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是一片蕴含热情的土地。云雾缭绕的长白山,夕阳染红的镜泊湖,辽阔的北大荒,亭亭白桦林,都有令人流涟的魅力。

松花江岸的哈尔滨,一幢幢圆顶的建筑,满街市的红肠面包、俄罗斯工艺品,散发着北国都市的繁华。市区北郊有一条呼兰河,比松花江小了许多,却因萧红而闻名世界。

萧红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乃莹,1911年出生于呼兰县一个书香家庭,19岁时因逃婚离家,去北平女师大附中读书,经青岛辗转至上海,成为鲁迅的学生,著有《生死场》、《呼兰河传》,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1942年病逝于香港。

呼兰河蜿蜒平缓,一群花白的奶牛, 徜徉在河堤上。河畔的城南区,一幢八旗式的青砖小院,是萧红故居。院内有一个花坛,中间端坐萧红塑像,白色的布衣旗袍,左手拿了一本书,右手托腮,目光安详,仿佛透过飘逝的岁月,穿越色彩斑驳的老屋,遥望着蜿蜒的呼兰河。

萧红故居庭院宽广,朴素幽静。院内通道由石砖铺成, 正房一排五间,东西两侧是居室,中间是厨房,另有粮仓和磨房。多是青砖土木结构,也有土坯草顶。

正房陈列萧红传记和旧照片、不同版本的萧红著作,萧红用过的物品:两件蓝缎上衣、学生词典、木梳、扇子等。

正房后面是果园和菜园。樱桃树上鲜红欲滴,架上的丝瓜顶着黄花,圆圆的蕃茄,在草坪的映衬下,透出盎然生机。

漫步萧红故居,想像萧红的才气,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她一定会著作等身。但萧红31岁便香消玉碎,魂留南国,如同掠过长空的孤雁,留下几声凄楚的长鸣,让人怀念她的时候,感叹生命短暂,美好易逝!

少女时代的萧红,非常喜欢呼兰河,常跟祖父到河边嬉戏放舟。从19岁离开呼兰,萧红再也没回去。在《呼兰河传》里,萧红以细腻的笔调,把呼兰河写成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她遥望北国,留给故乡的深情书简。

在动乱的香港,萧红肺病发作,弥留之际不能说话,只能在纸上留下绝笔:“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不甘,不甘。”或许,正是萧红生命的短暂和悲剧,才彰显其文字与精神的不朽?

呼兰河畔,时光倒流。一个叫张乃莹的小姑娘,扎着羊角辫子,辨梢翘着两个蝴蝶结,在草丛间穿梭蹦跳,扑到一只金色的蜻蜓,或者翠绿的蚂蚱,高举着向她的祖父炫耀……忽而,又演化成布衣旗袍、端坐凝神、默守着呼兰河的白色雕像……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