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苏州同里旅游,在我心中已魂牵梦萦了许久。金秋十月,我踏上了南下的高铁。

  苏州同里古镇,镇外四面环水,镶嵌在同里、九里、叶泽、南星、庞山五湖之中。镇内被“川”字形15条小河分隔成7个小岛。水赋予了同里灵气。同里又因水成街、成路、成市、成园,巧妙而自然地把水、路、桥、民居、园林等融成一体。

  到了同里,我才真真切切地体味到“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这样的景致,对于同里来说,遍地都是。

  素有“东方小威尼斯”美誉的水乡同里,灵动的不只是水,灵动的还有桥,水和桥构成了同里的古朴、自然和灵动。

  我漫步走进小桥流水人家的同里,阳光明媚,微风徐徐,望着盈盈碧水的波光,那水的光滑,水的氤氲,水的呼吸和水的温柔,仿佛全变得触手可及。

  同里的水不只让人感到秀气,还让人感到小巧玲珑。吱吱呀呀的桨橹声慢慢地漂过来时,沿着它的方向寻觅,在秀气的水巷里,见到的是一只只慢慢悠悠摇过来的游船。船上坐满了南北东西和各种肤色的游客。如果是站在桥上望着驶来或驶去的那一只只游船,看到的是一片恍然离世的美景。如果是坐在船上看,映入眼帘的便是另一幅画,那画充满韵味,洋溢着灵气和飘逸。

  同里不只因为纵横交错的水多了风情,更因同里的桥增添了神韵。桥是同里的灵魂,桥是同里的风韵。桥成为一本了解同里趣味横生的书。

  同里的桥多。“家家临河住,处处见桥影”。同里,河街水巷交织如网,大小古桥星罗棋布。三步两桥,五步一磴,回转相接,桥桥相望,构成了“东西南北桥相望,水道脉分棹鳞次”的水乡景色。同里的五十多座桥,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因时代不同,风格迥异,意义迥然,各具寓意。

  同里最古老的桥,是思本桥,坐落在环翠山庄荷花池上。该桥建于南宋,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虽经风雨侵蚀,但依然岿然不动,稳稳当当地跨越在川清水秀的桥港上。

  同里最重要的桥,是乌金桥,坐落在同里西北,是当时苏州到同里的必经之路,也是古镇的重要入口,是当年为迎接太平军,一夜修建而成的桥。桥面中心方石上特意刻有一幅“马上报喜”图,以预祝太平军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同里最小的桥,是坐落在环翠山庄荷花池上的独步桥。此桥为单孔拱桥,小巧玲珑,桥面总长不满五尺,宽不过三尺,两人相遇需侧身而过,堪称一绝。

  同里体形最高大的桥,是泰来桥。南北走向,为单孔梁式桥。桥台为青石,其余为花岗石砌置,东西两侧为木栏。桥墩南北内侧,均刻有“乾隆丙寅春贞徐焕章氏建”字样。泰安桥是吉祥幸福桥,桥上经常依偎着成双成对的情侣,空气里飘逸着浪漫的味道。

  我漫步在同里古镇,仿佛走进了江南古桥的博物馆。稍不留意,又走上了桥上。永安桥、升平桥、中川桥、中元桥、渡船桥、河桥、永寿桥、大兴桥、三曲桥、鱼行桥,座座桥都以其特有的风姿吸引着我和中外游客。

  同里的桥有文化。只要看一眼桥上的楹联,就会感觉到同里氤氲的书香和浓郁的文化底蕴。在泰来桥柱石上有两桥联,东为“垂天螮蝀通兰鹢,夹岸楼台护玉龙。”西是“题柱客从云表度,涉川人向镜中来。”在饮马桥桥身的两侧,各镌刻着一副楹联,南向为“桥头玉马闲饮水,河上鸬鷀忙捕鱼”,北向是“月映清波静,风拂疏柳低”。升平桥的两副楹联更加有趣,东为“风清云淡升明月,浪静波平映玉盘”,西为“南抵茶楼闻箫瑟,北去书苑看评弹”。渡船桥南侧刻有楹联“一线桥光通越水,半帆寒影带吴歌”,北侧刻有楹联“春入船唇流水绿,人归渡口夕阳红”。永寿桥仅留下南向楹联“南达叶泽渔歌晚,西接庞湖塔影浮”。中元桥也只留下了南向桥联“中流锁钥通津渡,元气潆洄积庆祥”。著名的太平、古利和长庆三桥上,桥桥都有花岗石凿刻的楹联。吉利桥的“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清幽淡雅,道尽了同里水乡的魅力。普安桥(俗称“读书桥”)的桥联“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更是写尽了当年文人雅士云集,月下读书吟诗的情景。今天,我站在这座“读书桥”上,仿佛仍能听到百户千家的窗棂中从远古飘飞至今的琅琅书声,书声中,一颗颗心的星辰,跨越“读书桥”,神往那理想的彼岸。

  回望历史,在悠悠古桥之上,自南宋淳祐四年至清末,同里先后走出了一名状元、四十二名进士、九十三名文武举人,成了远近闻名的“进士镇”。其中最著名的有:宋代著名诗人叶茵,著有《顺适堂吟稿》五卷;造园鼻祖计成,先后设计建造武进“东第园”、常州“吴园”、扬州的“影园”和仪征“寤园”;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去病,创办了革命文学团体“南社”;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金国宝,是中国近代统计学的奠基人,最早翻译列宁著作的译作者,著有《统计学大纲》、《中国经济问题》、《工业统计学原理》等。

  同里的桥有故事。同里的每一座桥都有动人的故事和传说。思本桥是同里桥龄最长也是最古老的桥,为南宋著名诗人叶茵所建。“思本”乃取“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之意。意在呼唤南宋王朝切莫忘记百姓这个根本,重振旗鼓收复失地,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思本桥的可贵之处还不在此,它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因它在设计上有独到的匠心,桥洞是一个“O”形,半个在水上,半个在水下。据说,这在我国桥梁史上并不多见,颇有研究价值。

  长庆桥上有楹联一副曰,“公解囊金成利济,好留柱石待标题。” 楹联表明建桥者义结同心,为民造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中元桥,俗称“赌气桥”,是一座梁式三孔石桥。传说从前有两位财主,一位有腿残,一位有眼残。一天,有腿残的财主说他将建一石桥,桥建成后有眼残的那位便可托他的福,扶着他的桥栏过桥了。有眼残的一位不服气,于是也造了一座桥,名曰中元桥,抢先比泰来桥早些落成,故老百姓称中元桥为“赌气桥”。

  同里最富有神话色彩的桥,是富观桥。此桥的龙门石上,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桃花浪里鱼化石”石雕。传说这条鲤鱼在三月桃花水发的时候,乘风破浪奋力跳跃,想跳过龙门脱去凡胎而进入仙界,可就在它奋力跃出水面的时候,桥上走来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鲤鱼凡心一动,结果已跳过龙门的头部变成了龙头,而龙门外的半身仍旧保留了鱼身。

  同里的桥有趣味。最有趣味的当属同里“三桥”。三桥是指分跨两条河道、紧靠在一起形似一鼎三足的太平桥、古利桥和长庆桥。三桥是同里的桥中之宝,分别建于明、清两代。

  三桥沿河青石驳岸,岸边合欢树、女贞树临波倒映。驳岸上置有花岗石栏凳,可供游人驻足歇息。坐在石栏凳上,望着河中船来船去,双双对对;看着桥上人来人往,笑语荡漾。这是同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站在吉利桥北,环顾三桥,小桥如飞虹卧波,河水明净似镜,波光桥影,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有趣的是,同里有走“三桥”的古老民俗,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旧时,同里人家有婚娶大喜,都要喜气洋洋地抬着花轿,鼓乐齐鸣,绕着太平、吉利、长庆三桥“荡悠悠”地走上一圈。民谚称“新郎新娘走三桥,心心相印,白头偕老。”老人逢66岁生日那天,也要在午餐后走三桥,保平安,求长寿,讨个“老年人走三桥,鹤发童颜,寿比南山高”的吉利。就连婴儿满月之日,也要由母亲抱在怀里走此三桥,以图平平安安,健康成长。如今,走三桥已成为游客必不可少的项目,一边领略水乡古桥临波独立的风姿,一边带着一份美好的祝福在桥上行走,休闲漫步中享受一份实实在在的快乐。

  三桥在同里人的心中,象征着吉祥和幸福,是当地民间风俗的实物载体。随着时代的进步,“走三桥”同样赋予了新的内涵。两则顺口流曰:

  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步步高;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

  小姑娘,走三桥,天生丽质,越长越苗条;小伙子,走三桥,平步青云,前程无限好;老年人,走三桥,鹤发童颜,寿比南山高;新郎新娘走三桥,心心相印,白首同偕老。

  时光匆匆,不知不觉同里游已近尾声。返程时,我回想起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在《江南小镇》中写道:“周庄对于我,是乐于参观而不会想到要长久驻足的,而同里却一见面就产生一种要在这里觅房安居的奇怪心愿。”

  啊!同里灵动的水,同里神韵的桥,让我流连忘返。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