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每位作者而言,作品发出去之后,等待的时间是激动而又疑惑的,这个过程有时也是忐忑不安的。

        如果顺利过稿,那心情自然是很愉悦的,但是,也总会有被拒稿的时候,甚至有的稿件投出去之后,便杳无音信了。有的稿件被编辑部退了回来,此类郁闷的经历,想必文友们都会感同身受。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介,编辑在编稿审稿时往往能一眼看透作品的份量与质量,有些作品之所以受到冷落,就是因为作者没能掌握必要的技巧,尽管平时写作水平很出众,但是就是不能上稿,其实不是文笔差,而是忽略了一些细节问题,踩了一些不该踩的坑。那么,我们在投发作品时应注意什么呢?

     

       瞄准媒体栏目

       投稿的前提是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对所投刊物或网站有一个基本了解。知己知彼,并非投机,而是让你避免做无用功。譬如你把散文投给了《诗刊》《小说界》这样以刊发小说和诗歌为主的刊物,你投的稿子基本没戏;而将写法相对传统的作品,投给先锋文学的阵地,结局也不难想象;报刊的版面是有限的,每个版面和栏目的字数要求是相对固定的,作品容量非常有限,你如果投去一个十几万字的中篇或长篇小说,那么,石沉大海的几率特别高。因此,投稿时尽量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投准投好不容忽视。

       每个媒体都有自己的特色与专长,每个平台都有各自的主打栏目。因此,作为一个作者,应当多一点耐心,而且还需遵守一种必要的契约精神。毕竟,没有哪一家刊物是为某个作者一个人办的。你分清了栏目,稿件就有了归类,编辑编发时也就得心应手了。诚如许多作家所言,作品一旦完成,就有了自己的命运和归属。在我们把刚刚修订好的那个作品投出去的那一刻,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可以开始构思另外一个作品的谋篇了。投错了媒体或栏目,作品就成了四不像,让人莫名其妙,你走亲访友摸错了门,别人虽然尴尴尬,你却也一样无奈。


       认真自我把关

       如果你向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珍惜你的作品,如果你向尊重领导那样看重你的稿件,如果你向考场答卷那样谨慎,我想你写出来的东西定是超凡脱俗的。

       众所周知,媒体对自然来稿通常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精品,二是成品,三是次品,四是赝品。精品之作几乎不用修剪,发表出来让人刮目相看;成品之作只须稍加润色,通常会令人赏心悦目;次品之作编辑左右为难,发表出去让人指指点点;赝品稿件就好像捅了马蜂窝,给平台招惹一些祸端。

        文章首先内容要好,这是毫无疑问的。形式也很重要,好的内容需要有好的表现形式,“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不讲究内容,但不讲究形式也不行。文章的起码要求是达意,孔子说:“辞达而已矣。”如果不能准确遣词造句,连达意也做不到。作家应对作品负责、对社会负责,惜文如金、精雕细刻,不要急于求成,对自己的稿件要反复修改校对,哪怕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有疑问也不要轻易放过,改几遍之后,你会发现第一稿或许有许多硬伤,如果草率投稿,岂不让人贻笑大方。

       好文章既是写出来的,又是修改出来的。怎样修改?好文章,改百遍。读中改,细增删;多推敲,严把关。标点号,用恰当。调并换,文意畅;热加工,冷处理,互批改,互借鉴。改中写,技能练。

如果没有用心校对自己作品的习惯而导致问题连篇,是态度问题;如果自行校对多遍依然语句不通,甚至严重到让人啼笑皆非的地步,那便是基本功不够扎实。之所以会有这样一番感慨,是因为在编辑发有些稿子,可以说是受尽了折磨。有的稿子稿子,乍看问题不大,但细看,问题多了。退稿对作者不尊重,发出去有损平台形象。

       试想,你自己都不认真对待,不想多看一眼的稿子,有什么理由指望他人认真对待,有什么理由要求让他人多看一眼呢?如果换位思考,你肯定也会苦不堪言。


        请勿一稿多投

        一稿多投是每个媒体之大忌。一般平台都会有一个明确的审稿时间,作者要耐心等待。如果是热点文稿,可以加上备注,这样编辑也会酌情先审。

        如果没有过稿,等到你收到一个平台明确拒绝后,可以再投放下一家媒体。这样才能提高过稿率。你的文章是不是真情实感,编辑能看得出来,读者也能看得出来。

       真正能打动人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但是首先你写的文章你自己要读一遍,要先能打动自己。如果你的文章自己都读不下去,那么劝你暂缓投递,否则,你发稿的成功率就肯定很低。如果你想一稿多投,也要讲究一定的程序,一般情况下,媒体分为三级媒体:市县级,省级,国家级。你可以先投市县级,再投省级,然后投国家级。如果程序混乱了,两次刊发的可能性基本没有。

       作者和编辑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相互理解,共同把出版工作做圆满的那样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你尊重媒体平台,也是尊重我们自身,看新闻耳闻目睹到:本报讯,本刊讯,本台消息,为何强调“本”字?就是要突出独家优势,表明此稿系本家首发。

       阅历、经验、学问、性格等的不同,使得作者和编辑的关系最初需要磨合,而伴随着合作时间的推移,彼此之间会成为知心朋友。

       每个编辑每天面对的是许多作者与作品,精力实在有限。有些刊物或月刊,或双月刊,或季刊,编稿上稿有一定的周期性,作者投稿之后应有些耐心,切莫频频催稿咨询。


       追求精耕细作

       文章写作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艺术, 有相对独立的意义。要像重视文章内容一样重视文章的形式。

        记者以报道新闻为使命,职业的特点决定了记者写稿一定要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记者必须要遵守的职业道德。记者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报道,但“确保真实”这一点是必须遵守的铁律。而作家则与此截然相反,借以虚构,以“合理想象”而天马行空。这也是作家职业特点所决定的。作家写的是文学作品,它是通过塑造的人物、故事来感染读者,打动读者。

       一虚一实是文学作品与新闻稿件的根本区别。记者、作家虽是两个不同的行当,但具有很大的相同之点。两者都是通过文字来展示自己的作品。记者每天写报道与读者见面,作家则是通过出版书籍来和读者沟通。但都是以文字为“手段”、为“武器”。记者、作家都是与文字打交道,两者间可互学、互鉴。

        人各有志,观点、写法、风格各不相同。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刻意要整齐划一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写文章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不必要求写出一样的文章,关键是有事实、有观点、有理由,不违法,那么我们就应该给与作者热情点赞。

       很多人都觉得写作需要很深厚的知识做铺垫。当然有理论基础是件好事情,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知识的盲区,在一个不涉猎的领域内,懂一点理论知识还不如一点不懂来的要好。


       有趣才能有味

       通常而言,一篇好的文章,必须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有物”是属于文字内容方面的要求,指材料,说理充分;“有序”是说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有文”指文字简练、语言生动。写好一篇文字,是多种因素在起作用,要把文章写得“有物”、“有序”、“有文”就得在理论修养,思想水平,思维能力,生活阅历,表达技巧及文字运用等许多方面创造条件。

       有情趣的人,大家喜欢;有情趣的文章,大家自然也爱读。有情趣,也就是有味道。没情趣,也就是没味道,那样的文章自然是没人爱看的。文章的情趣是指:有人物,有故事,有细节,有品位。

       不论什么文章,它的构成都缺不了主题、材料、结构、语言四个要素。陆机的《文赋》语: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意思是:在写文章时,应当在关键、紧要处安排一句或几句精辟的话,成为一篇文章的警句,就能够很好地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主旨。“警策”,指的是文章中语句扼要,其辞义足以惊动读者的部分。

       语言简洁,文字精炼,是每一个作者的必修课。

       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是毛泽东主席写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是毛泽东主席的撰文,周恩来总理手书的碑文,碑文总共114个字,分三段, 每段只有一句话: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这里三个一句话的排比句式,很准确的概括了中国近代史的几个大的阶段, 三句话的结尾都是“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很切合碑文的要求,是一篇名扬中外的精美文献,妙在高度提炼,高度概括,高度定位。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文章有时啰啰嗦嗦,就是欠缺提炼与浓缩的功力。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那过去了的,深藏在记忆的海洋里,不时会泛起细小的浪花。一朵浪花,就是一段耐人寻味的回忆,写作有苦也有甜,写作有闷也有乐,追梦不止,笔耕不辍,才能成就你的非凡。

       银河悦读拥有近万名文学创作耕耘者,万名会员的阵容,在网络媒体中构成了独有的风景。写好时代故事,唱好时代赞歌,是每一个文学工作者应尽的职责。无论是“编”还是“写”,都是一门需要锤炼的功夫。愿大家写得尽兴,编得如意,读得开心。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