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当载有一面面荣誉战旗的军车气势如虹地驶过天安门,一个个抗日战争的宏大场面仿佛展现在我的眼前,振人心扉。其中一面绣有“大渡河连”的荣誉战旗所代表着的革命精神最令我印象深刻。

       让我很感兴趣的是,原来这支“大渡河连”前身是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一师一团一营二连,是在一九二七年秋收起义中诞生的红军连队,是解放军历史最长的连队之一。因为在长征途中“大渡河”战役是最危险,最紧张,最危急的一战,关系到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所以在长征途中被授予“大渡河连”的荣誉称号。

       1935年5月,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蒋介石命令第二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从后追击,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沿大渡河阻碍筑堡阻击,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汉源推进,企图凭借天险,南攻北堵,将中央红军围歼于大渡河之南。

       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水深流急,既不适合泅渡,也不适宜架桥,而两岸是险峻的群山,素有天险之称,历来被看作是兵家绝地。186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这里陷入清军重围,全军覆没,留下那句“大江横我前,临流曷能渡”的悲叹。72年后,中央红军也来到了安顺场,同样是面对着汹涌的大渡河,在前有天险大渡河阻拦,后有国名党十几万军队追击下的情况下,由“大渡河连”将士们在凛冽的寒风中组成的一支最大的不过25岁,最小的年仅16岁的清一色的共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十八人渡河“敢死队”,在我军的火力掩护下,强渡“大渡河”,终于将大渡河北岸和渡口控制在中央红军手中,使我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拼杀出一条血路,绝路逢生。

       罗援将军在《百面战旗红》专栏介绍“大渡河连”一文的导读中,罗援将军将此团的精神特质归纳为“听党指挥,勇往直前,敢打必胜,顾全大局”,其介绍背景清晰;语言生动,叙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将战争过程的惊险刺激和革命将士奋勇顽强人物形象描写的活灵活现。


       一、文章语言生动,铿锵有力

       文章在描写各个人物的语言上,符合人物本身的性格和特点,如文中对营长孙继先语言的描写中,在面对如此险峻的困境,孙继先并没有放弃,依旧是饱含信心,充满一往无前的信念,感染着身旁的同志们。虽然孙继先口中说着”管他什么十大开、九大开的,咱们红军到哪里,哪里就得开“,但是孙继先并没有鲁莽,而是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在布置任务的连以上干部会上,孙继先对战斗进行合理的分工:1连从正面攻,向安顺场西面冲,3连从侧面攻,向安顺场西南面冲,2连负责找船,向安顺场东南河边冲;在战斗时,营长孙继先身先士卒,率队出发。他大声疾呼:“同志们!千万红军的希望,就在咱们身上,坚决地渡过去,坚决地消灭对岸的敌人!”。通过这些对营长孙继先语言的生动描写给读者显现出一个有勇有谋,战斗时永远都身先士卒,浑身都充满着革命热情的人物形象。


       二、人物形象饱满,栩栩如生

       文章中的人物刻画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如文中描绘的2连长熊尚林在孙继先进行战斗分工时听到1连从正面攻,3连从侧面攻,只有2连负责找船的时候,心有不服,就嘟囔起来,因为2连向来以打硬仗出名,这次却当了配角,只有当孙继先说:“2连要是找到了船,明天主攻就是你们的“时才喜笑颜开。

       在刘伯承决定让红1团组织一支坚强精悍的渡河奋勇队实施强渡时,2连长熊尚林二话没说应声跨出队列,与2排长罗会明,3班长刘长发,3班副班长张表克,战士张桂成、萧汉尧、王华亭、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4班长郭世苍,4班副班长张成球,战士萧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十七位勇士在凛冽的寒风中共同组成了“敢死队”。此去,如当年死士慷慨赴死的情景再现,风萧萧兮江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何等悲壮,何等决绝!

       由于一条船装不了这么多人,团长杨得志临时决定分两批渡河。可想而知第一批渡河将会承受敌方最凶猛,最惨烈的打击,而2连长熊尚林为了减小后续战士们渡河的风险,毅然决然带领8名战士第一批渡河。

       渡船行至中流,被敌人发现了,各种火力集中射来,接连落下的炮弹掀起了冲天水柱,几次将渡船抛向空中,经过一番惊险搏斗,船支终于离岸越来越近。但还未等到靠岸,熊尚林就率领勇士们迫不及待地跳下了船,趟着齐腰深的河水向岸上冲去。

       终于,在我军的火力掩护下,熊尚林和勇士们飞一样冲上山坡,一顿手榴弹,一阵冲锋枪,很快就消灭了眼前的敌人,占领了敌人渡口边的阵地和碉堡,为后续战士们安全渡河打开了局面。

       这一系列的描写给读者们展现出一个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的革命斗士的形象,同时也激情讴歌了人民军队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和铁血军魂!


       三、文章叙事结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篇通过对中央红军长征的叙述,总结“大渡河“一战对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意义,由此顺利将读者带入到1935年那场撼人魂魄的战斗中。

       在回放了中央红军所面临生死存亡的困境后,讲述了我军在遭遇困境依旧能保持极高的战斗热情,跟敌人进行撼人魂魄的战斗和一支英雄的渡河奋勇队的诞生之后,详细阐述了“强渡大渡河“战役中的每一个战斗过程、细节、人物以及人民对中央红军浓烈的战斗情谊,将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战斗画面呈现眼前,将那一个个勇士的身影映入脑海。

       再后评述了中央红军在刀山火海的惨烈战争中百炼成钢而凝聚成的“不怕战,不惧战“的战斗意志、锤炼的铁的作风、锻造出的铁的队伍,以及这一战役对党的重要意义,还有对党、对祖国忠诚的爱国感情和对后人的深远影响以及永不磨灭的教育意义。

be75a5fda2d5c4644f22176692942da.jpg

       让我们纵观全文,我们知道红军万里长征,历经困难重重,但他们不言放弃,不论前路多坎坷,不论追兵如何多,不论敌人多可怖,他们听党指挥、跟党走。跨雪山、越草地,这段路途“终成正果”。

       文章描写奋勇队整装待发,出发时营长孙继先身先士卒,率队出发。他大声疾呼:“同志们!千万红军的希望就在咱们身上。坚决地渡过去,坚决地消灭对岸敌人。此去,如当年死士慷慨赴死的情景再现,风萧萧合江水寒,壮士一去分不复反。何等悲壮,何等决绝!读及此处令人震憾万千,十八位勇士为了这长征途中最关键的一关,毅然走上了这一条不知生死的道路, 将自身生死置之度外,将民族存亡铭记心间,时刻牢记党的使命,肩负这一份沉重的责任。这一刻,令人钦佩。

       文章中另一个危急的场面,雨夜急袭安顺场。红军想要渡河必须要有船。这时,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对红1团团长杨得志、政委黎林和常营长孙继先下达作战命令:立即夺取安顺场渡口,然后强渡大渡河。在这次作战计划中,向来以打硬战的二连,却当了配角,但2连在这次作战中却立下巨大功劳----偶遇川军巡逻队,照面便破敌阵营,乘胜追击扩战果,夺船次日强渡河。这里面的战争描写,让我看到了红军战士的奉献精神,让我看到了红二连的悍勇。这支英雄队伍不怕流血牺牲,他们为了中国的解故事业,前仆后继,奋勇向前。

       如今,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忘却“大渡河连”这支英勇的部队。因为这支队伍用自己的勇敢换取了战斗的胜利,避免长征途中更多的伤亡,他们挽救了红军,换救了革命,他们的英勇行为永远不死。”这是文章中用朱德总司令的话来评价这十八位勇士。 当硝烟散去之时,当这面“大渡河连”的旗帜在天安门广场再展之际,它是在向我们讲述它的故事,它让我们看到了这支军队的理想信念:听赏指挥、勇往直前、敢打必胜、顾全大局。现在的“大渡河连”继续发扬了“十八勇士”精神,雄风不改,勇士本色。从大渡河到香江畔,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从驻守内地进驻香港,唐士传人悄然走过82载不凡历程。

       细读文章末尾标签,感慨连连,毛主席离开我们已四十多年,他老人家为中国解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他在那段艰苦时期带领人民军队挽救了党,挽救个了人民,挽救了国家。今天,再次读“大渡河”的故事,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他老人家的绝世风采。

       也许,在和平年代,一些人对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已经淡化,但在人民危难之际,他们挺身而出,舍生取义。正如当下疫情之时病毒肆虐,党员们仍然驻守在一线岗位,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文章中有一句话触人心弦:入党意味着赴死,共产党员就等同于“敢死队”。 “大渡河连”呼唤着共产党员初心回归。

       勇士后继有人,国家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罗援:十八勇士战狂涛 大渡河上逞英豪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