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算来,我离开军队已经32年了。现在回过头来看,由学校到军队,再由军队到地方,大方向是正确的,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当年,我们这些从军者,在部队能干多久,能干到什么职务?真是无法估测。如果幸运,少数人干到师团,按照军队干部服役条例,50至55岁之前就要退休。这个年龄段,正是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好时候,如果在能干事的年龄退下来,闲着无事,还不如去地方上多干上几年,我是这么想的。我身边有些战友,有的40岁出头就从部队退下来,在家闲得慌,出去找事干,因为没有业务,没有技术,找到物业、保安岗位也干,之中不乏一些营团级干部。

面对现实,我想我已在部队服役近20年,部队培养教育了我,部队工作已经轻车熟路,可以无愧地说,我在部队这所大学校已经毕业了,趁年轻早些去地方,了解熟悉地方工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增砖添瓦。

地方工作对我完全是一个新领域、新课题,要参与地方工作,必须做好功课,首要的是加强学习,拿到正规大专以上文凭。

20世纪70年代初,高中一毕业,我就去当兵了,这个高中文凭,是在“文革”期间拿到的,没有“真金白银”,含金量低。当时在烟台一中上学时,连个正规课本都没有,教材是油印的。上学期间,每年还要拿出几个月,去学工学农学军。正值获取知识的大好时光白白浪费掉了。

1977年恢复高考,我认真做了参加高考的准备,但事后听说,现役军人不能参加地方高考,让我求学的心情一下子凉了下来。“文革”结束以后,部队大力开展学习文化活动,我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参加了一些学习,但不系统不正规。我不满意个人的知识水平,所以,求学的心火一直没有熄灭,一直向往去正规大学学习。

还有,20世纪80年代,部队一直风传要恢复授衔,授衔是一种荣誉,一种标志,一辈子就这么一次,机会难得。所以,我想拿到正规学历和授衔以后,再考虑转业去地方。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1985年,济南军区与山东大学商定,从全军区部队中挑选一百名后备干部,参加成人高考录取后上山东大学中文系。

听到这个消息,我十分高兴,山东大学是我向往的高等学院,能踏进山东大学校门,是莫大的期盼。我是幸运的,单位确定让我去山东大学学习。1985年,我从分部政治部秘书科副科长岗位上离职,参加军区后勤部组织的复习准备,经过全国成人考试被录取。我带着求知的欲望来到山东大学,踏进山东大学这座神圣殿堂,心中十分激动,在这座历史悠久、久负盛名的大学,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负期待。微信图片_20220825100203.jpg

我们在济南陆军学院集中上课,有时去学校参加活动,中文系派来最好的老师,给我们上课,让我们系统学习了汉语言文学。

学习期间,我结识了来自全区各部队的同学,他们都很优秀,毕业后,有的成为军队军师职领导干部,有的成为地方党政和金融等系统领导干部。

在学校,我们如饥似渴地学习了两年,中文系一些知名教授给我们上课,听后非常过瘾。上学时,我看了不少名著,我比较喜欢国外名著,两年大学,让我受益匪浅。

1987年7月毕业后回到分部机关,又回到政治部秘书科。

离开机关两年,人员变化较大,有些新面孔,分部领导和机关科处长,换了不少人,部队人员流动比较快。我决心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工作中,调动大家积极性,齐心协力,努力工作,争创一流成绩。我和科里几位干事一起,看了不少东西,做了不少调研,结合后勤部队工作特点,写了不少政工材料,多次获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奖励。不久,组织上提升我为分部政治部秘书科科长。

中央军委决定在1988年的10月1日正式实行新的军衔制。

9月14日,上将军衔的授衔仪式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进行。16日,中将、少将和部分校官的授衔仪式在各军区分别进行。我也和全军官兵一样,更换了新的军服,肩膀上戴上了新的军衔肩章,以一个崭新的军人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在这次授衔中,按照资历、职务等条件,我被授予为陆军中校。

1989年10月,为了照顾我和家人团聚,军区后勤部调我去济南市军区后勤某单位工作,临走前向时任分部的一些领导告别,部长、政治部主任等领导,劝说我不要着急走。

政委直截了当劝我,马上会安排我到分部下属团单位任政委,分部管辖近20个团单位,让我去团单位任正职并不难。但此时我没有多想什么,对再上一个职位也没有多想。于是,谢谢领导的好意,离开了莱阳军营,有些不舍调到济南。

虽然离开了莱阳济南军区后勤十分部,但毕竟在这方热土上从军,工作生活近20年,至今,时常想念分部对我的培养教育,感谢帮助过我的领导和战友们。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性格决定命运,在济南后勤部一个所属单位工作期间,我接触了一些转业干部,他们帮助我分析军队和地方的利弊,不由让我产生了想去地方的想法。由于有了转业念头,于是在1990年初,我做出转业决定,向组织上提出申请,结束军旅生涯,去地方“闯荡”了。

1990年,那一年让我特别难忘,此时,已经在向往、期待去地方工作了。当时,我对地方工作,地方单位没有什么概念,党委政府各部门工作、业务、职能等,全然不知。只是听别人说,进省直单位比市直单位好。当时只抱有一个想法,一定要进省直单位。

当时,进省直的要求是,军转干部必须大专以上学历,年龄不能超过45岁。

当时我学历够了,年龄30多岁,符合条件。那一年,省军转办没有实行计划安置,而是采取双向选择办法,让军转干部自己去找单位,单位认可即成。

对于地方,我真是两眼一抹黑,地方工作全然不知,地方各部门情况一无所知。于是,我跑了一些地方,征求了一些人,包括已经转业地方一些人的意见,我小弟弟在省委某部门,也给了我一些意见。可以这么说,我当时把大家的意见加以综合分析,理出头绪,找准方向,然后开始行动。

我带着在部队的工作成果,即在部队写的一摞材料,找到山东省农业委员会主要负责人,我记得很清楚,他对我说,干农业要不怕吃苦,要经常下乡,调研、了解情况,当好领导参谋。在省直机关,能写能说能想能干才能立足。

我向他表示,我当过兵,不怕吃苦,一定努力,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接着,他向我点头默许。下半年,我接到转业接收单位通知,到山东省农业委员会报到,由此,我的人生开启了新的征程。

可以说,参军入伍到部队经受锻炼,为军队建设贡献力量,是一个无悔的选择。历经20年军队风雨磨练,转业去地方,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力量,也是一个无悔的选择。

从军队转业到地方,这个选择把我人生分为两段,人生前半程在军队,人生后半程在地方。20年的军队历史那一页掀过去了,来到地方是"而今迈步从头越”,心中期许着“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来到地方工作,转眼间已经24年,完成了人生使命。地方工作,让我又得到不少有益的收获。见识长了,眼界开拓了,思维变化了。这么说吧,一生过来,一半在军队,一半在地方,地方上的人生阅历,部队是不可比拟的,或说是无法得到的,当然,如果没有从军经历,军人阅历也是无法得到的。离开军队转业来到地方,见识了未闻未见的一些东西,人生阅历仿佛增加了好几倍。

1991年冬季的一天,下了一场大雪,我还是按照从军时的习惯,风雨无阻冒雪来上班,巧遇一位同事在拍雪景,印象中那个年代,冬季大雪并不多见,他热情地招呼我拍个雪景留念,于是留下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大院门前的留影。

1990年转业后,我被分配到山东省农业委员会,就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大院里上班。当时大院内有省政府办公厅、计委(现发改委)、经委(现工信厅)、农委(现农业厅)人事厅(现人社厅)、科技厅等部门。

省政府大院是山东省人民政府机关驻地, 坐落在济南市省府前街1号,根据相关记载,目前的省政府大院是明清时期的济南贡院和布政使司署合并后的一部分,至今有600余年的历史。微信图片_20220825100845.jpg

1948年济南解放, 大院东区和西区均由济南市军管会接收。1949年3月,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省人民政府由青州迁至大院。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改为山东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1979年12月,第五届山东省人民政府在大院成立,之后历届政府都在这里办公,省政府大院一直是山东省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地。

我转业后第一天去报到,一进大院,顿时就有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感觉。大院内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抬头仰望五星红旗,心中暗自思量,我是红旗下长大的人,今天,我要为国家经济建设效力了。

大院门口武警战士站岗执勤,我刚上班时进出门要检查工作证,后来熟了不查了。我来到农委人事处,处长告诉我已安排在调研室,并带我到调研室,处长和同事们热情接待了我,言谈吐露中,看出省直部门机关干部素质挺高,作风简朴,像是一方净土。如果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转业后正式上班前,按照省军转办要求,军转干部要到山东省军转培训中心学习3个月。所学内容,是在地方工作的通用知识,和军队完全不一样了,这让我产生了新的求知欲望,渴望学到在地方工作的知识。学习期间,我努力学习,认真听课。并且结识了不少分配在省委、省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军转干部,大家喜气洋洋的,对到新单位工作,充满信心。

学习结束后,我怀着憧憬和期待,来到省农委上班了。这个部门刚刚有省委农工部改为省农委,一百人出头,三四十多岁以上的干部居多,我三十多岁,不算老也不年轻,刚开始,二十多岁的大学生有几个,凤毛麟角,后来,每年都进来一批大学生,大学生干部越来越多。几年过来,除军转干部,基本上都是大学生,干部队伍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农委大多人一直从事农业工作,情况熟业务通。

当时省计划委员会、省经济委员会、省农业委员会,号称“三大委”,曾几何时,都有副省长兼任这三个委员会主任职务。农委是农口的综合部门,鼎盛期间管理林业、渔业等部门的人财物,可谓“权大位重。”

农委主要职能是综合、协调、服务、指导。在农委工作,我们经常和水利厅、林业厅、海洋渔业厅、农机局、畜牧局等单位联系,要情况要数据,汇总后上报省委、省政府,为省委、省政府领导做好服务。同时,围绕全省农村改革发展,调研情况,出思路出主意出政策,为省委省政府领导决策农村农业工作当好参谋。

来到省政府大院,总体感觉是,大家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都在为山东经济腾飞,努力扎实工作。大院里有上千名工作人员,但有序安静,大家都在办公室里埋头工作,到了晚上,几栋办公楼内灯火通明,许多人挑灯夜战。有些省长办公室晚上也有灯光,也在加班。当时省政府有三位副省长,都四十多一点,年轻有为。因为工作,我陪农委领导多次去分管农业的省长办公室,请示汇报工作。省领导待人和蔼,才思敏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我到地方后,第一个处室是农委调研室,该处主要职责是负责全省农村改革、农村政策等相关工作,比较宏观。

地方工作和在部队工作的区别是,工作性质、内容、范围、层次、思路、眼界完全不一样。我们调研室主任满腹学问,大笔杆子,写材料的高手、快手,副主任(正处)也很有才气,写材料的高手,而且硬笔、软笔写得很棒。处里有四位大学生,他们聪明能干,专业知识强。还有两位年近60岁的老同志,工作经验相当丰富。和他们在一起,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农委调研室是个出人才出干部的地方,我在调研室工作3年,曾在一起共事过的,有一位成为省级领导,有四位成为厅级领导。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到农委不久,陪同调研室主任去云南参加了国务院农业产业化会议,国务院相关部门领导同志讲话和几个省与会代表相继发言,对我有所启发。第一次参加国家层面的会议,让我大开眼界。

1991年,我和一名同事接受一项重要任务,参加农业部组织的《中国农业全书山东卷》编纂工作。农业部要求,山东农业走在全国前列,山东卷要在全国第一个完成。

一年多的时间,我和农业部相关部门以及省领导、省直30多个相关厅局委联系,开会布置任务,征集涉农各行业各单位稿件,通过不懈努力,几易其稿,在标准不降,任务不变的情况下,保质保量完成征稿任务,使《中国农业全书山东卷》在全国第一个问世,受到农业部和省领导好评。这项工作,不仅让我初步了解地方工作程序、流程、特点等,而且了解全省农业农村基本情况。

90年代,山东农业结构、规模、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首先是诸城贸工农一体化产生,由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有了一个鲜活的模式,让我们看到农村改革的方向。随之,我和同事们大力研究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问题,总结提炼典型经验,提出对策建议,山东率先在全国提出并推广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化。

那个年代,一度出现过全国农业看山东的景象。外省农业部门纷纷前来考察,较多的是江苏、浙江、上海、四川等省市区,我先后陪同几个外省考察团到烟台、潍坊等地考察,也亲历现场学习观摩。当然,我们也出省学习考察外省农业,比如去广东、深圳和江苏、浙江等省市。

1992年我去广东学习改革开放经验,乘坐航空公司图154飞机去的,这型飞机比较落后,噪音较大,让乘客们提心吊胆的,不久,这种飞机在航空公司淘汰。

我在调研室工作期间,还从事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即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工作。一位年轻有为的小伙子,学农经的大学生干部和我一起负责这项工作,我们一起共事几年,彼此较为默契。

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工作,这是中央建立的农村经济社会典型调查系统,专为各级党委政府指导农业农村工作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这项工作是直接在村和农户设立样本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农村社会经济各方面2000余项指标。我和同事们,经常到全省各地,深入到村、户,调查了解有关情况。当时,山东最富裕的村和最贫困的村,我都去看过,深感改革开放对农村带来的巨大变代,农村彻底脱贫致富任重道远。

我们对农民收入、农业生产成本、农村贫困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形成报告上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减轻农民负担、工业反哺农业等,那时候我们酝酿相关政策,想农民所想,把农民对国家的期盼变为政策,怀着这种情怀,调研、思考、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今天看,这些几十年前研究的课题,全部变为政策落地,让农民得到实惠,农业得到大发展。

1993年,我去科技处任副处长,这对一名转业干部来讲,“官复原职”挺快的了,也知足了。科技处处长和我同龄,原在省委某部门工作,有思路有水平,还会散文、诗歌,富有才气,我们一起共事3年,合作得很好。

当时,我主要负责农民体协和其他工作。几年来,和一位学体育的大学生干部,组织农民体协工作,他热情高干劲足,是一个得力助手。我们多次往返北京、上海等地,带队参加全国农运会,取得名列前茅的好成绩,和各省代表,到过中南海,受到时任副总理田纪云等领导同志接见。

第一次来到中南海,心中特别仰慕,这里曾经是毛主席、周总理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办公、生活的地方。

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山东等8个省市到北京举办建国45周年成就展。省政府安排省经委牵头,省农委和省乡企局共同筹办。农委安排我参加筹展工作,我紧紧依靠全省各级农业部门,把山东优质产品和优秀成果调往北京参展。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八省市如期在北京天坛公园举办成就展,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人民群众前来参观,共庆建国45周年的伟大成就。

我和同事们在北京完成国家交办的八省市建国45周年展览后,十月一日晚上,在天安门广场和党、国家领导人相聚同庆。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特意安排我们来到人民大会堂,组织国家文艺团体为我们进行慰问演出。

在科技处工作时,我们还承办山东省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展,农业厅科技处一位年轻女同志和畜牧局科技处一位小伙子到我处帮忙,他们为筹展出力流汗,和我们共同圆满完成任务。多年后我到农业厅工作,有幸和农业厅科技处当年帮忙的同志,又在一起共事。

1996年,国务院在广东召开六省粮食规模经营工作会议,我陪同农委有关领导同志参会。国务院分管农业的国务委员陈俊生同志到会,我们参会人员,和国务院领导同志一起探讨发展粮食生产的经营模式、政策措施等问题,让我颇有收获。

1997年机构改革,农委成立一个新处,农村基层工作处,组织上安排我到农村基层处工作。处长小我一岁,学历史的硕士生,知识厚实,是个文化人。有时我们一起出差,他一路上不断给我讲故事,有时逗得我捧腹大笑。我当时想,他记忆力真好,能记住那么多故事。他后来调到省政府办公厅,成为正厅级领导干部。

我来到这个处,第一次参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工作,这对我又是一个全新的工作,我又要重新学起,从头干起。因此,我和同事们经常到全省各地调研农村合作经济建设发展情况。我们处一位双学士的小伙子,文字功底扎实,我和他几次出差,专题调研农村专业合作社。

通过调研,让我们了解到,如今的农村合作经济模式,和人民公社完全不同,比“单干”更有力量和效益,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方向。我们通过调研,理出头绪,为省政府起草推进农村合作经济工作的意见,省政府召开全省现场会,省长亲自到会讲话,大力推进这项工作。

还有,山东农村于1984年解决温饱问题后,全省开始有序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农村小康是啥样子?我们和省统计局反复研究,制定了农村小康标准。每年,我们和省统计局组织人员,到相关县市区检查验收小康工作,以整体推进全省农村小康建设。我参加过几次验收工作,按照小康标准,认真工作,达标的就上,不达标的就下,不能掺水分,让全省所有小康县是实实在在的小康县。

我在省政府大院里工作10年,留下的难以忘却的画面是,那个年代,大家都在为山东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而加油努力。

山东20世纪90年代,有一段时间发展,可以说突飞猛进,GDP一度曾超过广东、江苏,成为全国第一名,大家的工资收入在不断增长,大家的工作干劲不减,都在继续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人生演绎到半程,应该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了。




刘卫平:

中共党员,1970年11月入伍,曾任济南军区后勤十分部政治部秘书科科长,陆军中校。历任战士、文书、副班长、班长、排长、副指导员,分部军械处助理员、分部政治部秘书科干事、分部教导队副教导员、分部政治部秘书科长副科长、科长。

1990年转业在山东省农业委员会,后在山东省农业厅,先后在省农委调研室、科教处、基层处和农业厅市场信息处工作,先后任主任科员、副处长、调研员、处长等职务。2013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先进个人”称号。

2014年退休后,先后任山东农产品批发市场副会长、秘书长,山东省老科协科普宣教委秘书长,山东电子学会理事,山东信息化智库专家,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

多次在中央、省级等刊物,发表过有关农村政策、农业科技、市场信息的论文、调查报告等。参与过一些涉农著作的组稿、撰稿,有的获得省政府学术奖励。参与编写巜中国农业全书山东卷》,《山东农业史志》,《思想政治工作指南》,《红色保密故事》等书籍。

整理了父亲刘乃晏的回忆文章,编辑了《父亲抗日战争的故事》、《父亲解放战争的故事》、《父亲出国作战的故事》、《父亲和平时期的故事》,父亲回忆录《黑石庵失散记》,小说《空石》,《我的童少年记》,《战斗不止的父亲》等文章。其中《父亲解放战争的故事》、《黑山庵失散》已出版。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