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儿时,只知道玩,玩得开心,玩得快乐。在玩中学会了一些适用生活的知识。我非常同情现在的孩子,从小就被沉重的学习负担压得翻不起身,不会玩,不敢玩,什么都要父母监理。

到了上学的年令后,主要课程就是语文算数,练毛笔字,自然是学习与生活有关的知识和内容。课间休息时,看见高年级的同学踢毽子,自己就想做一个玩。我们那时的思维,没有让家长买的习惯,就知道自己动手。毽子由毽羽和毽托组成,可以使用的材料有铁片,硬币,铜钱,瓶盖等。姐姐比我大七岁,她告诉我在家里找两个古铜钱(那时关中的人家里都有一些),她向同学要一根鹅毛管子送我。我用剪刀从破衣服上剪下一小块布,包上两层和两枚铜钱用针线固定在一起。把一小截下端剪成十字形开口的鹅毛管子,用针线缝牢,成为底座。听说鸡毛要用公鸡的,我跑到舅舅家,去追大公鸡拔尾巴周围的鸡毛,好长时间才拔了一根,而且手背还被公鸡啄了一口。舅舅知道后,抓住大公鸡后,按紧,我才拔了五根。回家后插进未剪开的鹅毛管子上端,一个美丽的毽子做好了。高兴得我兴奋了一天,自己快乐的学踢毽子。手握公鸡采羽毛,缝成毽子细心瞧。前抬后打空中绚,转体停头越发梢。

踢毽子,主要是用下肢做接、落、跳、绕、踢等动作来完成的,使下肢的关节、肌肉、韧带都得到很大的锻炼。

踢毽子的基础技巧是盘踢,就是一脚站立用踝关节内侧踢毽子.可单踢,也可双脚轮流踢。基本功学好后,依次练习磕踢,是用膝关节将毽子向上磕起;绷踢是用脚背将毽子勾起;拐踢就是用踝关节的外侧踢毽子。开始练习时可以单独练,逐渐熟练后可交叉练习,相互交融。那时踢毽子时的歌谣我仍记得:“一个键。咱两踢,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三八三九五十一。”;其实我们男孩子没有女孩子踢得好,花样全。

我们小时踢毽子,一只脚着地,另一只脚踢。着地的脚可以移动,也可以不准移动(俗称“定桩”);踢的脚可以着地,也可以不着地(俗称“悬”,比赛正式开始前,常用此法定参赛人员出场次序。)参加者可以依次轮换踢,连续踢得多者或先完成任务者为胜方。有时玩“加宝塔”,即第一人踢一下,第二人踢两下……依此类推,周而复始,直往上加,到其中一人踢“死”为止。踢死的人即将毽子用手抛给人家踢,直到人家没踢到或你接到踢来的毽子为止。比赛再重新开始。女孩子玩的花样特多,到了冬天后,男孩子玩“斗鸡”的多了。

1663997661342102.jpg       

现代研究证明:踢键子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提高人的反应能力,锻炼机体的协调能力,提高肌肉的灵活。也可以放松心情,促进新陈代谢机能,增强生命的活力和抗病能力。踢毽子需要条件少,随时随地都可以踢,毽子费用低,深受大众的喜欢。

踢毽子是中国民间传统运动项目之一。根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它起源于中国汉代;唐宋时期开始盛行,在民间流传极广,南朝梁僧慧皎撰佛教史书。共十四卷的《高僧传》(又称《梁高僧传》)记载:“沙门慧光年方十二,在天街井栏上,反踢蹀(毽子),一连五百,众人喧竞异而观之”; 至宋代,更为普及,技巧翻新。 宋高承《事物纪原》记载:“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各色,亦蹴鞠之遗事也”; 明清更风行,技艺更高,据说清朝光绪年间,承德有位百岁老人能踢出喜鹊登枝、金龙探爪、狮子滚绣球等一百零八种毽子花式。

今天,踢毽子成为体育竞赛项目,中老年人中间比较普及。尤其适宜秋冬季节开展,是人们休闲健身的理想选择。1663997709572709.jpg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 学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雍也》)。玩游戏,不只是学玩的技能,技能只是熟练而已。只要先学好制作玩具,成为习惯,会提高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将好学进至一种兴趣,以学为乐,在学中玩,玩中学,是孩子学习态度的最高境界。

童年的记忆踢毽子(新韵)

两个铜钱承重稳,四根鸡羽转翻祥。

前抬后打空中鸟,磕拐绷盘技巧强。

悬体停头穿发过。左踢右供敏灵防,

飞旋誉舞艺能妙。幼稚闲童抢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