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部厚重的大书上,铸造每一卷册的灵魂,是可传之千古的浩然正气;支撑每一笔画的风骨,则是共产党员大写人字的坚强脊梁!在全国人民以实际行动,喜迎中国共产党第20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锣鼓声中,我采访了一位为了14亿人民的食物安全,在农业战线奋斗了一生的共产党员——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技产业协会副会长、江苏省生物农业促进会会长鞠章网教授。

  这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72岁的农业科学家:他,原来只有小学文化,不仅靠刻苦自学,攻克了一些学科的自然规律,创新了一批农业技术成果,而且因研究玉米生长发育规律和高产技术写出多篇论文,名扬全国;他,原是一位县农科所长和农业局长,写的论文却批倒了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俄罗斯农业专家库别尔曼和美国农业专家布朗先生的观点,当选为“全国玉米栽培学术领导组”副组长、顾问;被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劳动模范,成了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他,痴迷于农业科学研究和实践,坚持不用化肥和化学农药栽种高质量生物有机农产品,成了“中国高质量生物农业发起人和创始人”,被推选为“全国农业产业协会”副会长、“江苏省生物农业促进会”会长。最近,他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创立了高质量新型生物农业“科技集成服务”生产模式,为绿色农业开具了“中国药方”……


  一、艰难起步

  人生,就是一首歌。哭也是歌,笑也是歌,人生之路多坎坷。

  1950年12月,鞠章网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根思乡(杨根思)一个农民家庭。父亲鞠修元,曾是私塾先生。1929年,在上海学铜匠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以“阴阳先生”名义,被派回苏北老家从事地下工作,不慎被捕。坐老虎櫈、灌辣椒水,得了严重的肺痨而因病脱党。鞠章网出生时,他已51岁。于是写了“张弓射得天犬去,观音托送贵子来”对联,为儿子取名“张网”。意思是张开大网把他罩住,怕他夭折。后改名“章网”。4岁时,父亲就教他读《三字经》,让他背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等名言警句。11岁时,父亲病故,靠小脚寡母拉扯他和弟弟艰难度日。由于出身富农,又是寡妇的儿子,常常受到一些人的白眼。但他聪明、灵活,学会吹拉弹唱,搞文艺宣传和农业科技,乡亲们都称他“孔夫子”、“孔先生”。他15岁就开始自编自演登台演出文娱节目和研究“5406”菌肥,成为大队的“八大员”,后被乡亲们选为生产队小队长;18岁选进泰兴县委写作组,当通讯报道员;20岁被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吸收为农技员并为副站长;25岁以“实践经验丰富”和“可以教育好的富农子弟”,由公社推荐保送到江苏农学院,后转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学习。

  当接到入学通知书时,他流起泪来。想起了已经去世的父亲:“父爱如山”!当年,我在“山”上,“山”却在父亲的背上。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谁不能燃烧,就只有冒烟!”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句名言,给了他极大的勇气:天字出头我为夫,命运就在我手中!既然公社党委送我上大学,就必须勤奋求学,拼命争先,不弄出点名堂来,鞠字倒着写!于是,他利用开学前的一段时间,借来初中和高中的《代数》、《几何》、《语文》等课本,通宵自学,突击“充电”。他要唱一曲苏北沙土地上的“小放牛”,听一听来自天南地北的“大风歌”!大学开学后,老师和同学们从他在会上发言,怎么都看不出他是一个“小学毕业生”。班主任王红谊老师(后农业部科教司长,中国农科院党组副书记、中国农展馆党委书记)还专门通过家访去了解他的真正学历,并与他结成师生对,更多的关注他的学习成长。1.jpg

  信念,是一把火炬,它能最大限度地燃烧一个人的潜能,指引他飞向梦想的天空。泰兴县东北乡的通扬高沙土地区,历史上是以玉米生产为主的小杂粮区,鞠章网对玉米有着特殊的感情。大学二年级开学时,老师讲授水稻和小麦课,已将蘖叶同伸规律、穗分化时期的划分和穗分化的叶龄指数、叶龄余数讲得比较清晰。但是,对玉米栽培、玉米生长发育和各部器官建成的研究,无论教科书和各种资料中却非常笼统,在看苗诊断上缺乏明确的形态指标;他在农村种玉米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教材上也得不到明确的解释。为此,他决心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对玉米进行详细的观察研究,以求找到答案。他的想法,得到了贺观钦和李淑秀老师的支持。他们不仅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而且还帮他从实验室借来解剖鏡和显微镜。鞠章网利用到邗江县农村实习的机会,对“郑单1号”、“丹玉6号”等5个玉米品种生长发育过程专门进行观察研究。他当时并不懂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只是用笨方法从玉米发芽开始,每天每个品种从田间取几株苗回来,首先将玉米苗株的外形描绘在本子上,然后将玉米苗(株)高、各叶片长宽度、各层次发根数,根的长度等测量数据标注在株形图的对应位置上。晚上剥查,在显微镜下观察包裹在叶鞘内的根、茎、糵、叶、穗的分化与生长的显微形态,并将其分别绘制在植株形态图上,以便获得玉米生长过程中外部形态与内部器官相关生长的图文系统资料……

  连续130多天,他日夜用解剖鏡和显微镜观察、分析、描图、记录。每天休息不到3小时,经常通宵达旦。累了趴在桌上打个盹,有时就睡在玉米田里,醒了继续干。一日三餐饭都由同学帮助打回来,他一边吃一边看显微镜。时间长了,双眼周围被显微镜磨出了两道黑匝,浑身被蚊虫虰得遍体红疹,如同出了天花。同学们劝他“别发疯了”!但每当绘测到玉米植株的外型和内部器官形态变化时,他就非常激动,乐此不疲!汗水和丰收是最忠实的朋友,勤学和知识是最美丽的情人。当5个玉米品种观察结束,5套精细的玉米生长发育器官图绘制完成时,他因劳累过度,昏沉沉地倒下了。系主任邵达山和贺观钦、李淑秀老师立即用担架把他送到了苏北人民医院治疗。

  1976年寒假,鞠章网写出了“玉米诸器官的建成及相关生长的研究”文稿,学校破例地将他的课题列为科研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同时,还派了8位同学协助研究。这消息,一时轰动了全校!但是,当时有人认为他是“白专”,也有人看不起这个来自苏北的“乡巴佬”。鞠章网心里明白:虽然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作发言,但这份文稿,只是记录了玉米各部器官建成的具体过程,并没有总结出相关规律和外部形态的诊断指标。人生的真谛是什么?就是一个“识”字!因为进取是每个人的生活目标。靠什么去“识”?显然是靠自已的努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瞄准目标、自我挑战,构成了激励人们追求成功的动力。这种挑战自我的价值在于:它能奇迹般地把人的精力和思维聚集起来,全力以赴地去干自己想干难干的事!人们啊!你们的教鞭下也许就会有瓦特;你们的冷眼里也许就会有牛顿;你们的饥笑中也许就会有爱迪生!因为:人才是有层次的,星星决不会因为月亮的存在而失去价值!农民决不会因为喇喇蛄子(蝼蛄)叫而不种庄稼!那么,下一步如何深入研究?


  二、恩师引路

  青春,不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它是胸中的朝阳,是超越的创造力,是炽烈的热情,是不畏艰难的进取心!

  正当鞠章网困惑之际,凌启鸿教授(后为副省长)从国外归来了。他详细审阅了鞠章网的绘测资料和文稿,提出:要对课题研究目的、方法和步骤进行规划设计;科研的目的是找出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为高产栽培服务。栽培上,就是要找出作物生长的不变规律和可变规律,通过人为的调节实现高产目标;要抓住“叶龄诊断”的研究。他认为:水稻、小麦的主茎出叶和分蘖、节间伸长和穗分化各器官进程之间存在的“同步同伸关系”,玉米各器官之间为什么缺少规律?建议鞠章网把“玉米出叶叶龄作为看苗诊断的主要形态指标”进行研究。并指出:“稻、麦是雌雄同穗,而玉米是雌雄同株不同穗,其生长发育及器官相关生长有其独特的方式。如果研究和掌握了玉米各叶片的出生和内部各器官分化生长的相关性,即使人不在田间,只要知道叶龄,就可知道玉米生育进程,就可远距离进行诊断。这样,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玉米种栽生产上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凌启鸿老师的引导下,鞠章网开始以叶龄进程为主线,将每天对玉米的观测、剥查改为以新的叶片出生为标志时进行,在观察目标和方法上作了改进,以求获得玉米生长发育规律。

  玉米是多心叶作物,如何用叶龄作为诊断指标?他观察到:玉米从出苗开始约1-2片心叶看不见叶环,当第三片叶出现时第一片叶的叶环才出现,而后阶梯式形成2片,3片、4片。一般早、中熟偏早品种,最多有5片心叶;而中熟偏晚和晚熟品种,也有6片的。这种变化大体可分为具有2、3、4、5或6片心叶,可分“四”至“五”个时期;一般每出3-4片叶,升一个差级。那么,这在玉米生长发育过程,是以“心叶”还是“环叶”为依据?2.jpg

  他向北京农业大学郑丕尧教授求教,郑先生回信:“可将已出现叶环而展开的叶称为‘展开叶’,将已伸出而未见叶环的叶称为‘可见叶’,它们之间的差数现象可称为玉米‘见展叶差’。”并要他写文章,“将玉米‘见展叶差’四个时期的变化规律与内部生长发育的对应关系和‘栽培应用结合起来研究’。”凌老师告诉他:“玉米果穗分化如果已进入小花分化期,从理论上判断,应是‘施促花肥’的关键时期。植株生长正常的可能在大喇叭口期‘施保花肥’较好,叶色较淡的可能在小喇叭口时‘施肥’为好。这为‘玉米施穗肥’提供了形态的量化诊断指标”。要求鞠章网作“玉米穗肥试验”,在不同叶龄条件下,看是在“见展叶差达最大值时的大喇叭口期”还是在“小一个差值的小喇叭口期”施穗肥产量效果最好。这使鞠章网很受启发,他在玉米叶龄模式研究中,首次懂得了将“见展叶差外部形态”与“内部生长发育阶段”结合起来确定施肥措施的技巧。凌教授指出:“大喇叭口期以后,玉米的见展叶差数逐渐减少,未出叶数愈来愈少。因此,穗分化进程的诊断,应以最上心叶为准,可创新以倒数叶龄为指标,同时和已展叶的关系也要搞清楚找出规律。”这为鞠章网进一步研究又明确了方向和方法。此外,凌教授还帮助他对“玉米雌穗顶端分化终止时间和形态”进行指导定名……

  常规玉米为什么生长不整齐?鞠章网在长期观察中渐渐了解到:一是抽雄吐丝迟早不一;二是伸长节间数不一致,带来株高参差不齐,所以田间生长整体度差;三是年年异花授粉年年分离,其总叶数差异大;四是以常规玉米为研究对象,规律得不到正确反映。而杂交玉米品种内亲本的纯度高,茎叶数相对稳定,因此生长整体度高、规律性强。在此基础上,凌启鸿又指出,找出规律可形成叶龄模式,提出了系统的方案:希望:一、收集全国包括国外的不同总叶数的早、中、晚熟的若干玉米品种,进行大规模系统研究;二、对纯度高的杂交玉米品种与常规非杂交玉米品种进行比较研究;三、总结分析时,顺数叶龄和倒数叶龄可一律按倒数叶龄对穗分化与叶龄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将不同总叶数的早、中、晚熟品种分类,在同类型品种内内总结出叶龄和各部器官有无‘相关同伸的规律’,然后再在不同类型之间按倒数叶龄分析其异同点,最后可以揭示出所有‘玉米品种叶龄诊断的共同规律’”。凌启鸿鼓励他把“玉米叶龄模式”的研究深入下去,要求通过发现规律搞出一流的创新成果。为了确保玉米叶龄模式的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凌启鸿老师虽然已做副省长,不仅亲自找省科委帮他的项目立项,解决研究经费,而且在他遇到巨大压力时给予了莫大的关怀和支持。这为鞠章网研究“玉米叶龄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他放弃一切而一步一步按照凌启鸿老师指导的方案进行研究……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鞠章网不仅以优异成绩毕业,而且还写出了颇有份量的研究报告——《玉米叶龄模式的形成与体会》论文。当时多位老师提出要他留校,可是“白专”的名声竟然被写到了他的毕业结论中。他坚决要求回到故乡去实现他的人生之梦。


  三、独特舞台

  人生的舞台,大幕已经拉开。鞠章网将展示什么姿态?是演喜剧,欢笑中隐藏多少酸楚?是演悲剧,落泪中包含多少期待?章网啊!挺起胸,莫徘徊,自信自爱走上人生大舞台,即使在戏中扮演一个小小的配角,也要显露出迷人的风彩!

  1978年12月,28岁的鞠章网回到了泰兴县,被安排到农业科学研究所担任课题组长、副所长、所长。在省科委支持下,他从全国各地收集了早、中、晚及特早、特晚熟5种类型130多个玉米品种,组织泰兴农科所的科技人员,用了5年时间对玉米出叶与内部生长发育的生物学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又经12年的农田一线实践,他终于研究出了一系列玉米生长发育规律的理论:(一)创立了玉米品种的总叶数可变与不变理论;(二)发现了《玉米见展叶差变化规律》;(三)创立了《玉米雌穗顶端分化终止》理论。(四)创立了玉米器官分化的“四数相关”理论;(五)创立了玉米根茎叶穗从分化、伸长、生长到终止整个过程的同步关系理论,在学术上打破了苏联学者库别尔曼研究的玉米穗分化理论;(六)创立了速效肥对叶片及相关器官生长影响的理论;(七)创立了《玉米生长发育八大规律和同步关系及四数相关》理论;(八)创立了《中国玉米高产栽培基础应用理论和高产栽培叶龄模式》。

  1988年6月,全国玉米栽培学术领导会议决定:由鞠章网在扬州市负责承办“全国玉米栽培学术会议”。会上,鞠章网创立的《玉米生长发育八大规律和同步关系》及《四数相关理论》、《中国玉米高产栽培基础应用理论和高产栽培叶龄模式理论》等被鉴定为:“多项内容创新,创立了中国玉米栽培学应用基础理论和体系”。被编入《中国科技成果大全》、《中国玉米栽培学》、《江苏旱作科学》杂志。3.jpg

  1988年6月,全国第三届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在扬州举行。鞠章网在会上宣读了《不同生育类型玉米生长发育规律的叶龄模式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以郑丕尧教授为主鉴,陈国平、顾慰连、李维岳等教授为副主鉴组成了评委会。其他人大发言只给5分钟,而鞠章网的发言给了60分钟。最后对鞠章网论文的评语是:“该成果多项内容创新”、“是玉米栽培应用基础理论的一大发展”。顾慰连(沈阳农大校长)和陈国平先生(学组副组长)讲:“揭示玉米生长发育规律和多项内容创新”是“应用基础理论的一大发展”是最高评价,“应该说这是一个新的里程碑了”。郑丕尧和李维岳讲:“这个成果可获国家一等奖,至少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然而,谁又会想到,鞠章网千辛万苦研究出来的重大成果,在江苏省农业口评委中仅评为三等奖,不好申报国家奖。后来才知道:省里的一位评委在会上说:“一个县的技术员能评个三等奖就不错了。”他似乎明白了:原来,科技成果的评定是以“研究人的身份”衡量的!对此,他开始想不通!慢慢地也就理解了。他写诗道:“玉米姿多娇,久恋情难消。日日田中摸,夜夜梦中抱。发育看叶龄,攻穗是目标。师授成模式,吾研得科道。成果创新多,权威评价高。规律历史定,何论奖大小。农业要高产,劝汝立功劳。”

  全国第三届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后,鞠章网研究课题的劲头更足了。他先后主持选育出了玉米、麦子、花生等八个旱地作物新品种;并为泰兴县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人才。

  1999年,鞠章网担任了泰兴市农业局长。2003年,他把农产品分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两大类,撰写出《论地下农产品在江苏农业结构调整和“两个率先”中的地位及发展》论文,提出了:“江苏省要实现‘两个率先’,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农民增收和食品安全。这就要求农业从追求高产为主向高效高质转变;从粮食生产为主向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转变;从农产品自给自足向市场化和外向化转变。对此,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围绕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生产出具有区域特色和较高效益高质量的农产品。”他首次提出“地下农产品”的概念。他认为:“食用的农产品可分为地上和地下两大类。江苏通南高沙土地区(黄桥老区)和淮北沙性土壤地区(徐州、淮安地区),可形成旱生地下农产品的生产区域;苏南稻区、里下河及沿长江水田地区,可形成水生地下农产品的生产区域。在我省农业结构调整中,要有重点地开发带有区域特色的地下农产品……”他的观点,被省委书记李源潮、副书记张连珍和副省长黄莉新批示、肯定,论文被江苏省农林厅《农业调查与研究》杂志(2003年第28期)刊登。

  2004年,他写出了《农业结构调整首先必须调整机构和人员》论文。在全国首次提出了农技人员要“说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促进农民富”的“科、农、工、贸一体化服务”的理念,被省委副书记许仲林批示在《新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省政府和省农林厅两次在泰兴市召开现场会,向全省推广。农林厅长张九汉(后任江苏省副省长)为此对省农林厅机构进行了调整。《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和省、市电视台作了报道。

  2005年,他组织调研并写出了《食用农产品消耗规律的研究》。首次提出《粮食消耗系数与其它农产品消耗系数及其比值》规律,揭示了不同发展时期农产品消耗规律和需求规划并加以数量指标化,为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和食品结构调整,提出了系统的科学依据;对美国农业科学家布朗先生的《谁来养活中国》理论作了有力批判;为国务院政策研究提供了依据;为农业“由数量型向数量与质量、效益并重和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提供了依据。他还首次提出了“发展高质量农业”的新概念,得到了省委书记李源潮和副书记张连珍的肯定,受到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关注。论文发表于中国农业部《中国农村研究》内参(2005年第5期)和《美中经济评论》杂志(2004年第11期)。4.jpg

  对于鞠章网这样创造出多项奇迹的农业专家,党和人民一直时刻关心着他:

  一天晚上,他写论文时突然病倒了,医生怀疑是肝癌!泰兴市委领导非常重视,立即指示组织部派专人从上海请来专家为他诊治,使他很快恢复了健康;

  一次,他陪同一位生物科学家到江苏省农林厅作报告。吃饭时,省委书记陈焕友对厅长刘立仁说:“咱们吃饭一桌两制,别人不喝酒,老鞠例外,没有酒他的课题出不来。拿瓶茅苔来,请农林厅来位副厅长陪他喝!”一时间,“省委书记请老鞠喝酒”的故事,成了江苏民间街头巷尾的美谈;

  1985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鞠章网“劳动模范”称号(编号0000539);

  同时,鞠章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评定为:专业技术职称“高级农艺师”(0362号);

  1992年10月1日,国务院,“为表彰鞠章网在农业技术事业上对国家做出的突出贡献,决定从1992年10月1日起,发给政府特殊津贴”(第〈92〉9320588号);

  2001年4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鞠章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0362号)。

  特别让鞠章网终身难忘的是:2003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2985名代表中竟出现了他的名字!当他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与国家领导人以及江苏省的代表们合影时,他激动得流下幸福的泪水!

  从北京回来后,他反复琢磨和研究农业不用化肥和化学农药能不能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生产出“零农残”的安全农产品?省委书记陈焕友知道后,指出:“方向对,要努力研发安全农产品。”为此,他暗下决心: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在生物农业的发展上做出成绩,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


  四、特殊使命

  “有勇气在自己的生活中尝试解决人生新问题的人,正是那些使社会臻于伟大的人。”(泰戈尔)

  2006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退了休的鞠章网敏锐地感到: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非常英明。但是,遇到了“四大难题”:(一)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然而“主体不强”;(二)政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但是“主导乏力”;(三)企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龙头”,但是“龙头不联体”;(四)科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撑”,但“支撑不到位”。基层农村的农技推广网络支离破碎,农技站都在“为自己忙饭吃”,已经没有多少人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新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建全,科技进村入户难,最后“一公里”难到位;科研单位与院校重论文、重项目、重成果、轻应用和推广难;科技成果多,创新成果少;单项成果多,集成成果少;真正好的项目因缺经费难到位,无力把好的科技成果推向千家万户。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解决好:主体要加强——增加收入;主导要有力——政府主动;龙头要联体——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捆绑到一起;支撑要到位——创新农技推广体系、培训、指导农民。农业生产要把“说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促进农民富”提升到一个新高度。5.jpg

  鞠章网认为:解决生产发展难、农民增收难的途经在于:争取农产品生产的效益最大化,促进农民增收!这就要求寻求质量和产量差异化最大的农产品。产品的质量差异化大,产品的价格差异才大,产品的效益差距才大。目前,全球农产品差异化最大、价格最高、市场潜力最大的是生态和生物有机农产品——安全农产品。但是,这种产品最难生产。原因在于:(1)全球长期处于化学农业时代,化肥和农药对土壤和水的面源污染积累己久,净土、净水难求;(2)有机农产品生产,首先要对土地休耕,自然净化修复3年,这与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不适应;(3)有机农产品生产,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但难以获取能替代化肥和农药的有机肥和植物保护剂;(4)即使有充足的有机肥,但有机肥中的有毒物质,特别是动物排泄的毒素、激素、重金属等很难全部净化,会随着植物吸收进入农产品;(5)生产成本太高,防病、灭虫、除草的人工投资太大,难以大面积推广;(6)有机农产品的商品性较差,外观不美,形不成规模和产业,难以卖高价。因此,生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难度大,时间长,成本高,效益低,非常难以推广应用。那么,有没有达到甚至超过有机农产品生产规模和标准的更好的途径呢?

  鞠章网在60年代中期做大队农技员时,就学习和研究生产过“5406”菌肥。后因他生产示范的“5406”菌肥见效慢、效益不高而被忽视。2006年5月,鞠章网应邀出任北京一家农业生物科学院副院长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从此,他接触到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生物农业技术,先后到福建、江苏、山东、吉林、内蒙、四川、湖南、河南等地农村宣传示范推广、建立研究示范基地……

  中国传统的农业,因历经战争和贫困,人们吃不饱饭。把高产放在首位。后于七十年代引进化肥和化学农产品,进入化学农业时代。为了高产更高产,大量和超量使用了化肥和化学农药,使土壤和水体遭到污染,造成了食品的化学残毒大量存在,使人们的免疫力大大下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不适应新时代大生态和大健康的要求,达不到国际检测标准,登不上国际销售市场,卖不出高档价格。

  鞠章网深切感受到:化学农业给当时农业增产保供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给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潜在的危害。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必然是生物治理和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生物农业,才可能创立安全生态和生产出对人体无害的安全食品。但以往按“泊来”的有机生产方式,亩产稻谷仅300公斤左右,产量只有化学生产方式的50-60%,关键是缺少生物高科技支撑。原有的有机米的生产方式不是使农业生产发展而是在倒退,是一种以降低产量换质量的传统理念。食品是安全了,但粮食的产量下降了,这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因此,在生物科技农产品生产的核心技术中,必须解决“泊来”有机食品生产中成本高、产量低、难度大的问题。要达到“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生产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达到农民增收开心,人民对食品安全放心,国家对粮食安全安心”的总目标,必须有各项先进生产技术的综合配套和集成应用。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涉及到科技集成创新、集成服务创新、服务平台创新、服务责任理念创新和服务产业链创新等多个方面!怎么办?

  鞠章网说:“我们是龙的传人!有龙的性格,龙的风彩,龙的神威。这些困难,难不倒共产党员!”他请凌启鸿教授为顾问,自己先后在泰州到苏州创建了“江苏农抬头生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首先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与生物集成技术结合,组合成“精确定量生物农业标准化栽培技术”。经十五年实践和总结,使江苏“零农残”有机水稻从几百亩到千亩和万亩均获得亩产千斤以上,产量高的达到1200斤以上。在农业生产上达到了生态环境、作物产量和品质上的“三个安全保障”。他的一系列创新研究,得到社会实践的全面检验和农民的认同。他把这些创意,比喻成以生物核心技术为“蛋黄”,其它综合的先进技术为“蛋清”,经营运筹方式为“蛋壳”的科技集成“鸡蛋理论”。从生物科技净化产地环境、用生物科技产品取代化肥、化学农药等方面,从源头切断了化学污染源,既保持了化学农业的高产优势,又提高了食品的品质安全,从而提高了人类生活安全和人体的免疫力,确保了食品的安全,还获得了比化学农业生产模式更低的成本。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以其“平价”、“高产”、“安全”的独特优势,为我国新时代农业转型发展迈出了跳跃式发展的一大步。

  2016年,鞠章网研究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写出了《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主要矛盾、核心科技与创新》论文,揭示了新时代农业的主要矛盾是“高产量与高安全的矛盾”提出了解决途径是:“抓住生物核心科技创新”(科技集成创新、集成服务创新、服务平台创新、服务责任理念创新、服务产业链的系统化创新)。后来,经省农委主任吴沛良批示,他在江苏省苏州、徐州、泰州、南通等地区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基地运作示范。不久,他又提出了:“农技推广服务要‘服务到田,服务到人,服务到产品‘;要‘帮助打造品牌,帮助对外宣传,帮助营销产品’;要‘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每亩产量安全,保障生态环境治理安全‘”的“三个三”模式,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并由此创立了生物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农抬头公司,进行实际运作,得到了省政府、省农业农村厅及社会的肯定与欢迎。《农民日报》和《新华日报》进行了多次报道。

  2016年,鞠章网为了在江苏省发展生物农业科技,创建了“江苏省生物农业促进会”,被推选为会长。省农委主任吴沛良任名誉会长,南京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和省农委多家单位和专家为副会长;原副省长凌启鸿、张九汉为顾问。为此,国务院原扶贫办主任、农业部原副部长刘坚,中国农科院原党组副书记、中国农业展览馆党委书记王红谊分别题字祝贺。

  2016年9月27日,鞠章网应邀出席了《第十三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他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大会评价:“作为国内率先在农业综合治理领域提出‘生物农业’第一人,鞠章网教授提出的‘生物农业‘的战略构想和顶层设计理念,为我国现代化农业综合治理和持续发展开具了‘中国药方’,在农业领域引起巨大反响,在我国现代化农业综合治理领域将掀起一场‘生物农业‘全局性、颠覆性的革命风暴”。会上,鞠章网受到了陈至立副委员长亲切接见,科技部副部长吕新奎亲自为他颁授了“2016年度科技创新先锋人物”和“2016年度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奖牌。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作了报道。6.jpg

  鞠章网在50多年的农业生涯中,有20多年在搞生物农业研究。他在全国多地布点示范,在江苏25个县区建立“生物农业科技集成示范基地”,已创立了全套成熟的新型生物农业科技集成技术和集成服务平台。他按中央关于创新、创业的要求,已扩大示范推广面积达20万亩以上。实践证明:新型生物农业和服务集成服务模式比有机农业生产模式降低成本50%以上,增产50%以上,增效50%以上,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把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摆在首要位置,目的就是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固,饭碗主要装中国粮。”2月24日,为了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刚出医院的鞠章网,就在江苏省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召开了推动生物农业新型经营服务平台的“共联社”筹备会。来自如皋、泰兴、大丰、苏州等地的农业专家、农业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鞠章网说:目前,发展生态和生物有机农业,必须创新一种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以科技为龙头的经营服务体系和市场化运作平台,将各种农业资源链接起来。这一平台和体系,既可有效对接公益性服务和各项科技的经营、生产和市场,又弥补单项单方运作的困难,可形成资源大联动和整合凝聚力的叠加优势,从而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共同富裕,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固、更安全。

  鞠章网决心更加脚踏实地的与政府、科技、生产、市场、投资等社会各界进行资源联动,聚合正能量,融合开发力,努力为14亿中国人的食品安全,作出一个共产党员新的更大的贡献!

  快节奏的采访结束了。鞠章网寻求科学规律敢破敢立,敢作敢当的科学人生给了人很多启示。记者忽然想起了这样几句话:在人间这个巨大的分母上,能够单独树碑立传的分子永远是凤毛麟角。如果不能成功,索性做一粒水珠,去折射太阳的光辉;做一块基石,去铺垫探索之路;做一颗微星,去烘托璀璨的夜空;做一丝春风,去催发绿色的春容……总之,有声者发声,有热者发光,智者献计,技者献艺。历史将公正无误地镌刻下所有造福于人民的业绩,留下应有的足迹。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公仆之风,山高水长!

 (2022年9月6日修改于北京回龙观蓝天嘉园)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