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兰湖畔绿道走,荻泾河岸廊桥行。鸟语花香蝶蹁跹,恬淡平和怡天年。”这是父亲前不久自写的诗《似水流年恍如梦》中的几句,真切地反映了他现在的心境。

  父亲是农民,初中文化,但一辈子酷爱读书。自六十岁开始,父亲闲下来了,没干农活,也没到处打工。这时的他开始孜孜不倦地追求年轻时的爱好了。

  父亲喜欢听评书,小妹夫立马给他买了一个可以插U盘的小喇叭,下载好父亲爱听的评书,教给他使用方法。这下,父亲仿佛有了一个个人专享曲艺平台,他常悠闲地坐在写字台前或客厅沙发上,闭眼静静地听。听累了就去小区走走,走累了就看书。父亲爱看各类书籍,因而,虽是农民,却像先生一样知识丰富,村里人都尊称他为“张先生”。他在我们姐妹眼里也是无所不知的“百科全书”,小至身体不舒服该吃什么药,大至历史地理时事,都喜欢询问父亲,或与之探讨。大妹常用崇拜的星星眼对父亲说:“爸,你一肚子知识,给我们说说历史吧,就说南北朝和五代十国,这部分历史我最不清楚。”父亲立即笑容满面,侃侃而谈。我觉得此时的父亲有股冲天的豪气,好像英雄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妹妹边听边提一些问题,父亲总能旁征博引,大概拿出了他当民办教师的看家本领,听得妹妹感慨连连:“爸爸,你如果生在现代,可以去当大学教授了。”父亲呵呵一笑,笑声中有丝丝惆怅:“爸爸生不逢时呀!没有条件读书,没有机会升学,连当兵也因社会关系而失去了。唉!”说起往事,父亲有淡淡的失落,但并不悲伤。因为我知道,父亲年轻时一直在自学,在努力,在多方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他曾自学中医函授,建筑工程函授,会计核算。他都拿到了毕业证书,算是有文化的农民了。父亲的朋友夸他聪明,可我们知道,这“聪明”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父亲最终靠这些技能找到工作,以供养我们五姐弟读书,改变了家庭面貌。

  父亲书看得多了,又尝试开始动笔写。节日里,或兴致来了时,他总是洋洋洒洒地用诗词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读着这些诗词,我不由汗颜:初中水平的父亲比我这个师范生的古文底蕴深厚多了!尤其这次从上海回到阔别三年的故乡,大概心情特别激动,挥毫写下一首长诗《回乡见闻》,我感觉挺有气势的:“九州生气风雷动,老区建设似朝阳。贡江两岸添华彩,于都迈进新时代。经济开放形式多,中小学校齐发展。高楼如笋拔地起,乡村振兴车路通。富硒蔬菜棚相连,阡陌道隔如井田……”我把父亲写的诗词收入美篇,已汇集几十首了。其中,他还将一首赞颂母亲的诗,谱成了歌曲。我想,如果父亲年轻时朝这方面努力,大概也能成为写词作曲演唱的三栖明星呢!

  村里与父亲年龄相仿的人,有不少搬进了县城住,相逢时总爱邀父亲一起搓麻将,这是老年人普遍的爱好。每逢这时,父亲总是微笑摆手:“不去啦!打麻将一坐一整天,伤身又伤心。你也别去,我们一起散散步,聊聊天。”劝说者反被他劝,成了他的散步搭档。他们边散步边聊天,父亲总能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地扯,听者有趣,散步成了享受。

  父亲是个很静得下心的人,因为爱看书,他可以整天待在书房。上海疫情肆虐时期,父母正好在上海居住,隔离期间父亲一点也不觉寂寞。他整天待在书房看书听书,书是他最好的心灵伙伴,他与之交流快乐惬意,不知时光流逝。看书之余,他提笔试写,汩汩诗情流泻笔端。朋友微信向他抱怨居家隔离的烦恼,他立刻写诗劝慰:“病毒细菌传播快,华佗无奈小虫何!政府组织保民生,志愿医护奔上阵。核酸检测验阴阳,剥茧抽丝露真形。病菌无色闻花香,澹泊养生听鸟语。禁足门前看河流,静心悟省读春秋。”父亲还把他写的诗发在我们家庭群,让天南地北的家人不为他们担心。由于清明扫墓期间还在居家隔离,邻居跟他电话抱怨,父亲又写了一首词《西江月》安抚邻居:“今年清明不同,疫毒传染猖狂。众志同忾筑防线,禁止人员流动。原想回乡扫墓,困在申城遥奠。待到新冠病毒灭,返家酒礼叩拜。”

  光阴似水,一去不回。我们感叹“往日不可追”时,父亲却说“来日犹可为”。他说:只要每段光阴不虚度,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竭尽全力,即使没活成自己希望的样子,也满足了。父亲的话让我们深受启迪: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无论你处在什么年龄,都要朝着你希望的模样努力。只要付诸行动,就会有所收获。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