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语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文心雕龙·谐隐篇》记载,谜语在古代称为“庾词”或“隐语”。

  战国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荀卿所写的《蚕赋》,书中就有谜语体例的形成。到了汉朝已有专门的《隐书》,刘歆、班固编书也将谜语“录之歌末”。

  从唐朝开始,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男女老少上街赏灯成为风俗。

  直至南宋,为了增添节日的欢乐氛围,开始在元宵灯会中把谜语贴在纸灯上,供人猜赏,并准备了奖物和鼓乐,吸引观众,一时此风大盛,便产生了“灯谜”。

  在古代,谜语除娱乐外,有时还用于政治观念改变上。春秋时代有这样一段有关用谜语(隐语)对话的轶事:

  楚庄主执位已三年,但不管国事,经常不是出去打猎,就是在宫里和妃子喝酒玩乐。臣子们见他这样荒唐,非常发愁。有一天,大夫申无畏去见他,他右手抱着郑姬,左手搂着蔡女,得意洋洋地问:“你到这里来是想喝酒,还是想听音乐?”申无畏用“隐语”对他说:“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衣,三年来都在楚山歇息,既不飞翔,也不鸣哩!请猜猜,这是什么鸟?楚庄王心里明白这是暗指他说的,便笑着说:“我知道了,这不是平常的鸟。三年不飞,一飞必定冲天;三年不鸣,一鸣必定惊人,你等着瞧吧!”经过大臣的多次劝谏,庄王终于醒悟,便积极改革政治,训练军队,经过六年的整顿,把楚国治理成当时最强盛的国家。(《文心雕龙·谐隐篇》)

  谜语的艺术特色,在于隐藏、绕弯、想象。它通常由谜面和谜底两个部分组成。所谓“谜面”,就是避开事物的本来形象,而是用另一种形象表达出来。所谓“谜底”,就是把让人猜的谜底隐藏起来,把谜面露给大家,故意转移目标,让人思素。

  通常谜面表现谜底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把谜底现象进行矛盾性的描写。如“天无它大,人有它大。”(打一字·一)又如“一边绿,一边红,一边喜雨,一边喜风。”(打一字·秋)第二种,把谜底事物进行比喻性的描写。如“钢铁骏马不停蹄,日夜前进不休息,蹄声哒哒像战鼓,声声催人争朝夕。”(打一物·钟)又如“远看像座亭,近看没窗棂,上边直流水,下面有人行。”(打一物·伞)

  谜语除了表现一种事物外,还有表现多种事物的。如“大哥说话先脱帽,二哥说话先挨刀,三哥说话先喝水,四哥说话雪花飘。”(打四种文具·毛笔、铅笔、钢笔、粉笔)又如“大姐红又美,二姐歪着嘴,三姐弯弯腰,四姐一肚水。”(打四种水果·苹果、桃子、香蕉、葡萄)这种连缀体的谜语有两个特点:其一、类别相似,是文具便是几种文具,是水果便是几种水果;其二、只写某一点,因为受句数的限制,不能作多方面的描写。

  有的谜语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咏物诗。如明朝于谦的《石灰》:“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身志更坚,粉身碎骨全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这种诗,托物抒怀,含而不露,引人回味,妙在其中。

  谜语的种类多种多样,有物谜,字谜,亭谜,人名、地名、书名谜等等。猜法也不尽相同。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叫做“正解法”,也称“会意法”。它的特点是谜面和谜底所采用的字、词、句,都按原意去理解。如“银河渡口”(打一地名·天津)“银河”在天上,“渡口”古代叫做“津”,领会其意就猜出来了。第二种叫做“曲解法”。它的特点是谜面和谜底不能按原意理解,而是借用它的形式另作别意来解说。如“一会儿”(打一字·兀)。它撤开“一会儿”是“时间很短”的意思,而拐弯为“一”和“儿”相会。这种猜法迂回婉转,耐人寻味。第三种叫做“特殊法”。它的特点是一谜非一法构成,而是几种猜法并收兼蓄,猜时颇费苦心。如“秦始皇研究《资本论》”(打一政治名词·政治经济学)。猜这类谜语,先要知道秦始皇名“政”,又要了解“研究”即“治”的意思,还要熟知《资本论》是“经济学”类的书,最后合在一起,就是这个谜语的谜底了。

  总之,猜谜是一项饶有趣味的活动,可以利智健脑,增强分析力和想象力,给生活增添无限快乐和艺术享受。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