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的一天下午,我把从县文联代拿的稿酬和一本书,给李菊琳送去,这是她在勐冒中学校刊《朝雨》上发表的作文被《龙陵文化》选登的纪念。

       一条彩虹大道,将西边坪子和219国道连起,走到彩虹路的尽头,正是她家大门,进了门,只见两个女孩在走廊桌子边聚在一起,走近看清了,是二人在合做一套数学高考模拟试卷。我好奇了,你们姐妹俩,只有一张试卷么,为什么不各自做?因为我去之前没有打过招呼,她们礼貌问好之后,慌乱之余,一起笑了:我们都不分彼此,从小学我们就一起做作业,互补互助,共同进步。我在想,这学习劲肯定要考出好成绩的。我给李菊琳翻开书,告诉她,文联选用了你的作文“守望花开”并鼓励二人,认真努力,尽智奋发,守望花开。知道她们时间紧,我找个借口就离开了。

        过了不久,高考发榜,果然二人均上了600分,虽然现在600分不怎么稀奇,但集中在一个小村的一个家庭里,就有点特殊的意义。这姐妹本是双胞,我也不问谁大谁小。听说从小学开始,她们一直互相激励,互相攀比,每次考试谁出点差错都非常伤心难过,怕自己被落下,所以并驾齐驱,谁也不甘落后,最终都获得了理想的成绩。

       平心而论,两姐妹并非智力超群,家庭也是普通的农村家庭,他父亲经常在外打工,母亲操持家务并打理农活,两姐妹也能理解父亲的辛苦,回到家都能帮助母亲做点家务,这也是从小形成的好习惯。由于孩子的自律与专注,人家大喊“减负”的时候,她们却在自觉地努力,因为这是她们从小形成的习惯,发自内心的自觉。攀比之心用在学习上,这是难能可贵的,互相激励,共同进步,不是说多少科学家都是自学成才吗?而今天具备的一切有利外部条件都只是学习成才的助推,好的习惯让人终身受益。

       时间切换到九年前,四年级分班时,李菊琳和李菊玉姐妹二人要求在一个班,理由是放学一起回家,平时互相照顾,因为从小没有分开过。班主任段芬娣老师半开玩笑地说:你两个要求在一班,现在可以满足你们,以后呢,你们能保证在一个班么,为了争取同在一个班,努力吧!现在想来,多么天真,多么单纯,小学初中,双胞姐妹确实可以要求在一个班,但高中呢,只能凭实力在一个班,如果可能的话,大学是否可以争取在一个学校,这或许是孩子幼时立下的初心。

       二人都经常练习写作,三年初中,《朝雨》上每期都有她姐妹的作文,李菊琳说,是朝雨沐浴了文字,才有雨后亮丽的彩虹。彩虹在西边出现,那是朝雨折射太阳的光辉。她们从⼩就是品学兼优的学⽣,中考时还是全校的第⼀名和第三名。

       廖敬发老师说:我是李菊玉初中三年的班主任,她姐妹两个我都教着,她们的数学成绩总是不想上下,如果哪个突然考差了,课堂上就会看到忧伤的表情,因为她们对成绩太在乎,我只得用课余时间安慰,她们也喜欢问问题。而二人问的习题不重复,当时我想,下课后回去应该经常合作交流吧!

       徐春兰老师说:我是李菊琳初中两年的班主任,上着二人的思品课,二人学习都很认真踏实,习惯也很好。李菊琳对人真诚热心,李菊玉爱看书,喜欢写作和画画。

       记得刚上初中时,代表初一新生,李菊琳在开学典礼上发言:在学习上,我坚持一句格言“不放弃努力本是我的任务,在现有的基础上争取再争取更是我的职责。”从进校以来,我学习有规划,明确目标,认真钻研,乐于帮助其他同学,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谁都想学习成绩好,我认为自觉和毅力是关键,同时应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认为学习有三要素:一是学会自主学习,就是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二是提高学习效率,就是加强学习环节的紧凑感;三是科学安排时间,就是要有个合理的规划,有计划的学习。这三点就是搞好初中学习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正确运用这些方法和策略,就会使我们在学习中游刃有余、事半功倍。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尝试,不断努力,才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把握学习的新节奏。

       李菊玉除擅长写作外,还特别喜欢画画,她家的走廊和角墙上,都留下了她的作品。

       高中三年,二人确实凭借自己的努力双双进入“筑梦班。”

       高考以后能否在同一个学校、一个班已经不再受更多的关注,但这初心促使二人共同进步,毕竟乡村的孩子走出去不容易,如果两个人约着一起走出去,那肯定是最完美的。难道这也是她们心灵相通,小时候就设计好的么?

       收到通知书时,李菊琳的是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李菊玉的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文史不分家,两人的通知书应该也是孪生一对。问及填报志愿的考虑时,二人都说,出于个人的选择,没有受对方的影响和干扰。心灵感应和相通之处,不完全是考虑家庭的压力,而是对教师职业的无限崇拜。

       文学和艺术又何尝不是一对孪生姐妹呢,她们都充满着浪漫和神奇,借彩虹大道,在守望花开的期待中,携手走向诗和远方……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