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7日  黑马河——乌兰——德令哈——花土沟。

    晚上又没睡好。越着急越睡不着,可能还不是太累,或许在熬几天,累到一定的程度倒下就睡着了。记得有一次在四川南部的稻城,由于强烈的高山反应,接连几天没怎么睡觉,每天还是一个人开车,像熬鹰似的,熬个几天也就睡着了,想起来这样开车还是有些危险,这不仅需要一定的自控能力,还需要行车中对各种可能的突发情况有提前的判断力和随时的应变能力。

    早上6点起床,这里和北京有一个小时的时差,天还很黑也很冷。洗漱完毕,摸黑上车,刚出旅馆院子,就看到街对面有个早点铺已经“埋锅造饭”了,炉子就架在路边,大锅上高高的码放着十几个笼屉加上炉子足有两米多高,黑咕隆咚的街上,老远就能看到热腾腾的蒸汽,这可能也是销售的一种技巧吧,看着就让人有食欲,看着就感到浑身暖和,我们马上将车停在路边,对小饭馆的包子馅还是不大放心,顶住了热腾腾包子的诱惑,只买了几个烤馕,沾满芝麻的烤馕刚刚出炉,外焦内软还略带点甜味,香甜可口,吃着烤馕不经意回头一看,原来我们住的旅馆后边就是山坡,有一条不大的小河顺坡而下,湍急的水流泛起白色的水花,像一条瀑布斜挂在山坡上,在晨曦中分外抢眼,那肯定是流进青海湖的,至于从哪里入湖的,就不得而知了。

    今天的目的地是青海省最西边一个城市——德令哈市,也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州府,德令哈从地理位置讲,在青海省中部,它的西边就是柴达木盆地,这个海拔在2600米到3000米盆底却有两个泰山那么高,北边是赛什腾山、柴达木山、库尔雷克山和宗务隆山,南面是昆仑山和布尔汗布达山。历史上北边有河西走廊的古丝绸之路,南面有茶马古道,唯独柴达木盆地方圆1000多公里的高海拔的戈壁沙漠为生命的禁区,这里风沙大、高寒、缺少淡水,南北又是不可逾越的的高山雪峰,环境气候极为严酷。从地图上看,从德令哈市向西,最近的县城也有1120公里,(从网上看这段路有两个以上的加油站)那就是新疆的若羌,中间只有一个因开采油气田形成的居民点,叫花土沟,但不知道是否还有人居住,野外作业的石油行业就是这样,石油在,人在,城镇在。石油没了,人就走了,城镇也随之破败。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冷湖镇就是因为1958年9月,5号地中四井喷油而兴旺,从此,地图上诞生了冷湖镇,但上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产量递减而逐步凋零,现在冷湖镇变成了一片没有房顶的残垣断壁,一座荒芜的“鬼城”。所以花土沟的命运还不得而知,这段路的路况也不清楚,这也是进入新疆前最富挑战性的一段行程,为能养精蓄锐顺利走过这1120公里 我们计划今天只走300公里,比较轻松,为的是在德令哈市住下详细了解那段路的情况,能做到心中有数。如这段未知的路上没有住宿的地方,今天下午将做好各种应急的准备,明天要早早的出发,无论路况如何,将昼夜兼程穿越1100多公里无人区,翻过神秘的阿尔金山直取若羌。

    过了黑马河镇就开始缓慢的上坡,30公里后翻越了海拔4000多米的橡皮山垭口(主峰海拔4451米),这座山虽然不是很高,却是东西两个盆地的分水岭,东边的河流入青海湖,碧波荡漾,充满生机。而橡皮山西边的河流无疑都流进柴达木盆地,或被蒸发,或汇入白茫茫的盐湖群,汇入一片死亡之海。

茶卡盐湖.JPG

    过了一个叫“二中队”的村子,天雾蒙蒙的下起了小雨,空气格外的清新,柏油路在雨中又黑又亮,公路的前方就是茶卡盐湖了,我还记得上小学时,地理课的老师介绍过这条公路,这是世界上唯一一条用盐铺设的公路,那时感到即神奇又很遥远,从没想过到半个世纪后我自己开车走上这条路。随着时间的逝去和运输量的不断增加,这条路早已被翻新过多次,每次都在铺垫加高,所以盐铺设的路基已经被掩盖在柏油下边。虽然看不到盐路了,但每次路过这条路,都能勾起我对童年的回忆。

    离开黑马河约100公里便到了茶卡镇。小镇没什么太大的变化,在镇子中央的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左转开向通往茶卡盐湖的小路,路面不宽但很平展,两公里后过铁道就到了盐场的大门口,门票每人100元,比两年前贵了一倍,那时每人50元还能还价,我们一行三个人100块钱搞定,当时还正赶上盐雕展览。这次算是轻车熟路,买票后车子直接开进大门,厂区冷冷清清的基本见不到工人,穿过几栋老旧红砖小楼的办公区,便看到白茫茫、灰蒙蒙的盐湖,天还下着小雨,厚厚的乌云压得很低,湖面上都是像冰面似的结晶盐,远处乌云、水面、天际线都压在地平线上,一条生满黄锈弯弯曲曲像蜈蚣似的小铁道伸向湖心的远方,十几座盐雕经过两个春夏秋冬的洗礼,早已失去往日的风采而面目全非,游客稀稀拉拉,整个盐场没有一点生气,在这阴雨天更显得破败凄凉。尽管如此 大家仍然还是很兴奋,尤其是老郝,头一次见到这么多“结冰”的盐,第一个走到盐湖上,照相、挖盐甚至还品尝一下苦涩的卤水。

    茶卡盐湖也称茶卡,藏语意为盐池,自古就以盛产“大青盐”而著称。是柴达木盆地4大盐湖中最小的一个,被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评为“人一生必去的55地方”之一。茶卡盐湖也是4大盐湖中开发最早的一个,开采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的西汉时期,这里的羌人就在这里采盐换物,到了清代,官府在这里设立了盐局,“青盐“在西北地区闻名遐迩,主要指的是这里的盐。由于每年的雨水会把周围地势较高的盐带到湖里,所以这里的盐几乎取之不尽。解放以后,也是因为这里交通相对方便,也曾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食用盐基地,但盐这种产品工艺简单,资源丰富,过去之所以昂贵,主要是运输成本高,随着交通的不断发展,今天这里的食盐早已丧失了竞争力,盐场的冷清和衰败已是必然,现在的茶卡盐湖看样子早已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了,但毕竟解放初它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化工原料基地,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我想很多老茶卡人肯定不忍它解体,目前的存在也只能用不多的门票收入帮助支撑着。

    在青海省,茶卡盐湖与塔尔寺、青海湖、孟达天池齐名,被称作“青海四大景”。

    其实不是所有的盐湖都是这样,青海省西部的约300平方公里的察尔汗盐湖群和这里的命运就截然不同,那里的盐富含钾等多种元素,我国是个农业大国,钾肥的需求量世界第一,但钾的储量不多,且无法人工合成,察尔汗的青海盐湖集团每年生产的化肥氯化钾就超过200万吨,价格呈上涨趋势还供不应求。另外氯化钠、尿素、纯碱、硝酸钾、氢氧化钠等等化工产品的产量也都具有一定的规模。    

茶卡盐湖的小铁路.JPG

    观望间,大家照完相,还灌了一瓶子湖中的卤水, 随手抓了点盐作为纪念。在停车场上车时, 我想起了两年前在这里的一次偶遇,2011年我和老伴、侄女从格尔木回京路过这里,在格尔木看到央视新闻联播报道茶卡盐湖的盐雕展览,就顺路赶过来看看,临走看到一辆北京牌照的小车停在盐湖边,就是那种小排量的骄车,我们出来很长时间了,见到北京牌照的车自然感到很亲切,便上去和车上的人打招呼,车上下来男女老少四个人,寒暄过后得知,那是一对三十多岁的夫妇,休息时带着老妈和女儿,到北京郊区转转,结果越走越远,后来想起电视新闻介绍的盐雕展览,电话里向单位请了假就从北京赶过来了。带着全家老少即兴开车2000多公里,到茶卡盐湖看盐雕,一般人看来这家子够神经的,我却是佩服加感动,在我看来这是观念的变化,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生活方式,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进一步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的具体体现,我记得那天是2011年6月21日。    

夕阳下的茶卡盐湖.jpg

    从盐场出来,我们直接穿过茶卡镇的十字路口向北上了207省道,19公里后并入315国道转而向西,伴随着青藏铁路过乌兰向北再向西到了德令哈市,这是一个听着即绕口又陌生的城市,看看表才11点20分。

    我们顺着315国道从东南进入德令哈市,这里可能是德令哈的新城区或者是工业开发区,规划整齐划一,道路宽敞干净,路两旁基本上都是一些新建不久的企业,其中以制药、矿业、建材、石油化工居多,企业的门口高大气派,如不是厂门口挂着牌子,说是某个研究所或大专院校也无人不信,每个企业之间都有很大的距离,中间是大片的绿地,可见这里的土地资源是得天独厚的,也可能正值中午,大街上及所有企业大门内外都见不到人,想找个人打听一下宾馆饭店,过了几个街区都没遇到一个合适的人。十几分钟后走过了大半个市区,路边才开始热闹起来,有了饭馆、汽车修理、建材和一些商店,但环境也随之有了变化,路边到处是积水,便道上泥泞不堪,横七竖八的停满了各色大小车辆和拖拉机,却始终没见到比较理想的旅馆和饭店,犹豫了一下只得继续前行,没想到眨眼的功夫就出城了,城西正在修路,很宽的工地大部分正在施工,公路的中间有施工隔离带和一些障碍,没有能调头的地方,在这开放性工地上行驶的各种车辆带起了滚滚沙尘,路上的行人、车辆和施工机械都是灰头土脸的,跟着路的沙尘行驶不一会就到了城外,回头望望刚经过的尘土飞扬市区方向,实在不想再调头钻进滚滚沙尘里,看看时间还早,我们迅速合计了一下,决定继续向前行,人算不如天算,还是走到哪算哪吧。

德令哈外星人遗址路标.jpg

    车该加油了,从油表上看还剩不到四分之一,根据我以前做的功课,德令哈市西面10公里处应该有一个柯鲁柯镇能加油。


直径达2000密度隔壁怪圈.jpg

    临行前我看过德令哈市的资料,该市有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奇葩,那就是“外星人遗址”。不知道是以讹传讹,还是地方上为了知名度而将计就计,居然还小有名气,据说这个地方就在德令哈市西南40公里的地方,我们现在所走的315国道南侧有两个湖泊,北面的叫克鲁克湖,南面的是托素湖,是当地著名的一对“孪生湖”,又因一淡一咸称为“情人湖”,湖的南面有一个白公山,“外星人遗址”就在白公山上。迄今为止“外星人遗址”有两个“证据”,“证据”之一就是有一个高出地面五六十米黄灰色的犹如“金字塔”的山崖,“金字塔”的正面有3个3角形的岩洞,洞里有十余根大小不一最大直径达40厘米的管状物,严丝合缝直接嵌入岩石中,这些管状物都有铁锈迹,甚至直接通到烟波浩渺的托素湖中。“证据”之二是,早在上世纪70年代,这里就出现过沙漠“怪圈”,后来又好几次出现过这样的状况,距目击者说,一夜之间沙化的牧场上突然出现一个直径近2000米的巨型环形图案,图案均是规矩的圆形,边缘相当精准,而且环形内还还有很多复杂的几何对称图案,此怪圈要比那些直径40米到200米的“麦田怪圈”要大得多,制作难度也无法相比,非常壮观。我年轻时对外星人的传说很感兴趣,甚至专门订了有关不明飞行物的杂志,直到今天虽然涉及外星人事件的目击者、证言、证物不下数万,但真正有科学依据的,能得到普遍认可相互能佐证的“铁证”却没有一个。所以尽管路过这里,我们计划中没安排去瞻仰这个“外星人遗址”,还是只当是个人类未解之谜吧。   

戈壁里的怪圈.jpg

    车继续在满是尘土的便道上颠簸前行,从道路施工的基础上看,工作面寛达50米到60米,看来这条路建成后会很宽很气派,路边原来的建筑估计已经拆掉了,这是因为我们已经过了10公里了,仍没见到那个叫柯鲁柯的小镇子和路边的加油站。开出德令哈约30公里的时候,油表亮起了红灯,我经过逆向计算知道亮红灯后估计还能跑100公里,但因为从未尝试过,还是有些紧张,这里不比内地,100公里内能有十几个加油站,我和老马再次核实了地图,下一个最近的镇子是怀头他拉,如果怀头他拉这个小镇子也因修路而“失踪”的话,那么只有到距德令哈约200公里的大柴旦才能加油了。大家都有些后悔,后悔没按计划留宿德令哈,后悔刚才没调头返回德令哈市,但又有些不甘心白跑了这几十公里暴土扬天的土路,只能听天由命吧。实在不行也希望能遇到好人,高价买点汽油,凑合着开到大柴旦。

    

柴达木盆地沿湖边的沙地.JPG

    修路的土道已经过去,重新回到还算说得过去的柏油路上,路上的车辆多,基本上都是载重五六十吨六轴的超长货车,路两边都是长着零星灌木丛的戈壁,远处是连绵不断的群山,此时车上谁也没有心情再去欣赏沿途的风景,都紧张的盯住窗外,盼望有奇迹发生,我再一次拿起地图,看看还有什么旁门左道,开车的老马突然大叫起来:“看”我的心马上就是一沉,第一个反应就是福不双至祸不单行,是没路了还是遇到劫道的了……,当我抬起头时,心里的一块石头顿时落了地,加油站那特有的红色横眉就在不远的路边,我看看里程表离德令哈整整70公里,从地图上看这个小地方还真有标注,就是我们以为已经过去的小镇——怀头他拉,怀头他拉的名字的确有些怪,现在也顾不上那么多了,先加上油再说,进加油站一看,还居然有97号汽油,偷着乐吧。

    加完油轻松上路,走了一会儿才感觉有点饿了,原来是光顾高兴都忘了吃饭了,不过我们还是觉得很庆幸,人饿点没关系,要是在柴达木盆地饿着车子,那可就惨了。

    路两边越来越荒凉了,我们正处在柴达木盆地的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南面是昆仑山东段的分支祁漫塔格山和布尔汗布达山,它们的平均海拔5000多米,最高峰为莫诺马哈峰海拔7720米,西北面的阿尔金山和东北面的祁连山,平均海拔也在5000米左右,最高峰分别为海拔5798米和5547米,盆地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350公里,盆地平均海拔2600米以上,盆地的大部分地区寸草不生,风沙大,温差大,所有的湖泊基本上都是盐碱湖,即没农业也没牧业,是中国最严峻的地质气候区域之一。

    虽然柴达木盆地气候和自然条件恶劣,可这里却像个聚宝盆一样有着白、黑、黄3件宝,白就是食用盐——氯化钠,还有农业生产所需的化肥——氯化钾。黑就是石油和天然气,从上世纪50年代起国家就在这里勘探开采石油,最早是在柴达木盆地西北角的冷湖地区,由于找油理论和勘探采油技术没有突破,浅油层逐渐枯竭,加上支援大庆石油会战(当时全国只有20多台大型钻机)冷湖成了一座废弃的城镇。世界上有3万多个油气田,绝大多数在海相地层,所以也就有了海相生油的理论,我国著名的地质专家李四光提出有没有油不在于海相还是陆相,而在于是否有生油和储油的条件。经过50多年的努力,柴达木盆地中已找到不同类型的油气田20多个,油气年产规模约1000万吨,油气总资源量在50亿吨以上。我们之所以敢单车穿越柴达木无人区,也是看中这里由于油气田的开发,公路,加油,食宿应该不成问题。黄是指柴达木盆地无边无际的荒漠和魔幻的风蚀地貌、风积地貌,这里的风吹出了巨大的雅丹地貌群,它们千姿百态,给人一种强烈震撼的美感,无疑将成为珍贵稀缺的旅游资源。

315国道穿越雅丹地貌群.jpg

    柴达木盆地的南面就是可可西里。可可西里保护区位于昆仑山以南唐古拉山以北,青藏公路以西,约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600米。它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它是中国最大的无人区,高原缺氧,气候严寒,紫外线强,被称为生命的禁区。实际上可可西里地区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宝地,这里的湖泊众多,据统计,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就有107个,其中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就有7个,最大的乌兰乌拉湖544.5平方公里,湖泊总面积3825平方公里,湖泊率超过%8,与“千湖之国”的芬兰旗鼓相当,可可西里的东侧还是我国最大河流长江的水源地。这里生物区虽种类少,但青藏高原特有属种比例大,种群数量多,被称之为“青藏高原动物基因库”,据科学工作者多年考察,有哺乳动物31种,鸟类60多种,鱼类6种,爬行类1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驴、雪豹、白唇鹿、金雕、黑颈鹤、藏原羚、棕熊等多达17种。保护区内的高等植物也有102属,202个种。不仅是我国的珍稀动植物,也是世界的生物遗产,在学术和自然保护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正是这些宝贵的资源,吸引着来自各地贪婪的目光和黑手。1992年以前每年有五六万人进入可可西里淘金;而随着藏羚羊羊绒纺织制品沙图什(波斯语,意为羊毛之王,后泛指用藏羚羊绒制成的披肩和编织品)在西方走俏,最高时每克羊绒贵过黄金,1992年一张藏羚羊皮卖到50美元,披肩最高售价可达4万美元一条,相当于国际上一辆路虎越野车的售价,由于利益的驱使,可可西里每年至少有29000只藏羚羊惨遭屠杀。

行车时拍摄的雅丹石丘.JPG

    1992年以前一直找不到可可西里的藏羚羊每年数量锐减的原因。乔治·夏勒,野生生物保护协会(WWF)的首席科学家,是一位美国的动物学家、博物学家、自然保护者和作家。1980年夏勒受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邀请,参加中国卧龙保护区对大熊猫行为学的研究,通过严谨细致的野外调查,揭示了当地大熊猫保护工作的问题,为大熊猫的保护提出了很多科学建议。夏勒博士同时也十分关心青藏高原的动物保护问题,1984年成为第一个得到中国政府批准进入羌塘的外国人,并由此开始了他在藏北长达十几年的野外考察,他深入研究了藏羚羊、西藏盘羊、岩羊、藏原羚、野牦牛、白唇鹿、野骆驼、藏野驴等有蹄类动物,在研究藏羚羊的过程中,他是第一个把藏羚羊的锐减和羊绒贸易联系起来的人。1990年以前,从事沙图什贸易的商人一直向欧美消费者宣称,制造沙图什的原料来自北山羊、野山羊和家山羊,甚至说是西伯利亚鹅的羽绒,以掩盖沙图什背后对藏羚羊的血腥屠杀,1992年乔治·夏勒在历经两年的跟踪调查之后,向世人公布了他的调查结果,制造沙图什的唯一原料就是藏羚羊的羊绒,采集这种羊绒的唯一办法就是把藏羚羊杀死,由于沙图什贸易,将近90%的藏羚羊在短短几十年内消失了。夏勒博士的努力促使欧美国家禁止了血腥贪婪的沙图什贸易,推动了对藏羚羊的保护。

    1992年,青海治多县委为保护开发可可西里,成立了西部工作委员会,治多县委副书记杰桑·索南达杰出任第一任书记。1994年1月18日,索南达杰和4名队员在可可西里抓获了20多名盗猎分子,缴获了7辆汽车和1600张藏羚羊皮,在押送歹徒行至太阳湖附近时,遭到偷猎分子袭击,中弹牺牲。几天后,当搜寻小组找到他的时候,索南达杰依然的保持着扣动扳机的姿势。1995年,成立了保护区反盗猎的“野牦牛队”,1997年,又成立了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尽管“野牦牛队”后来被撤销,但几年来破获偷猎案几十起,查获藏羚羊皮近万张。现在藏羚羊的种群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从当时的2万多只发展到现在的6万多只左右。

    车在长长的地平线上延伸,我们已经到了小柴旦湖。从这里左转上215国道南行,400多公里就可以到可可西里。为了我们的新疆计划,只能摆脱可可西里的诱惑继续西行。

小柴旦的盐湖.jpg

    这里有一段变形柏油路极为难走。可能是被周边曾经漫上来的盐碱水浸泡过的原因,黑色的沥青路面或许和盐碱发生化学反应而变形隆起,加上重载卡车的碾压 ,变成一股股、一片片的坑坑洼洼 ,就像是刚刚凝固的的火山“熔岩”, 在“熔岩”路的两侧,是大片的盐碱湿地,经过这里所有车辆都乖乖减速,大货车就像一个个醉汉,一步一晃,步履蹒跚,小车就像一个个顽皮孩子,在路上蹦蹦跳跳,车里的则人像是摇煤球,尽管老马一再小心翼翼控制着速度和方向,两位女生还是时而被弹上顶棚,时而又被狠狠地扔在座位上,车上的杯子、食物、书籍、靠垫等都被颠的到处都是,幸好没吃中午饭呢,否则不但白吃了,车里的卫生也难以想象,没别的办法,只能跟在大车的后边慢慢地蹦跶,不知过了多少时间,终于熬到好路面了,看看里程表和时间,10公里的路段走了一个小时,给我们的感觉好像走了好长的时间,重新回到好的路面后,两边的盐碱湿地也随之消失,车辆加速,人和车好像被吸到路面上,擦着地皮在飞,还真有点不适应了。  

    路好走了,路上过往的车却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莫名其妙的“消失”了,整个公路几乎空空荡荡的,除了这条公路和路边一根根通讯光缆的小电线杆外,再没有人类活动的迹象,几十公里后在路边看到两个公共厕所,表面涂着鲜艳的外墙涂料,里边很干净,很可能根本就没人用过,这里本来就很少有人经过,即使有一些采矿作业车也只是在某些特定的地段内行驶,就是有人需要方便一下,估计在这无人区也不会专门去找厕所,说句不好听的,这样做不但不会污染环境,还会给这片贫瘠的土地补充一些有机物。

    我们终于在离德令哈以西大约300公里一个三岔路口的地方,看到路边有几栋破烂的房子,不远处还有一个加油站,3点了,肚子早就闹意见了,饭馆是二选一,我们进了路南大一点的一家饭馆,饭馆没有名字,低矮昏暗的简易房里摆着四张桌子,餐馆里的地面和外边的地面没有区别,都是坑洼不平的土地,好在桌子椅子还算放得稳当,有三个穿着橘红色工作服的男青年正在靠里边那张桌子吃饭,一眼就能看出那是油气田的职工,他们的饭很简单 一人一碗菜盖面,我们的确饿了,随便点了几个菜,等菜的时候我们分别在后院方便了一下,两位女生坐在后排,腿脚早就肿了,也算是活动活动腿脚,顺便参观一下这难得一见的荒漠饭店,餐馆的后厨很简陋,都是拚接起来的房子,远不及《新龙门客栈》电影中那荒漠客栈的古朴和神秘,极大的后院堆着一些破烂和工业垃圾,一阵戈壁的热风在院落掠过,破烂堆上卷起了一阵沙尘,几只破塑料袋在空中打转。更显得格外衰败和凄凉,在这寸草不生一望无际的戈壁上,估计院子的大小全凭你的兴趣,你想圈多少地,你的院子就有多大,当然,圈多了也没用,只有傻子才会白白浪费宝贵的建筑材料。

    从上菜的速度来看,估计每天来的客人不会很多,饭馆货架子摆着一种青海当地的青稞酒,去年秋天在四川的松潘,我买过两瓶甘孜产的青稞酒带回京城与朋友们一起分享,大家对青稞酒的口感都称赞有加,这个饭馆的青稞酒是60元一瓶,经还价 50元拿下,准备留着晚上喝。菜陆续上来了,我们狼吐虎咽吃个一干二净,就像《西游记》的猪八戒吃人参果,也没品出个味道好坏,抹抹嘴出了饭馆。    

咸水湖中的雅丹地貌群.jpg

    看看表3点40分,尽管还有近半箱油呢,饭后我们的第一件事就是加油, 加油的时候才知道此地还有个地名叫涩北,向南一条土路的岔道口,有一个指向岔道远方的简易路标《涩北工区》,涩北这个名字我不是很陌生,以前和华北油田的钻井队合作时,听说过这个怪怪的名字,不大容易忘记,只知道是在青海石油管理局,并不知道具体位置,没想到今天能亲临此地。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国家就在这里找油,一个钻井队在涩北钻探时,忽然从井里喷出大火,原来是钻机遇到地层裂缝,引发其中的天然气,就是这偶然之举,竟发现了涩北第四系地层的天然气藏,促成了上世纪70年代的涩北天然气大会战,使柴达木跻身中国第四大气田。没想到的是涩北经过50多年的开发和建设,仍然是这样的荒凉,这样的艰苦,实在是出乎意料。也后悔没在吃饭时和那3个油气田的职工聊上几句,毕竟这里生活的艰辛和工作环境的严酷不是外人能想象的,很多石油战线的职工甚至为此付出自己的生命。我听长庆搞石油勘探的人讲过,上世纪50年代在开发柴达木盆地石油的高潮中,8名来自南方的女地质队员,在外出勘探时遇到沙尘暴,迷失在雅丹地貌群里,风沙刮了几天几夜,人们四处寻找,始终没有收获。半年后人们在阿尔金山下的荒漠中只发现了其中的3个人,尸体已风干,令人动容的是,在她们的身下,还死死地压着他们的地质包和地质图,另外5人至今下落不明。为纪念这8位献身在柴达木石油勘探路上的烈士,人们在发现地垒起了8座坟墓,又将这无名之地命名为“南八仙”。值得告慰英灵的是,1995年在南八仙发现了油气田,南八仙地区有丰富的侏罗系烃源岩,地表和浅层更是含有大面积的侏罗系煤系地层,是青海省重要的煤炭基地。    

雅丹地貌.jpg

    从离开德令哈开始,路边的景色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时而是一片长着骆驼刺的戈壁,时而是一片片黄色的沙丘,时而又变成已风化成馒头状的石头山,最吸引我们的就是那些在寸草不生的戈壁中,一群群蘑菇状、城堡状,黄色、白色、橘红色的石丘,这就是柴达木盆地最具特色给人们予视觉冲击力的雅丹地貌。以前我根本就分不清丹霞、雅丹、彩丘的区别,临行前我对地理、地质进行了一系列的恶补,丹霞地貌是一种以广东丹霞山地名来命名的一种地貌,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要有陡崖坡,即“赤壁丹崖”,二是红色的或红色夹杂褐、紫、橙、白、灰、绿、黄、黑等颜色的陆相碎屑岩。也就是说宏观上是红色的,碎岩屑是内陆河湖盆地沉积而成大小不一沙石颗粒构成的岩石,如沙岩、沙砾岩、砾岩,丹霞地貌是以赤壁丹霞为特色,形成丹霞地貌的石头比较坚硬,故形成大量悬崖峭壁,成年期的丹霞地貌区大多呈峰林峰从状,山石高低参差错落有序,形态各异气象万千。人们一般认为丹霞地貌只存在于水量充沛的南方,其实青海也有一片壮丽的丹霞地貌区,就是我们路过的西宁南面尖扎县的坎布拉丹霞地貌区,那里的丹霞地貌以奇峰、方山、赤壁、洞穴为特点,更为有价值的是在这片40平方公里的丹霞区里,有藏传佛教古塔4座,还有滔滔的黄河从丹霞区的北部东流而去,这更为丹霞增添了震撼人心的魅力。彩丘属多种因素形成的 丘陵状杂色岩石地貌 因为其色彩斑斓被称为彩丘。彩丘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丘陵状,二是岩层呈现丰富的色彩。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甘肃的张掖,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五彩滩等等,其特点是成岩作用较弱,大多是泥质岩,容易风化,难以保持悬崖峭壁和棱角,故一般形成馒头状。还有些在两者之间,我们所看的《三枪拍案惊奇》电影部分镜头,那些绚丽的背景就是典型的丹霞彩丘地貌的结合。    

过山车似的路段.png

    而我们从德令哈出发以后所看到的,既不是丹霞地貌也不是彩丘地貌,而是柴达木盆地著名的雅丹地貌。雅丹地貌是一种比较弱的湖泊沉积泥沙被风力侵蚀而成的平行槽垄地貌,雅丹的分布往往是不久前干涸的干旱区咸水湖盆,沉积物里面含有大量的盐分,这些盐分成为泥沙的胶结物,由于气候干燥,来水减少,湖泊萎缩干涸,强大的风力裹着沙粒吹蚀地面,在湖泊沉积物上面侵蚀出一条条的沟槽,沟槽间残留着与之平行的长长的垄状高地,远望雅丹地貌,有的像是戈壁上千帆竞发;有的陡峭的土梁被分割成独立的土丘,酷似城堡;有的状如远洋的巨轮或长列的火车;有的则像亭台楼阁或动物造型,千姿百态,十分壮观;给人以神秘莫测,奇妙无穷之感 。据一些资料记载,柴达木盆地及其周边的雅丹地貌,几乎聚集了雅丹地貌的所有种类,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是不可多得的奢侈的旅游资源。以我的设想,这里将是组织徒步、探宝、汽车拉力赛、越野赛、骑骆驼穿越、热气球探险、戈壁体验等户外活动的绝佳场所,且不久将成为现实,信不信由你。    

咸水湖中的雅丹.jpg

    在离开涩北约30公里,公路两边广阔无垠的戈壁上出现一群像潜艇似的砂岩雕塑,大的超过200米最小的也有十几米,数百艘形成一个强大的舰队,大部分潜艇都是一部分在“水里”,一部分露出“水面”,最神奇的的是它们都是尾在东南头向西北,在北高南低的沙石海洋中,极富动感,我们的车也仿佛加入了它们的队伍,成为这个舰队中的最小的成员,顺着G315国道 伴随着庞大的潜艇舰队向西北挺近,甚为壮观,好像是怕掉队,还是被这气势所震慑,我们甚至忘了停车拍几张照片,像是傻掉了一样,只知道一路向前狂奔,最后留下的只有久久不能释怀的遗憾和没有留下影像的遗憾 。

    当然,我们最终还是“超”过了它们。这段路上没有一辆车,路边没有一棵草, 整个戈壁没有一点生命的迹象。大约过了七八公里,正当大家还沉浸在刚才的恍惚之中时,又一个更为壮观的景象再次呈现在我们面前,在我们的左侧是一个南低北高的漫坡,两三公里远处是一个一望无际的碧绿的海洋,海洋里布满了正往岸爬的“鲸鱼”, 远处刚露出“鲸背”, 接近岸边的露出半个“鲸身”, 而岸边的则露出整个庞大的身躯,大的超过100米,小的也有三四十米,更恐怖的是很多已经上岸由远至近,一个个整齐划一的朝着公路袭来。我们停车下面对此景都哑口无言,看着远方那深不可测乳绿的瘆人平如镜面的海洋,看着这么大一群黄褐色的“巨鲸”和它们整齐的队形,我们都惊呆了,我知道这只是些典型的雅丹地貌,但是由于公路在漫坡上,戈壁的视野宽广,周边又没任何距离和方位的参照物,只感觉这些黄色的“巨鲸”越来越大,越走越近,除了公路和我们的汽车,此刻我们的视野中已没有任何人类的痕迹了,一阵阵彻骨的寒意瞬间传遍全身,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这样的恐怖,意识上我知道那是雅丹地貌,而感觉上的恐怖还是渗透骨髓的,本该认真的照几张相,不急于走,甚至应该朝海边走得更近一些,可莫名其妙的恐惧让我心不在焉的用DV拍了一小段,就急急忙忙的上车了。老马开的车,我坐在副驾,几百米后汽车车随公路由向西北转向正西,我回头透过车窗看到那些黄色的“巨怪”,在斜阳下面对着太阳朝我们蠕动着,本想停下来拍几张照片,最终还是没张开口,像是落荒而逃(下图是大比例的卫星图像)。    

青海西雅丹地貌.jpg

    此时此景,一直在内心的深处骚扰着我,每当回味那种氛围,仍有那种阴森森的感觉,回京后我在卫星照片上终于查到了这个地方,在空中俯览的照片上,它仍然那么震撼、苍凉、恐怖和诡异,这几个词放在一起真的有些不搭,但这就是我当时真实的感触,经查这个咸水湖的名字叫东台吉乃尔,我们停车点的位置是:东经93度45分35秒,北纬37度38分12秒,海拔2703米,我记住这个地方,是希望将来能让更多的朋友来分享这种彻骨的震撼。

    上世纪很多不同版本的地图上都标着,315国道在德令哈西边的羊肠子沟以西转向西北,经大柴旦、鱼卡、再向西,经一里坪 一里沟到黄瓜梁。而本世纪初的新315国道是从羊肠子沟一直向西,经小柴旦与215国道相交,经涩北才能路过我们所见的那个东台吉乃尔湖,一直到一里坪附近并入老315国道,所以,路过此地能有幸在路边见到这个雅丹地貌群,应该是近些年的事情。

    柴达木盆地的公路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得多,大部分的公路平坦、笔直、洁净,来往的车辆极少,冷冷清清的路上看到一辆车走过,就像看到了久违的同类,能让人兴奋好一阵。其中有一段长约十几公里,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土梁像城墙一样横在公路上,“城墙”高约十几米到二十几米,好像在修公路时将“城墙”拦腰斩断(也有可能是天然的豁口,那真太神奇了),形成一个个硕大的“城墙”豁口,笔直的315国道正是从这些“城墙”豁口穿过,汽车好似城墙下小小的甲虫,迎面而来的一道又一道的“城墙”又像是一扇扇的天门,真有点:望天门,天门开,不尽天门滚滚来的气势。这里没有任何植被 没有任何生物,满目皆是恐怖与苍凉,唯一存在生命的只有我们和这辆车,一堵堵的“城关”在车的两舷向后逝去,我们像在时间隧道里穿行,在穿越历史,穿越时空,穿越在一个陌生的星球上。

    在柴达木盆地的西部,我们进入丘陵山地,这里的地势起伏大,地貌更加奇特,时而是沙包,时而是裸露的岩石,时而是沟壑,不变的只有单调的颜色和寸草不生环境。不知什么时候汽车也渐渐的多了起来 ,让我们感到更宽慰的是,这里基本上都是很大很长的货车,这等于告诉我们前面的路况不错,没有很陡的坡道和急转弯。

    我认识不少自驾游的玩家,他们去过很多地方,包括比较偏僻的阿里、罗布泊、黄河源、额尔古纳河、喀纳斯等等,甚至还有的驾车横贯欧亚大陆,但他们惟独都没走过柴达木盆地的腹地,没有人走过阿尔金山。我对这条路的了解的,也就是小学地理课的水平,加上从卫星照片看到的环境和路况,支持我选择这条路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在网上搜到的两个加油站,那是从德令哈到若羌1000多公里中间地段,芒崖附近的两个加油站,能加上汽油是自驾游最基本的保障。别看我们是平均近60岁的老年团,体力、反应速度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肯定和年轻人有差距,但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都经历过社会的动荡和生活艰辛,食宿好坏能凑合,路况不好能坚持,尽管今天的前途莫测,有没有住的地方还是个未知数,大家还是精神饱满,毫无畏惧,我们今天仍然相信那句老话:“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车子来到了一条峡谷面前,从导航上看,要先下峡谷再上对面的山梁,对面的山就是地图所标志的黄瓜梁了,在这寸草不生的地方,难道这里还盛产黄瓜不成,望着峡谷对面的山头,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峡谷对面我们即将要翻过的山梁,从这里看,不宽不窄,圆滚狭长,略带弯曲,还真像一条横卧山脊的老黄瓜,真是神奇!

    过了黄瓜梁,遇到几段像坐过山车似的路段。车子顺着笔直的公路溜下山谷 接着又笔直的冲上山头,落差近百米。过了山头走一段,又是另一个山谷和山头,路上没什么车,道路笔直而平坦,视线极佳,车开得自然比较快,我猜想游乐场过山车的设计者一定是受到这样路的启发,才有了设计的灵感。过山车路的两边都是各色奇异的雅丹地貌,我很感谢和佩服这条路的设计者,能给走这条路的人带来游乐场的感受,只是能具备这样地形地貌的情况不会很多,自然也就不能得到推广,也更显珍贵。

    走过这段山路,便是一条宽阔的山谷,两侧不远都是高耸的石头山 ,各种车辆好像是从地里冒出来似的,一下子也多了起来,以山东的、河北的、安徽牌照的居多,向西的大都是工业物资,日用品和各种品牌的小轿车,运小轿车的卡车最长,上边双排12辆,下面单排5辆,卡车长约30米,有两节火车货车皮那么长,估计都是私自改装的。 向东走的基本上都是农副产品,能看出来的有哈密瓜、棉花、香梨, 装瓜果的纸箱子像砖块似的交叉码放的又高又整齐,看样子还很牢固,否则根本走不了这样的路。这里最多的车 还属当地的石油作业车辆,有测井车、压裂车、水罐车、修井车等等。公路的北侧是一条很长、很陡、很高的山脉,山顶上可以看到不少橘红色的抽油机和各种钻机,连绵有几十公里,一派兴旺景象,远远看去就像是精心布置的“盆景”,靠公路这边的山坡很陡没有路,估计那些重型设备,应该是从山的北坡运上去的。

    车多了,路况也随之变得差了,很多路段早已看不出柏油路的模样,汽车开过自然是尘土飞扬,我们一边开车,一边注意着加油站和旅馆,偶尔在路边遇到一个加油设施也往往是空无一人,从旁边的小楼和很大的院子分析,有可能是某个单位的内部加油站。

    慢慢开始上山了,从地图上看这就是油砂山,也是柴达木盆地的边缘了。油砂山这个名字同样和石油有关,那是1947年,旧中国经济部组织柴达木工矿资源调查队开进柴达木,12月中旬在此发现了厚达150米的油砂层,大家惊喜万分,现场绘图,因当时此地无名,测量工程师周宗俊郑重地在测绘图上标上了“油砂山”这几个字,从此油砂山就成为柴达木盆地石油宝藏的标志。

    过了油砂山便到了花土沟三岔口,不敢冒进停下来问路,恰巧路边有个像是油田职工的年轻人在等车,小伙子像个文化人,普通话比我们说的还好,他比划着告诉我们右转 10公里到花土沟,食宿、宾馆、饭馆、加油站都有,还一再嘱咐我们要注意减速带,(为强制机动车减速在公路上设的楞条)我们谢过这位像北京老乡热心人,下了315国道,向花土沟开去。

    花土沟解放前属芒崖管辖。而芒崖也就是个有几户牧民的居民点,属青海的都兰县,花土沟是因开发油气田而发展起来的,不了解柴达木没去过花土沟的人,一定会以为花土沟是一个开满鲜花的土沟。而实际上花土沟连草都不长,只是一片土山,只是因为这里是土质疏松的丘陵,一遇暴雨,就会被冲、切成一道道的深沟,丘陵被雕刻得有形有纹,石油工人就把这无名之地起了个漂亮的名字——花土沟。

花土沟是典型的山盆地形,北面是峰峦叠嶂的阿尔金山,南面是白雪皑皑的祁漫塔格山,这里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煤、石油、天然气、钾盐、芒硝都有很大的储量,有色金属品种繁多,我们在一些小路口的简易路标上,就看到过锂矿、金矿、锌矿各个矿区的路标,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天青石,储量达1600万吨,在全国的总储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里的生态非常脆弱,有关资料是这样讲的:“无自然植被分布和覆盖”。可见自然生存环境极为残酷。

    看看表已经快8点了,虽然这里天黑的要晚一些,但太阳一落山立刻就寒气逼人。去花土沟的岔道上是一马平川,两边都是荒凉的戈壁,路上既没自行车也没有行人,汽车也很少,却用水泥在路面上砌起很高的减速楞,两三百米就一个,汽车速度稍快点就会被弹起,看来减速带是这里的特色,那个小伙子特意提醒我们注意减速带看来是蛮有道理的,10公里走了20分钟,终于看见成片的楼房了,快进“城”时路两边各有一个加油站,先开进左手的加油站,结果只有柴油没有汽油,加汽油要等到明天中午。赶紧又来到右边的“加油站”,进站才知道这是个加气站,驴唇不对马嘴。

    还是先找个住的地方吧,我们朝最热闹的地方开去,我看过很多版本的地图,从地图上看花土沟也就是个自然村,最大也就是个小镇子,特别有意思的是有些地图标着“花土沟行政委”,实在不知道是一种什么行政级别。我们眼前的花土沟倒像阿尔金山南坡下的一个县城,或是一个以矿业为主的经济特区,镇中心十字路口西北角有一个花土沟招待所,此时天色已晚,街上的店铺亮起了昏暗的灯光,看看里程表,今天是这三天跑的最少的,也有970公里,算我们幸运,终于找到可以食宿的地方了。

    招待所60元一间,房间小且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家具过时而破旧,电视也不能看,楼道里过往是光着膀子叼着烟大声喧哗的客人,客房的门基本都是敞开的,房间里有喝酒的,有打牌的,还有打情骂俏,烟草味,酒精味,汗臭味弥漫在楼道的整个招待所。条件虽然不太好,但比我们今晚的最坏打算,穿上所有的衣服睡在车里要强得多了。快9点了,肚子早就咕咕叫了,楼下有三个小饭馆,走进一家看样子还比较干净的砂锅店 ,刚要打烊的老板见我们来了马上忙活起来,我们每人要了一个各不相同的砂锅 ,丸子、酥肉、豆腐、排骨,主食是烧饼,老板原已经准备下班了,见我们来又重新开火,等了足有20多分钟,热气腾腾的砂锅往桌上一放,顿时驱走了一天的疲劳,见汤见水,有荤有素,吃得很香,很饱。

    吃完饭快10点了,打听好第二天卖早点的时间便上楼睡觉了,今天觉得有点累了,老胳膊老腿又酸又麻,想抢在老马打呼噜前赶快睡,打算明天早上再写日记,结果适得其反,越着急越睡不着,不一会儿那熟悉的呼噜声还是抢先响起来了。街上的路灯正照在我们的窗户上,把房间里照的亮如白昼,拉上薄薄的窗帘也好不了多少,下半夜起风了,阿尔金山雪峰上的寒风光临了花土沟,吹得破旧的钢窗山响,睡梦中的老马刀枪不入,继续打着他的呼噜,我实在睡不着就起来用衣服、窗帘和一切可用的东西挤住钢窗,钢窗终于安静下来,钢窗虽然不响了,我却兴奋起来,想起在柴达木盆地的经历,想起那些无声无息慢慢移动的“潜艇”和“鲸背”, 脊背上还是有些发凉,想着想着,不知什么时候,终于想不起来什么了,悄然进入了梦乡……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