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铁军”精神;北伐;
“铁军”精神的历史起源
北伐战争中被誉为"铁军"称号的是中部战区127旅。铁军是指中部战区127旅,这是一支历史悠久、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是中国共产党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力量,素有“铁军”之称。在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率先从广东出发,首战碌田,长驱醴陵,力克平江,直入中伙铺,奇袭汀泗桥,大战贺胜桥,攻占武昌城,所向披靡,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部队赢得了“铁军”称号。北伐军攻占武昌后,由于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不怕牺牲,战功卓著,1927年 1月,这个团所在的第四军荣获人民群众赠送的“铁军”盾。叶挺对独立团的将士们说:“我们之所以能够建立这样的伟大的战功,是因为独立团是共产党的军队,因为有了共产党,我们才能成为铁军。”
叶挺独立团,一九二五年在广东肇庆成立,全团当时有2100多人,设有三个营及两个直辖队。之后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以叶挺为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一支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成立不到一年,勇扛北伐先锋大旗,誓师北上。在肇庆等地集结出发,经韶关入湘,持续前进,一路与敌人主力部队展开激战。长驱醴陵、战长沙、破平江、,奇袭汀泗桥,大战贺胜桥,攻占武昌城,所向披靡,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的事迹,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被誉为“铁军”。
1926年7月,北伐军分三路从广东出师北伐。西路为北伐军主力,担任正面主攻。两个月前,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锋军,先行由粤入湘。叶挺独立团担任正面进攻的任务,在北伐战争中,英勇善战,屡破强敌,取得了醴陵、平江、汀泗桥、贺胜桥等战斗的胜利,一口气打到武昌城下。
汀泗桥是通往武昌南面的第一道门户,西北端是湖沼。当时水涨,其外围形成了三面环水、一面环山的险要地势。吴佩孚重兵万余人在此桥防守。“面对敌方据险顽抗,第四军向汀泗桥发起攻击,叶挺独立团主动请缨作为先遣队。”刘芳介绍,因汀泗桥正面进攻困难,叶挺独立团接到夜袭任务后,当天夜里,在当地农民汪远福的带领下,绕到古塘角从吴军背后突袭,而北伐军第十师则从正面进攻,占领汀泗桥。“但此时独立团不失时机,沿铁路追击逃敌,急进数十里,在当天中午11时夺取了咸宁城。”
叶挺独立团在汀泗桥之战中所展现的英勇无畏,得到北伐战争时期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顾问戈列夫的认可和赞誉,他在一份报告中写道:“起先敌人有秩序地从一线撤退到另一线,但是当独立团的打击加强时,撤退就变成溃退。”
汀泗桥一战后,敌人精锐损失大半。与此同时,吴佩孚决定亲自督战贺胜桥之战。他尽力调遣武汉境内的军队,和前方伤残兵员,本着死守的意志坚守武汉。“但令敌军想不到的是,独立团凭借一营之兵,一鼓作气冲入敌方阵营。”刘芳介绍,后来在三十五团的增援下,敌军阵地摇动,全线崩溃。“据战俘说,吴佩孚在督战时,严令官兵不准后退。但因抵挡不住叶挺独立团的猛烈进攻,官兵们纷纷溃退。即使吴佩孚用机关枪扫射退却者,并将旅长团长两人斩首示众,仍不能挽回动摇的军心。”
还有叶挺独立团进攻贺胜桥和攻破武昌城的战役。武昌位于长江南岸,汉口位于长江北岸,汉阳位于汉水和长江的汇口两岸。武昌素为湖北省政治中心,坚固城墙,周围约达六十华里,城高约二丈有余。城内有蛇山横贯其间,居高俯瞰全城。城北靠近长江,东有沙湖,南有洪山,西有南湖。城郊地势平坦。武昌是华中地区交通枢纽,形势险要,是易守难攻的古城,为军事上必争之地。1926年9月1日,北伐军进抵武昌城下,并包围了该城。3日和5日发起两次攻城战斗,均未奏效。叶挺独立团参加了第二次攻城战斗,奋勇队第一营冒着炮火潜近城脚,架起了几具云梯奋力攀登。敌军居高临下,以猛烈的火力扫射。独立团第一营官兵轮番强攻,前仆后继,伤亡惨重,第一营营长曹渊率战士攀登攻城时,不幸头部中弹阵亡。6日北伐军占领汉阳,7日占领汉口,武吕已成为一座孤城,处于北伐军四面包围之中。10月10日,叶挺独立团由通湘门附近爬墙入城,与顽固抵抗的敌军展开巷战,并首先攻占筑有炮台和环形工事的制高点蛇山。经过40天的激烈战斗,叶挺独立团终于登上了武昌城,创造了北伐战争史上最为辉煌的战绩。叶挺独立团像一把尖刀,深入敌人的腹中,成为北伐军的前锋。他们首胜湘南,再胜湘东,捷报频频传来,轰动两湖人民百姓,叶挺独立团的战绩令当地百姓都刮目相看。“在湖南的时候,叶挺独立团便已被人民称为铁军,官兵则被誉为铁人。”刘芳介绍,入鄂之后,又连战皆捷,百姓都被独立团锐不可当的气势所折服,佩服官兵们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军纪作风,“铁军”的名号便由此传开。
以中共党员为骨干的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期间的表现,也得到中共中央党组织的赞扬。当时中共中央内部刊物《中央政治通讯》所述:“自入湘以来,叶团每战皆列前锋,其作战之勇,军纪之佳,牺牲之巨,为各军之冠。”但独立团伤亡太大,干部减员过多,广东、湖南,湖北党组织不断为独立团调来干部、补充兵员,以维持战斗力。
1927年1月,受百姓委托武汉汉阳兵工厂特制了一块正面铸着“铁军”两个大字的铁盾牌赠送给第四军,起便是叶挺奉命代表第四军在授牌仪式上接受的。对于叶挺独立团以英勇的战斗和巨大的牺牲,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宣教部主任刘芳认为,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之所以能战必坚攻必克,除了有勇有谋,兵贵神速,还在于人民的支持,在于军民的团结。 叶挺独立团是我党领导的第一支正规军队,它在我党、我军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为我军的政治,军事和组织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是人民军队的前驱。它的光辉业绩,载入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册,彪炳千秋。
叶挺独立团“铁军”精神,是经受过战争和历史考验的红色文化和民族革命精神,它深刻体现了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怀,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在新时代,“铁军”精神的优良传统与风范仍是增强文化自信、确立文化认同的精神核心。弘扬“铁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延续。同时,从北伐首战视角对叶挺独立团的“铁军”精神进行研究,能够促进首战场攸县地区的红色文化开发与建设,助力红色血脉赓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力量。
“铁军”精神的价值
一、铁军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上的一种强大精神力量。新四军在三年异常复杂的环境和条件下,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发挥积极主动的创新创造精神,开展不同形式的斗争和工作,展示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坚强的斗争意志,巧妙的战略战术,严谨的政策水平,不仅沉重打击了敌人,壮大了自身力量,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四军铁军精神,抗战胜利后新四军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重要战略力量,铁军精神也得到进一步弘扬。
二、铁军精神是新四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用智慧和创造铸就的一种精神,它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脉相承,相应生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铁军精神是坚持实事求是,推动改革创新的不竭精神动力,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铁军精神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铁军精神激励我们,全面从严治党需要有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作风新四军犹如一座革命大熔炉,锤炼了一代又一代的钢铁战士,磨砺了广大指战员坚韧不拔,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钢铁意志。新四军凭着不怕死不怕苦的精神,硬生生的挺了过来,他们是一直敢于吃苦勇于牺牲的队伍,一次次面对绝境的他们,依然能够笑迎胜利,这种乐观的革命精神和不怕牺牲的钢铁意志和精神,是值得每位共产党员去敬仰和传承。总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学习践行铁军精神,让铁军精神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事业中更好的发扬光大,让全面从严治党指引着我们党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为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行。
“铁军”精神的传承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这首雄壮豪迈的《新四军军歌》不仅记载了新四军的奋斗历程和丰功伟绩,而且向人们昭示了伟大的铁军精神。铁军精神,既是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集中反映,也是共产党人优良作风的生动展示,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鲜明体现,昭显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壮美情操。它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把中国文化的传承美德在新四军将士的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美德的一部分。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铁军精神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号召力,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之一,是指引中国民族巨轮前进的灯塔。
作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青年,我们要继承和弘扬铁军精神、首先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高举爱国大旗。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其次,要继承铁军精神勇往直前、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把远大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最后,要牢记心系百姓、服务人民的宗旨,关注民生, 多做实事。
传承铁军精神,永葆初心本色。
参考文献
1.铁军精神的时代作用 2007年06期 铁军
2.2007年10月12日新华日报 大力弘扬铁军精神,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纪念建军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