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关,是晋冀两省的交通咽喉,素称“万里长城第九关”。金秋时节,跟随河北师大地理系师生考察,走进娘子关。

  娘子关原属河北,近归山西。虽非旅游胜地,但山明水秀、流泉遍布、峡谷深幽,山顶河畔经常笼罩着轻纱般的薄雾,使人倍感心旷神怡。

  它临桃河、靠绵山,气势雄伟,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唐高祖李渊之三女平阳公主,曾率七万之众在此驻守,故称“娘子关”。公元前204年,汉将韩信采用“陷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充分利用这里有利地形背水作战,以数万精兵,击溃赵王二十万军队,创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出娘子关火车站往东不远,可见绵河蜿蜒曲折地流向远方,在河右岸的阶地上,五眼泉水喷珠吐玉般地涌出,这就是五龙泉。

  我才踏上泉边岩石,就感觉气温骤然下降了,只见泉水咕嘟咕嘟从池身裂缝中涌出,每隔一二分钟就是一个大的涌峰。我俯下身去洗一把脸,涮涮脚,立刻把身上的燥热和疲劳洗净了。掬一捧泉水喝下去,甜丝丝,凉飕飕的,直透心脾。

  从五龙泉向前,娘子关城堡兀然屹立。城堡有东,南二门。南门雄伟险峻,危楼高耸,门额上横书《京畿藩屏》,意喻这里为京城耸立起一座天然屏嶂。东门书《直隶娘子关》。寨门前石柱上还镌刻着称颂娘子军的对联:“雄关百二谁为紧,要路三千此并名”,“楼头古戌楼边寨,城外青山城下河”。望着这古朴苍劲的字体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从垛楼往西,约半里路,就到了水帘泉,泉池呈圆形,方园丈余,泉水澄碧,池底卵石清晰可见。清亮的泉水。汩汩流下崖壁,直落绵河河谷,形成落差三十多米的水帘状瀑布。当我顺着山势,绕到瀑下,就见一条银龙玉带般的瀑布,带着谐如琴韵般的流响,向绵河直泻而下,在谷底河面上激起一簇簇散珠般的浪花。

  午风从峡谷一侧吹来,吹得水雾象蒙蒙细雨飘洒在半空,然后又缓缓落下来,终年湿润着河边的山花野草。远看,银河倒挂,云水缥渺;近听,水声琮琮,飞禽交鸣,恍如置身于蓬莱仙境。

  1965年,郭沫若曾临泉观瀑,作诗曰:

  娘子关头悬瀑布,

  飞腾入谷化潜龙,

  茫茫大野银锄阵,

  叠叠崇山铁轨通……

  离开水帘瀑布继续沿绵河大峡谷前行,山上的林木越来越密,山势越来越险,有的山崖形同虎口,有的飞石状如鹰嘴。在绵河峡谷右侧绝壁上,地下水从岩缝和小溶洞中流出,落入谷底,形成无数悬挂泉、大小溶洞和钟乳石。无数鸟雀,在丛林和绿荫深处啼啭,有的悠长带着颤音,有的短促伴有旋律,夹着急管繁弦似的蝉噪虫鸣,恍如峡谷中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音乐会,听得人心都醉了。

  我寻幽探胜,不知不觉已转过山环,来到了娘子关村。这里是山西省最东边的村庄,古称苇泽关,历来为娘子关的主村。它历史悠久,景色奇特,葱茏的庄稼地,胀鼓鼓的玉米、摇金的豆荚、裂嘴的芝麻,田连阡陌,沟渠纵横。倚关远眺,景色尽收眼底,杂树错立,村舍中石屋、溪水相伴,石桥穿街过巷,曲径通幽。山有香山之美,水有漓江之秀,集北国风光与南疆秀丽于一体。

  沿着关路,奋力登上关顶,俯瞰到村中许多房屋有水磨相连,缓慢转动。在关东有两眼泉,龙泉和苇泽吐泉,彻夜长流,两股泉水合流汇成小溪后,顺坡向北沿街下流,东曲西折,穿家过户,清可鉴人,时隐时现,成就了“人在水上住,清泉屋下流”的自然风光,颇有些江南水乡味道。“水上人家”由此得名。

  据当地史料记载,早在唐宋时期,娘子关就是一个重要商贸集镇;到民国年间,当地因水而发展的水磨、因关而兴旺的旅馆,更是声名远播。

  进了村,一幢幢山区特有的石屋拥入眼帘,石榴树挂满红灯,柿子、梨、苹果结了硕果,花椒树散发着特有的香味。村里几乎家家有树,户户流泉,院内青石板铺地,泉水从院中沿石板砌的水渠穿房过屋流去,不少农户家中还安有水磨。这水磨磨出的玉茭面做成的农家饭食,细腻耐嚼;磨出的圪针根粉,可以做蚊香的原料。村里可以自己发电、磨面、碾米。勤劳的农家姑娘,在河边濯洗,在家院编织,她们身居太行深处,世世代代过着半是人间半是仙境的生活。我聆听着山村姑娘的欢声笑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娘子关——你这晋冀交界的一颗明珠,山明、水秀,人美,我要为你唱一首赞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