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选取了很多以往人们只在书上看到过的场面,让那些平面的记忆转化为立体的多维场景,唤起独属于中华民族记忆深处的民族情感。一个个“历史名场面”在观众眼前重现,比如人们熟知的《狂人日记》,《觉醒年代》将鲁迅创作的过程呈现了出来,用立体真实的画面引发国人的情感共鸣。除此之外,陈独秀与钱玄同、刘半农雪中相约陶然亭、蔡元培发表北大就职演讲、李大钊率领学生当街游行反对张勋复辟等片段化的历史,通过义务教育的强制学习,以及后世文艺作品的反复书写,逐渐沉淀为一种集体记忆,作家阿城称之为“共和国情感”[1]。《觉醒年代》作为一部主旋律电视剧,描摹了1915年到1921年间革命先辈们的斗争历程,刻画了百年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的“众生相”。彼时,陈独秀、李大钊和胡适这些革命先驱也不过二三十岁,是怀揣着救国理想的充满激情的爱国青年。《觉醒年代》也着重刻画了这一点,其中一个很典型的创作手法就是“青年叙事”,剧中选取的主角大多是革命青年。在剧集开端的1915年,《青年杂志》创办,当时陈独秀36岁,李大钊26岁,胡适24岁,钱玄同28岁,毛泽东22岁。在《觉醒年代》中,这群如今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不再像以往电视剧中被刻画成勇敢无畏的单一形象,而是一群有血有肉的热血青年。他们褪去了“主角光环”,会在受到压迫时感到恐慌,会在蹲监狱时感到饥饿、寒冷,会暂时无奈地屈服于现实境况。以往的革命人物总是作为意识形态的集合体,成为一种“无人性化”的政治符号,而《觉醒年代》通过多面化的人物展示突破了以往刻板式的英雄刻画手法,为观众塑造了一个个更具“人性”的青年先驱形象。

  《觉醒年代》中蔡公的一段演讲,放在一百年后仍不过时,对知识缺乏敬畏心的现象至今屡见不鲜。《觉醒年代》经典台词很多,有一段我印象特别深刻,可以说铭心刻骨。蔡元培校长的就职演讲中那些燃爆全场的话,每一句都振奋人心,发人深省。不少人看了《觉醒年代》才了解倡导“新文化”的胡适的婚姻却是被父母包办的,因为这事还整日被辜鸿铭、黄侃等调侃。恰恰是各有小缺点的名人才更加真诚、真实。他们在生活中或许都有自身的问题和烦恼,但是当遇见外敌之时,他们又能统一口径、一致对外。坚持真诚、真实,作品才能引发观众的共鸣与共情。从1958年中国内地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1981年中国首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1990年电视连续剧《渴望》,到2001年电视连续剧《长征》、2010年电视连续剧《黎明之前》、2021年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可以说,每个年代都有具有开山意义、在全国观众中影响深远、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主旋律口碑佳作。

  青年,是青年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意气风发;是青年马克思“为人类幸福而奋斗” 的高尚理想…… 先人寻路忘生死,换取百姓一世荣!正是这样的一个觉醒,才使得中华民族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看了《觉醒年代》,受益匪浅。从李大钊、陈独秀到蔡元培、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陈延年、陈乔年,每个人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他们的争论中我们明白了:革命不是打一场血雨腥风血的仗。而是新旧思想擦出火花、种种理想碰撞出的声音,但无论真枪实弹的战争。还是文字思想的战争。都有人为之奉献自己的所有。乃至生命。他们以笔为枪。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乱世存在的问题。他们始终坚守那份救国的信念,九死无悔。他们引导了一代青年的思想,激起了一代青年的爱国之心。国难家愁,民族危亡,冲在最前面的,往往不乏青春而果敢的身影。无论是陈独秀、李大钊,还是革命先锋毛泽东、邓中夏、周恩来,当时都不过二三十岁,大多出生于19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名副其实的“新青年”。一百年前的青年有思想、有理想、有情怀,身处国家内部分崩离析、外部强敌环伺的环境不畏牺牲,坚持真理。《觉醒年代》里朝气蓬勃的青年人,高举“德先生”“赛先生”两面大旗,站到了历史的前台,向封建礼教发起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他们的“凯歌高奏”声中,历史被改写,人民当家作主的梦想萌芽了。这是青春的样子,也是中国的样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特殊年代在中国人民身上迸发出来的那种超强的自我自愈、自我疗伤、自我反省的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我们叫它为——觉醒!正是因为有了革命先驱李大钊、陈独秀先于他人的觉醒,才有了《新青年》的创刊;有了五四运动的发起,之后,便有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什么叫觉醒?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觉 醒就是“醒悟”“觉悟”。黑格尔说“密涅瓦的猫头鹰黄昏起飞”[2],这就包涵觉醒之意。觉醒,它不是

  沉睡。觉醒是一个并列结构的合成词,即“觉”和“醒”同义,本义都是睡醒,从睡梦中醒来的意思。《庄子》中庄周蝴蝶梦醒用语为“俄然觉”,诗云“大梦谁先觉”之类可证“觉”义亦为睡醒,后引申为醒悟,觉悟。《觉醒年代》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作品表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和在思想上、文化上、政治上的充分准备。

  《觉醒年代》真实还原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光辉历史和峥嵘岁月,生动讲述一群踌躇满志、风华正茂的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为追求真理、实现理想,汇聚在北京大学,开始探索救国之路。该剧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通过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人为中国寻找出路的种种探索和思想交锋以思想文化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再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觉醒年代》让很多人热血沸腾,深刻感受到思想的光芒、理想的魅力和青春的力量,深刻感受到那个壮怀激烈年代在中华民族觉醒和复兴之路上的分量!这是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重大突破。“很多青年观众留言:‘课本里的人物活了,课本里的事件活了,课本里的历史活了!’历史活了,那段中国人应该珍惜、铭记、感谢的历史才更加可信;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热血青年为了中国的进步和现代化而作出的惊天动地的伟业才更加可敬。“成为新文化运动象征的红楼,主体用赭红色的砖砌成,醒目别致,在剧中具有深远的寓意。在这里,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酝酿和萌生了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信念,建党的步伐就此迈出……基于这一历史真实,全剧充分展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这个平台,与北京和上海的地理空间,共同构成一个出色的叙事结构和戏剧结构,完成‘从红楼到红船’的新的艺术表达,“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建立过程中,北京大学的作用在剧中被浓墨重彩地展示。《觉醒年代》挖掘和挑选的北京大学与国家命运相关但又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令不少党史专家和校史专家为之赞叹。剧中,时任外交委员会主任的汪大燮自觉无力回天时,将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告诉了好友蔡元培。蔡元培说:‘那我能做些什么?’汪大燮说:‘你蔡孑民有北大,北大后面有个中国!’这句台词的设计,便是根据当时国人对北京大学的普遍期望,是历史赋予北京大学的使命与责任。“抚今追昔,不禁百感交集。中国道路的选择,是在曲折深重的失败和屈辱中、在中外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中一步步摸索寻找得来的[3]。”编剧龙平平说:“爱国家,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传统。爱国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行为。当精神演变为行为时,爱国就成为一种力量。这力量巨大无边,能惊天地,能泣鬼神,能扭转乾坤!上下五千年,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历史文明的国家,盖源于我们有爱国的传统。爱国,是生生不息地长在中国人心里的不断的根、不灭的魂!“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习近平总书记 2021年2月10日在春节团拜会上讲话时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流血牺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发愤图强、改革开放,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参考文献:

  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M]。北京: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6:13

  〔德〕黑格尔著.黑格尔著作集(第7卷)[M]. 邓安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序言):15

  江飞.书写文化觉醒的磅礴力量——读长篇小说《觉醒年代》[N].光明日报,2022-03-30.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