机会,旅游观光者更是凤毛麟角。

  在若羌以西约10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瓦石峡的小镇,从地图上看瓦石峡北面 有一条20公里通往车尔臣河的乡间小道,小道与车尔臣河汇合后转而向西,相伴于车尔臣河两侧逆流向西而行,200公里后就是车尔臣河中游,也是她流经的最大城市且末,我们计划避开315国道,绕行车尔臣河去且末。车尔臣河发源于昆仑山,向北穿过315国道流经且末后转而向东,河道在315国道的北侧在沙漠中流向东北,经过若羌的北部注入罗布泊地区,后来因为中上游人们的过度开垦和气候变化的原因,车尔臣河的水量逐渐减少 ,流过瓦石峡的北部就消失在沙漠戈壁中。从地图上看 车尔臣河从且末到瓦石峡北部沿河道仍有两个乡镇和十几个自然村,这条路历史上有可能就是从楼兰到和田的古丝绸之路,车尔臣河为昆仑山的冰山融水,这个季节正是丰水期,我们准备从瓦石峡峡下315国道,向北穿过小镇到车尔臣河,沿车尔臣河向西感受一下车尔臣河沿岸原著居民,在大片胡杨树林的河畔依水而居,渔猎放牧为生 自给自足的原生态生活。

  2点30分,路边出现了了高大的杨树,我们到了一个有《瓦石峡居民点》大型宣传栏的地方,路北侧有二十几栋整齐的瓦房,这可能就是瓦石峡镇了,街上路边没见一个人,我们只得将车开到镇子上找人问路。这好像是一个新建的居民点,每户都有四五间房和一个几百平米的院落,整个镇子寂静无声,转了半个镇子也没见一个人,我们也不敢贸然进院子打扰,忽然我们发现一栋比较高的房子上那熟悉的“网通”标志, 这是一个相对比较气派,高台阶玻璃门的门市部,旁边还有一个通向后院的大栅栏门,我们将车停在房子的背阴处,刚走出开着空调的汽车顿时感受到戈壁滩上太阳的威力,老姐两为活动腿脚也下车躲到对面房子狭小的阴影里,我和老马想进营业厅问路,玻璃门上的一把大锁让我们退了回来,看到院子的大门虚掩着,我们小心地进了后院,院子里没有我们担心的看家狗,只有一个停着两辆越野车的车棚,我们从营业厅的后门进入营业厅,营业厅空无一人,过道里都是一间间的办公室,办公室都开着门,桌上的办公用品和开机的电脑告诉我们这里有人办公,我们一边大声喊着“请问,有人在吗?“一边走过一间间的办公室,终于在南面的一个房间里,看到一个睡得正香的大胡子,大胡子30多岁,睡梦中糊里糊涂地被我们唤醒,我们怀着歉意说明来意,向他打听去车尔臣河的那条路,可能是刚睡醒,也可能是听不太懂汉话,我们怎么说他都听不明白,不好强人所难只好作罢,悻悻的出了院子,赶紧钻进了凉爽的车里。

  还是不死心,又一次在街道上转起来,在靠西边一个敞着大门的院子里,看到房间门也是敞开的,一条懒洋洋的黄狗坐在阴凉里吐着舌头瞄着门外,看样子对我们没有恶意,我们小心地站在院门口朝房间里喊话,狗好像没把我们当外人,看看房门看看我们不吼不叫,房间里果然出来一个男人,个子不高约40多岁,幸运的是会说汉话,告诉我这不是瓦石峡镇,瓦石峡还要再向西走两公里,我们谢过之后上车转向大道,那人像送贵客一样一直送到我们路口,好一副热心肠。

  过了两公里果然不一样了,干净整齐的街道,两边是浅绿色树皮笔直的钻天洋,路南面是大片的果园,路北是一栋栋漂亮的房子,看见一条向北比较宽的柏油路,我们果断的下了国道 驶进这个小镇子,说是镇子,不如说是别墅区,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笔直的柏油路,路的两边都是有着光滑树皮的钻天杨,路的右侧有一个两米多宽的水渠,水流湍急而清澈,杨树和水渠的后边,是一个个没有院墙却有着很大院子的西式小楼,每栋小楼之间绿藤缠绕,瓜果飘香,在这戈壁滩上居然有这样的世外桃源,我们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按北京别墅的标准,不论是从容积率、还是从绿化环境都可能是极奢侈的了。我们就在这如诗如画宛如梦境的世外桃源穿行,蓝天白云、阳光明媚、树影婆娑、流水潺潺,几只鸽子在院子里在咕咕叫,懒洋洋的看家狗在房檐的的阴凉处打盹,却始终见不到一个人,我们将车开的很慢搜寻着这里的主人,终于在林荫深处听见有人说话的声音,老马停下车,我赶紧下来,顺着声音走过小桥,通过一段铺满林荫的鹅卵石小路,几级台阶后走近一个绿篱笆墙的院落,正前方是一栋两层西式小楼,左面是有着很深廊子的一溜尖顶平房,廊子下是一个铺着红色地毯一尺多高的台子, 毯子上摆着不知道是喝茶还是喝酒的各种铜制器皿,一个三十多岁的带着维族小帽的男人,坐在地毯上正对着窗户里的人说着什么,我手里拿着地图的过去,小心地同坐在毯子上的主人打招呼,询问那条通往车尔臣河的小路,房间里又出来三四十岁的一男一女,看样子没有被打扰的感觉,他们都能听懂汉话,那个男的接过我的地图,明白我的意思后一个劲的摇头,和旁边的两个人用我听不懂的话讨论着什么,最后还是告诉我不知道这条路,我有点失望,还是认真地谢了人家返回到车上。我回京后我在网上查了卫星地图,这个地方的名字叫喀勒马克吾斯塘,是瓦石峡镇靠东部的一个村落。

  回到车上 我们仍不死心 沿着镇里的这条路继续向北 不到一公里柏油路变成了土路,房子和路边的杨树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枣树林,枣树不高,但已经果实累,一个个都有柴鸡蛋那么大,都是没有成熟都是青枣。再往北走便是一个丁字路口,横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土路,只能向左或向右拐,我们随机左转向西 ,这是一条坑坑洼洼更窄的土路,两边的沙棘树杈不断地“扫着”我们的车窗与车帮,沙棘在陕甘宁地区很多,但都比较小,果实成熟时只有豌豆那么大,这里的沙棘青青的还没成熟,但已经长的有花生米那么大了,沉甸甸的挂满了枝头,打在车子上咚咚作响。

   

  不一会路变宽,路两边的窜天杨又出现了,一辆摩托车停靠在树底下,两个十来岁的男孩子坐车旁玩耍,我再次下车向这两个小司机问路,其中一个男孩子头也不抬的,指了指西北边,我们抬头一看才知道前面十几米就是一个十字路口,路口的北面可能就是通往沙漠的那条路,我们开到路口刚向右拐过去就傻了眼,在这条北行柏油路上,横着一条临时堆起的水渠,新鲜的土垄约半米高一米宽,水流很急,我们的四驱车完全可以强行过去,但水渠会决口,而且前面的路通不通能走多远还不能得知,想起喀什的暴力事件, 我们还是选择了知难而退,折回路口继续向西,看还有没有可以北上的岔口,路的尽头是一个南北走向的干枯河床,也没有向北的路了,只好向南穿过另一处居民点回到315过道上,彻底放弃了走车尔臣河畔的梦想。人算不如天算,一天里留下两个遗憾。

  离开瓦石峡继续向西,瓦石峡镇是令我们难忘的一个地方,来之前从地名上看应该是一个峡谷,可见到的却是一片绿洲,她恬静祥和与世无争,在这里好像时间都在变慢,一起都显得那么懒散、自在、随意和轻松,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快节奏、高压力、重污染、缺失诚信的城市人梦寐以求的生活。曾有些组织在我国各地搞过一些专项的社会调查,发现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人们的幸福指数越低,在一些交通闭塞经济欠发达地区幸福感反而比较高,我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经在陕北最偏僻的山区搞过些调研,发现那里的辛福感出乎意料高,那些交通不便几乎没有电视广播甚至没有照明用电的地方,往往都是地广人稀,人均不止上百亩的耕地,尽管都是靠天吃饭,粗放型耕作,单位产量很低,但满打满算一年只有两个月的农活,下种期和收获期,赶上风调雨顺的好光景,可四五年不愁吃喝。由于商品经济观念差,所收获的粮食、饲养的家禽、山上的土特产基本不进入市场,(卖粮食卖家禽货遭到当地人的耻笑)生活温饱不成问题,属于自给自足的经济,平时男人们就是晒太阳闲撇(聊天),喝点自家酿的粮食酒,打牌。 女人们都是照顾孩子、做饭、做针线活、唠家常。虽居住相对分散 ,但很多都是亲戚套亲戚,邻里和睦,相互帮衬,时不时的按老风俗搞个名目就凑份子喝个大酒,由于文化不高信息闭塞,对生活也没有很高的奢望,每个人都幸福感十足,这是一种相遇而安自给自足的生活。但那里的生病和养老仍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大问题,给我开车司机小赵的婆姨就是得了尿毒症,尽管大家也尽力帮助,还是解决不了天价的医疗费,一旦钱用完了,立刻就放弃治疗在家里等死,老年人一旦丧失劳动能力,就会被家人安排在偏房,不会客·不见人,只是每天送点饭食,静静的等离开世界的那一天。在我们看来这是极其残酷的的,而在那里是理所当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丝毫不影响当地人们的幸福感。

  瓦石峡属若羌县,距且末约200公里,是两个县之间唯一的一个镇子,在这个远离海洋的大陆腹地,在中国最大的沙漠戈壁中,公路两边的地貌和环境也是有着巨大变化的,时而是一望无际单调的沙丘寸草不生,时而是成片的胡杨林绿树成荫 时而变成长满一丛丛球状灌木的大片戈壁,最令人惊奇的是这里居然还有大片的芦苇,尽管这里的苇子矮粗短小,却一眼望不到边,尽管从公路上没有见到水面,但肯定会有大量的水源,也许是季节性的湖泊,也许是地下水。这样大面积的芦苇荡,从路标上看至少有5个,100多公里的距离,我们从“一苇场”的路标一直走过“五苇场”的路标,之所以能出现这些绿洲,一定是得益于公路南侧昆仑上的冰山融雪,这些源源不断注入塔里木盆地的水源,使沙漠有了绿色,有了生命。而没有水源光顾的地方自然也就成了生命的禁区。

  且末县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定名且末,是小宛国的属地。隋设且末郡。唐设播仙镇。元改名“阇辉”。明代又该为“扯力昌”。清代属和田县卡嫱巡检。到民国设县至今。且末南屛昆仑山冰峰雪岭犹如固体的水库,顺山沟汇集成众多的河流,主要有车尔臣河、塔什萨依河、喀拉米兰河、莫勒切河、米特河等多条河流,形成一片片绿洲,而没有河水眷顾的周围却是黄沙如浪,这里也是古丝绸之路罗布泊到和田之间的必经之地。在靠近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林草地带,还有众多珍稀的野生动物,野牦牛,熊、羚羊、雪鸡、山鹰、野驴、盘羊、赤狐、臧野骆驼、猞猁、叶尔羌马鹿等等,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下一个绿洲且末快到了,路边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有了果园和高大的白杨树,各种车辆也多了起来,尤其是摩托车最为抢眼,开车的是多半是戴着花帽很帅气的维族帅哥, 后座往往是穿着漂亮裙子戴着纱巾的维族妇女,这给我们单调的旅途上添上几笔亮丽的色彩。路标的限速降到40公里,经验告诉我们已经接近城区了,大家都打起了精神仔细地看着车窗外这个陌生地方,对我们来说这是第一次来也极有可能也是最后一次来的且末,终于看到矗立着一块巨石三岔口的环岛,约有6米的石头上刻着五个鎏金大字“玉王欢迎您”,这是进入且末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一块罕见的巨大玉石。正想绕过玉石左转进城,却见到修路禁行的指示牌,我们只好按路标指引继续前行,从西边的小路绕进且末,小道上虽然路窄车多行进速度缓慢,却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少数民族地区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及路边居民区的生活百态。两公里才转到县城中央大道上,宽阔的大街虽仍在修路,但已经能在路基上走车了,看表已经7点20分,好不容易在满是尘土的中央大道路边找到一家旅馆,二楼的标准间每间128元,卫生间设在改造后的阳台上,简单整理后下楼吃饭,旅馆的位置不错,在县城主干道中段的西侧,主干道当下还是个大工地,从路基上看路面很宽,能和北京的长安街相比美,这样的偏僻小城修建这么宽的路,也是当今中国的一大特色,小城修大路,穷县建豪楼,是颇有“远见”的地方父母官普遍追求,之所以屡禁不止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如果真的想纠正这种现象,那么我们必须要寻找并解决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和利益。

  旅馆旁边就有个不小的餐厅,不巧的是,正赶上停电不能营业。我们回到旅馆门口,正在郁闷时,旅馆老板热情地给我们介绍街对面楼的后边有一个特色餐馆,我们正好想在街上转转,谢过老板便慕名而去。

  在对面楼后边一条不起眼的小街上,果然找到了这家餐馆,这是一座高层住宅建筑背街的底商,地点有些偏僻,高台阶小门面,餐馆不大,三张桌子,一个冰柜,一个吧台外带墙角的一摞酒水,老板娘是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女子,经介绍才知道这是一家新疆乌鲁木齐的特色菜,眼镜苏——椒麻鸡的加盟店,一只鸡包括主食60元,半只35元,我们要了一只,老板娘一边做一边和我们聊起来,年轻的老板娘是乌鲁木齐人,老公是本地的一家工厂的厂长,4个月前才嫁到且末,因不想闲置在家,特意从乌鲁木齐引进这家餐馆,签约十年加盟费2万, 每月由乌鲁木齐配送秘制作料,每公斤收费500元,生意很红火,基本上都是回头客,每天不到9点就卖完了,(因时差关系相当北京的7点)老板一边给我们做,一边招呼陆续来的熟客,大多数都是打包带走。我们几个都是第一次听说椒麻鸡,目不转睛地看这老板娘操作,只见从冰柜里取出白色煮熟了的全鸡,用手撕成小块,放上葱段,洒些酱油色的作料,放在大盆子里便大功告成了,待客人吃到差不多一半时,盆子里有了些空地方,再往盘子里放些刚煮出来的“皮带面 ”(1寸宽的面条),和盆子里的鸡肉及汤料一拌,除香、辣、麻外还有一种略带海鲜微甜的鲜味,吃罢果然感觉不错。可以看出椒麻鸡的真正商业秘密就在于炖鸡的汤料和拌鸡块的佐料,天色黑了,由于停电,老板娘给点上蜡烛,在温馨的烛光下,我们四个人喝着从青海涩北带来的那瓶青稞酒,吃着眼镜苏的椒麻鸡,一个个美滋滋的。

  两杯酒下肚,小店墙角的那些燕京啤酒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一般来说,很多小地方是决不允许外地品牌啤酒进入当地市场的,而且北京到此山高路远,又不通铁路,这种低值商品运费会很高,拿来细看,标识上什么都和北京产的一样,就是产地的小字变成乌鲁木齐了,估计是贴标合作生产的。

  椒麻鸡卖得很快,都是熟客打包带走的,不一会儿就买完了,餐厅里只剩下我们和我们桌子对面的三个中年男人,他们要了一整只鸡和一扎(十瓶一捆为一扎)燕京啤酒,看我们几个愣头愣脑的不像本地人,主动和我们搭话,当得知我们从北京远道而来,渐渐地借着酒劲开始称兄道弟侃侃而谈,从啤酒说道椒麻鸡,从椒麻鸡又聊到且末玉,越聊越投机,酒过三巡后,其中一位老弟从口袋掏出几块玉佩,拿到我们卓前如数家珍地对且末玉赞不绝口,从玉石的历史、等级、行情到如何鉴定真伪、哪里买最便宜,一一向我们道来,微醉的眼中透着且末人对且末玉的自豪感。开始我们还以为是在做玉石的推销,那位聪明的老弟很快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告诉我们他们都是本地学校的老师,只是出于对玉的爱好,看来是我们有些误解了。

  我对玉略知一二,且末玉实际上叫做且倩玉,早在先秦时期且倩玉就有了“昆山之玉”的美称,从若羌到塔什库尔干延绵数百公里的昆仑山脉,白玉、青玉、青白玉、花玉、墨玉品种俱全,其中以细腻油润白色的羊脂玉为最佳。从现代的观点来看,因其成分为透闪石,均属和田玉范畴,但又有别于产地意义上的和田玉,价格上也是有着很大的差距,这几年对和田玉的炒作尤为疯狂,对不懂行的买家,不良商家惯于偷换概念,以和田玉这个不具备产地意义的冠名,用青海玉,辽宁玉,甚至是俄罗斯玉来炒作产地和田玉,但不管怎么样,且倩玉比起青海玉和俄罗斯玉来讲总算是新疆玉,其血统不容置疑。听到我的呼应 那位老师像是找到了知音,借着酒劲越发兴奋,上述到唐代君子佩玉之风,玉品喻人品,下述且末玉的兴衰变迁,像是给我们上一堂且末玉的历史课……。 我们吃得差不多了,仍不忍打断这位老弟的热情,直到酒尽、盘清、人醉才起身告辞,真乃他乡遇故知呀。

  天色已黑,我们走过烛光婆娑的小巷,穿过漆黑的筑路工地,同样是借着烛光回到旅馆的前台,老板告诉我们供电局要11点才能来电,已给我们准备好照明的蜡烛,我们谢过老板给我们介绍的椒麻鸡,上楼进房间,点着蜡烛洗澡,11点整来电,写日记整理行装,12点40睡觉,老马的呼噜声按时响起,我想着且末玉,想着明天的行程,想着想着,竟在老马的鼾声中睡着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