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是基于家庭居所而产生,各个相邻家庭共同构成的相互关系。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就体现在:家庭是一个稳定的生活场所,人们要在其中生活几十年,甚至一生。家庭处于一个好的邻里环境中,对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对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

邻里的功能就在于:相互支持功能,主要指在生活中互通有无,共同解决生活难题等。社会化功能,彼此相互关切,用社会主义道德教化邻里中的居民和儿童;社会控制功能,居民依据法律与道德规范自我约束,在社区的部署安排下开展活动。

邻里是朝夕相处的伙伴,是相互联系、相互保护和相互帮助的群体,邻里间人们应当有安全感、信任感、快乐感、幸福感。

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化的发展,地域限制被打破,人员大流动,过去长期不变、比较固定的邻里关系松动了。在一个地域内家庭、人员不断发生着变化,你搬来我搬走,天南地北哪的人都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俗、难以听懂的地方方言、家庭通讯和生活设施的完善、各自心中的自我防范等均成为影响人们互动,增强友谊的因素,有的住在隔壁都互不了解。由于邻里之间感情淡漠了,因此,往往在一些小事上就能够引发大的、激烈的矛盾。显而易见,这些情况不符合人们高品质生活的要求,也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

在党的依法治国、改善人民生活,增强人民生活幸福感的大格局中,我们必须对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引起高度的重视。努力构建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信任,共同快乐生活的亲密邻里关系。家庭和邻里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无数个家庭和邻里构建成一个大社会,家庭幸福,邻里和谐,我们这个大社会就和谐稳定。同时对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国家的繁荣昌盛,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离不开道德与法律,如果没有在道德和法律框架内形成的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家家户户、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不惜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破坏公共利益,实现自己的不正当利益,那么我们的邻里、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就不会稳定,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幸福。

什么是道德?简单讲,道德就是社会群体的不成文的行为规则。道德据有以下特点:第一、道德具有广泛性。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对全体成员,对全体成员有约束力。第二、道德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意识形态有着自己的道德评判标准。如有的国家或地区认为婚前性生活是不道德的,而有的国家或地区则认为婚前性生活并非不道德。第三、道德不是成文的条律。而是以意识形态的形式存在于社会群体中,对社会群体产生着影响。第四、道德不具有强制力。是靠社会舆论监督,人人自觉遵守,不象法律那样具有强制力。第五、道德的实现需要广泛的宣传。通过家庭教育、社会舆论或者国家宣传,使其深入人们思想和灵魂,潜移默化地对人们产生着影响。

如我们当前大力宣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包含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全部精华。每个字里都包含极其丰富的不成文规则。如文明:就包括在公共场合不大声讲话、见面要说您好、分手要说再见等。

什么是道德观?就是对道德的认识和立场,也就是说你给什么样的道德点赞。举例说明,有的人认为人生就要无私奉献。因此,他们以帮助他人为乐,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受到人们尊敬。有的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因而,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物质利益至上。当所追求的物质利益得不到满足时,就天天发牢骚讲怪话,看什么都不顺眼,迁怒于国家和社会,甚至为自己的利益攻击他人。这就是两种不同道德观影响下出现的不同行为。

什么是法律?法律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和社会秩序制定的具有强制力的规章。法律具有如下特点:一、法律具有阶级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可见我国工人阶级是统治阶级。二、法律主要以成文法的形式存在,如宪法、刑法、民法等。三、法律具有强制力。人人必须遵守,公检法、武警、军队等国家强大的机器,为保障法律的正确实施提供保障。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一是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有密切关系。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我国在制定法律时必定会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公序良俗吸入到法律当中,将道德上升到法律层面。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违法道德情节严重的要被追究刑事责任,如:盗窃是不道德的行为,盗窃数量少批评教育数额高就要被逮捕判刑。二是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互相补充。法律没有或难以涉及的地方,道德却能发挥作用,如虐待老人、侮辱他人、调戏妇女行为尚不构成情节严重的,法律不能介入,但是强烈的道德谴责使其受到收敛。三是提高道德水平有助自觉守法、护法。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提高了,就会转变守法观念,变“要我遵守”为“我要遵守”。四是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更自觉地与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如见义勇为。

邻里和谐会遇到那些道德和法律问题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邻里是基于家庭居所而产生。各个相临家庭来自不同的省市、地区,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受教育程度、

生活习惯等各不相同。因此相邻而居难免产生一些矛盾,主要是道德层面的矛盾,但矛盾不能及时化解就有可能上升到法律问题,因为上升到法律层面的不多,我们主要讲道德层面的问题。

一、噪音问题。在邻里之间噪音引起的纠纷较常见,主要原因是有的噪音制造者没有道德观念,不知道应当避免噪音扰民,只图自己快乐,如深夜大声唱歌叫嚷、在室内不换拖鞋大皮鞋蹬蹬响。有的是道德观念不强,对噪音扰民不在乎,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全然不顾他人感受。前者你向他指出他能够立即改正。后者你指出他也不在乎,这种人往往容易引发矛盾。  

二、卫生问题。一些人缺乏应有的道德,在楼道大声喧哗、抽烟吐痰。摆放有味物品,如鞋子、垃圾等。这些行为都会影响居住环境和卫生,引发邻里不满和反感,进而影响邻里和谐。

三、公共区域问题。公共区域是全体业主共同使用的地方,不是家庭和个人的独有区域,大家应当共同维护公共区域的整洁与通畅。有的居民没有公共意识,随意占用公共区域,乱摆乱放自家物品,向其提出意见也不接受,影响了邻里关系。

四、文明问题。互敬互爱,尊老爱幼,举止文明等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但是大家见面互不理睬、得到他人帮助也不道谢,见到他人有困难也不伸手相助,楼道内大声喧哗等比较普遍。

五、安全问题。安全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每个家庭都要从保护邻里和自身利益道德角度出发,高度重视安全问题,认认真真做好防火灾、防煤气、防跑水、防盗窃工作。目前人员流动性大,大家互不相识,容易发生不安全问题。

怎样避免邻里发生矛盾,发生矛盾时怎么办?

居民们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毗邻而居,无论相处好坏都是缘分。但由于相邻不相识,不知邻里根底、邻里生活习惯和状况,加之目前社会治安环境存在问题,人们自然产生封闭心理,谨慎与邻里往来;又由于现在生活质量大大提升,网络、通讯、物流、生活保障的满足,对邻里帮助的需求不再强烈,因此邻里的交流交往较少,大家都感到孤独。就人的生活习性来讲,人们是渴望相识、相敬、相助的,大家居住在一个友善、快乐、舒心的环境中该是多么高兴啊。

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体居民的努力!我们每一名居民都要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严守道德底线。要主动与邻里交往,打招呼问声好,得到帮助说声谢谢,在邻里遇到困难时热情提供帮助。不在楼道里摆放杂物,保持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对陌生人提高警惕,发现异常及时报警。不在楼道中大声喧哗、居室里保持安静,不影响邻里休息,当你的噪音影响邻里时主动、诚恳地表示对不起,并尽量避免、减小、消除噪音。发生矛盾时不要与对方发生冲突,不听劝阻的应当找居委会、物业等相关部门帮助解决。其实这些事情都不是什么大事,每个家庭、每个人都能做到,关键是思想上要重视,道德上要养成,大家都做到了,我们居住小区的安宁、和谐、幸福就来到了。

居民代表、楼门长、居民积极分子要在居民委员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到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工作当中,首先要模范遵守社会主义法律与道德,起到积极的榜样作用。其次要不断提高调解能力,在邻里间发生纠纷时第一时间进行调解,调解无效时及时向居民委员会反映。居委会必要时可请物业公司、派出所共同参与调解。

src=http_%2F%2Fss2.meipian.me%2Fusers%2F4659445%2F53ff61e0-d5ea-11e9-bda5-814f6f082e43.jpg_meipian-raw%2Fbucket%2Fivwen%2Fkey%2FdXNlcnMvNDY1OTQ0NS81M2ZmNjFlMC1kNWVhLTExZTktYmRhNS04MTRmNmYwODJlNDMuanBn%2Fsign%2Fdf86..jpg

2022年9月10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