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末时,你的城市迎来了一场春雪。看到你朋友圈发的雪景图:一朵两朵三朵的雪,落在篱笆墙外的红花绿树上,你和他站在瓦蓝瓦蓝的天空下,笑着。

  我栖居的这座城市,冬天无雪。入春后,自然亦是寻不见雪的踪影。天上无白雪。庭前无飞花。唯有瑟瑟北风寂寂冷雨,穿越半城烟沙飘然而至。

  没有雪的冬天,在南方,无处不在的冷会让我颤抖。是谁在我耳边忧伤地唱着:二月白雪像是一场告别,模糊了视线,眼泪落下的瞬间,我很想念你,却没有了语言……歌词似乎很是应景,符合我此时的心境。在这座城市生活了那么多年,至今我仍然无法习惯,习惯这座纷繁妩媚的却因无雪而缺失了柔和感的城市。

  是夜,在我无望地期待着一场雪下时,读到你发来的几行字。

  珏:只要我睁开眼,到处都是你的影子。你飘在我的窗外,落在我的眉间。你是轻盈的,又是笨拙的。下雪了,我迟迟不敢出门,生怕我离开时你会来。我想等到你。我的《支教日记》已写到第39篇了。我写到了你,我要和你一起读。珏,此时的墨脱不冷,绿树繁花都等着你的到来。你可一定要来。

  我回复道:晴儿,我又要失约了。一直说要去看你,却一直迈不开前行的步子。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却不得不为了生活这样活着。真羡慕你们这对神仙眷侣,在那个干净的地方,远离俗世,相爱相守。晴儿,终有一天,我会去看你们。但我不知那一天是在何时。也许,到了那一天,你看到的我已然是个满头白发的小老太太了。到时,我们烹雪煮茶,再叙别离之情。

  晴儿,一个念念不忘的名字,一个无法抹去的身影,想来我们之间已分别了八年之久。你刚到墨脱时,我们写信,用笔写,然后装进信封,交给邮递员,千里万里地抵达彼此的城市。一封信,从你那儿寄出,到我这儿,在路上的时间约在十五天左右。后来,墨脱通了网络,又有了微信,看似联系起来更为便捷了,却无形中将两个人的距离拉得很远。

  八年。很长很长。我一直说要去看你,却一直没有去。你一直在等我,一次次因我的失约而失望。再过几年,我会一日日地老去,我怕会想不起你的眼神,你的唇角,你发夹的颜色,你喜欢的巧克力的味道,但不管如何,我都会记得那年大雪纷飞的黄昏,我送你离开,你缓缓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里,直至不见你的身影。

  后来,你在一封信的最后一行写道:我这里每年的冬天都下雪。下雪了,我就告诉你。

  我说,我这里的城市不下雪。等到冬天到来时,我会把思念折成一朵朵雪花,放飞,像放飞一群白色的信鸽一样。

  这些年,我们在各自的城市过着各自的生活,我们读书,我们写字,我们总是会将彼此写入文字。

  在渐渐拉伸的时光里,我们念念不忘的,其实就是心里无法舍弃的那一部分。多年前,我们相遇,我们相爱,最后相别。时光往复,若有一天,我们重逢,是经时间之手的牵引,是听到了文字的召唤。

  这些年,因为文字,我们相知。我很迷恋这种感觉。文字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润泽了我们的情感,赐予我们太多美好且丰富的东西。文字带给我们的,除了阅读本身带来的愉悦,更多的是精神内核的贯通。


  一、许冬林:亲爱的旧时光

  黑是墨的魂,没有比墨再苍老的颜色了。

  那是多年前一个冬日黄昏,我站在杭州西子湖畔四季酒店的大堂内,望着墙上的一组水墨画出神。外面是苍茫大雪。这场雪,将出行的人困在了酒店里。因这场雪,我邂逅了这组水墨。

  墨是冷的。雪也是冷的。无端地,我将这一组有着强烈反差感的颜色放在了一起。雪小禅说,墨亦可用来听。那雪,也是可以用来听的。听墨或听雪,听的又何尝不是自己的心。墨是香的。那雪自然也是香的。墨香和雪香都有着岁月沉香的味道。对于墨香,闻了又闻,却怎么也闻不够。

  相比尘世的繁华,我是爱极了这种旷远的寂静。

  冬林在《老墨》一文中写道:人往墨里沉,墨往纸里沉,就这样把自己也沉成了一块幽静的墨,把纷扰的日子过成了意境悠远的水墨。

  笔墨纸砚中,墨是孤单的。世间少有人懂得它的孤单。冬林写了墨,那是如同老僧一样的墨。清隽的语言,有一种幽深的况味在其中,让人着迷。

  她是懂墨的女子。

  与《老墨》截然不同的是《胭脂》。一个是冷到极致。一个是艳到极致。

  想起李煜的词: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自古美人多薄命,多情总被无情伤。想来那美人双颊上的胭脂,终究会让泪水冲淡。

  冬林写《胭脂》,却有不同的意味在其中。冬林写胭脂,写的是人生的好年华,还有两个女子之间的懂得。

  她笔下的胭脂,少了些许红艳多了几丝柔和。她说,胭脂是暖心的,暖岁月暖一段寂寥的旧时光。她说,最喜欢的胭脂,是不用的。这句话,如此温润地贴近我的心。

  于《老墨》和《胭脂》,更透着尘世烟火味的是《衣香》。

  同是女子,读完她的《衣香》,我会想,冬林大概也会喜欢那种文艺的复古的民族的衣饰吧。我自然是喜欢的,对于衣,我极为挑剔,不求华服,尤爱孤品。在材质上,爱棉麻等天然织品。

  冬林说,一低头,往事的味道,时光的味道,都在那袭人衣香里了。女子对衣香的贪恋是与生俱来的,对一件钟情的衣,会舍不得穿,只想藏着。就像爱一个人,会将他放在心底妥贴珍藏,当某一日相遇,双目相视,会觉得上天终究是不曾薄待自己。

  冬林的散文,其精致唯美无法言说。我是极爱的。

  她的书,从2008年出版的第一本《一碗千年月》到《桃花误》《菊花禅》《旧时菖蒲》我都妥善珍藏。今年,怜幽将她引进流年,我自然是欢喜的。

  愿时光能缓,故人不散。


  二、朱朝敏:岛上嘉木录

  这些年,在我有幸结识的流年社团的女作家中,朱朝敏,一直是一种诗意且温暖的存在。

  某日,我读她的散文,听她讲述与亲戚们有关的那些往事,她的姨婆、老姨,舅舅……这些都是旧时光里温暖的言说。他们,是我们的亲戚,也曾经有过和我们一样美丽的年华,曾经牵着我们的手,用爱的目光看着我们长大。

  当我们一天天地长大,他们就老了。像秋风中的叶,萎了颜色,干了水分,最后将匍匐在大地上,这是他们最后的归宿。读到这样的句子,感到阵阵的心酸。看着他们渐渐地苍老,黑发变成白发,额上爬满皱纹,腰身不再挺拔,承受着生活与生命的双重压力,便自然会怀念起一些与她们有关的往事来。散文读来没有丝毫的阻碍。这样的文,总能轻而易举地扣动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那根弦。

  《岛上嘉木录》是我喜欢的一篇散文。在这篇文中,朝敏用三首古诗句带出了家乡洲岛上的三种树:青桐树、洞庭树,柚子树。

  三种不同的树,寄予不同人物不同的情感。青铜树下诵经的人生凄苦的亚兰;与被称之“救命树“、“福树”的洞庭树相看两不厌的姑婆婆;在茂密的柚子树下生活着的亲人们……幽深的情感,素朴又温软的生活图景,为这篇散文注入无限的韵味。

  美好的女子,其笔下的草木皆有灵性,即便是在匆匆逝去的时光里也会留下一抹绚烂的光影。树的香气芬芳了岁月,深邃了人间亲情。有些属于灵魂深处的内在的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却是真实存在着的。

  岛上有嘉木,亦有嘉人。


  三、贾志红:粥,凡尘之外的味道

  张小娴在她的散文中写道:当我们拥有过最璀璨缤纷的东西,才懂得欣赏一碗粥的朴素。

  这一碗粥的素朴,是凡尘之外的味道。那种清修,该是有着繁华落尽之后的安宁。

  如果有人问我,这世界上什么食物最好吃?

  我定然会脱口而出:粥。

  尝尽人间千种美味,许是要待到人生暮年方可明白大味无味。一碗不加任何佐料辅食的白粥才是世上最本真的味道,在瞬间让所有的美味荤腥都成了俗世之物。

  借用范晓波老师的一句话:“好的文学如同世间一切美好而长久的情感,它不会亮到刺眼,也不会热到烫人。”

  好的食物,比如这碗粥,也是如此。讲究小火慢熬,平和持久,才会使得米水融合,柔腻合一。粥煮好了,让它在时间里慢慢变得温和,在入口的那一刻才会有万般的妥贴,会让你感到无比温润,如同世间一切美好且长久的情感。

  好的散文,比如这篇《粥》,也是如此。志红用缓慢的语调讲述记忆中的那些往事,不矫情不张扬,或欢喜或悲切,飘散出的皆是迷人的气息,如唇边的轻声呢喃。

  林清玄说:“一个作家在写字时,画下的每一道线都有其人格的介入。”一个独立且高洁的灵魂,所经历的每一次奔波与流离,都是她在尘世的修行。

  读志红此文,那些相似的喜好,相似的场景,相似的情结,像是旧时光里故人的书信,打开,陡升一种“见字如晤”的欢喜——依然用素朴的方式,温润地呈现。


  四、王必昆:母体的村庄

  王必昆《母体的村庄》中的五篇散文,几乎可以满足像我这样的文艺中年女子对那片土地的念想及想象,随之带来的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是极其美妙的。

  哈尼梯田是人间秘境,是大地的雕塑,她的存在,是艺术最博广深远的形式。

  泸沽湖,能完美地彰显“宁静”这个词语的内涵。在泸沽湖的早晨,我很想成为湖中的一滴水,湖岸的一棵草,聆听泸沽湖的晨歌暮语。

  坝美,是上帝赐给隐逸者的最后的礼物,是传说中比泸沽湖还美的地方,和陶渊明所描写的桃花源有着惊人的相似,若此生,能在坝美小住,人生便再无憾事了。

  而色彩斑斓的村庄可邑,如白雪般的梨花,开到极致的加级寨,皆是世人诗性疗伤的精神栖息地,透着无法言说的温暖和简静。

  此文中,必昆以梯田,湖,村庄、梨花为视点,在世人的现时需求和精神旅行中,层层剥茧,步步深探,解构世外桃源,体味美色真髓,相约心灵之旅,互有渗透,互有隐喻,呼应参照,带出某种深远的意境。

  一些神妙无比的心灵感悟,如珠玉闪烁,哲味幽深,在这篇散文中俯拾即是。品读必昆笔下充满母性和神性的村庄,心有所动,随之便拼凑出一幅幅幽深的全景图。这是所有追梦者的文化梦影和精神向标。

  焕发着母性的村庄是迷人的。必昆笔下的这一组散文透着浓郁的乡村情结,他把关注的目光投给彩云之南那些远离喧嚣的村庄,带给读者的是多感官的享受。


  五、静子:茶禅书

  静子,人如其名。

  他选择了一种安静的写作方式。他的生活也是安静的。一本书,一壶茶,一支笔,伏案时,或写或画,还可闻见清幽的墨香、怡人的茶香。世间的香味千万种,唯有这一砚墨香、一盏茶香得以我们的眷顾、迷恋。

  他是一个天生质朴的文化人,崇尚简单的生活。内敛沉静,这四个字用在他的身上是如此妥贴。他笔下的字,更是淳朴恬淡,含蓄馥郁。

  某日,静子老师发来他的近照。他站在书柜前,着一件宝蓝色的斜襟上衣,隐约中透着文化人的儒雅静沉。

  在朋友圈看到他发的图,古色古香的家什、配饰,各种材质和形态的茶具,他的书桌干净整洁,还有窗台上那一簇簇开得葱郁的水仙……我想着,这便是他所喜欢的生活样式吧。

  人世喧闹,人心更是浮躁。我不知,要潜修多久多长的时日,才能修得如他那般的气定神闲,心境澄明。

  生活中不能缺失的是风雅,而世间所有的优雅与情趣,皆源于“慢”。“慢”的节奏,是很多人渴望却不可及的。从静子老师身上由内至外散发出来的那种风雅,大概与他多年潜心写作、研习书法,静悟茶道息息相关。


  六、傅菲:焚泥结庐

  曾看到一张图片,黑色的背景图上是几双缠绕在一起的手。粗看,根本无法分辨那是几只相握在一起的手。你会和我一样,以为那是一颗褪去了血色之后的裸露的心脏。

  读傅菲的这篇《焚泥结庐》,恍惚间我又想到了这张图,但已是无处可寻了。在文中,傅菲所描写到的无数双粗糙的手:那些手,曾沾满了泥浆。那些手,曾在制陶磨具和土坯之间来回摩挲,或许还曾被陶片刮伤留下了伤疤……那些疼痛是不会消失的。疼痛将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在岁月的沉浮中共存。会消失的是生命,那些手的主人,还有土陶厂以及制陶的手艺。

  傅菲在这篇散文中多次写道,他用自己的手去抚摸那些被废弃的陶片、被世人遗忘的窖门。那般深情又伤感地叙述着自己对火烤烟熏的泥土味、土陶厂和窖洞那种深深的迷恋……这些句子,带着他的体温,流经时光的长廊,最后涌入我们的胸腔。那充满诗性和神性的描写让这篇长调叙事散文增添了更多的魅力。我知道自己被困在里面走不出来了。

  该如何去表述,我对这篇散文的喜爱呢?这对我来讲,似乎成了一件极难的事。特别是现在,我的耳边,是古琴和勋合奏而生的低沉悠长的乐声。我的鼻息间,泥土的气味还未曾散去,它们正与我痴缠着,像是难舍难分。

  这篇文和这首曲,在本质上有着相同之处。它们所散发出来的气息如此相似。它们的相遇本身就带着神性的美好。在我眼中,它们有着同样的朴拙,厚重,沉静。早上,在流年编辑群和雁子聊起傅菲的这篇《焚泥结庐》。她说,编者按很难写。我让她去听这首曲。她说:“已经听了,再听怕是捞不起自己了,你的剧透让人沦陷……”我嘿嘿一笑。其实,我也是。将一篇文反复地读,将一支曲反复地听,直到将文字与音乐糅合在一起,不分彼此。


  我珍惜每一个在途中相遇的人。尘世凉薄,更要常记、长念途中的那些美好和温暖。这些年,令我们念念不忘的,必然是曾经铭心入骨的记忆。

  读书写字的日子,在忙碌中变得异常珍贵。那些日子,是不经意间落在人间的一缕清香,一朵浅云。动静相宜,长长短短,层层叠叠中有着诗的韵味,透着清素芬芳的禅意。无端地,会想起林清玄的句子:“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

  这些人,是我有缘相遇的人。他们,已是我的故人,熟悉了的文字有着故人的气息,情意无需言说。这些字,在我眼中,像极了那不经意间飘落在旧瓷碗里的花瓣,清雅美好,在过于绚烂过于纷繁的人间,自顾自地妖娆,自顾自地安静。

  是在今日,我打开斑驳的时光,那纹路却清晰可见,尘世的温暖终究是多过悲伤。

  这一册《时光书》,是我写在这个春天的长短句。是我要说给你听的关于我们的往事。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