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则故事,读起来耐人寻味。一天早晨,父亲突然发现手表不见了,心里很着急,于是就大嚷大叫、四处寻找,翻箱倒柜、抖衣挟被,家里弄了个底朝天,搞得满头大汗又气急败坏,就是找不着。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问儿子怎么找到的?儿子回答说:“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儿子说得很对,手表走动是要发出声音的,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寻声求表,自然是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件事告诉我们:心有静气,则攻无不克、事无不成。古人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就是说,静是安定、思虑和所得的基础。一事当前,往往得失挂心、利害相逼。越是如此,越要以一股静气去支撑。曾国藩说过:“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而成的做人品质和审美追求。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无论社会怎么进步,无论我们做什么,都需要冷静、沉着和机智。面对大千世界和错综复杂的环境,一定要做到精神镇静、头脑冷静、心态平静,要力戒浮躁、急躁、焦躁,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句话出自晚清风云人物翁同龢的一幅对联。意思是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

  宋人晁迥在其所著的《昭德新编》里说: “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一杯混浊的水,静放一段时间,混浊的泥渣就会自然沉淀,浊水就变成一杯清水。水变清了才能照出天、地、人和万物。人心也是如此,只有心静了,你的一切才能静下来,你才能冷静观察人生,你才能细心品味生活。

  静气源于定力。有了定力,对突如其来的事变,才能应对自如。古人云:“猝然临之而不惊,无辜加之而不怒”;“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就是说,无论遭受多大的委屈,无论面临多大的诱惑,无论遇到多大的危险,都要泰然处之、沉着应对。受到误解和委屈时,只有匹夫才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故世有忍小愤而图大谋,不忍之事忍之,其志必远之说。而这一切在于实践的历练和意志的修养,以心定达到力定。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是涵养静气的源泉。越是博学的人,越是视野开阔、头脑冷静、静水深流。静气要靠正气支撑,无欲则刚、无欲则静。

  一是要多读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见识是静气的定盘星。

  二是要有定力。不受环境影响,做事要专心专注,定力是静气的压舱石。

  三是要勤思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运筹帷幄、独立思考是静气的指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