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笔”大家脑海里会有很多景象,钢笔、铅笔、圆珠笔、签字笔、羽毛笔等等,但是今天我要说的是中国传统的书画工具——毛笔。

据说历史上对毛笔最早的记载是《史记》。其中曾有:“秦始皇命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以御北方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笔”,《文房四谱》上也有记载,云:“昔日蒙恬造笔,以拓木为管,鹿毛为柱,兔毛为被,此乃谓苍毫也”,博物志云毛笔是谁发明的:“秦之蒙恬将军取狐狸毛为柱,兔毫为被以书”,因此,我们通常称蒙恬将军为毛笔的史祖。其实也不尽然。毛笔的起源以容许能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80年陕西临潼寨村发掘出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中,从彩陶的纹饰花纹里专家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证实了或许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了竹管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若干年前我在历史博物馆参观时就亲眼见到出土的所谓“笔”,当然依照当时的制造水平与我们今日之笔,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但称为“毛笔”确实是不容置疑的。

关于笔的轶闻趣事历史上有许多传说,记得当年老师讲过一段小故事。说是一位县官听说上司爱好书法,为投其所好,就请当时著名的工匠精心制造了一支毛笔。结果上司一试认为不好用。于是这位县官质问工匠,为何不做最好的笔,工匠说:大人,我斗胆问一句,可否把您上司的字让我看一眼?见到后工匠笑道,这字无需数十两银子的笔,于是随手从大堆的笔中取了一支交给县官道:此笔即可。不料用此笔交差,却得到上司的高度认可。

此外,我们祖先用“笔”为成语的就有很多:投笔从戎、董狐之笔、王珣梦笔、江郎才尽、判笔断案、妙笔生花等等,其中不少成语都是由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演化而来的。就连书画的价格也用“润笔费”来表示。

“笔”被称之为中国文化的特有产品。也许有人说外国人难道不写字吗画画?他们就不用笔吗?但我们都知道,外国人把笔仅仅作为一种书写工具,他们的写字并没有我们书法的含义。在我国一般等等钢笔、铅笔、圆珠笔等等,统称为“硬笔”。“硬笔”是相对我们传统的软毛的毛笔而言,硬笔书法是没有我们软笔书法的意义。当然外国也有书写的一些技巧、也可以有若干潇洒飘逸的美化要求,但与中国书法的内涵、追求、习惯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尤其是用笔、用墨方面。国外的画油画笔,其实就是一种是刷子,扁平的用铁制的箍套在木柄上;还有一种是圆的也是用铁箍固定在木柄上,但也算不上是“毛笔”,充其量也就是一把小圆刷。他们的书写文字的工具是羽毛笔,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铅笔、沾水钢笔、自来水钢笔、圆珠笔、宝珠笔等等一系列的书写工具。与我们的书法完全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

但是中国毛笔的发展变化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相对而言,我们的毛笔,以及需要的配套用品,使用起来确实不是很便捷。而近代毛笔的创新和发展也并不是很大。而在西方笔的创新发展可以说是很快、很快的,从羽毛笔发展为蘸水钢笔、自来水钢笔、铅笔、圆珠笔、宝珠笔等等,到今天的电脑打印,先进的书写工具和方法层出不穷。而我们却依然停留在秦汉水平。同样使用过毛笔的日本,在书写工具上就有一定的创新,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就从香港购卖过日本生产的自来水毛笔。这一点不得不说是我们的一点小小的缺憾。吸取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增强我们自己的能力,当然也是一种“洋为中用”。但我还是希望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学习一些毛笔的是使用方法,了解一些传统的书画的基本功,把我们具有悠久历史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争取发扬光大。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